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3期

大明奇才解缙的坎坷人生

作者:林 辉



诛。
  当时很多大臣想为李善长鸣冤,但又人人自危,没有一个人敢出头。这时,虞部郎中王国用想到了解缙。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即李善长死后一年,王国用找到解缙,请他代写为李善长平反的奏疏。解缙血气方刚,原本就认为李善长是冤死,于是应邀疾笔写下《论韩国公冤事状》,状中阐述了几条理由,如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已没有谋反的功利动机;李善长年事已高,没有去冒这个险的必要;李善长的儿子李祺是皇上的驸马,谋反没有外在动力等。
  朱元璋看了《论韩国公冤死状》后,大发雷霆,大骂解缙多事。
  第三件事是弹劾御史袁泰。
  解缙在江西洪都做监察御史时尽职尽责。监察御史是个九品官,官衔不高,但权力很大,有权对地方官员的行政、品行进行监视纠察,而且“御史纠弹,皆承密旨”,可将各级官员的情况直接面呈皇上。
  解缙的上司、督察院左都御史袁泰是个奸黠小人,经常窃听、告密、诬害与他意见相左的官吏。一次上朝,朱元璋问御史夏长文昨晚为何长叹,有何不满?夏长文大汗淋漓,只得将昨晚与妻子发生口角,独坐饮酒叹息之事照实禀告。朱元璋见他说的与告密的画像相符,才未加罪。
  御史夏长文将这件被袁泰陷害的事告知解缙后,解缙甚是生气,对袁泰深恶痛绝,于是代夏长文草疏《论袁泰奸黠状》弹劾袁泰。朱元璋见奏疏激昂,令有司核实后,把袁泰作了调职处罚。从此,袁泰对解缙怀恨在心。
  朱元璋后来得知弹劾奏疏是解缙所为,觉得解缙过于锋芒毕露,城府不深,容易被人利用,于是想让他经受些挫折,让他反思一下。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在朝中办了个千叟宴,解缙的父亲解开也在邀请之列。谈到解缙时,朱元璋对解开说:“解缙才学虽好,可性格太直,容易吃亏。不如你带他回去,带职进修。这孩子大器早成,十年后再来朝廷大用未晚。”
  就这样,一个朝气勃勃的解缙,一个血气方刚的解缙,一个充满政治幻想的解缙,一个刚正不阿的解缙,一个敢想敢说敢做的解缙,随老父回到了吉水老家。
  十年后的解缙会是怎么样呢?
  解缙带薪离职进修,心中虽有不平,但远离朝廷,能静下心来读书也未尝不是件好事。在寄给友人孟链的诗中,他这样写道:“微凉正好课书篇,熟读千回见昔贤。七略五车都阅遍,此心高解欲无言。”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这一消息对于解缙来讲不亚于晴天霹雳。从政治上讲,朱元璋许下解缙带薪进修十年后必有重用的诺言怎么兑现?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天子还会重用解缙这位前朝宠臣吗?从礼数上讲,这个时候,解缙的母亲去世才一年,服孝期未满,遵礼不能离开。
  解缙为这事左右为难,但他还是决定赴京奔国丧,其原因为:一来朱元璋的遗诏中有令,“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自己应该出来工作,辅佐新天子;二来朱元璋在世时曾经说过“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夫子”之语,世上哪里有父亲去世,儿子不去吊孝之理?因此,阔别朝廷8年的解缙匆忙赶赴南京。
  袁泰被解缙弹劾时只受到调离督察院工作的降职处分,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当皇帝后,他又官复原职,深得建文帝的信任。此时袁泰得知解缙回到京都,深感不安,忙上书说:“解缙母亲新丧未厝,服丧未满就离家远行,这是不孝;太祖在世,曾令解缙回乡攻读,十年后才能进京,现今只在家八年就上京,违了诏旨,这是不忠。”其实,他是想利用手中职权对解缙打击报复,更要置其于死地。
  这时,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大学士董伦出来为解缙辩解说:“太祖驾崩,解缙能置家事于不顾,来京祭奠,遵旨进京辅政,实属难能可贵,不能杀。”
  迫于压力,建文帝下令将解缙派到河州去做了个卫吏。解缙就这样泪流满面、步履匆匆地来到了河州。可怜解缙一个南方人哪里抵得住北方的寒冷,不久便水土不服,高烧不退,一病不起。后来得知董伦曾在皇帝面前力保自己,如梦初醒的解缙就像在大海中捡到一根稻草,不管有用没用,都得把它拼命抓到手。他奋笔疾书写了封长信,派人转交给董伦。
  董伦收到解缙的书信后甚是同情,把书信拿给朱允蚊看。朱允蚊此时正在为他的叔叔们伤脑筋,看到解缙写的“所言分封势重,万一不幸,必有厉长、昊濞之虞”之句蓦然想起,当年解缙在《太平十策》里也曾写道:“帝王的封国太大,甲兵卫士太多,军权过重,恐怕数年以后酿成大祸。”这些都正合自己全力削藩的意图,于是皇帝立即把解缙召为翰林待诏。
  1403年,朱棣攻破南京,希望文臣之首方孝孺能够为他起草诏书,遭到拒绝后朱棣大开杀戒,灭了方孝孺十族。最后,解缙接下了“开国诏书”这门子生意,招来了一片非议。
  其实,方孝孺与解缙有着本质的区别,方孝孺是建文帝削藩的始作俑者,若他起草了这个诏书,那才是真正的叛臣反贼;而解缙不同,他是洪武时的大臣,朱元璋的宠臣,他没有必要至死忠于建文帝。
  拟完诏书后,解缙被封为侍读,官阶七品。
  永乐元年(1403年)至永乐五年(1407年),即34岁到38岁这段时间,是解缙一生最辉煌的时期,他为大明王朝、为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朱棣赞扬他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解缙在永乐朝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编纂《太祖实录》。《太祖实录》在建文二年由方孝儒、王艮修编过一次。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建文帝把朱棣的生身母亲定为原来元朝皇帝的妃子。解缙在修编《太祖实录》时更正了这一明显错误,据实记载朱棣为马皇后所生,是马皇后的第四个儿子。这一重要更正在当时当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古代等级森严,太平时代皇帝的继承人更讲究血统和长幼,朱棣被澄清为马皇后所生,他当皇帝就顺理成章,符合当时的法则,而不是所谓的反贼了。解缙也因此得以入值文渊阁。
  文渊阁是宫廷内的一个藏书楼,后来成了知识和权利的象征,能够去藏书楼当值的人当然是最有知识、最有水平的人。朱棣赋予了在这栋楼当班的人很大的权力——“预机务”,《明史》记载:“内阁预机务自此始。”
  明朝自胡惟庸案后,就不设丞相一职,文渊阁实际代替了丞相的职务,这在明朝后期更为明显。朱棣不仅给了解缙很高的待遇,赐五品服、金绮衣,“与尚书埒”(和尚书享受同等待遇),还对解缙说:“代言之司,机密所系,且旦夕侍朕,裨益不在尚书下也。”意思是说,讨论国家大事、起草诏文是一项绝密性工作,你们天天和我在一起工作,其工作的重要性不亚于尚书。
  永乐元年,朱棣来到文渊阁视察工作,问及文渊阁藏书情况,解缙回答:“尚多有阙略。”朱棣说:“士庶家倘有余资,尚欲积书,况朝廷乎?”便要解缙开出书单送礼部购买。解缙回答:“有些经典早已在战乱中散失,皆难以寻觅。不如编纂一部文献大成,以惠百世。”朱棣一听解缙的建言,大呼道:“好啊!这个工作就交给你去完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