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3期

刘邦与项羽:两位宿命论者的两重天地

作者:牛踏秋




  刘邦与项羽之争,其胜败之因,古今纵论不一,而我们则不妨从宿命论中找出楚汉争霸的胜负缘起。
  从蔑视始皇帝的“彼可取而代之”的霸权主义,到垓下失利四面楚歌时“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悲壮绝唱,再到乌江岸边放弃东山再起机遇的“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的自暴自弃,项羽的一生充满神秘和悲壮,是一位消极的宿命论者。从崇拜始皇帝的“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的英雄主义到衣锦还乡时“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洋洋自得,再到中矢命危时“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的临终感言,刘邦的一生神秘而高亢,是一位积极的宿命论者。同为宿命论者,改造命运的态度不同,其所开辟的事业天地则迥异。
  或受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影响、熏染,刘邦和项羽同为宿命论者,而前者的唯心主义思想更为强烈。刘邦出身低微,但“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史记·高祖本纪》),一副帝王的怪异模样,以至于嗜好酒色而又穷困的他在酒店赊酒时也能够享受“折券弃债”的免费服务,亦能够轻易地娶到吕公的女儿。再加上相面老父的夸赞,特别是神乎其神的“挥刀斩白蛇”的故事传开后,刘邦更加相信自己的高贵命运,“乃心独喜,自负”。《史记》绘声绘色地记述说,秦始皇感觉到“东南有天子气”,就在东游时特感不爽,“因东游以厌之”,刘邦也有点自疑,于是“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但他的老婆吕氏每次都能准确地找到他,刘邦很奇怪,询问个中缘由,吕氏回答说:“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意思是说,你是龙,你在哪儿,哪儿就会聚有龙云,所以只要沿云气就可以很容易找到。
  虽然三十而立之年才谋得一个小小的亭长,但也不妨碍刘邦在咸阳见到秦始皇的尊贵与威仪后兴奋不已,发出“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喟叹。也许正是在这种“帝王之尊”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和催生下,刘邦才能够一次又一次地走出困境,逃离死亡的威胁,面对数次劫难都在幕僚的谋划下化险为夷,最终成就千古帝业。
  与刘邦不同的是,项羽乃将门之后,也有取代皇帝的雄心壮志,具有称霸的勇气和实力。他“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已惮籍矣”(《史记》),尤其令人叹服的是,他初次出道,就能在叔父项梁的谋划下一举斩杀会稽郡守,又独自攻襄城,拔而坑之。即使在叔父项梁死后、楚怀王令宋义为上将军北伐救赵而犹豫之时,他仍能果断出击,先杀宋义后奋勇当先,在诸侯观望暴秦宰杀赵国的关键时刻铤而走险、破釜沉舟,打败强秦威震四方,以至“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在频繁的征战过程中,项羽几乎很少失利,仅用三年时间就消灭了强秦,号令三军,分封诸侯,成为名副其实的霸王。即使在斗智斗勇的楚汉战争中,他也长期占据优势,在战争后期“汉兵蛊食多,项王兵罢食绝”的不利形势下,刘邦也不敢贸然强攻,而是结下和约,划定楚河汉界,直到刘邦听从张良、陈平之计负约追击东归途中的项王“至阳夏南”,仍被打得大败,“楚击汉军,大破之”。
  令人费解和扼腕叹息的是,项羽在垓下率800余人冲出四面楚歌的包围圈,又率28骑突破数千汉兵的再次包围,已经逃到乌江岸边,渡江的船只也已备好,完全可以脱身,但他却选择了自杀。一方面,项羽在辉煌的征战生涯中吃败仗的次数很少,偶尔失手、即使是惨败也属兵家常事,何况逃生的机会就在眼前;另一方面,当时的项羽年仅30岁,正当青壮年,东山再起的时间和道路都很长。在这种情势下,他没有看到自己的优势却无端生出“天之亡我”的慨叹,选择自暴自弃,不去考虑全身而退,卧薪尝胆,图谋长远发展,而是高呼“何面目见江东父老”,主动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项羽是一位外表强健、内心极端脆弱的消极的宿命论者。
  相比之下,刘邦多次濒于绝境而不衰,足以看出他积极进取、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和追求。也许会有人质疑说,刘邦在被流矢射中后,放弃治疗,并发出“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的论调,这不也说明他的消极态度吗?事实并非如此。第一,纵观刘邦的一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占据主流和主导,第二,刘邦临终已届古稀,第三,刘邦只是被流矢击中,箭伤并无大碍,不久伤愈,“幸上病愈自入谢”,第四,刘邦中矢后很快对汉家天下的后事进行了周密妥善的安排,萧何之后“曹参可”,曹参之后“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史记·高祖本纪》)。
  
  二
  
  项羽自跟从项梁杀会稽郡守而拜为“裨将,徇下县”开始,拔襄城、斩李由、诛宋义,破釜沉舟救巨鹿、攻城略地灭暴秦,一路杀来,“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在其威震诸侯、纵横捭阖的征战过程中,也渐渐养成了独断专行的性格特征和个人英雄主义的霸权作风。而刘邦出生山野,从一开始,沛令主吏萧何即认为“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他会吕后、应陈涉、从怀王、人关中、鸿门脱险、楚汉大战、决胜垓下、尊称帝王,一路走来一路风尘,始终在萧、曹、张等谋士的精心谋划下,不断化险为夷、壮大称孤,在其个人英雄主义的背后充溢着集体智慧和团队精神,以一己之力对抗集体智慧,仅从这点来看,项羽的失败是必然的。
  刘邦和项羽的出身有很大不同,前者虽被描绘成人神杂交的龙子龙孙,而实则布衣之家。甚至于“常从王媼、武负贳酒”,后者则为将门之后,“世世为楚将”。刘邦从一开始就依仗一帮狐朋狗友,项羽则跟从叔父项梁。但是,他们最初出道都具有很强的偶然因素。
  陈胜起事后,很多郡县响应,“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刘邦所在的沛县县令也准备谋反,萧何、曹参则共同建议招收逃亡在外的犯人,由这帮无所顾忌、百姓比较畏惧的“流徒”来胁迫、主导叛乱。作为已拥有“数十百人”的流徒首领,刘邦是最好的人选,于是县令派樊哙去找刘邦,等刘邦赶来后,县令又后悔了,“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还准备诛杀萧、曹二人,于是萧何、曹参逃出城外,投入刘邦怀抱。耐人寻味的是,刘邦并没有直接率队攻城,而是通过“书帛射城上”,怂恿城中父老“率子弟共杀沛令”,然后礼让再三,荣任沛令,开始了拉起大旗反抗暴秦的征战道路。
  项羽的出道,主要仰仗其叔父项梁。项梁本为楚将,但因罪案受牵连,又因杀人,才被迫带着项羽逃亡吴中。陈涉在大泽乡起义后,项梁设计让项羽杀掉了会稽郡守,毫不客气地自立山头,项羽也跟着谋职,“裨将,徇下县”,开始了反秦自立的征途。
  相比较而言,项羽的战功比刘邦显赫得多:
  第一,能够和强秦抗衡、号令三军的只有楚国,而楚国的大旗是依赖项羽扛起来的,最先起义、具有很强感召力的陈胜战死后,项梁按照“素家局,好奇计”的范增建议,把原楚怀王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