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天下大同——《老子》大道与和谐
作者:崔理明
追求和谐完美,不只是现代人的理想,古人也同此心;不只是中国人的愿望,外国人也同此愿。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作有《理想国》,16世纪英国莫尔著《乌托邦》,18世纪英国欧文发起合作社运动,还有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和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人们总是在憧憬一个理想的世界。
几千年来,人们不懈地追求和谐美好的世界,但似乎破坏和谐的力量更强大。如:先进科学医药消灭了许多古人不能治愈的疾病,但先进的武器杀人的能力也远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文明本来是要人们离开黑暗,但文化冲突、宗教冲突使人类更加黑暗。还有那些垃圾文化,使人们更加迷惑、绝望。
比柏拉图早二百年的老子早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在大道的世界里:没有精神的困惑与文化间的冲突,没有精神与物质的矛盾,更没有物欲对人类的摧残。但老子也早有预知,他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①那么使人们远离大道、远离和谐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政治、文化、身心的不和谐是如何产生的
孔子曾感叹未能生在“大道之行”的时代,在那个时代,天下为公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幼矜寡孤独废疾等弱势群体会得到关爱,有才能的人能充分发挥才能却不是为了谋取私利,不聚敛财物为个人享乐。这就叫天下大同。到夏商周的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所谓“三代之英”时代,“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②。所以才有大人,设礼乐制度来教化约束人世。这叫小康。虽比大道之行时退步了,但秩序尚在,到了孔子所在的春秋战国时则礼崩乐坏,社会动乱了。
不只是社会政治在发展中会产生混乱,与之相应的文化思想也产生了争鸣,诸子百家在春秋战国时应运而生。《庄子》说: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返,必不合矣。③
用老子宇宙生成的观点分析: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④从和谐的混然的一,到不平衡的天地阴阳的二,阴阳相互作用产生中和态为三为人,天、地、人三种状态相互作用产生万事万物。《易·系辞上传》也有类似的宇宙生成观:“易生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⑤就是一生阴阳,阴阳各自再分阴阳,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起个形象的名字就是金木水火,加上中和状态的土,合称五行。五行相互作用产生万事万物。有了差别,就有了矛盾。有差别的个体相互协作就是和谐,有差别的个体偏执自私就不和谐了。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工具的较广泛使用,生产技术的进步,人口增长,社会关系发生巨大变化,原来政治文化的平衡和谐的状态被破坏了,政治上诸侯国间相互吞并,文化上百家争鸣。
不只是春秋战国那个时代如此,现代国际政治军事格局动荡,文化宗教冲突,也都符合这个规律。不只是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如此,人的身心也是如此。
邱长春祖师在《大丹直指·序》中对身心从先天纯一到后天混乱的过程作了分析:
盖人与天地禀受一同,……未生之前,在母腹中,九窍未通,受母气滋养,混混沌沌,纯一不杂,是为先天之气。一出母腹,双手自开,其气散于九窍,呼吸从口鼻出入,是为后天也。脐内一寸三分,所存元阳真气,更不曾相亲,迷忘本来面目,逐时耗散,以致病、夭、忧、愁、思、虑、喜、怒、哀、乐。⑥
人从胎儿的混然真元之气,到后天气散不聚;从婴儿的混然的赤子之心,到后天被七情六欲所困。就像社会产生纷纭矛盾一样,人的生理心理在失去淳朴天真后也会产生混乱。
二、如何到达和谐的彼岸
(一)实现和谐的原理
有什么样的宇宙观、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方法论。既然不和谐源自万物对个性的偏执,那么偌大世界如何复归于一、团结协作呢?《老子》说: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⑦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馀;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⑧
是说要从细微处做起,从每一个体的身心和谐开始,从认识大道开始。《老子》说: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⑩
儒家《大学》也有类似的观点:“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11]然后: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八条目,依次进步。
(二)心灵与文化的和谐
心灵返朴归真,还归自然大道,是走向和谐的开始。《老子》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2]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13]
不只超脱物欲,也要超越私见,进而超越自我,《老子》这样说: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14]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15]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16]
后其身、外其身,是说把自然大道放在第一位,依天道而行。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17]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18]
想一想二战时那些理直气壮杀人的纳粹,想一想现在国际上活跃的恐怖主义,他们都以为自己是最正义的……当人民丧失朴素根本而处于水深火热的时候,才觉得老子的话是那么可贵。
(三)身体生理的和谐
宇宙间最根本的和谐是“有”与“无”的和谐。执于无,脱离现实,是一种迷惑;执于有,局限于物质,也是一种迷惑。归于虚无自然大道,绝不是否定现实,而是将虚无自然之道运用于现实之中。有与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19]
将虚无之道运用于现实中最小的范围就是身体,古人叫修命,道教讲性命双修,儒家也讲“穷理尽性以至于命”。[20]
顺行则由道生三才五行,逆行则成仙:精气神归一,所谓三华聚顶;五气凝炼成丹,所谓五气朝元。
有与无统一状态下的人体如婴儿一样得自然,一无一有,一性一命,它们高度和谐。老子说:
载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21]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硏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嗌不嗄,和之至也。[22]
(四)社会的和谐
1.慈善心是修道的基础,也是得道的验证。儒家也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3]
修道者渴望自己明道超出痛苦,更应关心他人疾苦,自度度他。私心太重是修道的一大障碍,而慈善心正是解除自私病的良药。《老子》说: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24]
我有三宝,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25]
天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以有馀而奉不足于天下?唯有道者。[26]
善是个体存在的生命力,也是社会团结和谐的凝聚力,自私自利,纷争必多。
圣人来到这尘世间,不是因为世人的完美和智慧,而是因为世间的迷惑,圣人绝不放弃自己的责任,《老子》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