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兰陵王:花样美男的悲情传奇

作者:段战江




  兰陵王的一生,谈不上波澜壮阔,也算不得精彩传奇。史书上仅以400多字的传记,略述他的生平。千百年后,当我们想极力了解他时,却发现他的历史面貌如此模糊,只能在与同时代的人物对照中,隐性发掘他的事迹。如今,在河北磁县城南五公里的刘庄村东,还可以看到他的墓碑,上刻有“齐故假黄钺太师太尉公兰陵忠武王碑”篆书字样。在浩瀚的历史星河中,他也就是以这么一个干巴巴的官方身份夹在厚厚的史册中。有趣的是,在民间的记忆中,兰陵王的形象却是出奇得鲜活。
  其中传说最多的就是这位英俊的王子因为太过俊美,所以每次冲锋陷阵时,都会带上一副狰狞的铁面具。这个传说固然生动,可在正史中却找不到足够的证据。如果他真和北宋时被称作“狄天使”的狄青将军一样,“临敌被发、带铜面具”,有如此出彩的将军风姿,严谨而细心的史官是不会不做记录的。譬如《北齐书》里就曾记载,在兰陵王的祖父高欢时代,敌方的将军蔡佑穿了一套新式的“明光铁铠”而被称作“铁猛兽”的动人细节。
  那么这个煞有介事的传说源头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早在唐朝时这个传说就已经定型。崔令钦在(《教坊记》里记述“代面(又称大面)戏”起源于北齐时,就捎带记载:“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成敌,乃刻木为假面,临阵著之。”而在段安节(《乐府杂录》里,进一步演绎为“(兰陵王)以其颜貌无畏,每入阵即著面具,后乃百战百胜”。只可惜把兰陵王误记为“神武弟(应是神武孙)”。由此观之,搞艺术的并不在乎历史的真伪,反倒:是善意的想象和不太离谱的传奇,反而能为艺:术增添动人的色彩。
  在正史里提及此事时,只是提及“芒山大捷”后,“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兰陵王“音容兼美”,音乐造诣又颇高,因此为帐下的军士填词谱曲,作《兰陵王入阵曲》,一来可作颂歌敬献领导,二来可作军歌鼓舞士气,也自在情理之中。不过,后来与面具扯上关系,由简单的歌谣转变为壮美的舞曲,再升华成华丽戏曲,倒是与军士无关,而是与北齐发达的俳优文化有关了。
  北齐王朝虽然短命,六位皇帝也多是荒淫无度,可个个都是流行文化的高手,“尤好歌舞”。这一方面与其自身性情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夜夜笙歌、娱乐至上的心态有关,从而造就出极度繁荣的娱乐文化,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俳优戏了。当时的俳优不但能合歌舞,而且还可以表演故事,已经有了戏曲的雏形。根据合理的猜想,《兰陵王入阵曲》后被俳优改编成皇室舞蹈时,肯定是煞费苦心。按照当时后官造一条珍珠裙也要“所费巨万”的豪奢之风,排演这样一出“主旋律”的大戏,自然也是精益求精。戏中兰陵王的扮相是“衣紫、腰金、执鞭”,可见其装饰之华丽。
  唐朝后来完全继承了北齐的俳优文化。其中,以创立教坊的唐玄宗最为痴迷,贡献也最为突出。(《旧唐书·音乐志》称:“歌舞戏有《大面》、《钵头》、《踏谣娘》、《窟垒子》等戏,玄宗以其非正声,置教坊于禁中以处之。”也就是说,这些多是缘自于北齐的歌舞戏,“戏弄”的娱乐色彩太重,无法当作正统的雅乐、宴乐、法乐等“正声”,可唐玄宗又是喜欢得不得了,那就干脆设个教坊,专门用来表演散乐百戏。
  在艳丽的脂粉香气中,被彻底娱乐化的《兰陵王入阵曲》也渐渐褪去武曲的本色,渐变为“软舞”。到了南宋时期,又演变为乐府曲牌名,称之为《兰陵王慢》,早与悲壮激烈的战场节奏无关了。
  幸运的是,唐时传入日本的《兰陵王入阵曲》倒是保留了几分真实的原貌。和唐玄宗一样,日本人也非常喜爱兰陵舞曲,而且要宽容得多,引入日本后,被视为正统的雅乐。另外,由于对引入的盛唐艺术非常敬仰,对其就格外珍视,所以日本人对其保留和传承有着一套十分严格的“袭名”与“秘传”制度,我们也有幸在千年之后还能欣赏到原汁原味、壮怀激烈的兰陵舞曲。
  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时值《兰陵王入阵曲》诞生1428周年,日本雅乐团访问磁县,到兰陵王墓地参拜、供奉,并演出了著名的《兰陵王入阵曲》。除却穆重的音乐和精美的服饰外,最吸引人的便是那张头顶饰有辟邪神兽、高鼻深目、表情凶狠的华丽面具了。
  当然,这一切可能都与兰陵王无关。可善良的人们,还是宁愿相信这位悲情的英俊王子,曾经就是戴着这样华丽的面具冲锋陷阵的。
  因为相信这样的传奇,历史就会多点感人的温暖,少些寒心的黯然。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