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道教义理之学的基础、结构、枢论与亮点(四)

作者:李养正




  五、道教义理之学的五大部类与理论枢要
  
  道教教理教义的内容,关涉十分广泛而庞杂,是从道教的视角出发,采用“神启示”的神秘方式,为树立、维护、扩大至尊之“道”创立并主宰宇宙一切的神圣权威,面对人们在生活中所提出的有关自然、社会、人生的问题,所作出的回应。任何宗教为建树其独特的信仰权势,都必须建构起能回应并满足社会各方面精神需要的宣教理论体系,也都必然是从天上说到地上,从追说混沌远古到预测渺茫未来,从大自然说到世俗,从社会说到人生,从此岸世界说到彼岸世界……,目的在于使人们成为该教的信士,拜倒在其至尊之神的脚下。而道教更是要论证“长生不死”的仙人与仙境的存在,以及“仙人”、“仙境”的可求得性。简言之,道教义理之学,是道教回答世人思想中、生活中形形色色问题的有广泛针对性的理论体系。
  道经、道书,是道教义理之学的载体,其历史的沉淀,最显著者便是卷帙浩繁的《道藏》总集,可以说是道教义理学的汇萃展示。现在我们通常能见到的是明《正统道藏》及《万历续道藏》,以及今人所辑之《藏外道书》。明版正续《道藏》是现存最有研究价值的道经道书总集,共五百十二函,计五千四百八十五卷,分类为三洞、四辅、十二类。编纂者依道书来源及传授系统,分三大部类(经系),即:以托名“元始天尊”所授世之经书属洞真部,以托名“太上道君”所授世之经书属洞玄部,以托名“太上老君”所授世之经书属洞神部。大致划定洞真部为《上清经》系,洞玄部为《灵宝经》系,洞神部为《三皇经》系。所谓四辅,即太清、太平、太玄、正一,是对三洞部经书的解说与补充,即太玄为洞真部之辅,太平为洞玄部之辅,太清为洞神部之辅,正一为通贯三洞部之辅。所谓十二类,即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录、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表奏。关于“十二类”的解释:(一)本文类:道教以先有“三清”尊神降授道经,而后才有道教的创立,“经”是道教的本源,故三洞经文均归此类。(二)神符类:“神”授之符箓,神妙莫测,信如符契,故三洞符箓均归此类。(三)玉诀类:“玉”为宝贵之意,“诀”为解决疑问,故对道经的注解,均称“玉诀”。(四)灵图类:指灵异的图形,也是具有神灵的图形,故凡以图为中心内容,或以图为名者,均归此类。(五)谱录类:“谱”是谱系,“录”是记录,凡崇奉之高真上圣的功德名位和应化事迹,均归此类。(六)戒律类:“戒”即劝善止恶的告诫,“律”是必须遵守的条文,凡与戒律有关之经书均归之。(七)威仪类:“威”是气象庄严,“仪”是斋醮仪式,凡斋醮仪式属此类。(八)方法类:设坛祭炼及身内修持各种方法,与“众术”类有所混乱不分。(九)众术类:本意指外丹炉火、五行变化和一切术数,后来与“方法类”道书有所混杂。(十)记传类:如十洲记、冥通记、神仙传、碑铭、山志均归之。(十一)赞颂类:如步虚词、赞颂灵章、诸真宝诰等赞美歌颂之文均归之。(十二)表奏类:凡祈祷时所用表白愿望及上奏天庭之表文均归之。明《道藏》的分类法,其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南朝陆修静的《三洞经书目录》,其后南朝梁孟法师有《玉纬七部经书目》,北周玄都观有《玄都经目》,又有王延作《三洞珠囊》(或谓王悬河修),唐玄宗时编修成我国第一部道书总集《开元道藏》,采用的是三洞十二部的分类法,尔后因道书不断增多,在宋代曾六次修《藏》,在宋真宗时修成的《天宫宝藏》便已采用三洞四辅(即所谓“三洞纲条”、“四部录略”)十二类的分类法。我以为,这种古老的分类法,基本上是把道教的名山道场作为经书源头,并以此作为分水岭来划分大部类的,如洞真部“上清经系”以茅山道场为源头,洞玄部“灵宝经系”以龙虎山和硏皂山道场为源头,洞神部“道德经系”以终南楼观为源头,地区性、道派性较为明显。拙著《道教概说》第十二章《经书之总目与总集》中,曾对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法有所评说:“由于道经递次增多,补刊入藏时分类欠确切,又传授系统日益混乱,三洞名称有失原义,各分十二类已嫌重复、混杂,而四辅之下又不分类,使检索不便。故现存明《正统道藏》在分类编次上欠缺之处较多;且收入之经书,内容庞杂,有一些与道教关系不大亦加收载,殊为勉强。”考:清乾隆时纪昀撰《道藏目录详注提要》已指出其缺点(见《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十四)。近代道教著名学者陈撄宁也认为《正统道藏》目录分类欠完美,他曾建言打破三洞四辅的框架,将全部经书重新分为十四类,即道家类、道通类、道功类、道术类、道济类、道余类、道总类、道史类、道集类、道教类、道经类、道戒类、道法类、道仪类,并拟编写一本新的《道藏分类目录提要》。关于明《道藏》的分类方法,并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我以为,那种相沿已久的分类法,虽说有它的道理与缺陷,但毕竟只是按源头与出现的历史顺序而辑载的表面排列,并未深究各经书的义理思想实质底蕴。我们现在是要以今人的理性思考,从研究道教义理学的视角出发,对古老道教经籍所载义理涵蕴的整体思想内容进行梳理,弄清其思想主干,作实质性宏观分类;然后再依主干部类,条分缕析,叙列其纲条性主要义理观点;更后再全面探讨其思想渊源及其形成与发展趋向。这样的义理性分类,当然也必须打破旧有的分类形式的束缚,只有这样才能较充分地展示道教义理的深厚丰湛及其特征。
  我以为,道教义理之学的蕴涵,可分为五大部类(主干),即:“道”为本根,主干纲条为天道、地道、人道、神道、仙道。
  何谓“天道”?通常解释:(一)自然的规律。荀子《天论》:“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王充《论衡·乱龙》:“鲸鱼死,慧星出,天道自然,非人事也。”(二)古人认为天道是支配人类命运的天神意志。《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三)天象、天气。《国语·周》:“吾非瞽史,焉知天道?”
  何谓“地道”?通常解释:(一)关于地的道理、法则。《易·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管子·霸言》:“立政出令用人道,施爵禄用地道,举大事用天道。”《注》:“地道平而无私。”(二)地舆与形势。地载万物若车舆,《淮南子·原道》:“以天为盖,以地为舆。”地理形势,《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疏》:“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三)地德。土地生产百物,人赖以生存,有德于人,《国语·鲁》下:“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何谓“人道”?通常解释:(一)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礼·丧服小纪》:“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二)人的处世修身道理。《书·伊训》:“先王肇修人纪。”隋王通《中说·述史》:“仰以观天文,俯以察地理,中以建人极。”
  何谓“神道”?通常解释:(一)神妙不测的造化自然。《易·观》:“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疏》:“神道者,微妙无方,理不可知,目不可见,不知所以然而然,谓之神道。”(二)神奇之术。《后汉书·左慈传》:“慈少有神道。……因求铜盘贮水,以竹竿饵钓于盘中,须臾一鲈鱼出。”(三)神行的道路。《汉书·霍光传》:“太夫人显改光时所自造茔制而侈大之。起三出阀,筑神道,北临昭灵,南出承恩。”《后汉书·中山简王焉传》:“大为修冢茔,开神道。”《注》:“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
  何谓“仙道”?通常解释:《释名·释长幼》:“老而不死曰仙。”道教修证超脱尘世、有神通变化且能够长生久视的方术,谓为仙道。《抱朴子·论仙》“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方术中尤以内外丹道最为显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