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3期

疯狂的假面舞会

作者:谌旭彬



省辗转一圈,广泛听取意见之后,汪康年决定:拒不交出《时务报》。
  屋漏偏逢连阴雨。汪康年这边刚刚下定决心,与康党斗争到底,北京却传来消息:汪康年赴日本秘密会见革命党孙中山一事东窗事发。康、梁此时正在北京参加科举会试,所以消息很快就传回了湖南。邹代钧在湖南探得康党对此事的处理意见,又迅速将消息通知了汪康年,力劝他离职避祸。
  邹代钧在信中这样说:
  “梁启超从京里发给黄遵宪的电报里,谈及你东赴日本的事情,认为此事牵动大局,应当迅速派人前来上海接办《时务报》。揣测信中的语气,此事后果不可预测。他们师徒如今都在京城,不知将作何打算,你一定要小心。这话我不能不对你讲,让你有所防备……昨天我还见到徐君勉写给韩树园的书信,信里说你东行与孙行者见面,大坏《时务报》的名声,想要让黄遵宪、梁启超赶快给京城写信,表明此事纯属你一人所为,与时务报馆无关,徐君勉还极力诋毁你为小人。这些人如此议论,你须提防他们借此陷害你。”
  信里提到的“孙行者”即孙中山,徐君勉即康有为的得力弟子徐勤,当时正在日本横滨主持康党开办的大同学校。
  汪康年赴日会见孙中山,曾与梁启超商量;康党开办的大同学校,电有孙中山革命党凑的份子。大难临头却打着顾全大局的幌子,全部诿过于汪康年一人,以求自保,康党如此做法也未免太过狠毒。然而,接到梁启超的来电,黄遵宪却依计而行,立即领衔通电各地,宣布将汪康年逐出时务报馆。
  但世事往往天不遂人愿。京城高层的各方角力、亲朋好友的疏通,再加上一点点运气(恭亲王病重,随即去世),在康党眼里已经退无可退的汪康年居然又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一场轩然大波趋于平静。反倒是春风得意的康党遭遇了麻烦,他们在京师开办的保国会遭到了弹劾,处境极为不利,康党不得不为此而多方奔走,围绕着《时务报》的斗争,也就缓和了下来。
  
  7、《时务报》阵亡
  戊戌年四月到六月,饱受康党摧残的《时务报》获得了一段难得的休养生息的时间。这主要缘于康有为四月间被光绪皇帝召见,圣恩眷眷,康党开始专心忙于筹划、推动变法事宜,暂时无暇顾及《时务报》。
  这也注定,这只是一次回光返照。
  从事变法活动的紧张忙碌之余,康有为及其党徒们很快又想起了久攻不下的《时务报》。5月29日,御史宋伯鲁递上了一份由康有为亲自草拟的《请将上海(时务报>改为官报》的折子。折子谈了两个要点:1、建议将民办的《时务报》改为官报,由梁启超主持;2、建议让梁启超管理各省民间报馆,采集、纠察舆论。
  我们不是一直奈何不了你汪康年吗?这回我请道圣旨,就不信治不了你。
  谁都看得出来,康有为躲在折子后面偷笑。但结果却大大地出乎康有为的意料。
  皇帝让孙家鼐等大臣研究一下康有为的这份折子,孙家鼐等人的研究结果是:这确实是一个好建议,只需要做一点小小的修正——《时务报》可以被改为官报,但梁启超正在办理的译书局很重要,不容分身,所以建议改派康有为前去“督办官报”,至于管理全国报刊舆论的权利,按例是应该归属大学堂的。
  皇帝大笔一挥,准奏。
  康有为傻了。
  没有得到管理全国报刊舆论的权利,也还罢了。最让康有为无法接受的是:督办官报的人,居然由梁启超变成了自己。这一换人背后的奥妙,康有为在《自编年谱》中曾有记述:
  “当时《时务报》经理汪康年亏空巨款,报纸日渐零落,我唯恐报馆倒闭,于是写了个折子让宋伯鲁递上去,请求皇上下旨让卓如前去接管,并负责筛选各省报刊进呈给皇帝。皇上把折子交给孙家鼐等人研究。当时掌权的大臣对我不满,想借机将我排挤出京,于是顺水推舟,改派我去上海接办《时务报》,还以京官衔及督办等字样相诱惑,被我识破,拒绝了他们。”
  康有为满打满算给汪康年挖了一个看似永世不得翻身的大坑,却没料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最后掉进这个坑的,竟是他康有为自己。他督办官报的冠冕堂皇的借口,反而被孙家鼐等鄙薄康有为及其学术的朝中大臣巧妙地移植成了排挤他出京的更加冠冕堂皇的借口。督办官报一职,本是康有为替无所事事的爱徒梁启超量身打造的,正以帝师自我期许的康有为如何能够看得上眼?何况得到一个《时务报》,却失去了在光绪皇帝身边絮絮叨叨的机会,二者之间的得失,实在太过悬殊。
  但康有为最后还是听从了梁启超的意见,接受了这一任命:“(我若辞官)孙家鼐将归之汪康年,卓如虑其颠倒是非也,故请我领之。”梁启超的意见表面上看来似乎很有道理,康有为若拒绝,孙家鼐反倒将官报交给汪康年去办,那么康党此前种种光彩与不光彩的努力,岂非成了替汪康年做嫁衣?岂非自取其辱,为天下人所耻笑?
  康有为自诩精通“阖辟”之术,但在这件事情上,先是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坑,让官场老手孙家鼐玩了一票,最后居然又听从梁启超貌似有理的劝说,接受了这一任命——梁启超让康有为接受任命,颇有些宁可让自己大放血(康有为离开光绪身边),也决不能便宜敌人一根毫毛(让汪康年督办官报)的味道,但成熟的政治家绝对不会如此意气用事。康门师徒政治上的幼稚,可见一斑。
  接受是接受了,但康有为还是不愿意离开京城,他绞尽脑汁终于想出来一个万全之策,给汪康年去了一封电报,内容很简略:“奉旨办报,一切依旧,望相助,有为叩。”
  什么叫“一切依旧”?意思就是说,报纸改称官报了,但上海方面的人事还是照旧,由你汪康年来管,我这个钦命办报大臣只在北京遥控指挥就行了,你汪康年可要多多协助我啊。
  汪康年根本就不理会康有为,他早已决定钻朝廷旨意上文字的空子,将《时务报》改为《昌言报》,只把《时务报》这个空头刊名给康有为腾了出来。
  7月1日,《时务报》停刊,《昌言报》出版。机关算尽的康有为,拿着《时务报》的一纸空头刊名,不知作何感想。[未完待续]敬请关注下期精彩内容。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