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武当山天津桥的文化解读

作者:宋 晶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不仅是“动用宏观设计手法的顶峰之作”,①而且也是富于微观精巧构思的杰出典范,天津桥便是整个建筑群中的一个精品。天津桥,又称剑河桥,位于湖北省武当山紫霄宫以北十里处的九渡涧上。该桥始建于元代泰定甲子年(1324年),由著名高道张守清命其徒吴仲和、徒孙彭明德募资构造,“于斯涧之阳架岩筑室,截流飞梁,以便朝谒者深揭之忧”。②明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敕建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复扩建天津桥。此后虽历经洪水之灾,但很快得到“修山军余”及道士的修缮;1984年武当山风景管理局又对该桥望柱石栏及桥面墁石等作了较大规模的维修,故至今完好。天津桥是武当山46座明代桥梁中规模最大的石拱桥,也是鄂西北地区现存历史最早的石拱桥。该桥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探析,有助于我们解读武当山道教建筑群之大美。
  
  一、越涧渡河,畅通神路
  
  桥,汉代许慎《说文解字》释云:“桥,水梁也。从木,乔声,高而曲者也”。③《辞源》释云:“桥,架在水上连接两岸的建筑物”。④也就是说,桥是将河流、溪涧两岸连接起来,方便行人越涧渡河的建筑物。一般来讲,建桥是为了车走人行,主要目的在于解决跨水或者越谷的交通,便于运输工具或行人在桥上畅通无阻。桥的意义,简单地说,便是架空的道路,桥是路的一部分,是路的延伸。
  武当山古神道在元明时期已通达四周邻省,明方升《大岳志略》卷三《大岳总图》云:“山当均房之交,周回八百里。由蜀而来者自房入;由汴而来者自邓入;由陕而来者自郧入;由江南诸郡而来者自襄入。”⑤若在进香旺季,每日到武当进香的香客多达数万人,沿途络绎不绝。当时,来自华北、中原的香客多从开封、邓州至均州城;来自华东、中南及华南各省的香客多从水路经汉口、襄阳至均州城,从均州城到草店的神道多为青石铺就,宽阔平坦。来自华东、中南及华南各省的香客或从陆路经襄阳、谷城至均州草店镇,与来自均州城的香客在玄岳门前汇合,然后经元和观 、回龙观、太玄观(老君堂)、复真观(太子坡)、龙泉观、天津桥、仙关、黑虎庙、紫霄宫、榔梅祠、朝天宫、三天门,最后到达太和宫,在金殿朝拜玄天上帝,这条登山大路被称为东神道。
  天津桥是武当山东神道上最主要的桥梁。它修筑在“地既幽绝,景复珠异”的九渡涧上。九渡涧上承武当涧、紫霄涧、黑龙涧、白云涧之水,出龙潭沟而为梅溪涧,汇入淄河,是二十四涧中较大的一条山涧。平常涧水深约0.5米,宽10米左右,若遇山洪暴发,河水陡涨,深约1.5米,宽数十米左右。如果步涉溪涧小河,踏着一般的石磴完全可以通达彼岸,但当河谷宽度超过十米,即使有石木简支梁桥也是难以胜任。“至于皇元抚运,尊道贵德,玄教大振。兹山香火亦复隆兴。”⑥朝山香火十分兴盛,礼神进香必经九渡涧。当众多的朝谒者经过此地时,面对湍急的涧水,难免“深厉浅揭”之忧。《诗·邶风·匏有苦叶》中讲:“深则厉,浅则揭”,⑦即涉浅水,要撩起衣服过去;涉深水,既使撩起衣裳也没有用处,只得连衣下水。这说明没有桥梁,香客过九渡涧的确不便。直到元代泰定甲子年(1324年),才在“体玄妙应太和真人”、“敕赐大天一真庆万寿宫”住持张守清(号洞困)的倡议下,建起一座石桥,旧志称他:“绍兴香火,丕阐玄风,开化人天,恢复道化……以道一贯,十方皈响,四海流,独冠武当”。⑧据《九渡涧天津桥记碑》载:“于是洞兴香火之缘,乃命其徒吴仲和于斯涧之阳架岩筑室,截流飞梁,以便朝谒者深厉浅揭之忧,事未既,仲和已仙逝矣。其徒彭明德以能继志述事,募四方士庶之资帑,构此溪桥,未逾年而落成之。”⑨因此,天津桥的修建是高道张守清苦心经营,开辟神道的结果,从此,朝山香客摆脱了渡河“深则厉,浅则揭”的原始状态。
  及至明永乐年间大修武当山宫观时,永乐皇帝朱棣为了让天下信士更方便地来武当山朝圣,下令对全山的桥梁道路都作了全面的规划维修。我们现在所见的天津桥就是明永乐年间修建的。据《郧阳公路史》记载:“该桥三孔(6.7米+9.6米+6.7米)全长45米,宽9米,高6.5米,主拱圈厚0.8米。”⑩又据《湖北古代建筑》记载:“桥长52m,宽 9.4m ,高约9m,中孔跨距9.6m,边孔跨距 6.7m。”[11]据笔者2003年正月实地勘测,所得数据如下:桥长45.35米,桥面通宽9.25米,桥拱底宽 9.43米,桥基底宽10.35米,中孔跨径 9.6米,矢高5米,通高 6.45米;两边孔跨径6.74米,矢高3.45米。从桥梁跨空部分看,天津桥属于典型的三孔石拱桥。天津桥坚固持久,不仅免去了当地道士、百姓褰裳涉水、运物渡河之苦,而且也满足了各地香客跨越溪涧以顺利朝圣敬神的实际需要。
  
  二、借景宣道,沟通神人
  
  在道教“圣域”、“福地”所修的宫观、桥梁,自然会有丰富的道教神话存在。“元代武当建筑基本上是根据玄帝修仙神话安排布点的,明代武当宫观的总体设计也非常注意突出这一宗教信仰特征,用宫观等建筑符号来宣传玄帝在武当山修真得道的神话。”[12]“道教神话,指以道教神灵仙真为主人公,以道教超自然事迹为内容,并伴随道教信仰而传承的神圣叙事”,[13]它是道教信仰的有机组成部分。
  武当山天津桥的独特之处,正在于其建筑和真武神的修道神话有关。据《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玄天上帝启圣录》等道经记载:真武神出生在美丽的静乐国,真武虽为太子,却不恋王位,而是到处求师学道,后得到玉清圣祖紫元君点化,并从丰乾大天帝那里获赠可降妖伏魔的七星宝剑一把,只身来到太和山修炼。民间传说称其母亲善胜皇后不舍爱儿,上山来寻。太子不想跟母亲回去,就向大山深处跑去,母亲追赶十八步,呼唤十八声,连上了十八步。皇后继续追赶,终于抓住了太子的衣角,太子虽然深爱母亲,可是修仙事大,他不愿改变自己的志向。于是,就拔出宝剑割断衣角,又跑远了。眼看又要失去爱儿,皇后心有不甘,继续追赶。万不得已,太子举起七星宝剑照着身后的大山猛然劈划,一声巨响,高山分成两半,剑过之处,河水波涛汹涌,母子顿时分立两岸。皇后见此情景,伤心欲绝,泪如龙泉。
  《武当嘉庆图》“涧阻群臣”条记载了静乐国五百官兵被九渡涧所阻的故事:“父王思慕太子,不能弃舍,令大臣领兵五百众,根寻太子回朝。探逐所往,度涧入山,遇涧忽涨不能前进者八次,渡遇水泛,弟(第)九次方得渡。至紫霄岩面见太子启传王命。自是部众足忽僵仆不能举,相谓曰:太子愿力所至如是。回国且达口,同声告曰愿从。太子学道。语毕跬步如故,于是俱隐山中。帝升真之后,皆证仙道,今武当有五百灵官者是也。涧名九度,祖其意焉。赞曰:修真太岳隐云岭,圣父怀思意莫禁。天性至情非易舍,宰臣奉命杳难寻。千章古树烟萝密,九渡风涛雪涧深。五百仙官知愿力,一时开悟尽倾心。”[14]
  九渡峰至今仍保存有一块楷体元代石碑,即《九渡涧天津桥记碑》,记载有:“在昔上皇之初,玄帝分降嗣于静乐国宫。几龆年而割恩忍爱,告辞父王,入乎太和山中,修真炼道。既而父王忍念无已,遣臣卒五百众访求,来至兹山,欲涉此涧,涧水忽涌,众进九涉,竟莫能渡。众遂稽首哀告,愿俱隐山中,以事太子。帝闵其诚切,令其得渡。”[15]
  九渡涧、九渡峰峰势奇丽,上摩青苍,石径环曲,下有涧水,百步九渡,仿佛就是隔断凡间与仙界的天然屏障。宋绍兴三十年(1160)岩壁摩崖刻有正书“仙关”等字样13行,遗址尚存九渡峰,为全山现存较早的摩岩之一。“一入桃源路转艰,天风吹我渡仙关”,如果“仙关”被看作仙境与尘世交界处所设的门,那么,天津桥便成为沟通凡间与仙界的重要媒介。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