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3期

大明奇才解缙的坎坷人生

作者:林 辉




  在民间传说中,解缙故事迭出,为众人津津乐道,褒奖有加。邹元标在《解春雨学士墓志》中称解缙“义节千秋壮,文章百代尊”,《明史·解缙列传》记载:“(解缙)少登朝,才高,任事直前,表里洞达。”这些都充分表达了后人对解缙的尊重和崇敬之意。那么,解缙的一生到底是怎样的起伏波折?他的命运为什么如此坎坷,生命又如此短暂呢?
  
  洪武二年(1369年),解缙出生在吉水县城东门的一个书香人家。吉水自隋末建县以来,文风蔚然,俊杰代挺,曾出现过“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和“一门三鼎甲”的人文盛况,被誉为“人文渊源之地,文章节义之邦”。解缙的高祖解昭子于南宋成淳年间人太学,被誉为“江右八龙”之一;父亲解开为元朝末年国子监生,明灭元后,朱元璋安排他当官,被他推辞,后来回到吉水当教师;母亲高妙莹出身书香门第,不仅经史、传记、天文、地理、医学之书皆能论析,而且善小楷、晓音律。可以说,解缙一出生就在一个祥和的家庭中接受正统的儒家文化教育。
  解缙“幼颖敏”,五岁就会吟诗作对。一日早晨,母亲要他扫地,然后把鸡放出来。他一边学着做事,一边随口吟道:“打扫庭前地,放出笼中鸡。”母亲说:“做事就做事,不要去念诗。”小解缙回答说:“明明是说话,怎道我吟诗?”出口成章,让解母听了又欢又喜。
  洪武二十年(1387年),时年18岁的解缙来到洪都(即现在的南昌)参加乡试。他蘸墨挥毫,三下五除二就答完试卷,只等发了黄榜,圆了宿愿,再打道回府。谁料想偏偏祸从天降,就在放榜的前一天,解缙被押入大牢。
  解缙很莫名其妙,不知祸从何来。主考来探监时告诉他:“你在考卷上诽谤皇上,按大明律法理应是死罪,我念你年轻,明天放你回家。”听了主考官的话,解缙如坠入雾里般摸不着头脑。
  原来,此次科考,兵部尚书沈溍出面向主考官打了招呼,要让他的外甥中头名举人。试卷改完之后,第一名非解缙不可,但兵部尚书又得罪不起。主考官左右为难之时,有一位考官硬是在解缙的试卷里鸡蛋里挑骨头,于是解缙便莫名其妙地入了狱。
  解缙自持有理,大胆地问道:“各位大人、主考官,你们说我在考卷里诽谤皇上,请问是哪里诽谤?”
  主考官故作镇静,装腔作势地说:“考题是《颂君》,可你却写‘大明灭,元国立,邦兴刑,治顽弊,德法并,施取信,万民苦,役免行……’这哪里是颂君,分明是诽谤。”
  解缙一听,觉得可笑,说:“现在听我读给你听:‘大明灭元,国立邦兴,刑治顽弊,德法并施,取信万民,苦役免行。’这句句是颂君,怎么是诽谤呢?”
  古人作文,文不加点,断句断错,句意就变。解缙写的是四字句,主考却念成三字句,词意当然迥然不同。
  听罢缙缙的吟诵,众人一致称赞他不愧为江南第一才子。
  洪武二十一年解缙才19岁,这一年对解家来说是喜事连绵,会考时解家“一门三进士”(解缙、解缙的哥哥解伦、解缙的妹夫黄金华三人同科考取进士)。
  朱元璋得知此事后,把解缙召到御花园,刚见面就以《垂柳》、《春风》为题要解缙赋诗二首。解缙吟道:“御柳青青近绿池,近来攫秀不违时。皇恩天地同生育,雨露无私亦共知。”
  “慢慢春风入舜韶,绿柳舒叶乱莺调。君王不肯误声色,何用辛勤学舞腰。”
  这两首诗迎合了朱元璋极力推崇的诗文风格:明白好懂、通道术、达时务。解缙诗中借柳说风雨,既歌颂了当今的“舜韶”盛世,又赞美了“不肯娱声色”的“君王”。朱元璋听罢自然是满心喜欢,当即让解缙把这两首诗写在白绢上。因解缙又写得一手好字,朱元璋对他更是爱惜。
  《明史》记载,朱元璋对解缙“甚见爱重”,见他年纪还小,尚须慢慢历练,便授予解缙中书庶吉士,在皇帝身边做秘书。庶吉士并非正式官职,是给新科进士练习办事的一种称呼,因“常侍帝前”,身份显要,其权力有多大就不言而喻。更有甚者,朱元璋曾对解缙说:“朕与尔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恩犹父予”是多么高的褒奖,历史上能够和皇帝以父子相称的大臣恐怕只有解缙一个了。从此,解缙步入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期。当天,解缙就慷慨激昂地写下了他人生的第一份政治宣言——《万言书》,也称《大庖西室封事》。
  《万言书》是一篇充满火药味的战斗檄文,全篇以“封事”的形式出现,用一代政治家独特的眼光,阐述了自己的施政新理念,实际上字字句句直指朱元璋。
  《万言书》的主要内容有:
  1、批评朱元璋法令多变,刑罚严苛。“国初至今,将二十载,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提出应加强正面教育,“褒一大善,赏延于世,复及其身,终始如一”。
  2、提出“禁绝倡优,易置寺阉”,要彻底禁止歌舞杂技艺人,另行安置和尚与宦官。同时又提出:“绝鬼巫,破淫祀,省冗官,减细县,痛惩法外之威刑,永革京城之工役。”为明朝的发展指明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3、批评朱元璋“台纲不肃”,用人不当,相信“小人趋媚效劳之细术”。
  4、批评朱元璋滥征税收。“土地之高下不均,起科之轻重无别,膏腴而税反轻,瘠卤而税反重。”
  朱元璋是出了名的暴君,杀人如麻,仅胡惟庸一案就杀了10万余人,而对那些拐弯抹角讥笑他的人及劝谏之人处置甚重,比如司寇钱塘抗疏入谏,被箭射死;员外郎张来硕谏止将已许配少女作宫女,被碎肉而死。解缙这般赤裸裸地批判朱元璋不是送肉上砧吗?
  可解缙并没有因为《万言书》而获罪,《明史·解缙列传》记载:“奏后,帝称其才。”日后更加重用他。但,“塞翁失马,焉知祸福”,胆大心直的解缙尔后做了三件事,让朱元璋对他大为不满。
  第一件事是语嫚兵部官员。
  解缙的矮在朝中是出了名的,人们都亲切地叫他“解缙矮子”。解缙刚到朝廷不久,有一次到兵部去要几个羞役,兵部的官员见解缙矮小,便口出污间说:“你个子那么矮还用得着保镖吗?”解缙听了很不高兴,双方遂对骂起来。解缙的“世人笑我矮砣砣,我笑世人着衣多,倒吊起来有点墨,身高一丈又如何”一诗应是这时的作品。
  兵部尚书沈溍知道这件事后,大肆渲染,添油加醋地把此事报告给皇上朱元璋。朱元璋听了沈溍的告状,觉得解缙确实有点“冗散自恣”(性格散漫、狂傲),因为一点小事竟和同僚争吵,不仅有失体统,也不懂官场潜规则。于是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调解缙到江西洪都做监察御史。
  第二件事是为李善氏白冤。
  李善长为明朝开国大臣、朱元璋的亲家,官爵封为韩国公,享受自免二死、子免一死的特殊待遇。李善长的侄子是胡惟庸的侄女婿,胡惟庸做宰相又是李善长推荐。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谋反案事发,5年后有人告李善长为同党,李被罢官,10年后有人再告,77岁的李善长被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