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嵇康

作者:周淑兰



雄。嵇康的忘我献身,昭示着他精神的胜利。
  嵇康代表的魏晋名士的生活、个性和思想,闪烁着对于人生价值、意义和归宿的深刻反思,体现着一种介于群体与个体、理性与感性之间的热忱体悟,透露着令后人倾慕的虽承受痛苦却能超越痛苦、既平凡而又臻极致的绚烂诗意。
  所以,我们今天对他的审视,就不仅意味着一次历史巡礼,还涵融着对现实人格的必然反思。
  嵇康奔放的激情除了在打铁和写文章中释放之外,还在作曲与演奏中自我完善。他那首《广陵散》在刑场骤然响起,并成为千古绝唱,不是偶然的。嵇康多年来全力以赴地经营着这一首英雄曲,把他的理想和信念全部融入到了那激昂的音符中。这是嵇康痛苦的心音,也是他抗击暴政统治者的嘹亮的号角。
  关于这首古曲的来历,有一个美妙的传说可以让我们窥见这首曲子神秘面纱后面铁一样坚定的信念。在一个万籁俱寂的深夜,嵇康正抚琴吟唱,突然空中传来奇妙的喝彩声——一位被害的古琴爱好者之魂灵,被嵇康的清音吸引和感动,悠然现身。于是,嵇康和他相见恨晚,与之契谈琴理。鬼魂试弹了数曲,其中即有《广陵散》。鬼魂当即把这支曲子传给了嵇康,又再三叮嘱他不要传给第二个人,随后就飘然而去。
  这个传说的寓意颇深,说明《广陵散》不是一首一般的曲子,而是一个被害的亡灵在人与鬼的世界之间的挣扎、焦灼和呼喊,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鬼魂在琴弦上的自由舞蹈,带有浓郁的炼狱色彩。这支曲子也不属于任何一个世间凡人,必须有嵇康这种具备铁打灵魂的英豪,才配弹奏。也只有嵇康这样的融合了哲学、诗歌以及音乐的全才,方能演奏出它的真正神韵一~那种人曲合一的美妙旋律。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广陵散》本身就讲述了一个合身取义的英雄的故事,无比悲壮和惨烈。
  《广陵散》是嵇康根据古曲改编并重新命名的,它原名叫《聂政刺韩王曲》。聂政父被韩王所杀,聂政离妻弃子入宫行刺,失败后潜逃深山,遇仙人授与琴曲,苦修数载后毁容出世。街头奏琴遇妻,妻悲伤不已。聂政问其为何悲伤,妻说你的牙齿像我的爱人。于是他重回深山,敲碎牙齿,又修琴艺。终大成出山,琴声妙绝,引韩王来观,乘机杀之。为免亲友牵连,自刎而死。官府悬尸寻赏,聂政之姐毅然前往,说你既然不想连累我而死,我又怎么能苟且偷生?我要让你显名于世,也自刎而死。
  嵇康如此酷爱这首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古曲,因为它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嵇康从古人中学来这支曲子,还在各个段子里标上了小题目,如“取韩”、“身亡”、“舍去”、“烈妇”、“沉名”、“投剑”、“峻迹”、“微行”等等。嵇康古为今用,借此曲来歌颂当时王凌、毋丘俭等人在广陵对司马昭的造反,并将流传在民间的《聂政刺韩王曲》改名为《广陵散》。所以,嵇康是这首古曲的再创造者,他借此歌颂了一种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和战斗意志,以及深藏在英雄灵魂中火山一样的爆发力!
  在临刑前,嵇康从容不迫,神气不变。为了答谢3000名为他请愿的太学生,他盘腿坐在刑场上,从送别的哥哥手中拿过了他那张颇为古雅的七弦琴。这是嵇康珍之如宝、视之如命的古琴。嵇康将琴放在膝间,神色自若地弹起来。几声清越的琴音,顿时划破了死寂的天空。
  《广陵散》蕴涵着一种潇洒而雄浑的精神,一种清新而激越的气质,一种高奇而猛烈的神韵。疾速时快而不乱,舒缓处慢而连绵。琴声逐渐由低沉转向高亢,由舒缓趋于急促,激荡奔突,把嵇康那愤懑不平的怨情和那悲痛惨切的情调,表现得淋漓尽致。曲终之后,余韵仍在刑场上空回荡。
  此刻的刑场鸦雀无声,静寂至极,兵士们甚至竟拄立着戈矛,歪斜着身体,低垂着头,去聆听琴韵,仿佛这不是刑场,而他们则是专门为听琴而来。琴声人云,则凝为霓霞;琴声坠地,则变为金石;琴声飞入竹林,则化作一股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在翡翠般碧绿光洁的竹竿之间婉转穿行……
  哀怨的曲调终于戛然而止,然后,嵇康给我们留下了最后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袁孝尼一再要向我学这支曲子,我始终不肯传授给他,《广陵散》从今绝矣。”
  最后,嵇康掷琴长啸——啸声响彻云霄,穿越岁月的深邃与神奇,冲破历史的风云雾霭,直抵1700余年后的今天,依然令人惊颤不已!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