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上善若水

作者:樊光春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从我多年与任法融大师的交往观察中,发现大师的言行,深得老子思想之精髓。仅以他助学扶贫的善举一端,即可看出一个宗教领袖“若水”的人格。
  从1992年开始,法融大师持续不断地进行他的慈善捐赠,粗略统计总金额达612万元,分别为下列项目:
  甘肃省扶贫济困20万元;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席西村打井1万元、饮水工程21.5万元、幼儿园8万元、贫困学生1万元、文化活动0.5万元;凤凰乡饮水工程150万元、卫生院医疗设备1万元、文化活动5万元;席东村饮水工程3.6万元;桥子沟村饮水工程4.8万元;姚家沟村饮水工程30万元;坚家山村饮水工程0.6万元;琥珀乡饮水工程180万元;麦积区乡村道路30万元;
  甘肃省民勤县道教生态林10万元;
  甘肃省甘谷县燕珍小学20万元;
  甘肃省武山县嘴头乡希望小学20万元;
  甘肃省正宁县燕家小学20万元;
  甘肃省秦安县张河小学20万元;
  陕西省周至县贫困大学生5万元、大曲小学20万元;
  陕西省扶风县张村小学20万元;
  陕西省山阳县板仓小学20万元。
  我曾经不止一次参加他捐助希望小学和饮水工程的仪式,深深地为他的善举所打动。我时常想,法融大师不是私营企业家,道观发给的丹钱和道协的工资也极为微薄。那么,如此巨额的善款从何而来呢?这似乎是一个谜。而谜底只有一个:向社会筹集。据我所知,经法融大师之手捐献的善款中,百分之八十来自于企业家的自愿捐献,百分之二十取自宗教活动收入。连带的第二个问题是:企业家何以要通过他之手来体现自己的善心呢?要破解这第二个谜,就需要对大师的言行进行一番全方位的扫描。
  
  一、领悟老子,深解《道德经》
  
  在中国道教界,对《道德经》的研究,法融大师可谓首屈一指。
  楼观说经台是两千多年前老子讲授《道德经》的地方,保存有唐代皇室尊崇老子的碑刻。元代刻立的两通《道德经》碑,更是一种重要的《道德经》传本。许多高道隐修于此,直接从说经台吸取老子思想的营养。当法融大师于51年前来到楼观时,就遇到一位精通三教精义的隐士梁宗和,受益匪浅。经过梁老先生的指点,少年在家乡熟读的老庄及儒家经典,在这里豁然开悟。长时间对楼观石刻《道德经》的揣摩和感悟,以及对历朝历代《道德经》注本的考究,他终于有了自己的看法。
  他以为,从汉代河上公以后,注释《道德经》的版本汗牛充栋。在古代,有从养生方面研究和注释的,如河上公、吕洞宾;有从哲学方面研究和注释的,如王弼;有从政治权谋方面研究和注释的,如唐玄宗、宋徽宗等。各抒己见,莫衷一是。在现代,则有从科学和管理方面研究和注释的。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养生学著作,有人认为是一部哲学著作,有人认为是一部政治著作,有人认为是一部兵法,有人认为是一部科学著作。这些理解既有片面性又有合理性。因为《道德经》中所论述的“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从某一侧面来理解,把它当作某一局部的东西,是盲人摸象,显然是片面的。从另一方面看,“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如此,则从某一侧面讲,也言之成理。但是,他要从宏观的角度,对《道德经》的本义作出当代道士的解说。他的这一原则,充分体现在《道德经释义》一书中。
  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当代“道论”。他认为,在现代,一些人根据西方哲学概念,把“道”解释成“物质”、“精神”或“规律”。这些解释都不符合老子本义。“道”既不是有形的物质,也不是思虑的精神,更不是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都是“道”的派生物。“道”是先天一气、混元无极,是宇宙中的能量,是太空中的气场,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原始材料。“可道”“上德”“下德”都是“道”的派生物。只有正确理解了“道”,才能正确理解“德”,从而以此为钥匙,正确理解《老子》全书。
  为了论证“道论”,他归纳了“道”的十大特征:虚无、自然、清静、无为、纯粹、素朴、平易、恬淡、柔弱和不争。他所提出的这十大特征,大体上吸收了历代学者对《道德经》研究的精华,也关注到当代学术研究的成果。
  对于《道德经》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法融大师也有精辟的论述。他认为:“《道德经》没有时代概念,在任何时代都有生命力。《道德经》不仅没有时代限制,而且没有地域的区分,在世界上每个地方都可以用。人类不管贤愚贵贱,都可以《道德经》作为行动准则,所以说,老子思想是用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韩国祥明大学的演讲,2004)法融大师对《道德经》的独到见解,得到学术界的认同。武汉大学的宫哲兵教授在《当代道家与道教》一书中给予很高评价:“当今许多学者对老子的道提出了解释,笔者比较欣赏的是道教界前辈任法融道长对道的解释。”这一评价表明,法融大师在潜心修道的同时,在《道德经》的研究方面,也站在学术的前沿。我曾陪同他访问韩国和马来西亚,他每次都是宣讲《道德经》,他对《道德经》的深刻见解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韩国的一家出版社还出版了他的《道德经释义》韩文版。
  
  二、审时度势,促进道教与社会和谐
  
  法融大师长期担任陕西省道教协会会长,现在又担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的重任。作为道教界的领袖人物,道教的健康发展是他经常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其关注的核心,还是道教如何与社会相和谐。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他认为,继续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是道教健康发展的基础。如果应当交还道教的活动场所长期不交还,就会损害道教界的权益,妨碍道教文化的传播。所以,对于落实道教教产,他同已故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大师一起,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向政府反映道教界的意见,并且多次实地调研,同有关的主管部门共同商议如何在落实宗教政策的前提下,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取得双赢的效果。比如道教名山华山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保持正常的道教活动,但是教产长期纠缠不清,既不利于道教场所的维修和建设,也不利于华山风景区的整体规划和管理。法融大师听取了华山道协的意见后,多次向省宗教局反映,并直接向省委、省政府领导当面汇报,还数次同主管华山风景区的省旅游集团公司的负责人商谈具体方案。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明确了道教教产的归属,华山道协也从景区门票收入中得到了合理的补贴,华山的景区建设得到改观,华山道教的面貌也焕然一新。又比如法融大师长住的楼观说经台,由于台前的院落长期被文管所占据,得不到整修建设,无法发挥其良好的祭祀和观礼作用。经过省委、省政府领导的亲自督催,去年将文管所迁出,交还道观管理。法融大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马上组织专家对说经台扩建进行论证和规划,并向海内外宣传募集资金,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就收到各界捐资900万元,使扩建工程迅速启动,将于今年10月完工。最近几年,陕西省的著名道教宫观已经绝大部分交还给道教界,例如宝鸡市的金台观、西安市的城隍庙和陕北佳县的白云山等。
  在教产逐步落实的形势面前,法融大师考虑得更多的,不是无休止地扩充地盘,而是加强管理,提高道众的素养,把道教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奉献给社会。他极力主张,道教界要用主要精力管好现有大庙,反对滥建小庙。对于恢复历史上曾经有过的道观,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要有圣迹,也就是说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著名的道教宫观、人物或事件;二是现在要有高道,即被道教界和社会公认修道有成的出家人。对于一些以道教居士或社会人士为主恢复的道教活动场所,他主张一定要逐步实现规范化,不能长期保持民间信仰的方式。为此,他多次前往民间道教氛围浓厚的陕北地区,对几处大的宫观进行现场指导,要求他们仿照正规场所建立宫观管理制度,建立日诵功课制度,规范服装和法事等。为了进一步扩大正规道教团体在这一地区的影响,他还决定将省道协的常务理事会议放到延安和榆林两市举行,促进了当地道教活动的规范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