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7期

贾谊:千古英雄未展才

作者:丁启阵



诏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于是,绛侯周勃就此免相就国,史载,“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就是说,一有上层官员来到绛地,他就担心是来杀他的,就把甲胄穿上,让手下拿着兵器才敢出去接见。
  第三,汉文帝本来是代王,封在北边(今山西到河北一带),当时眼瞅着吕太后磨刀霍霍地四下乱瞧,他一门心思只想怎么逃过这一劫,直到周勃他们杀掉三吕,议立代王,派人来接他时,他还有点儿怯场,和手下商量到底该不该去。
  当时,郎中令张武说:“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将,习兵事,多谋诈,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今已诛诸吕,新喋血京师,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愿称疾毋往,以观其变。”
  汉文帝确实是动了装病的心,又占了吉卦,才下决心进京,到了京城外面又派宋昌先进京城探路。还算汉文帝真有天子之分,周勃他们交出了天子印绶,奉汉文帝当了皇帝。也就是说,汉文帝不是通过正常的皇权交接,确认其合法性后上任,而是由几名大臣发动政变,合计出来的。
  所以,汉文帝对这批老臣的不信任是由来已久且深入骨髓的。汉文帝清退这批老臣是一种必然,培养和重用自己的班底也是一种必然,而贾谊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迎合了这种必然。
  于是,文帝前元六年(前174年),贾谊回朝,重入权力中心。
  
  叁
  
  关于这次回朝,李商隐有一首很美丽、很忧伤的诗,为我们做了一个精彩的剪影:“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听贾谊说完鬼神,汉文帝发出了“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这样的感叹。
  对一个一直以政治家自命并长期被压制冷落的人来说,在终于重新得到信任和器重之后,其才华却首先展现在一些虚无缥缈的事情上面,这的确近乎于一种嘲笑,而且是非常冰冷和深刻的嘲笑。
  这一次,汉文帝跟贾谊深夜亲密晤谈,并不代表贾谊仕途的障碍已经清除。贾谊在京城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也只是被派了个梁怀王太傅的职位,级别、职位性质不变,只是跟汉文帝的关系稍微近了一点。梁怀王是汉文帝所宠爱的小儿子,好学爱读书,文帝派贾谊做他的太傅,但不久梁怀王却坠马身亡。事情发生之后,贾谊一直内疚没能尽到保护、教导之职,整天以泪洗面,竟郁郁而终,时年只有33岁。
  贾谊一生,时间短暂,所担任的职务也都是文史侍从一类。按照古人“三不朽”的理想,他的不休事业基本上就是“立言”。不同于一般封建时代文人士大夫的一点是,贾谊不只因文采不朽,而是以其“王佐之才”兼文采而不朽。
  对贾谊的王佐之才,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做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说,贾谊谈论上古和秦汉治乱的观点,表述得非常好,说明他是懂得治国道理的,即使是上古名相伊尹、管仲也比他强不了多少。假如他能够得到任用,功德教化的效果一定很可观。(《汉书·贾谊传赞》)
  贾谊的才华与命运的乖舛,最能打动历代落魄文人心灵深处的就是:怀才不遇。就像贾谊通过悼念屈原,抒发对自身命运的感喟一样,历代文人在遭受挫折的时候,都把自己跟贾谊直接联系,作为前世今生的同一体,即所谓的“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屈原的诗歌创作,贾谊无法企及,但是,贾谊生于统一的汉王朝,他杰出的政治才华在几篇政论文章中清楚地展现出来了,加上他英年早逝,因此,后世文人对贾谊的哀悼毫不逊色于对屈原的哀悼。
  事实上,对于贾谊的遭遇,有过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以司马迁为代表,认为贾谊是怀才不遇,一种以班固为代表,认为贾谊虽然职位不高,但是他的许多建议都被朝廷采纳了,不能算是怀才不遇。比起一般文人士大夫,贾谊是幸运的,他毕竟接近过皇帝,而且一些建议最终还是被付诸实施了。但是,斯人斯命,以他那样的才华,拥有那样的命运实在不无遗憾,足以令人惋惜。“千古英雄未展才”,永远令人扼腕叹息。司马迁是理想主义者,他的标准是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因此会对贾谊的命运深感不平;班固是现实主义者,他的参照系是社会现实中的人生命运,因此他清楚,一个人能够得到贾谊那样的结果,已属幸运。可见,两者的看法不同,源于他们衡量标准的差异。
  苏轼向来豁达,但他对贾谊之所以未能实现政治抱负的分析,却显得有些世俗。苏轼在《贾谊论》一文中提出,贾谊之所以被文帝疏远,主要是因为他不善于结交周勃、灌婴等老臣,不能耐心等待时机,一旦被疏远,立即痛哭流涕,不能重新振作起来。或许,这也是苏轼的一种自我总结,一种自嘲,历来有才华者,总不免于这样的遗憾,这可以归咎于他们的急于求成,也可以用因循守旧势力过于强大加以解释。
  贾谊因为兴趣基本放在政治上,加之享寿不永,一生著述58篇基本上都是史论、政论和奏疏文字,保存至今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纯文学类作品只有《吊屈原赋》、《鹏鸟赋》两篇。但是,从仅有的几篇文章看,他的文采是十分出众的。文学史家盛赞他的《过秦论》见解深刻,是极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遣词造句之间流露诗人气质,感情充沛,行文流畅,堪称汉初散文的典范之作。
  不光是文人士大夫,普通百姓也没有忘记这位才华不能尽展、壮志未酬的汉代书生,仅以湖南为例,历代曾经有过多处贾谊祠。这说明,在当地百姓的心目中,贾谊显然已经跻身于圣贤行列,受到广泛的景仰。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文人士大夫能在民间得到像贾谊这样的待遇者,寥寥无几。
  
  编辑 赵雪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