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嵇康

作者:周淑兰




  嵇康人中龙,义不可当世。
  视彼盗国贼,伎俩如儿戏。
  时辞荡汤武,千载有生气。
  临命索琴弹,聊示不屈意。
  ——(明)杜浚
  在中国千百年来名士风流的佳话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作为正始文学的代表人物,嵇康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一席之地,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典范。
  在离开夺去他生命的凶残无情的世界之前,他做的最后一件事,却是以德报怨。这位伟人面对着自己的头颅即将落地、热血即将喷溅的死亡,从容不迫地为人们奉献了一曲慷慨激昂的乐曲——《广陵散》。这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音乐演奏会,在寒光闪闪的屠刀下,在血腥恐怖的死亡之地,一个即将结束生命的人献给人间的一首绝唱,《广陵散》的曲调在刑场上悠然响起,弥漫在广袤的天地之间……
  嵇康的人生遭际犹如一只折翅的凤凰。虽然他39岁就死在封建专制者的屠刀之下,然而,一颗伟大的头颅落地的同时,一颗耀眼的明星腾空升起,让千秋万代的后人永远仰望。
  超世独步的嵇康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无法逾越的高峰——这位哲人式的英雄,以一己的精神高度提升了整个时代。
  “高贵的铁匠”,风流名士的另类生涯
  这是一幅极为生动的场景:公元223年,在洛阳城郊一片潇潇竹林里,嵇康挥动着大锤,一下一下锻打着死一样坚硬的铁块。铁砧火花四溅,熊熊炉火映红了他那挺拔如松、醉倒如玉山倾的伟岸身躯。这叮叮当当的节奏就是《广陵散》的前奏,一曲中国文人的正气歌正在排练之中。
  嵇康打铁,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段佳话,也是中国文人一个不可重复的神话。能把这么低级的劳作上升为一种名士的精神象征,只有人中之龙的嵇康能做得到。
  嵇康贵为曹操的孙女婿,一位盛名在身的大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为什么当起了铁匠?古往今来,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是他的爱好;也有人说他是为了健身;还有人说他家贫,打铁是为了谋生,换一点酒饭。
  然而,以嵇康的名气和智慧,只要他肯依附权贵,像钟会之流那样给统治者当走狗,马上就有轻车肥马锦衣玉食,而不用在竹林里汗流浃背地打铁谋生了。所以,嵇康的铁匠身份才让世人永远景仰。他宁可火中取栗,却不肯鱼肉百姓;他宁肯隐身竹林,也不与当权者同流合污。嵇康本身就是一块最硬的铁,哽在司马氏父子的喉头,让他们难以下咽。他是那个时代以及超越了任何时代的中国文人铁的脊骨。
  嵇康不是在打铁,而是在打击夺皇权杀名士的无道朝政;他的炉堂里燃的也不是普通的柴草,而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把时代的风云灌注在木制的风箱里,吹旺了埋藏在人们心头的正义之火。
  血雨腥风的魏晋时期是一个丧失尊严、正义与良知的黑暗而麻木的时代。从249年至262年这14年间,司马氏用卑鄙的手段,全面夺取了曹魏政权,酿成了一系列重大的事变。司马氏为巩固政权,加强统治,疯狂地铲除异己,诛戮名族,与曹魏宗室及其他司马氏的敌对力量有牵连的社会名流几乎无一幸免。篡位相争导致政治黑暗,国土分裂,战争频繁,经济衰退,工商萎缩,民不聊生。
  嵇康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深恶痛绝,他用如椽巨笔对窃国者的腐朽和残暴,口诛笔伐,公开揭露他们的“矜威纵虐”,深切同情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贫苦百姓。为了反抗,他遁入山林,与竹为伴,视竹为友,冬天以长发当被覆盖身躯;夏天则编草为衣,打铁糊口。
  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良心”,其天职就是关注人的历史和现实境遇,探求人的生存价值。嵇康以其“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态度和超然诗化的人生追求,为当代和后世树立了光彩耀人的典范。
  可是,专横残暴的统治者非要把他纳入巨大的政治霸权中,并牢牢地控制起来,为他们所用。于是,悲剧产生了。引人发笑的是:嵇康的灶炉边还站着一个小丑——司马氏父子的奴才走狗钟会,一个借刀杀人的无耻小人。
  钟会既想巴结权贵,又想附庸风雅,这等猥琐的小人自然心虚。嵇康的风骨让他自惭形秽,然而他又想得到这位真君子的点拨,借以扬名立身。可是,这个歹毒的家伙胆子又太小,在嵇康家门口转悠了好久却不敢进门,只得把自己的文章从窗口偷偷地扔到嵇康的房中,以求评点。
  这么猥琐的人,这么猥琐的行径,嵇康自然不屑一顾。没有得到音信的钟会,后来终于找到一个机会,带着洛阳的一些所谓名人壮胆,来见嵇康,想借人多势众来压制嵇康。
  当时的钟会已经是司隶校尉,负责维持京都的治安重任,他以此壮着胆子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地向嵇康打铁之处而来。他原以为嵇康会受宠若惊地施礼拜见,哪知嵇康连头都没有回过来,旁若无人地只管挥锤锻打。
  嵇康明知钟会的来意,可却对他视而不见,根本就不理会他的存在。钟会自讨没趣,心中无比恼火。就在他准备离去之际,嵇康却讥讽地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钟会恼怒万分,却又无由发作,只好尴尬地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然后讪讪地转身狼狈离去。
  有了这一幕场景,火光前的名士更加高大、光彩照人,而火光里的小人则更显得卑微而可憎!尽管钟会借刀杀人,让嵇康死于暴君的屠刀下,可真名士自能千古风流,小人也因此遗臭万年。就像岳飞与秦桧一样,谁上英雄光荣榜谁上丑恶耻辱柱,后人自有公论,后世自有公道!
  钟会在嵇康那里碰了钉子,不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反而对不肯像他一样做走狗的嵇康恨之入骨。他像毒蛇伸出芯子一样,在司马昭耳边大进谗言。司马昭本来就因为嵇康处处不与他合作而大为不满,早就想铲除嵇康。可他又担心无端杀了名满天下的嵇康会惹起众怒,引起社‘会动荡。钟会的谗言让他终于下定决心,借吕安和吕巽兄弟之案,除掉这位极有号召力的名士,去掉这个心头之患。
  吕安和吕巽都是嵇康的朋友。两人虽是兄弟,但性格却截然不同。弟弟吕安直爽,兄长吕巽却伪善。吕安的妻子长得十分美貌,吕巽一直垂涎三尺。有一次乘弟弟不在家,吕巽就设计把兄弟媳妇灌醉,奸占了她。吕安回家后,妻子向他哭诉兄长的恶行,吕安十分愤怒,大骂吕巽是衣冠禽兽,并发誓要让天下人都知道吕巽的丑行,揭开他的真面目。嵇康得知此事后,从朋友的角度劝说吕安,又让吕巽给弟弟赔礼道歉,以后要痛改前非,免得家丑外扬。
  这场风波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平息了。可是,邪恶的吕巽不仅不悔改,反而依仗自己和钟会的关系,恶人先告状,到钟会那里诬告吕安不孝,虐待母亲,诽谤兄长。钟会偏听偏信,不问青红皂白,立即把吕安抓起来,发配边疆。吕安被冤,却羞于把真相说出来,正直无私的嵇康自然不能袖手旁观,就挺身而出,讲明事情的真相,为吕安辩护。钟会和司马昭正愁找不到嵇康的把柄,于是,就以同案犯的身份,把嵇康打入了大牢。
  于是,一起冤案让吕安遭遇流放,而嵇康只。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