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时尚阅读 > 包在纸里的火 > |
七十二 |
|
"还在保守治疗,情况还算稳定。"萧原说。他似乎突然想到了什么,眉头一动,对我说:"我在《都市早报》认识了一个人,他叫徐浩。你还记得他吗?" 我当然记得。我还记得,当初,小雨的故事就是他报道的。但我感到好奇的是:"他怎么会在那里?" "他是那里的社会新闻部记者。从这里辞职之后,他并没有找到新的工作,《都市早报》招聘的时候,他去应聘了。"萧原说。 "他知道小雨后来的情况吗?" "他不知道,但我告诉他了。他听了以后很震惊,当然也很遗憾。"萧原说,"我问他知不知道崔哲挪用了那笔捐款,他说不知道。但他告诉我,他当时就觉得事情有点儿不对劲。他说,那天中午他走进崔哲的办公室时,发现里面坐着另一个男人。当他把那笔捐款交给崔哲的时候,又发现崔哲神色紧张地看了那个男人一眼。" "徐浩认识那个男人吗?"我对那个神秘的男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知道,也许他就是那个能够破解秘密的人。 "他说不认识,只觉得面熟,却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他怀疑崔哲挪用那笔钱跟那个男人有关系。" "有什么关系?" "他不知道。我也不知道。"萧原困惑地摇了摇头,"不过,该知道的时候自然会知道。" 我同意。 接着,萧原把话题转向了我:"我一直有个问题想问你,又怕刺伤你的自尊心,所以我一直没有问。" "你问吧,知无不言。"我说。对我来说,自尊已经不再是多么重要的东西了。 "我知道你以前当过记者,我还看过你以前写的报道。"萧原迟疑了一下,接着问道,"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为什么会变成接线员?" 我记得我曾经说过,如果你对我的故事感兴趣,我有机会就会详细地把它说给你听。现在有一个人对它表现出了兴趣,所以我打算把这个故事说出来。它在我心里埋得太久了。每当我想起它,就会感到一种被侮辱却又无力反抗的心痛。 如果再给我一个机会的话,我不会选择当接线员。当然,这并不是我的主动选择,而是别无选择。当我别无选择的时候,惟一的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这就是我的生活智慧。这样的智慧你可能早已经从某一本书上读到过,但它却是我在压力之下悟出的。 大学毕业以后,我来到《北方时报》当上了一个记者。那时候,崔哲还是一个普通记者,他比我大一岁,因此算得上是我的"兄长"。在我进入报社的前几年时间里,我曾经与他保持着非常友善的同事关系,直到有一天我们共同领了一条新闻线索,并且一起出外采访。 那是一次关于一个知名家电企业的采访。那个企业犯了一个错误:在顾客把那些包换期内出现质量问题的冰箱送回来之后,技术人员对它们进行了一番修理并翻新改造。随后,它们又以"新冰箱"的面目出现在商场的柜台上。 一个细心的顾客发现了这个错误,并且在给报社打电话之前做了一些前期调查--他找到了那个专门对"问题冰箱"进行修理和翻新改造的维修部。 我和崔哲对此事进行了10多天的调查,掌握了以下证据: 1、那个顾客提供的一台"新"冰箱样本,其内部元件有明显的翻修痕迹。 2、电器维修专家对这台冰箱的鉴定,证实这是一台维修后翻新的旧冰箱。 3、电器商场负责人承认,那台"问题冰箱"是从他们那里售出的,同时承认进货渠道把关不严。 4、崔哲想办法偷拍到的照片,上面显示了维修部员工将旧冰箱翻新的工作流程。 5、照片上的维修部员工之一在压力之下提供的证词,他证明维修部经常那样干。 6、那个家电企业售后服务部经理对此事的解释:他认为这是那个维修部的个体行为,并且承认管理失职。 7、维修部经理对此的解释:他承认照片上的工人是他们的员工,但他认为这是那些工人的个体行为,并且承认管理失职。 调查结束之后,我们把所掌握的证据提交给了那个家电企业的负责人,希望他对此发表一些意见。 那个负责人很沮丧,但他告诉我们,他不会对此发表任何意见。就在我们准备离开时,他叫住了我们,问我们写一篇稿子能挣多少稿费。 我们拒绝回答这个问题,当我们再次准备离开时,那个负责人从抽屉里拿出了一叠人民币,他告诉我们那是2万元钱,并且希望用它来交换我们准备撰写的那篇报道。 我承认,我当时确实动过心,我用最短的时间暗暗估算了一下:那篇报道大概能写6000字左右,当时报社里执行的稿酬标准是300元/千字。这意味着,我们的稿酬在1800元左右。如果那篇报道发表以后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也许我们会获得一些报社的奖励,比如被评为"优秀记者"而获得1000元奖金。但无论如何,那样一篇报道不能为我们换来2万块钱。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