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嵩山道教纪实

作者:周永慎




  
  四、北魏寇谦之改革道教,奠定了嵩山道教的历史地位
  
  寇谦之,北魏著名道士,字辅真,上谷平易(今北京)人,其父寇修之,字延期,苻坚时为东莱太守,胞兄寇赞,为南雍州刺史,寇谦之早年好道,少修张鲁之术,后又随成兴公学斋法,并与成兴公同入华山,采药炼丹,继而又入嵩山修道,据《中岳嵩高灵应庙之碑》记载:寇谦之“隐居中岳三十余年”,自称得老君玄孙李谱文授其道法,他以嵩山及中岳庙为道教大本营,推行道教改革,为改革道教,他学习劾召百神之法,著作《天中三真太文录》,又学习道教玄坛,礼拜,衣冠仪式等,著作《灵图真经》60卷,他还著作《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主要是改革天师道三张(张陵,张衡,张鲁)旧法,实行新法。具体内容有:一是取消蜀土宅治之号,勿复承用,即取消过去天师道以“治”为单位,以“祭酒”为主管的旧方式,这样使原教团组织分散、戒律松驰的面貌得以改善;二是取消“天师”“祭酒”子孙承袭制度,即改革旧天师道“道官”“祭酒”们父子相传的陈规旧制,提倡“尊道贵德,惟贤是授”的用人制度;三是革除租米钱税的旧制度,使学道之人树立良好的道风,即人人做到清正廉洁,两袖清风;四是除去男女合气之术,即大道清虚,反对男女阴阳修炼之术;五是宣示“新科之戒”,提倡“以礼度为首”,并增定道教戒律和斋醮仪范;六是吸收佛教“轮回生死”等教义,积极宣传善恶报应之说;七是将道教的服饰修炼之术与符水禁咒相结合;强调符水禁咒也是道教修炼的重要内容;八是吸收儒家礼法仪式,改“直诵”为“乐诵”;即将旧天师道由口诵改为音乐伴奏,使道教的斋醮科仪更具有宗教气氛和神圣性。寇谦之对北魏道教的改革,得到太武帝的重视,特别是得到左光禄大夫崔浩(书载崔浩与卢循为表兄弟,卢循又为孙恩妹婿,均为天师道,故崔浩也是天师道徒)的大力支持,使寇谦之改革的天师道得以顺利进行,他这一重大改革,成为道教史上的重大转折,由于寇谦之改革的天师道在北方地区,与稍后的南朝陆修静在南方开创的“南天师道”南北并存,故称为“北天师道”,寇谦之改革的“北天师道”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使嵩山道教的历史地位更加影响深远。
  
  五、唐李筌得《黄帝阴符经》,使嵩山道教享誉盛名
  
  据道书杜光庭《神仙感遇传》载:“李筌,号达观子,居少室山,好神仙之道,常游历名山,博采方术,至嵩山虎口岩,得《黄帝阴符》本,绢素书,朱漆轴,缄以玉厘,题曰:大魏真君一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其本糜烂,筌抄读数遍,竟不晓其意。”从上述可知,《阴符经》曾由北魏寇谦之所藏,至唐代时有李筌云游嵩山时,才在嵩山虎口发现。《阴符经》自李筌传出后,历代注解纷纷出现,分别有从哲学、军事、养生等各个方面作注,可谓盛极一时。宋代高道张伯端在《悟真篇》中给予高度评价:“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诠。”他将《阴符经》与道教祖经《道德经》并列齐名。从历代高道对《阴符经》中“阴符”理解为:“阴者,暗也;符者,合也”,其大意可以理解为:任何事情,任何行动,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使自己的行为与客观条件和规律相吻合(即暗合)。《阴符经》的首句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其大概意思是:既要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认识它,掌握它,运用它为人类服务;不要违背自然规律,还要学会掌握、驾驭它的本领。《阴符经》的传播,对唐宋以后的道教哲学,道教养生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嵩山道教的威名也随着《阴符经》的问世和传播而更加享誉盛名。
  以上仅从五个方面综述了嵩山道教历史特征,其实,嵩山具有历史影响的道观、道教建筑、道教碑文、高道等还有许多。如:中岳庙有无梁无瓦无檩无椽的古神库,无极老母洞有独具风格的乾坤井(又名阴阳井),嵩阳观、崇福观等有许多碑文,石刻均有一定历史价值以待进一步考证研究,历代高道有东汉天师张道陵,隐士刘根,曹魏时有“食六戊之精”的郗元节,魏晋时开三皇派传三皇经的帛仲理鲍靓,北魏有成兴公,李谱文和开创“北天师道”的寇谦之,唐代有著名上清道士潘师正、司马承祯、李筌、吴筠等,金元有龙门派创立者丘处机等高道大德均在嵩山传经讲道,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历史遗迹和昭示后人的仙话故事,这些都待我们进一步的整理、挖掘和研究。我们也相信,在各方善信的支持下,在诸位道长的诚心修护下,嵩山道教、中岳庙必将古观重辉,灵气再现,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者单位:中国道教学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