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2期
硏皂山灵宝派初探
作者:张泽洪
三、皂山元始宗坛和灵宝传箓嗣教宗师
閤皂山在宋代进入兴盛时期,是天下崇尚灵宝道法之人信向之地,也是文人学士访真探胜的灵境。南宋理学家朱熹游历閤皂山,曾有感而吟咏《登閤皂山》七绝二首,其一曰:
一派冷冷台下水,半空漠漠岭头云。
祖师成道冲天去,只有无穷受箓人。
朱熹在诗中描写閤皂山的清幽,更感叹閤皂山灵宝派授箓的兴盛。在早期道教教团创立的东汉魏晋时期,兴起于巴蜀地区的早期正一派,和兴起于江南的灵宝派、上清派,形成三大道派鼎立的局面。在道教兴盛的唐宋时期,正一派的中心转移至江南龙虎山,由此龙虎山的正一法箓,閤皂山的灵宝法箓,茅山的上清大洞法箓,共同形成道教的三山符箓。三大道派的祖庭成为传授法箓的宗坛:正一派设于龙虎山的正一宗坛,灵宝派设于閤皂山的元始宗坛,上清派设于茅山的上清宗坛。三处坛场至元代都已存续上千年,在江南社会具有深远影响。宋代认为龙虎山张天师得法箓之正传,南宋理宗敕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符箓。元世祖在平定江南以后,命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主江南道教事。元大德八年(1304),元成宗特加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正一教主,兼主领三山符箓。此后龙虎山张天师管领江南诸路道教事,南方的正一道与北方的全真道,由此形成南北并峙的局面。龙虎山成为正一道士受箓的万法宗坛。
关于三大宗坛鼎峙的情况,史籍道经中有明确记载。南宋岳珂《桯史》卷八说:
今茅山、龙虎、皂,实有三坛,符箓遍天下,受之者亦各著称谓,或者帝王之号,又有其别,殆未可知也。
《茅山志》卷十一载哲宗绍圣四年(1097):
敕江宁府,即所居潜神庵为元符观。别敕江宁府句容县三茅山经箓宗坛,与信州龙虎山、临江军皂山三山鼎峙。
南宋道士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十说:
金陵之三茅山,大洞之宗坛也;临江之皂山,灵宝之宗坛也;信州之龙虎山,正一之宗坛也。
《茅山志》卷十六《采真游篇》载:
初,三山经箓,龙虎正一,皂灵宝,茅山大洞,各嗣其本系,先生请混一之。今龙虎、皂之传上清毕法,盖始于此。
茅山道士黄澄请求混一三山经箓,是在北宋徽宗时期,说明此时道教三大宗坛的法案,已有进一步融汇的趋势。道教的三山符箓一统天下,这在道门中已形成固定看法。《文昌大洞经注序》就说:“龙虎山、茅山、閤皂山历代祖师真人,历代传经、传箓传道祖师真人。”
从閤皂山灵宝派的历史可以看出,崇真宫的住持应是传箓嗣教宗师,传授灵宝法案的元始宗坛,就设在閤皂山最大的崇真宫中。南宋周必大《临江军閤皂山崇真宫记》说:
(御书)后阁设传箓坛,盖法许授箓者,惟金陵之茅山,信州之龙虎,与此为三。徽宗朝给元始万神铜印,至今用之。
宋代閤皂山灵宝法箓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一些道士因得灵宝法箓的传授而显名。明李濂《汴京勼异记》卷二记载:北宋东京道士曹仙姑“受箓于閤皂山,于是四方知仙姑之名矣。”
由于文献记载的缺佚,现在已不可知閤皂山传箓嗣教宗师的完整系谱。史籍中提及的唐代修建閤皂观的孙道冲,南宋周必大于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在崇真宫所见的管辖道士李汉卿,周必大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在崇真宫所见的管辖王自正等,都应是閤皂山的一代传箓嗣教宗师。20世纪9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閤皂山发现了北宋道教画像石墓。据残缺的墓志铭得知,墓主人名知在,字子中,曾先后任副道正、道教首职、传教威仪,并被赐予灵宝大师封号。灵宝大师知在卒于元佑八年(1093),被安葬于绍圣元年(1094)。这位灵宝大师知在,应是閤皂山灵宝派的传箓嗣教宗师。南宋时期编撰《上清灵宝大法》的宁全真、王契真,是显扬灵宝斋法的著名道士,该经题录为“洞微高士开光救苦真人宁全真授,上清三洞弟子灵宝领教嗣师王契真纂”,据此也应是灵宝派的嗣教宗师。此外,南宋至明代有几位閤皂山嗣教传箓宗师,传承世系在史籍道经中有明确记载。南宋道士白玉蟾在游历閤皂山时,閤皂山灵宝派嗣教传箓宗师是朱季愈。白玉蟾《心远堂记》说:
皂黄冠朱君季愈,即清江之邑人。父兄皆簪缨人,独君辽然而老氏是祖,志趣飘逸,不可测识。两辖宫事,数携琴剑诣京华,所至权贵皆倒屣之,上方紫其裾,赐其冲妙之号。今太极葛仙翁四十代剑印符之坛属以之。凡于金汞龙虎之书,六壬八门三甲五雷之文,尤所精炼。能诗书礼乐,且碧瞳红颐,端是风流表物也。……观之方丈采陶诗心远之句以匾,诿予记而文之。
按照白玉蟾的记载,朱季愈是获得皇帝赐紫的紫衣道士,为閤皂山第四十代传箓宗师。说明南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灵宝派已经传承至四十代。如果按照年代推算,则李汉卿应为三十八代宗师,王自正应为三十九代宗师。
自元成宗敕命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统领三山符箓后,閤皂山灵宝法箓隶属龙虎山万法宗坛,但閤皂山灵宝法箓仍得独立传授。《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礼部卷之六《閤皂山行法箓》条载:
圣旨节该张宗师奏:临江路閤皂山有万寿崇真宫葛仙翁八景玄坛住持李宗师,每年正月十五日一番做好事,行法箓有来。 毫无疑问,每年主持上元传授法箓的李宗师,是閤皂山的一代传箓嗣教宗师。元袁桷《临江路閤皂山万寿崇真宫住持四十六代传箓嗣教宗师杨伯晋升加太玄崇德翊教真人》说:
具官杨伯晋,守朴丹丘,潜珍琳馆。吐息以踵,陋熊经鸟申之遇;藏珠于渊,握龙变虎腾之要。开九龠之秘记,传八景之玄文。问年今见其复丁,会月密推其纳甲。天台之召司马,损数术以理身;罗浮之迎轩辕,彻声色而合德。朕悉兹理,卿无复言。聿加孛命之殊,以重羽流之选。 袁桷于元大德(1297-1307)初,被荐为翰林国史院检阅官。他为元成宗撰写的这篇制文,说明閤皂山灵宝派在元大德年间,传箓嗣教宗师已传承至四十六代。明代閤皂山传箓嗣教宗师,被朝廷授予灵官称号。据《閤皂山志》卷上的记载,明代閤皂山有第五十代至五十二代宗师。明洪武十七年(1384),閤皂山第五十代宗师李半仙被授为灵官。明张宇初《赠閤皂山灵官李半仙》诗曰:
仙真灵迹皆名世,顶诸峰故旧闻。
函箓洞深尊帝化,经台天近现龙文。
到门径路留残雪,护井松杉隐白云。
期尔东归借筇履,半龛清味可同分。
洪武二十七年(1394),閤皂山第五十一代传箓嗣教宗师张尊礼,被授予灵官称号。明宣宗宣德(1426-1435)初,閤皂山第五十二代传箓嗣教宗师黄谷虚,被授予灵官称号。根据《閤皂山志》记载的道史,明太祖洪武(1368-1398)初,主持修复崇真宫的道士徐麟洲,应是第四十九代传箓嗣教宗师。至明嘉靖(1522-1566)年间閤皂山衰落止,閤皂山灵宝派的传?嗣教宗师还传承了一百年左右,大约应传承至五十五或五十六代。
后论
虽然明嘉靖年间閤皂山祖庭衰落而停止传度,但灵宝派作为历史上有影响的大道派,其法箓仍然在各地灵宝派中继续传承,《白云观志》卷三《诸真宗派总簿》第五十七《周祖灵宝派》,记载灵宝派的传授系谱为:
思道洞本重,明香克理忠。洪良居士显,一嗣永承宗。德大传家久,清修福泽长。世肇因衍庆,慈风蓬业祥。
当今台湾道教的灵宝门,还有《灵宝门台湾主门一百二十字续传嗣法》,其传承系谱是:灵宝开宝笈,真境落天纪。洞碧翠玉虚,章法清霄妙。玄气遍八区,岭上修士客。吟咏念隐书,斗步朝星汉。长龄永地居,望进仙都域。炼行乘空举,无所深思集。三周阳明曜,紫角运金生。龙啸响云飞,入室野歌语。劫会屡经过,忘弃大界色。璇玑躔足通,自然亨无穷。胜日服果子,有异觉神情。麒麟狮象住,景藏和升得。
注:
①《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第22册第15页。下同。
②《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道藏》第34册第626页。
③《道藏》第24册第731页。
④《道藏》第34册第626页。
⑤《道藏》第34册第626页。
⑥《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三,《道藏》第5册第234页。
⑦《太上洞玄灵宝大纲钞》,《道藏》第6册第376页。
⑧《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卷二十三,《藏外道书》,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第17册第1页。下同。
⑨《能改斋漫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年,第270页。
⑩[清]厉鹗辑撰:《宋诗纪事》卷二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册第621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