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上善若水

作者:樊光春




  
  三、循循善诱,用老子思想为世人指点迷津
  
  法融大师精通《周易》,并且时常以此为人答疑解惑,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众所周知,《周易》在历史上最初的主要功能是占卜,但是它在中华文化中的闪光点却在于它的哲理。民间的占卜者通常只是把《周易》当作一种工具,就事论事给人心理咨询。而法融大师却是将《道德经》和《周易》水乳交融地糅合在一起,对咨问者进行道德的教化。
  在《道德经释义》中,法融大师把老子的重要论断与《周易》相对应,解释了“道”的起源和发展,解决了老子思想与中国上古哲学思想的衔接问题。例如,老子所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即易理中的“无极生太极”;“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易理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其结论就是:无极即“无”,太极即“有”。当有人问及《道德经》和《周易》的思想认识根源是否一致时,他回答说:“是一致的。一个是思想实质的文字表述,一个是公式。《道德经》是方法论《周易》是定义。”在回答我的提问时,他以《周易》中的乾、坤二卦为例,来说明与《道德经》的关系。他说,乾卦的德性是“元亨利贞”,概括地代表了事物的善良和圆满状态。但是对这种状态的保持,也需要有一个度,不可超越,如果超越限度就会生咎。如该卦的上九爻辞“亢龙有悔”——龙的德性是最完善的,但是超越限度也会犯错误。坤卦的德性是以柔顺为本;如果过分谦柔,则为该卦的上六爻:“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其大意是说,过于谦下,走向极端,也会导致流血的祸患。其余各卦依此理类推。任何事物都不可超越限度。从政、经商、为人处世、接人待物,都要保持中和,方为吉利。整个《周易》的64卦和384爻,义理都在于此。而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上下两篇,章章节节,都以适中处和为核心思想,以道法自然为宗旨。所以《道德经》与《周易》互为表里、情理一致,都是对事理的认识和推断,反映了自然界森罗万象、芸芸众生发展变化的必然。
  他在给人做心理诊断时最常讲的是“舍与得”的关系,即《道德经》所言:“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第三十六章)这段话虽然被多数人看作是一种政治策略,但在人与人交往中,尤其是在市场经营中,仍然是一项重要的取胜原则。他还向企业家们特别强调《道德经》第七十七章的道理:“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见贤。”你要成功一项事业,就要遵循天道。当你有了回报时,你就要想到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不足”的人需要你去帮助。你帮助了别人,就会得到更多的回报。天道是公平的,讲求平衡、圆融,所以有“雪中送炭”的成语作比喻。而人道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往往追求“锦上添花”,而不愿意“雪中送炭”。这就是人的私心在作怪。伟人毛泽东说:“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也就是说,天如果有了私心,也会老的。只有无私,才能青春永驻。他的这些道理,使许多人为之折服,因此有不少人主动追随他前往西北贫困地区去捐款修建希望小学,兴修饮水工程。
  诚信,也是法融大师时常挂在嘴边的话语。他说:“老子讲信,孔子讲诚信。在《道德经》中,多次讲这个道理,例如第六十三章讲‘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一个喜欢夸海口,妄自轻诺,以言语轻易许之于人,言行不能兑现,必无着落。行事不思前虑后,不量事之轻重,审事之可否,而轻浮浅躁,其结果必然被动,困难重重,第八十一章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正有德行的人,并不以夸夸其谈来取得别人的信任;而往往许多言辞动听、口若悬河的人,其内心却是充满狡诈。”他还特别告诫咨问者:“市场经济出现欺诈行为,要用天理、良心求解决。有人说别人骗我,我不骗人,我生存不了。这是恶性循环。《道德经》第二十三章说,信不足,有不信,就是说你对别人不讲信用,别人也不可能跟你讲信用。”
  这就是我看到的任法融,一个充满智慧的修道者。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