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期



道教义理与《周易》关系述论(下)

作者:李养正




  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郭,运毂正轴。牝牡四卦,以为橐籥。覆冒阴阳之道,犹工御者,执衔辔,准绳墨,随轨辙,处中以制外,数在律历纪。(《周易参同契》上篇)
  (二)以六十卦配昼夜六十火候:
  月节有五六,经纬奉日使,兼并为六十,刚柔有表里。朔旦屯直事,至暮蒙当受,昼夜各一卦,用之如次序。既未至晦爽,终则复更始,日辰为期度,动静有早晚。
  (三)明日月之易,详一月火候,动循卦节,静因彖辞:
  易者象也,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穷神以知化,阳往则阴来,辐凑而轮转,出入更卷舒。故易统天心,复卦建始萌,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消息应钟律,升降据斗枢。三日出为爽,震受庚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七八道已论,屈折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北丧其明,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七八数十五,九六亦相应,四者合三十,阳气索火藏。八卦列布曜,运移不失中,玄精眇难觌,推度效符证。居则观其象,准拟其形容,立表以为范,占候定吉凶;发号顺时令,勿失爻动时。上察河图文,下序地形流,中稽于人情,参同考三才。动则循卦节,静则因彖辞,乾坤用施行,天下然后治。(同上)
  (四)以纳甲言一月火候:
  晦朔之间,合符行中,浑沌鸿濛,牝牡相从,滋液润泽,施化流通,天地神灵,不可度量,隐形而藏;始乎东北,箕斗之乡,旋而右转,枢轮吐萌,潜潭见象,发散精光,毕昂上之,震出为征,阳炁造端,初九潜龙;阳以三立,阴以八通,故三日震动,八日兑行,九二见龙,和平有明;三五德就,?乾体乃成;九三夕惕,亏折神符,盛衰渐革,终还其初;巽继其统,固际操持;九四或跃,进退道危,艮立进止,不得逾时,二十三日,典守弦期;九五飞龙,天位加喜,六五硋坤承,结括终始,蕴养众子,世为类母。阳数已讫,讫则复起,推情合性,转而相与。上九亢龙,战德于野,用九翩翩,为道规矩,循据璇玑,升降上下,周流六爻,难得察睹,故无常位,为易宗祖。
  (五)以十二卦分一月火候,亦通一岁火候:
  朔旦为复,阳气始通,出入无疾,立表微刚,黄钟建子,兆乃滋彰,播施柔暖,黎蒸得常,临施条,开路正光,光耀寝进,日以益长,丑之大吕,结正低昂;仰以成泰,刚柔并隆,阴阳交接,小往大来,辐凑于寅,运而趋时;渐历大壮,侠列卯门,榆荚堕落,还归本根,形德相负,昼夜始分;阴以退,阳升而前,洗濯羽翮,振索宿尘;?乾健盛阴,广被四邻,阳终于巳,中而相干;?姤始纪绪,履霜最先,井底寒泉,午为蕤宾,宾服于阴,阴为主人;遁去世位,收敛其精,怀德俟时,栖迟昧冥;否闭不通,萌者不生,阴伸阳诎,没阳姓名;?观其权量,察仲秋情,任蓄微稚,老枯复荣,荠麦牙蘖,因冒以生;剥烂支体,消灭其形,化炁既竭,亡失至神;道穷则反,归乎硋坤元,恒顺地理,承天布宣,元远幽眇,隔阂相连,应度育种,阴阳之原,寥廓恍惚,莫知其端,先迷失轨,后为主君。无平不陂,道之自然,变易更盛,消息相因,终坤始复,如循连环,帝王承御,千秋常存。(《周易参同契》中篇)
  (六)三圣迭兴,因师悟理:
  世间多学士,高妙负良才,邂逅不遭值,耗火亡货财。……治羌石胆,云母及礜磁,硫黄烧豫章,泥汞相炼治,鼓下五石铜,以之为辅枢,杂性不同种,安肯合体居。千举必万败,欲黠反成痴,……若夫至圣,不过伏羲,画八卦,效天图;文王帝之宗,结体演爻辞;夫子庶圣雄,《十翼》以辅之。三君天所挺,迭兴更御时,优劣有步骤,功德不相殊。制作有所踵,推度审分铢,有形易忖量,无兆难虑谋,作事令可法,为世定诗书。素无前识资,因师觉悟之,皓若褰帷帐,瞋目登高台。(《周易参同契》上篇)
  为从事丹道(外丹、内丹)者尊奉为“万古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三篇六千馀言,借纳甲之法以寓其行持进退之候,托《周易》以描述炼养丹道的程序,虽成书于东汉,是此前丹道炼养术的总结,而它广行于世则在五代彭晓对其作分章注解之后。五代以来,好事丹道的炼养者,状其难写之象,表其难达之情,以比喻之语,遣古奥之词,对它作了很多注疏。收载于明《道藏》太玄部的有:《周易参同契》三卷,托名阴长生注;《周易参同契注》三卷,无名氏注;《周易参同契注》上中下共二卷,宋朱熹注;《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三卷,五代后蜀彭晓解;《周易参同契鼎歌明镜图》一卷,后蜀彭晓;《参同契注》二卷,无名氏注;《周易参同契发挥》九卷,元林屋山人全阳子俞琰述;《周易参同契释疑》一卷,元俞琰作;《周易参同契解》三卷,抱一子陈显微解;《周易参同契注》三卷,宋储华谷注。收载于清《道藏辑要》的有:《周易参同契分章注》三卷,元陈致虚注;《周易参同契阐幽》,清朱元育作。其它单刻本及收载于各种丛书的注疏之作,尚有明陆西星《周易参同契测疏》、《周易参同契口义》,明蒋一彪《古文参同契集解》,明王文禄《周易参同契疏略》,明张文龙解、朱长春笺《周易参同契解笺》,清刘一明《参同契经文直指》和《直指笺注》,清陶素耜《周易参同契脉望》,清李光地《周易参同契注》,清袁仁林《古文周易参同契注》,清董德宁《周易参同契正义》,清汪绂《读参同契》,清纪大奎《周易参同契集韵》,等等。足见其影响之深远与魅力之强烈。相互炒作、烘托,繁为推演,愈演则愈为深邃隐密。以致后来人之欲探其“奥妙”者,不识《周易》原理与卦爻象辞之说则无法窥测丹道的所谓“奇取阴阳造化机”(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了。
  东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年),张道陵创立天师道(亦称五斗米道、正一道),化道西蜀,造构《老子想尔注》以为道籍。此书《隋书·经籍志》及新旧《唐志》均未著录。赖敦煌石窟,得复显于世,然仅仅存《老子道经上》,残卷起“则民不争”,迄卷终,凡580行。此注本虽旨在彰明《老子》,但其中辄有与《老子》本文意旨不一者;考其因由,我以为可能因异解较多,而且其中颇有是受儒家《易传》思想影响而滋生新解所致。读《想尔》残卷,觉得天师道援引易理入道,并不在引述卦象与文辞,而重在某些理念的更新与转换。如:
  (一)《想尔注》对“道”或“一”的阐解:《想尔注》在注解“载营抱一能无离”条中说:
  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都皮里悉是,非独一处。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
  以道气聚散而生变易的理念来神化“老子”,在道籍中这是首次。我以为,这是《老子》“朴散为器”的道器论与《系辞上》“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的思想相融合的神学观念。“—”聚成形,为“太上老君”;形散则为无所不在之“气”。“太上老君”可以是形而上的“道”,可以是有形之神,也可以是散形化气,无所不在。这种“道”与“形”“气”的可变化性,《想尔注》当是受《易传》的思想影响。
  (二)《想尔注》改《老子》“王大”为“生大”:
  《老子》原文为“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生处一。”而《想尔注》则改为:“道大,天大,地大,生大。域中有四大,而生处一。”并注解说:
  四大之中,何者最大乎?道最大也。四大之中,所以令生处一者,生,道之别体也。
  道家贵生,神仙家更追求长生,《易传·系辞》亦强调“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想尔注》改“王大”为“生大”,固然主要是据《老子》“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句,以“生”为“道之别体”,但《易·系辞》以“生”为“天地之大德”的理念,对注者是有一定思想影响的。
  (三)《想尔注》采用京房《易传》“八卦休王”说注解《老子》“挫其锐,解其忿”句:
  锐者,心方欲图恶;忿者,怒也,皆非道所喜。心欲为恶,挫还之;怒欲发,宽解之,勿使五藏忿怒也。……五藏所以伤者,皆金木水火土气不和也。和则相生,战则相克,随怒事情,有所发。道一藏则故克,所胜成病煞人。道遇阳者,发囚克王,怒而无伤;虽尔,去死如发耳。如人衰者,发王克囚,祸成矣。
  关于京房“八卦休王说”,朱伯崑《易学哲学史》上册《京房〈易传〉》中解释甚为清楚,他说:“……京房于《易传》中说:‘于六十四卦,遇王则吉,废则凶,冲则破,刑则败,死则危,生则荣。其解兑卦说:‘吉凶则随爻算,岁月运气逐休王。’此种说法,被称为八卦休王说。认为八卦同五行一样,轮流居统治地位。‘王’指当政为王,‘休’指引退。《太平御览》引《京房占易》说:‘夏至离王,景风用事,人君当爵有德,卦有功’(卷三十二);又说:‘立秋坤王,至凉风用事’(卷二十五)。此是模仿《月令》,以八卦分别主管四时节气,即乾主立冬,坤主立秋,震主春分,巽主立夏,坎主冬至,离主夏至,艮主立春,兑主秋分。按五行说,每一卦为王,其它卦则有生死废休。此说本于五行休王说。如其解困卦说:‘四时休王,金木交争,万物之情在乎几微。’关于五行休王,《淮南子·地形训》说:‘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又说:‘木壮,水老,火生,金囚,土死。火壮,木老,土生,水囚,金死。土壮,火老,金生,木囚,水死。金壮,土老,火生,木囚,水死。金壮,土老,水生,火囚,木死。水壮,金老,木生,土囚,火死。’壮,指当令。火生,指木生火。土死,指木胜土。金囚,指金不能克木。水老,指水丧失养木的作用。京房本此,提出八卦休王说。”又,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中《笺证·发王克囚》说:“……所谓王、相、囚、死、胎、没、休、废,乃卦之八气(见《唐六典》),所谓‘八卦休王也’(详《五行大义》二)。《太平经》谓‘王、相、休、囚、废’则‘五行休王也’,《御览》二十五引有《五行休王论》。尚有‘干支休王说’,又或以五色合四时以判王相囚死,用以论相(见《长短经察相篇注》引《相经》),并五行家言,要不离生克之理。《想尔注》“发囚刻(克)王”、“发王克囚”,即指此类也。”
  《想尔注》援用京房易学“八卦休王”说作注解,乃是以生克之理,以明情感与五脏的关系:和则相生,战则相克。当和五行,各安其位。
  (四)《想尔注》对《老子》主张“绝圣弃知”、“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思想的改易:
  《老子》原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为文未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这本是《老子》针对时弊的激愤之言,认为天下大乱之源,就在于社会统治者倡导的虚伪的仁义、巧饰的圣智、伪诈与货利。要使天下得到治理,人民无忧,就应抛弃这三事,回归到“自然无为”的大道,少私寡欲,见素抱朴,绝弃“圣智”、“仁义”、“礼法”、“货利”等人为的学问与智慧。
  在思想史上,素与道家异调者,最显著的是儒家,崇拜圣贤,倡导仁义,热衷巧智。儒者所作的《易传》,亦持儒家传统论调,更是假借《易经》卦象之说以宣扬之。《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系辞下》:“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系辞下》还说:“《易》之兴也,其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将德行与卦象相联系,转化为自然天道的表象,假天道以明人事,借明忧患之道,以《履》、《谦》、《复》、《恒》、《损》、《益》、《困》、《井》、《巽》九卦卦义为德行之根基与准则,引导人们明白忧患的事故,善于体会动用卦象之义而树立人道。天师道张氏祖孙(张道陵、张鲁)在适应社会实际精神需要与《易传》强大的思想影响,对《老子》中的“绝圣弃知”、“绝仁弃义”、“绝功弃利”之言论,作了更新易辙的释解:
  《想尔注》在“绝圣弃知,民利百倍”条件下,提出不信“诈圣”,“涤除邪文”,主张“绝诈圣邪知,不绝真圣道知”。亦即不笼统的“绝圣弃知”。
  《想尔注》“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条下,提出“治国法道,听任天下仁义之人”,倡导至诚的仁义。不主张“强赏”所谓“仁义”者。“所以者,尊大其化,广开道心,人为仁义,自当至诚,天自赏之,不至诚者,天自罚之;天察必审于人,皆知尊道畏天,仁义便至诚矣。”
  《想尔注》“绝学无忧。唯之与何,相去几何?”条下注曰:“……绝邪学,独守道,道必与之;邪道与邪学甚远,道生邪死,死属地,生属天,故极远。”意即:真道之学与邪文之学,区别很远,主张独守真道而绝邪学。亦即不笼统绝学,而是择善而学。
  总的来说,《想尔注》虽主张绝弃诈圣、邪文与虚伪的仁义,但却尊崇正道真圣,赞同善道之知,倡导至诚之仁义。
  道教在初创阶段便已摄融《周易》的思想内容进入其义理之学,引用卦爻象数之变易以为丹道原理与烧炼过程中的状态特征性(冶炼反应)符号,将自然主义天道观与道教的炼养方术结合在一起,建构起丹道法天象地,与“天地造化同途”的论说,这既开道教引“易”入道的先河,也为尔后发展完成的“道教易学”作了奠基。
  早在公元十三世纪的宋元之际,著名的道教易学家李道纯大师,在所撰《道德会元·序》中便说:“窃谓伏羲画易,剖露先天;老子著书,全彰道德,此二者其诸经之祖乎?!今之学者,未造其理何哉?盖由不得其传耳!”他已经提出了《易》、《老》为道教诸经之“祖”的看法。历史事实证明,他是有先见之明的。
  故而,我们应当尊重古今学者的卓见,尊重历史事实,肯定《周易》是道教义理学摄融的重要源泉之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