首页 -> 2007年第3期

中国第一银行家陈光甫

作者:佚名



光短浅,对工商界的新形势熟视无睹。陈光甫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把“辅助工商”作为行训之一,尽全力扶植势单力薄的民族工业,对新兴的工商企业大量放款。不过他提倡对物信用,这就比钱庄要高明。不管个人信用和情面,只看你这个企业是不是有实力,你这个企业是不是经营规范。
  这时,银行的股东里又加入了荣宗敬和张謇,当时中国工商业的两大巨头。
  从1931年到1936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对工商企业的放款,每年都超过百分之三十,集中于纱厂和面粉厂等新兴产业。陈光甫在银行内成立了调查部,对所有放款对象进行诚信和财产调查,摸清他们的家底,为放款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934年,荣氏兄弟以申新七厂做抵押,向汇丰银行贷款百万两银元,因债务太多,到期时无法偿还。汇丰银行原本就把申新七厂看做一块肥肉,现在机会来了。它希望申新纱厂破产,能够收购吞并,再出售给其他人,从中渔利。荣氏兄弟因为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钱周转下去,非常着急,他们就来跟陈光甫商量。
  结果,陈光甫挺身而出,联合几家华商银行组成银团,以申新纱厂的资产做抵押,继续向申新七厂放款,清偿了汇丰银行的债务,帮助申新纱厂渡过了一次最严重的危机。
  陈光甫一直不是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最大的股东,董事长庄得之在世时,陈光甫只担任总经理,他何以能把银行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呢?
  邢建榕说:“新式银行的经营理念里,一般来说,都是由总经理来掌控实权的。董事长只管大的经营方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董事长庄得之,他并不懂得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具体的一些经营操作,所以他只能放手让陈光甫去做。而且陈光甫呢,他做得非常好,所以他能够牢牢控制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经营大权。所有的股东也都非常支持他,他的顾客也非常认可陈光甫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每年招收优秀的初中生、高中生,到银行的训练班学习,三年毕业后,作为职员留在银行里工作。郎念祖就是通过公开招生、从苏州考来的第二班学员。
  陈光甫是江苏镇江人,但他不只在家乡招工,而是在全国各地网罗人才。摆脱中国家族式的经商观念,吸收西方现代的管理方法,这是陈光甫比同时代的银行家高明的地方。
  郎念祖说:“陈光甫后来自己讲,训练班等于我的黄埔军校。就是他的基本队伍,后来的会计主任,一部分的监事、襄理,很多都是训练班出身的人。”
  陈光甫经常派高级职员到美国的银行实习银行业务,扩大视野,这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还把银行的股份分配给每个职员,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人人都是股东,正如行训所倡导的那样——“银行是我,我是银行”。
  82岁的吉嘉禄是原来上海银行的职员,他还记得当年刚进行的情形:
  我们进去以后,我第一个印象很深的,就是人事部门的负责人找我谈话。录用我以后,马上就叫我到理发室去。上海银行里面有一个理发室,没有话讲的,不管奶油头还是大包头,一律剃成一个标准的头。他跟理发师傅都关照好了,进去的人,都要照上海银行那个方式,就是不长,也不短,好像正正规规的派头的头。
  郎念祖也记得一些生活和工作的小节:
  在生活上陈光甫不搓麻将、不赌博,他就是喜欢看书,他自己买了许多书。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行的地方,成立了一个图书馆。他看过的书就放在图书馆里面。他自己也督促别人看书,他每次和人家吃饭的时候,他就说,虽然你原来读书读得很好了,但是你一定要经常补充新知识,如果新知识不补充进去,你就要落后了。
  经过二十余年的苦心经营,陈光甫创下了一份辉煌的基业。到抗日战争前夕,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存款额最高时达到两亿多银元,有八十多个分支机构,两千多名职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成为全国最大的私营银行。
  1935年2月,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访问苏联,而承办这一业务的就是陈光甫创办的中国旅行社。1923年8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成立旅行部,这就是中国旅行社的前身。中国旅行社成为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为顾客服务的先锋,旅行社的分社开到哪里,银行的分行就紧随其后,两家机构共同履行着“服务社会”的使命。
  洪葭管老先生把汇丰银行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做了一个比较:
  这两个银行有很相近的地方,汇丰银行1865年成立的时候,跟渣打银行,同样的英国银行比起来,资本也小,历史也浅。但是它最后发展得最快。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也是这样的,1915年的时候只有十万块资本还不到,但是它可以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改善经营管理,利用各种关系,最后办成功,成为中国最成功的一个私营银行。
  1949年3月,陈光甫移居香港,次年,在香港成立上海商业银行。
  世事流变,沧桑百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历经九十年的风雨,陈光甫所倡导的“服务社会”的理念却历久弥新。当年,他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硬是在外国人垄断的金融业开创了一片新天地,他所留下的财富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如今,中国大陆的上海银行、台湾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香港的上海商业银行共同传承着这份不朽的精神和财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