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6期



庄子文学探源

作者:李 严

色,虽通如离朱,非吾所谓明也……吾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也,自闻而已矣;吾所谓明者,非渭其见彼也,自见而己矣”⑦。这实际上是对于传统文艺观念、文艺标淮的否定,和对个性自由以及抒发自然性情的提倡。庄子学派的这种艺术观明显受到楚地歌舞的启示。
  不仅楚地宗教巫术性质的歌乐鼓舞不同于中原,楚国的地方音乐歌曲的风格也与北方不同。古时音乐南北不同,古书中多有记载。例如《左传·成公九年》记有楚囚钟仪为晋景公操南音事,又《襄公十八年》载:“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竟,多死声。楚必无功。”’《说苑·修文》云:“南者,生育之乡;北者,杀伐之域……。昔舜造《南风》之声(《南风歌》是战国时的楚歌,后入托为舜作,实际是楚国地方歌曲),其兴也勃焉,至今王公述而不释;封为北鄙之声,其废也忽焉,至今王公以为笑。”这也反映了南北音乐风格上有所不同。再从现存的古时南北民歌来看,其格调浪漫与现实的区别也是不言而喻的。同北音相比,南方地方歌舞和其巫术歌舞一样,偏重于表现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具有轻快舒展的情调和浪漫的气息,与《庄子》散文同样具有“光洋自恣以适已”的特点。所谓“竽瑟狂会,摈鸣鼓些。宫庭震惊,发激楚些”,正表现了楚国乐舞的充分抒情的风格特点。庄子学派赞扬自然、真情、超现实的楚地歌舞,而反对撄人之心的乐教和矜持造作的声律,也就是说,赞成楚国乐舞而反对西周以来正统的北方乐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庄子学派反对墨子的非乐而推崇先王之乐。《天下》云:“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菠》,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实际上,这些先王古乐都被赋予了庄子学派自己的审美理想。所谓黄帝作的《咸池》,本来面目究竟如何,庄子之徒是无从考之的,而他们却将它纳入了楚声的体系。《天运》云:“帝(黄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至乐》云:“《咸池》《九韶》之乐,张之洞庭之野……人卒闻之,相与还而观之。”成玄英认为此洞庭非太湖之洞庭而训为“天地之间”,其实洞庭为楚地名由来已久。《淮南子·本经训》云:“尧乃使羿……断修蛇于洞庭。”高诱注:“洞庭,南方泽名。”《山海经·中次十二经》:“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战国策·秦策一》云:“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都、江南。荆王亡奔走,东伏于陈。”高诱注:“郢,楚都也。洞庭、五都、江南,皆楚邑也。”又《楚策一》:“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无论洞庭为山为湖抑或为地名皆在楚地是毫无问题的。可见庄子之徒心目中的先王之乐应当是楚地的自然音声。因此《咸池》之类的先王之乐正是庄子所谓道的体现:“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幽昏而无声。动于无方……此之谓天乐。故有焱氏为之颂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e。将自己的理论主张托之于古,是古人建立学说常用的手段,庄子学派推祟先王之乐,实际是赞美南音率性自然的精神和浪漫自由的情调。有人说庄子学派既竭力主张摈弃礼乐、擢乱六律,又欣赏先王之乐,这是自相矛盾的,从而认为这种“自相矛盾”的现象说明庄子的“文艺否定论”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之谈而已。我认为这是没有弄清庄子学派所反对的和所赞成的音乐不是一回事所致。
  五
  除上文所论述的之外,我们还可以发现,宗教巫术活动中的声乐歌舞场面和气氛影响到了《庄子》散文具体的文学性表现手法。古今以音乐形容庄文笔法的不乏其人,《庄子》散文中所蕴含的音乐性的艺术气质,不能说不与楚乐楚舞,尤其是宗教巫术活动的乐舞有着极大的关系。
  不仅《庄子》文气极富诗乐性,如刘凤苞之评《养生主》“险语破空而来,如繁弦急管,凄人心脾”。或如陈荣选之论《至乐》“如看飞云断雁,如看孤峰断扳,愈读愈有味”,而且其文章的组织结构可以使人产生戏剧感。如宣颖评《德充符》说:“劈头出一个死者,又一个兀者,又一个死者,又一个恶人,又一个瘭支离无赈,又一个瓮盎大瘿,令读者如登舞场,怪状错落,不知何故。盖深明德符全不是外边的事,先要抹去形骸一边,则德之所以为德,不言自见。却撰出如许傀儡劈面翻来,真是以文为戏也!”为此,刘凤苞也有同样的看法:“凭空撰出几个形体不全之人,如傀儡登场,怪状错落,几乎以戏为文。”显而易见,与其说这是在以文为戏,以戏为文。不如说是这种文法得益于楚地的宗教巫术活动更为透彻,宣、刘所沦庄文的形象性特色,不是与楚地宗教祭把活动中的戏剧性场面极为相似吗? 总而言之,宋楚文化的陶染冶化是庄子学派浪漫主义文学倾向之形成的关键性因素,《庄子》成为中国古代的第一流的文学杰作并对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思想发生重大影响,应主要归功于宋楚文化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宋楚文化,便没有庄子学派如此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成就,便没有《庄子》如此奇妙绝伦的文学特征。注:①《国朝汉学派戴阮二家之哲学说》,见《王国维遗书》,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影印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五册,《静安文集》第80页。②《屈子文学之精神》同上,《静安文集续编》第33页。③《皇清经解·潜邱割记》。④郭沫若《屈原研究》,见《郭沫若全集》,人民出版杜1982年版,历史编四卷,第 102页。⑤礼记·表记》。⑥《吕氏春秋·侈乐》。⑦《吕乐春秋·异宝》。⑧《汉书·地理志下》。⑨⑩《楚辞王逸注》,卷二,第1页下。⑩桓谭《新论》,见《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宋本,第3册,第735卷.,总第3258页。 又见第526卷,总第2389页。⑧《庄子·天下》。⑩《庄子·马蹄》。⑩⑩《庄子·骈拇》。⑩⑩《庄子·天道》。⑩《楚辞·招魂》,见袁梅《屈原赋译注》,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313页。⑩《庄子·天运》。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