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寻觅生活的诗意

作者:倪爱珍





  在文学日益边缘化的今天,散文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这既与历史进程中文化的转型分不开。也与散文这种文体本身的特质分不开。它以其自由的精神与自然的风格而深受人们的青睐。在姹紫嫣红的散文园地里,江西的女性散文成为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王晓莉、梁琴、郑云云被称为“散文三秀”,而王晓莉又是其中最年轻的,其作品曾入选《中国十大先锋散文》之列,早期的散文集《红尘笔记》因为题材的开放与写法的独特而被认为具有“新生代”的气质。但是随着岁月的变迁与阅历的增长,她的创作也在悄然变化着。
  家门前手拿树苗的精神病患者、沃尔玛广场前的流浪汉、子同路上修鞋的老张、江边路上卖淫的村妇、市场上卖菜的女人,以及早餐、站台、电话、收音机、旧鞋、被子……这就是王晓莉的新作《双鱼》中的世界,寻常巷陌。凡俗人生,可是你分明又觉得它不寻常,甚至有点超尘脱俗之感,那一行行的铅字上面似乎有一种灵性在散溢,有一种情丝在萦回,有一种神韵在弥漫,日常生活经过王晓莉心灵的过滤、体验、感悟和熔铸,就变得诗意隽永、余味悠长了。这是怎样的一颗心灵哟,敏感,细腻,静而多思,善良而常怀悲悯,一个天然与文学有缘的人!因为文学的本质是审美,而审美则是主体以一种形象的方式对世界进行情感把握的活动,它可以叙事,可以说理,但首先必然是“情动于中”,并且贯穿于始终。而文学中的散文又是与心灵最近的一种文体,“是作家主体基于自我生命体验对自我个体生命形态或与自我相关的群体生命形态的呈现、咏叹与追问”。因此,没有一颗丰富的心灵,没有自觉而深刻的生命体验与感悟,就没有真正的有艺术品位的散文。可以说,在这一点上,王晓莉是成功的。她的散文是“能表现自己”的文学,是创造的,个性的,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趣味的,是心灵里的笑话和泪珠。
  
  “牌桌旁的第四个人”
  
  王晓莉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寻觅诗意,这与她的生活姿态有密切的关系。王晓莉其实就是她自己所喜欢的塞尚的名画《玩扑克牌的人》中那个站在牌桌旁的第四个人。“本来桌子的第四边正是留给他的,不知为什么他选择了观战……这第四个人,既是置身其中者,也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王晓莉对于生活就是既置身其中,又冷静旁观,既入其内,又出其外,这是她一直以来非常自觉的追求。
  首先,她很认真地、投入地生活着,所以她的心灵永远是敞开的,鲜活的,敏锐的,自然界的一草一树、一鱼一鸟都能触动她的感觉神经,更不要说人世间的欢乐与悲喜、生存的艰辛与生命的无奈了。“真的,我留恋我住过的街道。那种纠结不清的气息、那种冷暖相激的温度,还有与芸芸众生一样多的灰尘的味道,除了街道,再没有地方你可以呼吸到。一条尘路。短小而又漫长。再也没有比它更能让我体会生活的实在和真实的了”(《尘路》)。
  其次,王晓莉又有着一颗自由的心灵,没有被世俗所羁绊,能跳出生活,静观人生,思索人生。王晓莉喜欢到屋顶上去的感觉,因为在那儿,“你与人群离得并不远,你甚至随时可以回到他们身边。但同时,与地面的人们相比,你又离天空更近,你离飞翔更近”。无论是“到屋顶上去”,还是做“牌桌旁的第四个人”,其实都是要与现实人生保持一定的、适当的距离,不远离生活,又不被生活所粘缚,身在红尘,心却自由地飞翔。于是,王晓莉不禁羡慕起沃尔玛广场前流浪汉的人生,渴望从既定的生活秩序中短暂地逃逸,“做一则寻人启事的主人公”,跟着心灵导游作一次快乐的生命之旅。
  自由的心灵必然是宁静的。因为宁静才能致远,静水才能深流。当心灵的世界万籁俱寂时,我们才能听到大自然中的窃窃私语,才能品咂出生活的真正味道。喧嚣的、浮躁的心灵注定不能恒久地沉思。自由的心灵也必然是超拔的。不囿限于现实的围城,不苟同于世俗的观念,向着自己的内心世界挖掘。返回到生命本体的家园。世界虽然只有一个,但是我们看世界的眼光却可以千差万别。庐隐曾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题为《创作的我见》的短文,她以为:“足称创作的作品,唯一不可缺的就是个性,——艺术的结晶,便是主观——个性的情感,这种情感绝不是万人一律的……因个性的不同,所以甲乙二人同时观察一件事物,其所得的结果必各据一面,对于其所得的某点,发生一种强烈的联想和热情,遂形成一种文艺,这种文艺使人看了,能发生同情和刺激。就便是真正的创作。”王晓莉用她的笔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她眼中的世界,这世界就像江南黄梅季节里静默在雨中的一排排又一排排的灰瓦房,却也有一丝朦胧的诗情,一抹画意。
  
  “珍宝的灰烬”
  
  日常生活在王晓莉的笔下变得富有诗意,那么何为“诗意”呢?一般的解释是“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而“意境”则必然是主体情思与客体之物相交融而形成的一个独特的审美世界,不仅能“移人情”,还能启人智。它运用虚实相生的原理,通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诱发和开拓读者的审美想像空间,进而使人产生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因此王晓莉从生活中发现的诗意不仅指情感上的,还指哲理上的,但两者又不可分,统一在一种温婉柔美的抒情调子里。她常常透过生活的云层窥见到它后面深远的天空,从日常现象中发现令人感动的因子,并循此而升华至对人性、生命、命运、存在的形而上思考。
  佘树森在《散文创作艺术》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当我们阅读一篇散文的时候,首先使我们惊目动心的,不是像小说里所展现的纷纭复杂的人生画面,而是一颗诚实、聪慧的心灵,在瞬间启开时所透出的思想智慧之光,我们得以走进这心灵。去聆听作者对人生、对自然、对道德……的倾诉与见解。使我们通过这一扇心灵的‘小窗’,获得许多深刻丰富的‘暗示’。”打开王晓莉的心灵之窗,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新奇的世界:从一个人打电话的样子可以看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你打电话的样子》),从一个人的手能窥见他一天乃至一生的秘密(《手上神灵》),从一双拖鞋里发现到它的主人对自由、流浪的渴望(《拖鞋上的旅行》),从汽车上一个乡下人颠覆公共原则领悟到每个人的内心其实都蠢蠢欲动着一种颠覆的欲望(《公共汽车上的颠覆者》)……
  而王晓莉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最多的还是一个“爱”字。《死不了的脚》中一个12岁的孩子因车祸断了一只脚,他的母亲偷偷地把这只脚保存在有福尔马林溶液的瓶子里,一生相伴!子固路上一位年过花甲的母亲总是默默地守护着她永远也长不大的弱智儿子,作者不禁感叹到他们一定是彼此心目中的天使!即使是江边路上的那个卖淫妇女。因为她边和客人谈生意边织着一件儿童毛衣,作者便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对她作了美好的想象,相信她是爱着女儿,爱着那个家的,她怀里跳跃的那个橙红色的、热烈的毛衣就是母爱无声的语言。这里没有歧视,没有鄙夷,只有理解。王晓莉心中有爱,才能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爱。这爱不仅有伟大的母爱,还有对人类的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