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3期

刘邦与项羽:两位宿命论者的两重天地

作者:牛踏秋



将章邯于汙水,迫其倒戈。但他在这次对秦战争中直截了当地坑杀20余万降卒于“新安城南”,使他的功劳簿上沾满了血泪和仇恨。或因如此,他在攻人咸阳火烧秦宫之后便匆匆离开关中沃野,回归故里。
  比较而言,刘邦则高明得多,他在先进入关中占得先机的同时,不但没有杀秦王子婴,而且接受了樊哙、张良的劝谏,“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并与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既赢得了军事上的胜利,又获取了民心,使他牢牢控制了富饶的关中地区。刘邦后来之所以能够最终赢得楚汉战争的胜利,与关中源源不断的兵力和物质资源是分不开的。
  项羽长期生活在军事斗争中,但他并没有很好地总结战争经验,没有把握胜负的关键因素——民心所向,更没有明确的政治军事规划,往往是一听到不利的战报就“怒”或“大怒”,既而亲征。当沛公已破咸阳时,他马上“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当沛公左司马曹无伤激他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时,他又马上“大怒”,立刻表示要“旦日饷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但当鸿门宴上范增反复要他杀掉刘邦时,他却下不了手,充分显示了他政治上的幼稚、短识和软弱。当项羽听说刘邦已并关中、齐赵又反叛时,他又“大怒”,马上派兵遣将北伐,自己却上了张良的当没有直接出兵伐汉,只顾北上击齐,亲征至城阳,就在项羽北伐之际,刘邦趁机率56万大军偷袭其老巢彭城。项羽闻知,又仓促返回,大破汉军,追击刘邦至荥阳,这次甚至可以活捉刘邦,但项羽再次自弃良机,放掉了已成囊中之物的刘邦,气走了老臣范增。
  项羽性格上的直率和政治上的幼稚在楚汉战争后期仍表现得淋漓尽致。成皋之战,项羽赶跑了刘邦,但未立足又领兵东击彭越,刘邦遂又收复成皋,与项羽形成对峙之势。项羽害怕彭越断其粮草,又没有破刘的更好办法,竟迁怒于刘邦的父亲太公。有着丰富政治经验和斗争哲学的刘邦毫不理会,项羽则“怒,欲杀之”。当刘、项两军“相持禾决”时,项羽竟又想出了一个要与刘邦“单挑”的绝计——“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也。”从中可见项羽是如何的直白与幼稚,
  项羽一生中打来打去,像救火队一般横刀纵马扑向异己者、逆己者、叛已者,除了打仗,他既拿不出多少符合民意的举措,更难以展示其政治蓝图和政治理想,他虽然接连获得军事胜利,但往往是前方取胜,后院起火,东边未定,西端再起,闹得他连一块稳固的根据地都没有,项羽动辄发怒、直截了当的性格特征,让我们觉得他称霸诸侯的目的不是要完成某项使命或政治理想,倒像在斗气或逞能。灭秦分天下之后,他本来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军事优势和政治资本,但很快就迫不及待地放逐义帝,继而又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将之除掉,结果是事业未成而企图若揭,受到诸侯、百姓的一致声讨。
  刘邦则完全不同,他机谋善变,油滑老道,在军事实力较弱的初期,尽量避开锋芒,用争取民心的政治手段弥补军事上的差距,在关中默默耕耘、经营,获得牢固的后方根据地,在势力稍强之时,逐步扩张,乘项羽之虚直捣楚都彭城,在划定楚河汉界之后,采用留侯陈平之计果断地撕毁协议,追击已回撤的项羽,被项羽杀个回马枪难以取胜后,他采用张良计拉拢韩信、彭越出兵援助,最终大败项羽于四面楚歌的垓下。
  可以说,项羽是一位性格刚烈、坦荡的杰出军事家,刘邦是一位刚柔并济、务实的杰出政治家。
  
  编辑 蔡元元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