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营造清修环境

作者:林贵泼




  
  修行人,是道教宫观的灵魂
  
  道教宫观是修行人的依托,修行人离不开宫观。同样,宫观也不能没有修行人,修行人是宫观的灵魂。道教宫观之所以是道教的活动场所,而不会变成佛教寺院或民间信仰庙宇,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道教徒修行的地方,是道教徒证悟大道,实现“神仙实有,神仙可学”这一道教核心信仰的静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对于道教宫观而言,这里的“仙”指的也是通过清修而得道的“有道之士”。他们以超脱飘逸的气质,大慈大悲的情怀,济世利物,无量度人,铸就了独具道教特色的人格魅力——仙。道教宫观正是因为有了“仙”,才接纳了一代又一代的修行人,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朝拜者。现在的名山宫观之所以著名,就在于那里曾栖居过修仙之人,诞生过高道仙真。如武当山以张三丰祖师及其所创道教内家拳而名扬四海,茅山因三茅真君和陶弘景、潘师正等高道在此修行而誉满九州,龙虎山更是历代天师的府第所在地而垂名青史,北京白云观则因长春真人曾驻足而闻名遐迩,其它著名宫观亦莫不皆然。现在的旅游区总是开放祖师们的修行洞府,标为“某某真人炼丹处”、“某某高道飞升处”、“某某祖师说经处”等等,就是因为这是道教宫观的特色所在,是道教神仙信仰的生动体现。相反,现在某些唯利是图的旅游区修建的那些“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的所谓“道场”,虽供奉有道教神像,设有“功德箱”,其“香火”却并不兴旺,甚至为许多信徒所诟病,指责其为假冒伪劣,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那里没有道人,那里不是修行的场所,而只是假道教之名,行敛财之实的假道场。因此,修行人是宫观之所以成为宫观的根本标志,宫观没有了修行人,就好像人没有灵魂,只是躯壳一副,毫无灵气,不可能成为道教神仙信仰的载体,更不可能成为传承、弘扬道教的阵地。
  
  目前宫观管理不利修行的表现和应当采取的对策
  
  现代的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口空前膨胀,原属于城市的喧嚣,早已播及乡村野地乃至深山老林,自然环境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今天的修行人想要学古人入山岩居,或找块安静的地方“结庵”,已是空想。于是,宫观成了他们唯一可去的地方。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二十几年来,宫观管理在营造清修环境方面,做得非常不够,甚至忽略了这一基本任务。其不利于清修的表现,至少有如下三方面:
  一是宫观的环境不适合清修。清修的场所需要安静,而现代宫观则喧闹无比。名山宫观大都成了旅游区,终日游人如织,川流不息,特别是旅游旺季和一年一度的庙会,日日都有成千上万的香客、游客入山朝拜、观光。原来远离红尘浊世,清静单纯,唯闻诵经敲磬声的场所,现已成了人如潮涌,商品叫卖声不绝于耳的热闹地方。在城市的宫观,周围往往车水马龙,日夜熙熙攮攮,喧闹不息,其环境之坏,更有甚于山上的宫观。
  二是事务繁忙,修炼时间没有保障。由于近年来信仰宗教者日渐增多,教务亦多了起来,道众们的生活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特别是香火旺盛的宫观,道众们往往陷于接待香客、操办道场、经营宗教用品等事务中终日不得解脱。名山中的宫观,大抵也一样,如山东某宫观,因地处旅游景区,道众每天要接待无数游人香客,早晨四五点钟就得起床,五点半上殿,接着卖票、检票、值殿、打扫卫生,一直到下午五六点才能把山门关上,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哪有精力修行。
  三是现有挂单制度不完善,没有为清修者提供方便。现代宫观虽然继承了传统挂单制度的某些方面,如挂短单基本上照旧,但挂长单方面,则存在与祖师创立的挂单制度的基本要求相违背之处。如某些宫观,其留单与否,不看挂单者是否真修行,只顾本观岗位缺不缺人,不缺则不留;个别宫观的当家甚至有着严重的地域、门派之见,极端排外,莫说“务令身口安闲,逍遥无念”了,连“素食粗衣,随缘安驻”都无法保障。
  正由于宫观管理中出现了诸如此类的问题,才使得有志清修者无所依倚,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了道士不懂“道”的现状。而后来入道者,由于无所师法,则以为当道士就是干卖门票、搞卫生、值殿、念经、做斋醮这些事,而不知修行为何物。这就使得在信仰上无法亲自体验,而道德说教便显得苍白无力了。由此可见,道门目前的戒律松弛、信仰淡化,与宫观不重视营造清修环境是有着因果关系的。有鉴于此,在今后的宫观管理中,我们要努力改变不重视为修行人创造修行环境的弊病,把营造清修环境作为基本任务,努力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宫观建设规划中,要以人为本,为清修者提供清静的场所。近年来,我们在宫观殿宇的修建上,花了大力气,新修的殿宇大都雕梁画栋,精益求精。但道众的生活区建设上却不够大方,有的宫观虽然修建了不少单房,但并不适合作为修行处所。祖师虽然留有道人居所不得过饰华丽的遗训,但他们对于道人居所要利于清修这点却也毫不含糊。《天隐子·安处》曰:“何谓安处?曰:非华堂邃宇,重广榻之谓也。在乎南向而坐,东首而寝,阴阳适中,明暗相半。屋无高,高则阳盛而明多;屋无卑,卑则阴盛而暗多。……吾所居室,四边皆有窗户,遇风即阖,风息即开。吾所居座,前帘后屏,太明则下帘以取其内映,太暗则卷帘以通其外曜。内以安其心,外以安其目,心目皆安,则身安矣。” {14}
  这里,司马承祯祖师,主要注重居所的采光和通风问题,对于隔音,可能是古代的自然环境比较好,不象现在这么喧嚣,所以没有涉及。今天的道观大多非常喧闹,因此,在修建道人居室时,应考虑隔音问题,宜将居住区设为别院,禁止外人出入,并采取先进的装璜手段,选用隔音效果优良的材料,宁可少盖殿堂,也务必在浊世中造出隔绝喧嚣的静地。较大型的宫观,除修好道众的居室之外,还应根据自身条件,设立精思院或圜堂。此外,还可择取适当的地方,设立专供清修的清修道院,选择合适的管理人选,制定利于修行的管理制度,专门接纳清修者居住,不对外开放。其费用则由一所或多所收入富足的宫观提供。如此,庶几可使清修者不受外界的喧嚣干扰。
  二要厚待修行人,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保证有一定的修行时间。事务繁忙,清修就无法进行。《坐忘记·简事》曰:“事非当则伤于智力,务过分则毙于形神,身且不安,何情及道?”{15}指出修道必须“简事”、“断缘”,曰:“是以修道之人,要须断简事物”{16}。“断缘者,谓断有为俗事之缘也。弃事则形不劳,无为则心自安。”{17}很明显,修道之要,在于排除俗事的干扰。因此,营造清修环境,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把修行者从烦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这一点,古代全真的十方丛林留下了良好的范例。《全真清规·坐钵规式》曰:“夫坐钵者,自十月初一日为始集众,过冬至新年正月中旬满散,百日为则。”{18}在这百日里,每日“昼夜十二钵,以按十二时。” {19}
  其具体操作是:“每日至五更寅时,闻开静板响,各请洗漱,朝真礼圣。卯时早斋。辰时混坐。巳时静钟三通,各各静坐,如法用功。午时赴斋。未时混坐。申时如前入静。酉时晚参。戌时混坐茶汤。亥时如前入静,用功如法。子时歌咏,教演诗词,以敌睡魔……丑时放参,各请随意。”{20}由上可知,在坐钵期间,每日除了寅时朝真、酉时晚参和必要的洗漱、用斋之外,其余的时间都在练功,用现代的语言讲,那是完全“脱产”。在古代经济条件尚不如现在的情况下,尚且能让清修者完全脱产,今天的宫观又有什么理由不厚待修行人,为他们提供宽松的环境以供清修呢?当然,在为清修者“减负”,乃至让他们完全脱产的同时,也应当配套地制定出严格的制度,以免懒惰之徒混迹其间。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