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命运,向法国人昭示了现代国家命运的一条法则:一旦背离了大革命倡导和确立的“自由”和“平等”的原则,这个政权就无法带领国家继续向前。
之后发生在法国的、频繁的革命和政权更替无一例外地证明了这一点。
即便是天才的拿破仑,即便他几乎使整个欧洲匍匐在他的脚下,却依然不能让法国一直
保持胜利和大国地位。
第一节 “我拥抱所有这一切。”
拿破仑·德·波拿巴是和一个新千年一起登场的。
在长达10年的动乱和剧变之后,恢复秩序和权威的渴望在法国人心中分外强烈。而此前,当新生的法兰西共和国遭到欧洲诸国的围攻时,这个来自科西嘉岛的瘦小青年已经用一次次的胜利为自己赢得了声誉。他对造就他的时代充满感激,他说:“从克洛维到公安委员会,我拥抱所有这一切。”
当拿破仑从战场上回到巴黎时,受到了万人空巷的欢迎。巴黎的报纸写道:“我们每个人向他欢呼,因为他带给我们新的希望。”
惊人的军事天赋、雄心和钢铁般的意志,加上审时度势的政治敏感,拿破仑成功获取了政权。
1800年2月19日,31岁的拿破仑乘坐华丽的轿式马车,进入杜伊勒里宫。
拿破仑,1769年8月15日生于科西嘉岛一个律师家庭(当时科西嘉岛属法国)。青年时入巴黎军事学校专攻炮兵学。
1785年9月1日,在圣克巡幸的路易十六,拿起一份授予年轻的拿破仑·德·波拿巴中尉军衔的证书,漫不经心地在上面签了名。他没有闲心去注意这个古怪的名字,所以,大笔一挥就签下了自己的大名,可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份证书,使这个无名小卒进入了法国军队,在时代风云的激荡下,成就为叱咤欧洲、震惊世界的巨人。
1793年10月下旬,法国革命军攻打土伦城中的保皇军,此时,拿破仑这个小军官提出了与众不同的作战方案,这个大胆而详细的计划赢得了军方高层的一致同意,最终获得了批准。
12月14日,对土伦的战斗打响了。法军的行动不很顺利,士气有些低落,此时,指挥预备军的拿破仑赶到,砥砺士气,终于拿下一座关键炮台。随后,一切按照拿破仑的设想进行,顺利拿下土伦。
在一份上呈革命政府的报告中这样说:“用文字无法形容拿破仑的功劳,他有伟大的知识及同样伟大的智慧、勇气,而这些话对于此稀世名将还不过是一种空泛的描写而已。”
不久,拿破仑被破格提升为炮兵少将旅司令官,而此时,一战成名的他年仅24岁。
1796年~1797年,拿破仑在意大利赢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不仅打得奥地利胆战心惊,而且瓦解了第一次反法同盟,并为法国攫取了数千万里弗尔的金钱。
当他以英雄的身份返回巴黎时,督政府以极其隆重的仪式欢迎他。然而,督政府也颇为忌惮这位常胜将军,将他派往遥远的埃及。而对拿破仑来说,这正是他所期望的。这场战争一方面,可以施展他的军事才华,另一方面,可以让他博取更大的名声和地位。
1798年5月,拿破仑率领3.8万名陆军、1.6万名水兵以及180余名学者分乘300多艘舰船,离开土伦港,开始了远征埃及之旅。
7月20日,距离开罗仍有18英里时,他看到了埃及金字塔。当拿破仑来到金字塔下,巨大的塔身与他矮小的身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油然而生“5000年的历史在俯看着我”的沧然之感。
而另外的一种说法则是,当看到这些金字塔时,拿破仑手执马鞭,对他的士兵说:“士兵们,5000年的历史和古埃及的法老在注视着你们,前进吧,去征服他们!”
这些都是典型的拿破仑式的语言,这位伟大的统帅的血液中似乎有着艺术家的激情和征服者的欲望,他将战争视为艺术,将征服视为生命,而这种特质贯穿了他的一生,并极大地影响了世界。
在埃及,拿破仑虽然赢得过几次胜利,但也渐渐陷入困境,疲惫的部队伤亡不小。但拿破仑对他的埃及之行似乎颇为满意,他说:“在埃及渡过的时光,是我生命中最为喜悦的……在埃及我发现自己丝毫未受到使人厌倦的文明之拘束。我梦想到各种事物,并且看出我所梦想的一切如何能成为事实。我创造了一个宗教。我想像着自己正迈向亚洲的路途上,骑一匹白象,裹着头巾,捧着一本崭新的《可兰经》……”
当然,拿破仑不会如此长期地沉迷于埃及风情和幻想之中,他时刻关注着巴黎的动静。1799年8月,拿破仑敏锐地感觉到历史的机遇在向他招手,他撇下部队,冒着会被英国海军发现的危险,带领几百精锐秘密启程回国。
1799年10月9日和10日,即共和历雾月18日和19日,在资产阶级政客和一些军官的支持下,拿破仑发动了政变,他首先得到了巴黎军队总司令的职务。然而,他提出的修改宪法的要求被拒绝,于是他显露了他的铁腕,他带兵强行驱散了议会两院。然后,拿破仑纠集一些屈从的议会代表,通过决议,把政权交给三个执政官:拿破仑、西耶斯和另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物罗歇·迪科。史称“雾月政变”。
政变之后的1个月,选举首席执政官,人们普遍认为以西耶斯的资历肯定当选首席执政官,西耶斯自己似乎也胸有成竹。但是,当投票开始的时候,拿破仑忽然将投票箱推倒,把选票付之一炬,随后,以谦恭的神态对西耶斯说,大家不必在这件事上浪费时间了,凭借西耶斯的资历和声望,几位执政官完全可以由他直接指定,并请他首先指定一位首席执政官。
西耶斯神色大变,虽然,他对此职位垂涎已久,但是,按照谦虚的美德和政坛的风尚,似乎不太好直接指定自己为首席执政官。大庭广众之下,西耶斯只好建议由拿破仑担任。
首席执政官的选举是拿破仑个人的胜利,它表明拿破仑不仅在军事上是个天才,在政治上,他也是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能手。自此,在15年的时间里,拿破仑以他不可阻挡的气势在欧洲横冲直撞,以一连串的军事胜利和政治才略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整个欧洲费尽了气力才把他拉下马来,这也是法兰西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如此强悍地主宰了欧洲的命运。
第二节 法国有秩序地发展的基础,是1804年的拿破仑法典所设置的现代制度框架
1804年,“大革命之子”拿破仑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在巴黎圣母院的盛大典礼上,拿破仑特意请来了罗马教皇。但正当年迈的教皇颤巍巍地捧起皇冠准备给拿破仑加冕时,拿破仑突然从教皇手中夺过皇冠,自己戴到了头上。
拿破仑并没有接受“君权神授”那套礼仪,他决不愿意跪在教皇的脚下接受加冕,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是他自己的上帝,请来教皇无非是履行程序,因为按照传统伟大的君王都该如此加冕。在加冕典礼的当晚,他对亲信们说:“要是我自称是上帝之子,连卖鱼人都会当面笑我。”
拿破仑伸向皇冠的手大胆而直接。在给自己加冕之前,他的问题同样大胆而直接:拿破
仑是否应该成为法兰西人的皇帝?
法国成年男子参加了公民投票。结果,赞成票为3572329票,反对的只有2569票。
砍掉了路易十六头颅的民众兴高采烈地迎回了另一位君王,喊出过自由、平等口号的民众以同样的热情对着拿破仑高呼“皇帝万岁”。连维克多·雨果在提到拿破仑的故乡时都情不自禁地写道:“科西嘉,一个使法兰西变得相当伟大的小岛。”
拿破仑死后,一位法国政客梯也尔感慨道:“这位伟大人物的一生,对于军人、统治者和政治活动家都是极有教益的,也包含着对于公民们的教训。它教导他们:决不应该让他们的国家听任一个人的权力去摆布,不管他是谁,不管在什么情况下。”
但在当时,法国人正沉浸在拿破仑带来的无限荣光中。因为,连续4次反法同盟相继灰飞烟灭,整个欧洲都快要变成法国的了。1810年的时候,拿破仑把法国带到了辉煌的顶峰。
一个威震欧陆的法兰西大帝国出现在世人面前: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兼任意大利国王、莱茵联邦的“保护人”和瑞士联邦的仲裁者。
他的3位兄弟分别担任了那不勒斯、荷兰和威斯特伐利亚的国王。他的军队占领了欧洲北部沿海的汉堡、不来梅、卢卑克、但泽、科尼希斯贝格等重要港口。
统领波兰军队的是他手下的达乌元帅。奥地利是他的手下败将,普鲁士正在承受法军铁蹄的踩踏,庞大的沙俄也成了谦卑的小伙伴。英国虽然还没有沦亡的危险,但它与欧陆各国传统的贸易往来却眼看就要被拿破仑的大陆封锁体系所切断。
在一幅1803年的法国木版画上,描绘着法国人为入侵英国而设计的雄心勃勃的登陆方式:气球和舰队进攻英国人的防御阵地,同时法国的炮兵从隧道穿越英吉利海峡。
炮兵出身的拿破仑当然知道版画内容的夸张,但从这幅鼓舞士气的作品中,不难想像法国为了对付老对手英国,已经作了充分准备。虽然英国最终凭借海上优势粉碎了法国人的想像,但是这支强大的法国军队在19世纪的前10年里的确在欧洲大陆上所向披靡。
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凯旋门,是1805年底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战胜俄奥联军之后,拿破仑下令修建的。那次战役是历史上著名的“三皇会战”,法、俄、奥三国皇帝在战场上遭遇。会战从拂晓开始,到傍晚结束。拿破仑亲自指挥战役,取得了他一生中最为光辉的一次胜利。
为策划反法同盟费尽心机的英国老首相皮特听到这个消息后,很快郁郁而终,临死前他对自己的侄儿说道:“卷起这幅欧洲地图吧,10年内它不会有用了。”
1806年8月15日,在自己37岁生日那天,拿破仑亲自为凯旋门奠基第一块基石。
30年后,凯旋门建成。但拿破仑没有机会亲自从这里走过,那时他已经去世15年了。
事实上拿破仑的才略不仅在战场,也在政坛。
在他还是执政官的时候,他通过中央集权加强税收,成立法兰西银行,垄断纸币发行权;组建“偿还公债基金会”,以保证政府向购买债券的人支付法定利息,并通过它稳定股价
;统一度量衡,规定金银比价,使货币计算单位与货币实际面值第一次统一起来。到了1801年执政府财政收支平衡,虽然这里有水分,国库中大量的财富来自卫星国的贡赋,但此举还是令法国人树立了对执政府和拿破仑的信心。
在帝国时期,拿破仑让整个国家的权力都集中到自己手里,他取消了保民院,进一步削弱“有权举手无权说话”的立法院。整个法国都得服从拿破仑的意志。这让拿破仑全力以赴地开展工作,他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8个小时,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平均每天口授15封信函。
当然,在拿破仑取得的一切成就中,真正长存于世并为后人所称道的,除了拿破仑的赫赫武功,就只有《民法典》了。
在拿破仑最后的岁月里,他这样回忆自己的一生:“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胜利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
现在的人们在读到法律条文时,经常会因为它的枯燥无趣而兴味全无,有时甚至会有“不忍卒读”的感觉,这实在是非法律界人士不可忍受的一种文字。
不过,拿破仑的《民法典》则全然不同。法典文笔稳健适度,条理清晰,简洁明了,令人夸口称颂。据说《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有一段时期认为自己的小说语言艰涩,不易读懂,为了让自己的小说语言流畅,通俗易懂,他每天晚上读一段《民法典》,以助文风的改进。
拿破仑没有学过一天的法律,在当年制定《民法典》的时候,他对制定法典的人们说:“你们制定法律的时候最好不要过多地运用那些法律语言,别让我看不懂。”
关于通俗易懂的标准,拿破仑说,我要让我们的农民白天干一天活,晚上在烛光下可以读《民法典》。
读《民法典》不需要受过专业的训练。在19世纪,一般法国家庭都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是《民法典》。这部法典在很多方面体现了法国革命的理想。
在法典制定期间,拿破仑本人主持了120多次各种会议中间的30多次会议。拿破仑在主持会议的时候,他常常让别人各抒己见,但是,最终拿主意的还是他自己。
《民法典》共2281条,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几个原则是:不可侵犯私有财产、契约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原则有它的历史进步性,它以法律形式将启蒙思想家的一些根本想法落实到实际社会里,是对大革命以来反封建、反特权成果的巩固,推动了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确立。
这部1804年正式实施的《民法典》也被称为《拿破仑法典》,拿破仑下令起草并亲自参加了很多条款的讨论和最终确定。
在法典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关于夫妻是否可以协议离婚的条文,因为当时他想跟约瑟芬离婚。所以由于他的影响,《拿破仑法典》里面规定了可以离婚的一个条款,这是拿破仑留下的一个固我所欲、可施于人的历史印迹。不过在总体上,拿破仑不想赋予妇女更多的权利。法典规定,女人出嫁前受父亲监护,出嫁后受丈夫监护,有点“未嫁从父,出嫁从夫”的意思,而拿破仑对此的说法是:“这对随心所欲的巴黎妇女来说很好。”
拿破仑法制建设中还有一大问题就是奴隶制的问题。雅各宾派早在1794年就明令废除海外殖民地的奴隶制度,但1802年,拿破仑一纸法令又恢复了,实在是与启蒙思想背道而驰。
不过,瑕不掩瑜。当代西方现代化研究学者布莱克认为:“法国有秩序地发展的基础,是1804年的《拿破仑法典》所设置的现代制度框架。”
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培育起来的思想观念和制度,对19世纪到20世纪的欧洲和美洲发挥了重要作用。在1个多世纪后,《拿破仑法典》依然是法国法律,并对德国、西班牙、瑞士等国的立法起到重要影响。因为,拿破仑将它带到了自己征服的每一片国土上。
自由,作为一个民主政治生活中的个人权利和义务的观念,是法国革命所珍视的;平等,是法律上的价值对等观念,是理性的法律公平地应用于所有的人。
这是大革命给法国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法国几经起伏,却能够在大国之路上继续前行的最根本的基础。
斯汤达在1861年这样评价拿破仑:“在我斗胆写下拿破仑生平历史的第一句时,一股神圣的感情油然而生。这部史书谈的是自恺撒以来最伟大的人物。他的超人之处完全在于他能以令人不可置信的速度找到新思想,完全理智地对它们进行判断并以无与伦比的意志力加以实践。”
第三节 拿破仑在哪里?他什么时候出现?
拿破仑纵横欧陆10余年,对当时各国来说,法兰西和拿破仑是一个梦魇般的存在,为什么集全欧洲力量都打不倒这个小个子?所有的明君、名将、勇士似乎只是他踏上更高荣誉的垫脚石。拿破仑自己似乎也认为自己是不可战胜的。于是,他肆意入侵他国,镇压西班牙,苛刻对待普鲁士和奥地利,强迫欧洲各国执行封锁英国的大陆封锁体系。欧洲各国日益厌烦拿破仑,一些被占领国家的民族意识日益高涨,反法游击战四处展开,牵制了大量法军兵力。就在此时,他的目光又盯上了东方的庞然大物——俄罗斯。
拿破仑全力投入对俄作战的准备,调集了70万人组成远征大军,其中多数是附庸国的军队,共有20多万不同国籍的人参加了远征队伍,法国人只占三分之一。
对于拿破仑来说,远征俄国是一个最糟糕的决定。俄罗斯顽强的抵抗如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给了拿破仑大军毁灭性的打击。从俄国冰冻的平原开始,最后经由滑铁卢的惨败,拿破仑的辉煌在圣赫勒拿岛上黯然终结。
1812年6月24日拿破仑亲自统帅61万大军渡过涅曼河,对俄国不宣而战。俄军全线退却,拿破仑军队乘势直入,沿途不断胜利。
8月17日,法俄两军在通往莫斯科的要地斯摩棱斯克进行总决战,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两天,俄军烧毁该城后撤离,法军只占领了一座空城。
9月7日,库图佐夫指挥的俄军退至离莫斯科不远的博罗迪诺,双方进行艰苦的交战,法军伤亡高级将领49名和官兵5.8万人,俄军伤亡4.4万人。这次会战法军只取得了惨胜,极大地挫伤了军队的士气。
俄军为保存实力,一路采用退却战术。9月14日,法军进入莫斯科时,留给拿破仑的是一座烈火熊熊的空城。
拿破仑的副官伤感地记述了当时的情景,他写道:“我们在火的大地上,火的天空下,行军在两堵火墙之间。”俄军放弃莫斯科后,不再后撤,而是改组军队,准备反攻。
拿破仑实际上已被围困在莫斯科,10月19日,拿破仑终于决定战略撤退。但是,这一年寒冬早临,大军在零下35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行走,加上粮草困难,饥寒交迫,沿途又遭到俄国正规军和游击队的夹击,处境十分狼狈。一路上,法军连连败北。拿破仑从莫斯科出发时,尚有10万主力军,到11月中旬,能够战斗的只有3.6万人了。
到12月中旬,法军主力只有3万余人渡过涅曼河回国。
关于俄罗斯的冰雪,法国人印象深刻,侵俄法军中的一员皮埃尔·路易·梅耶在回忆时说:“一个人在雪橇上呻吟不绝,旁边一人显然想坐得舒服点,使劲向他推了一把,他在雪地上滚了几滚,然后一声不响了。我不由地对他产生了同情,于是向另一个人说:‘来,帮我一把,把他送到我刚才离开的那个小木棚里面去。’说着,我抬起上身,那人抬起下身,把他抬了进去,但我们刚一松手,他就躺在地上动也不动了。等了半天,一点声响也没有。原来他已经死了,我们于是又把他抬出去,扔到路沟里……我敢说,他的亲人怎么也不会知道他是死在哪里的,同他命运相同的人又有多少!”
“人们在谈到这场战争时,都认为法国军队的失败是由于天气太冷。我倒认为是因为缺乏粮食,饿死的人不下20万……”
后来,梅耶成了哥萨克的俘虏。
拿破仑入侵俄国的失败,极大地鼓舞了被奴役国人民的反法民族解放斗争,这就注定了拿破仑帝国覆灭的命运。
1813年2月28日,俄普结盟。3月,俄罗斯、英国、普鲁士、瑞典、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组成了第六次反法联盟,8月,奥地利加入,猛攻法军。拿破仑整军再战于柏林西南的莱比锡,却遭惨败。接着,70万反法联军分道进攻法国。拿破仑重整军队,组成了8.5万人的主力部队,并计划各个击破在数量上占优势的联军。
拿破仑成为法兰西战役的直接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他身先士卒,声东击西,集中优势兵力,在十分不利的形势下,仍然不断打败了普军、俄军和奥军。反法联军在失败面前,被迫改变策略,竭力避免与拿破仑正面交战,而是以压倒优势的兵力,各路联军直接插向巴黎,
1814年3月31日,以沙皇为首的联军终于攻入巴黎。4月1日,变节的前外交部长塔列朗组成法国临时政府。4月3日,法国元老院和立法院联名宣布拿破仑退位。4月6日,拿破仑被迫同意退位。4月11日,发表退位诏,宣布放弃法国帝位和意大利王位,为了法国的利益,他准备作出任何牺牲,甚至他的生命,并与普鲁士、奥地利、俄罗斯签订了枫丹白露条约,正式退位。但终身保留皇帝称号,每年领取250万法郎年金,并拥有达厄尔巴岛的主权。
拿破仑帝国就这样被反法联军所推翻,波旁王朝复辟。
但波旁王朝在反法联军的护卫下重登法国王位,路易十八的所作所为激起了法国人民的满腔仇恨,人们对拿破仑的怀念日益强烈。军队首先提出问题:“拿破仑在哪里?他什么时候出现?”
此时,原本不打算东山再起的拿破仑在登上达厄尔巴岛最高处,视察全岛后说:“必须承认,这个岛很小。”
1815年2月26日,拿破仑利用人民对复辟王朝的仇恨心理,带领1000人,从岛上逃出,渡过大海,在法国登陆,在向巴黎挺进的征途上,他在“皇帝万岁”的欢呼声中飞速行进,在里昂,数万人汇聚在他下榻的寓所窗外,欢呼声从未间断,表示出对这位东山再起的伟人的忠诚和敬意。前来阻截他的军队,一看到他的出现,马上倒戈。
3月20日,在宛如凯旋一般的气氛中拿破仑重返巴黎,在大批军官和公民的簇拥下进入杜伊勒里宫,路易十八仓惶出逃,拿破仑重登王位,重新统治法国近100天,史称“百日王朝”。
拿破仑在不到3个星期的短时间内,不开一枪、不伤一人,轻而易举地赢得了整个法兰西,重新成为法国皇帝,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罕见的奇迹。
重新创造的奇迹引起了欧洲君王的恐惧与仇视。正在维也纳举行分赃会议的各国君主,为对付重登皇位的拿破仑,匆忙拼凑了第七次反法联盟,动员了上百万军队围攻法国。
第四节 “神往往不过是叫许多人看到幸福的一个影子,随后,便把他们推上了毁灭的道路。”
历史是由无数偶然与必然构成的。许多看似突然袭来、稍纵即逝的时刻似乎经常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种如思想火花般跳跃的偶然,其实有其非如此不可的必然性,因为并不仅是那一点点的火花就可以烧毁一个帝国或者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1815年6月中旬,重掌大权的拿破仑与反法联军激战数天,取得一些胜利后却最终兵败滑铁卢,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而“滑铁卢”也成了重大失败的代名词。在此役中,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偶然的因素,成了决定此事的关键点,法国格鲁希元帅在历史火花的一闪念间所作出的错误决定,最终酿成拿破仑的惨败。
1815年6月16日,拿破仑大军在比利时击败普鲁士军队。但是,普鲁士军队在老将布吕歇尔的带领下迅速脱离战斗,这个打击对普军来说不算什么。
打算各个歼灭的拿破仑开始进攻威灵顿的英军。17日,威灵顿在法国大军和他们的天才统帅面前采取守势,严阵以待。
内心焦急的拿破仑怕普鲁士军队再次反击,抽调了一部分军队去跟踪追击普鲁士军队,以阻止他们与英军会合。他把这个艰巨而又难以执行的任务交给了格鲁希元帅。
格鲁希用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话说:“在拿破仑的元帅中,他没有显著的业绩,使他闻名的是不幸和厄运,是奥地利人的子弹、埃及的烈日、阿拉伯人的匕首、俄国的严寒达成了他今天的地位。”
拿破仑也许知道,他的这个元帅没有气吞山河的气概,也没有运筹帷幄的智慧,他只是一个老实可靠的人,只是,他早先的元帅们大多死去,只好对这个中庸的男子委以重任。
但拿破仑没想到,这位元帅只知盲目服从命令,机械式地搜寻着普鲁士军队,他不知道,此时,被拿破仑击败的普鲁士军队正重新集结向他敬爱的皇帝扑去,普军兵分两路,一路增援英军,一路向法军右翼进攻。6月18日上午,历史时刻到来,英法两军伤亡都很惨重,双方都在等待增援。黄昏,从远处终于驰来了大队人马,那高高举起的普鲁士军旗,湮灭了拿破仑心中最后的一丝希望。
在滑铁卢战役打响时,格鲁希的部队就听到一阵阵沉闷的炮声不断地从远方传来,人们立即意识到重大战役已经开始了,皇帝正在和英国人决战,由于还是找不到普军,几名将军请求格鲁希下令“赶快向开炮的地方前进”,增援拿破仑。
或许是愚忠于拿破仑的决定,或许是表明自己并非平庸,这位元帅只考虑了1秒钟,就强硬地宣布了自己的决定,在拿破仑收回成命前,他决不偏离自己的责任。对这次决定历史的一秒钟,茨威格感叹道:“就1秒钟决定了整个19世纪。而这1秒钟全取决于这个迂腐人的一张嘴巴。”
“倘若格鲁希在这刹那之间有勇气、有魄力、不拘泥于皇帝的命令,而是相信自己、相信显而易见的信号,那么法国也就得救了。”
“在尘世的生活中,这样的一瞬间是很少降临的。当它无意中降临到一个人身上时,他却不知如何利用它。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
其实,拿破仑的失败已是注定的,即使格鲁希及时增援也未必能击败英普联军,就算胜了,也是两败俱伤之局,而此时法国的敌人可不仅是英普两军,而是整个欧洲,俄国、奥地利都还没登场呢。
像路易十四一样四面树敌,即使拿破仑这样的一代天骄也力有不逮,面对整个欧洲,他可以取得十几年的胜利,但不可能永远胜利下去,因为战争打到后来,已经不是单纯战场上的事了,而是经济、政治、民心各种因素的较量。
当英国人的工业革命搞得风生水起的时候,法兰西却像一个重伤员,根本没喘过气来,怎么与一个全副武装的高手抗衡呢?经过这么多年的战争,法国其实早已耗尽了力气,青壮多亡于战场,民生凋敝,禁止欧洲大陆各国和英国之间贸易往来的大陆封锁政策,使得法国经济低迷,人心衰落。百日政权不过是夕阳残照罢了。
此外,在扩张的同时,拿破仑把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带到了战争所及之处。拿破仑在他征服的所有地区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维护私有财产;准许宗教信仰的自由;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一切有才能的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平等地得到任用。这是拿破仑对人类历史的贡献,不过,这种贡献闪耀着法国刺刀的凛凛寒光。
法国革命自由平等的原则在欧洲的传播,使一切民族征服都失去了合法性,同时失去了合法性的还有专制统治,而当时法国实行的对外扩张和战争恰恰与大革命倡导的“自由、平等”和民权相悖,这使法国政权重回专制统治,背离了历史发展趋势。
人民先是因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然后又在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抗导师。这也许是一个悖论,战争成就了拿破仑,战争也摧毁了拿破仑,摧毁不了的还是那些看似简单的口号,直到今天,“自由、平等、博爱”仍是法国人自豪的根源,人类因此受益良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