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著道于人身”:道教体育思想及其人文精神
作者:蔡林波
三
一般以为,道教之“体育”观念及活动方式,乃专注于以养生、长生为目标,体现的是一种平和的精神气质。其实,这种看法,是失之偏颇的。古代道人在坚持以生命和谐为根本原则的基础上,同时也深刻地蕴集着一种阳刚、开放、进取的体育人文精神。
一谓身体生命之潜能的发掘。
在持守健康、和谐为本的观念前提下,古代道人对于人体生命潜能的发掘,其实也是极为推崇的:
夫得道者,上能竦身于云霄,下能潜泳于川海。是以萧史偕翔凤以凌虚,琴高乘朱鲤于深渊,斯其验也21。
因此,纵观历代高道、仙人,除了有许多寿老体健的“明星”外,亦有各色各样的运动“天才”。其中,尤擅长于飞走潜水、涉山探险、导引体操、气力技击等运动者,可谓比比皆是。如,“能飞走,升山入水”的溪父、“能望岩申步,凌波涉险,不由津路”的太清真人宋伦、“一日能行五百里,能举千斤”的华子期、“能步涉江海,能吐炁五色,起数百丈”的玉子、“年二百八十岁,力举千钧,行及走马”的黄卢子、“身轻如飞,能超逾渊谷二丈许”的林子明等等22。这些记载虽然有神话想象的成分,但却充分体现了道教致力于张显人类自身生命活力的主体精神。
尤需一提的是,葛洪从道教伦理角度对于各种运动及其技艺完美体现者,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圣者,人事之极号也,不独于文学而已矣”。譬如,“善围棋之无比者,则谓之棋圣,故严子卿、马绥明于今有棋圣之名焉”;“夏育杜回,筋力之圣也;荆轲聂政,勇敢之圣也;飞廉夸父,轻速之圣也”23。葛洪此论,可谓充分肯定了“体育”的价值。
二谓勇毅自强之品性的培蓄。
培养人之勇敢品质,乃西方体育之一贯传统精神,正如有研究者指出:“希腊人重视体育不完全是为了健康,更多的是为了培养勇敢。这甚至才是体育的核心所在。”24 古希腊人推崇“勇敢”,多系为担当民族、社会之生存和发展义务所使然。
然而,中国道教之提倡勇毅、无畏之气概,则更基于深刻而普遍的人性根源——人类与生俱来的对外部异己力量的恐惧。在道教看来,人类要战胜这种恐惧,使自身生命得以安顿,就必须修道于身。人们只有领悟了“道”,并积极地实践之,才能获得一种真正的勇敢品性。古代道人以为:“不夜行,则不知道”,25“为人强精魂,夜行独宿,无所疑畏,一生不识魇”26。其意是说,修行者必须能在黑夜中,在远离人群的深山老林里,独自地修行而无所畏惧的时候,才算是真正领悟了“道”的真谛。
因之,道教“著道于人身”的体育思想,本身即内涵着深刻的对“勇敢”品性的要求。道教所谓之“勇敢”,乃系修道者力行真道,使自我身心合一,而达至于一种和谐生命境界的主体精神状态。这是一种对自我生命力量的充分确证,是一种面对瘟疫、战争、自然灾害等各种危险,皆敢于战而胜之的自信力。如,葛洪《抱朴子》载:
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恶,然百姓日用而不知焉。……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之中,与病人同床而己不染。又以群从行数十人,皆使无所畏,此是炁可以禳天灾也。27
能守一者,行万里,入军旅,涉大川,不须卜日择时,起工移徙,入新屋舍,皆不复按堪舆星历,而不避太岁太阴将军、月建煞耗之神,年命之忌,终不复值殃咎也。28
可见,道教“体育”理念中,蕴涵着一种否定和批判命定论,充分肯定人类自身主体性及理性力量的“勇敢”精神。
三谓尚美和谐之情趣的养成。
永葆俊丽之容颜、青春之体魄,可谓为历代道人所孜孜以求的目标。然与古希腊人以追求外在的体格强劲,以及肌肉、肢体比例协调为主的美学标准不同,道教的身体审美理想,是建立在身体内在的高度健康、和谐基础上,而自然呈现出来的整体生命美感。
道书《导引论》曾论及导引术的健身功能原理——“经脉荣卫”。“故荣气者,所以通津血、强筋骨、利关窍也;卫气者,所以温肌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也……阴阳相随,内外相贯,如环之无端也。”29 这可谓为一个贯通血—筋—骨—肌—皮的完整身体修缮范式体系。其目标之一,就是要使人自身获得“质貌兼美”30 的理想生命状态。所谓“质貌兼美”,乃涵括了“内在美”(指身体意义上的“内在”状态,而非纯粹精神意义的审美)和“外在美”的统一,是使自我“返为童婴”——修炼成的一种青春、至美的身体生命存在状态。对此,有道书描述说:“体香骨芳,得为帝皇。……体生玉泽,面发奇光,神聪奇朗,究彻无穷”;或“形质明净,清皎如玉,隐而有润,显又无邪”31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道人在注重和追求形质美的同时,亦因之而自然地生成一种自由、和谐的心灵或精神,即基于“身体”健全而达至的“心灵”自由境界。古代道人所追求的“形神俱妙”自由状态,乃是被视为人之“身体”的健全或高度和谐化的结果。如有道书指出:“宿疾并销,身轻心畅,停心在内,神静气安,四大适然,六情沉寂,心安玄竟,抱一守中,喜悦日新,名为得道。”32 可见,道教是要求人们在不断磨砺、修缮“身体”及内部器官机能以完美境地的过程中,自然地达至于一种充盈着丰满生命内容的精神和谐与自由境界。
结语
道教“著道于人身”的体育思想及精神,不以图求名利而行盲目竞技、争胜为目的,而以回归生命本真、达至身心和谐为要义;与此同时,亦不忘以展拓人之整体生命潜能,塑造人之坚韧勇毅品格为使命——此实乃为我华夏民族所以能独立自强、生生不息的文化精脉之一。本文写在北京奥运盛事来临之际,且以为中华传统之体育“真精神”,当可丰富、深化现代体育之价值内涵,且能增进世界人类之福祉矣!
(本文系GPSS-MAP国际大奖计划“科学、道教与再启蒙”项目成果之一)
注:
①“体育”一词,乃系近代以来自西方传入中国之文化概念。然由于中西方哲学、宗教、伦理传统及生活方式的固有差异,国内学术界对于“体育”的理解一直存有分歧。今天,大多数国家已经用“sport”来表示广义的体育。因此,笔者亦在较为宽泛的文化意义层面上,来探讨中国道教传统中具有原生意义的“体育”思想与精神。参见熊斗寅《什么是体育》,载《体育文史》1996年第5期; 胡光霞《关于体育概念的探讨》,载《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年第14期。
②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页。
③《道藏》第6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10页。
④21232728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74、49、225、114、325页。
⑤⑧18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42、470、308页。
⑥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8页。
⑦俞琰《周易集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六。
⑨⑩12 13 14 16 17 19 22 25 26 29 30 31 32《道藏》第22册,第386、397、427、131、397、249、384、398、706-746、727、733、397、755、304、240页。
11 15《道藏》第4册,第100、458页。
20《道藏》第10册,第681页。
24李力研:《体育:培养人的勇敢》,载《中国体育科技》2003年5期。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