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求职就业 (五)、求职准备

 

  01、毕业生求职前的书面资料准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已逐步实现在市场供求规律调节下,供需双方的相互选择。在“双向选择”的过程中,大部分用人单位安排面试的依据是阅读有关反映毕业生情况的书面资料,对他们来说,这些书面资料就是判断和评价毕业生的学习成绩、工作潜力的依据。无疑,拟定有说服力并能吸引读者注意力的书面资料是赢得竞争的第一步。

  书面资料包括毕业推荐表、简历、自荐书、成绩单及各式证书(含获奖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已发表的文章、论文、取得的成果等。

  一、 毕业生推荐表的填写

  毕业生推荐表是指学校发给毕业生填写的并附有学校书面意见的推荐表。其中该表的综合评定及推荐意见部分是由最了解毕业生全面情况的辅导员填写,并且是以组织负责饿形式向用人单位推荐,对用人单位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和可靠性,所以大部分用人单位把该表作为其它书面资料的证明,用人单位历来把该表作为接收毕业生的主要依据。

  毕业生推荐表是由学校统一印制的表格,毕业生不能用计算机打印代替手工写,也不能用漂亮的版面设计吸引别人的注意。书法的优劣易成为招聘者的第一印象,清晰、整洁、工整的字迹会让招聘者联想到有责任心、工作能力强、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等印象,错别字或文法错误则会令人怀疑你的能力。

  毕业生推荐表的栏目因各个学校侧重不同而有所区别,随着毕业生就业工作改革的深入及“双向选择”的日趋成熟,每年毕业生推荐表中的栏目也有所改进,但一般包括个人基本资料、学历、获奖情况、担任社会工作、个人兴趣特长及自我评价等。

  二、 简历的撰写

  简历主要是针对想应聘的工作,将相关经验、业绩、能力、性格简要地列举出来,以达到推荐自己的目的。虽然不一定所有的毕业生都必须撰写简历,但受毕业生推荐表栏目及空间限制,多数毕业生更希望有一份个性突出、设计精美、能给用人单位留下深刻印象的简历。

  毕业生推荐表正式表只能有一份,而简历可复印多份,最好是电脑打印出来,这样可以在参加人才市场、面试、走访招聘公司、恳请教师推荐、拜托朋友帮忙时,增加一个书面介绍自己的机会,从而达到“普遍开花,重点结果”的效果。

  一份能吸引读者注意力的简历能创造面试的机会及增加录取的机率,所以必须使它兼备简洁、有序、有个性且不失重点等特色,千万不可失于繁琐冗杂。

  简历并没有固定的格式,对于社会经历较少的大学生毕业生,一般包括个人基本资料、学历、社会工作及课外活动、兴趣爱好等。其主要内容和要求大体如下:

  (1)个人基本资料。主要指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家庭住址等。一般书写在简历最前面,另外也可加上政治面貌、身高、视力等。

  (2) 学历。用人单位主要通过学历情况来了解应聘者的智力及专业能力水平,所以学历一般应写在前面。

  习惯上书写学历的顺序是从过去写到现在,但实际上用人单位更重视的是你现在的学历,所以最好从现在开始往回写,写到中学即可。书写学历的目的是展示毕业生的专业特长,故学校名称后要加上专业名称,如辅修课程与希望应聘的职位密切相关,也可写在主修课程之后,但须注明。

  学习成绩优秀,获得奖学金或其他荣誉称号是学生生活中的闪光点,也应列出来;如果多次获得多项奖学金,也可一一列出,以加强份量。和工作经历丰富的应聘者相比,应届毕业生的学历比经历重要得多,为了强调专业特长,尤其是特殊专业,也可把与应聘工作相关的课程集中起来,附在专业后面。

  如果入学前有较多工作经验,也可有选择地列出与应聘职业有关经历。

  (3)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及发表的文章、成果。生产实习提供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增加了阅历,积累了工作经验,应尽可能写得详细,并可强调收获。毕业论文展示了你的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如果在应聘前完成,也可写进简历,如果大学期间有已发表的文章、论文、成果,将是简历表中一个用力的参考内容,不要忘记注明发表时间和刊物名称及文章名称。

  (4)社会活动和课外活动。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渴望招聘到具备一定应变能力、能够从事各种不同性质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特别是外商办事处、商贸性公司、国家机关等,学生干部和具备一定实际工作能力、管理能力的毕业生颇受用人单位青睐。在这些社会活动中,你的责任心、协调能力、社交能力、人格修养及专业能力得以充分展示,所以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对于仍在求学,尚无社会经历的毕业生来说,是应聘时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书写的内容可包括职务、职责以及业绩。

  (5)勤工助学经历。即使勤工助学的经历与应聘职业无直接关系,但打工赚学费可显示你的意志,并给人留下能吃苦、勤奋、负责、积极的好印象。书写内容可以包括在何处、担任什么工作、从中完成什么或得到什么经验等。

  (6)特长。对于毕业生,特长是指你拥有的技能,特别是指中文写作、外语及计算机能力,如果通过国家等级考试,应一一罗列出来。

  (7)兴趣爱好与性格。如果社会工作经历较少,为能表现你的个性,可加写兴趣,以展示你的品德、修养或社交能力及与人合作精神,但注意最好写一些你有所研究并具有个性的爱好。如没有兴趣爱好也可不写,可直接描述你的性格特点。性格特点与工作性质关系密切,所以用词要贴切。

  (8)最后,联系地址、电话、邮政编码千万不要忘记写,以免用人单位因联系不到你,而失去选择的机会。

  一份个人简历撰写出来以后,应该再认真检查一下,看它是否符合这样几个特点和要求:

  (1)积极表现出自己的优点、专业特长;

  (2)由于它是目录形式,必须简洁有序;

  (3)表述力求突出个性、避免平庸;

  (4)用词妥当,言辞诚恳,自信而不自大,适当自谦;

  (5)最好控制在一张A4纸内,版面清秀,纸张干净,无错别字。

  三、自荐信

  自荐信是有目的地针对不同用人单位的一种书面自我介绍。相对目录式的简历,自荐信的书写格式与一般书信相同,信的开始要先做自我介绍,姓名、学校、所学专业等。书写内容主要是谈谈自己对从事此工作感兴趣的原因、愿意到该单位工作的愿望和自己具有的资格。最后,要提出你希望能有面试的机会,附联系地址、邮政编码、电话。

  对工作感兴趣的原因要简洁,一般有两个角度:

  其一是你对该单位或职位的兴趣,如:我希望有机会在贵单位工作,因为我对贵单位的现代管理方法比较感兴趣。

  其二是你的资历具备了应聘该职位的资格,如:四年市场营销专业的学习,我希望应聘贵公司销售部产品推销员一职,因为这是一个具有开拓性和挑战性的工作。

  然后详述自己的资历与职位有什么关系,学历是最重要的因素,要强调你与该工作有关的课程、优秀成绩、获得奖学金的次数、专业方向等,用突出你的社会工作能力来表明你的适应性,并表示愿意接受挑战。

  自荐信书写要有说服力,以证明你有资格胜任该工作,态度要诚恳,用语要得当并能吸引对方的注意力。

  在毕业生推荐表、自荐书和简历后,还应附有成绩单及各式证书、已发表的文章复印件、论文说明、取得的成果证明等。如果本专业是比较特殊的话,还应附一份本专业介绍。

  02、大学生毕业生应好好补补这六门课

  通过回顾和回味自己的大学和研究生时代生活,通过和不同学校毕业的各种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同事的共事,通过校园招聘的亲身经历,通过对所服务的客户里面的大学生新员工的接触和交流,发现中国的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在如下素质和技能培训中值得好好补补课:

  1、沟通技巧(Communcation Skill)。也许大家都会说话,都知道沟通很重要,但是能够很好沟通的人却是少之又少。这在相当程度上和我们的教育很有关系,从小到大,我们都必须言听计从于我们的老师,我们也从来没有经历过任何沟通理论和实践方面课程的训练。实际上,当你毕业走上岗位时,专业并不是最重要的,沟通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任何工作的开展,任何项目的完成,任何事情的推进,都是需要人和人来完成的,因此沟通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沟通能力好的人事半功倍,沟通能力差的人难于上青天。

  2、聆听技巧(Listening Skill)。大多数人都喜欢说话,都善于说话,但很少有人会“听”,很少有人能听得懂他人所讲之话。实际上,造物主在涉及人类的时候早就做好了这方面的安排。君不见,正常人基本都是一张嘴巴、两只耳朵。从数量上比较,耳朵的数量多于嘴巴,在相当程度上就意味着我们应该多听少讲,只有听清楚了,才能说明白。此外,从繁体字角度看更是一目了然,请看“聽”字,左上方是“耳”,下面有个“王”,简单套用就是“听为王”,右上方是“十四”,右下方是“一心一意”,联结起来就是“用十四个心去听”,但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一心一意去听别人讲,“我有半杯水”和“我还有半杯水的空间”的差距就在于此。

  3、归纳概括能力(Summing Up Skill)。也许我们现在太过于强调英语的作用,所以我们的大学生们的中文能力是在飞速的下降,有些孩子可能连基本的通顺的句子都难于写出来,更不用说正确的规范的标点符号的运用了。即使有些人能够写出东西,但是能够一针见血点出要点、点出症结的却少之又少。实际上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从小到大缺乏思维的训练。依据本人这几年的实践经验,建议大家看论文或者文章时可以尝试着在看完之后做个小结,把它的主旨或者要点用几个点列示出来,当然能做成PPT是最好了。只要你坚持下去,不出三个月定会有很好的疗效。

  4、演示技巧(Presentation Skill)。实际上,无论你进入企业还是政府机构还是大学教书,演示文件或者方案总是家常便饭。但现实中,更多的人宣讲PPT时更多的时候是在“读PPT”,而不是“讲 PPT”。读是照本宣科,是逐字逐句的念,可想而知这样的效果会多差!演示技巧高超的人士则相反,高低结合,主次分明,有选择性地宣讲重点。比如某页 PPT讲述了某种方案的6种优势,那么一般着重讲前三种足以,其他点到为止即可。

  5、团队协作(Teamworking Skill)。一个中国人是龙,三个中国人是虫,这句话在相当程度上是正确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在这方面比较欠缺,我们的教育中同样欠缺相应的元素来弥补。实际上我们的哪项工作不需要多人、多个部门来配合共同完成。因此,对症下药时,既要更新“宁当鸡头不做凤尾”的传统观念,更要通过拓展训练等多种行动学习(action learning)以活生生的例子和工具来改造我们的学弟和学妹们。

  6、Office能力。一提Office,可能大多数人都自认为自己有几把刷子,但是千万不要小瞧了微软公司,那些技术天才设计出来的这套宝贝真的很有用很有价值呀。如果你能熟练使用word、Excel和ppt等,实际上对于你日后的工作会带来很大的便利和帮助。因此,建议各位学弟学妹,不要好高骛远一味追求什么编程语言的学习(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而言),相反应脚踏实地学好上述三种程序的基本操作技巧,须知它们可都是商业语言的体现方式之一亚,特别是PPT!建议大家既可以参照我上段所提的方法,也可以看看诸如“用图表说话”等书。

  纵观现今之中国大学,无论是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甚至放眼MBA教育,在上述六个领域基本都是空白。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学生就业无门,中国教育落后于商业发展的原因和现状的真实写照之一。

  相信过不了多久,上述六门课程会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也相信会有相当的咨询公司或者咨询人士会投身到这一大事之中。

  03、大学生找工作十大误区

  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讲究求职方式,也需要求职技巧的运用,还有求职心态的把握。刚刚离开校门走进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充满了理想、充满了抱负。但是到社会上,巨大的落差、残酷的现实,让他们感到措手不及、彷徨无奈。

  当前,毕业生找工作艰难,不仅有社会、学校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如果走进了求职的误区,就找不到事业发展的方向。对于每一个求职者来说,找工作都是人生中必须面临的一门课程。在这门没有教材和教室的大课堂上,毕业生将面临多少求职误区?你将如何走出误区,进入求职快车道?我们怎样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应该抱有怎样的就业观?你是否树立符合实际的择业和就业观?

  对职业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个人的长远发展,它将决定一个人的收入、社会地位、成功机会、朋友社交圈甚至配偶的选择,因此必须慎之又慎。主要选择五个方面:薪酬、发展空间、生活方式、企业文化、信任感。每个人对这五个方面的排序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排序也是不同的。

  调查显示,中国有69%-80%的大学生对未来没有规划、面临就业感到压力。目前横亘在企业与大学生之间的三道鸿沟:企业与人才信息的不匹配、期望的不匹配、要求与能力的不匹配。所以,大学生感受到择业压力是正常的,适当的压力将成为大学生择业的动力。

  找工作误区一:留恋大城市 北京要四城区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显示,在选择就业地域时,68.6%的人首选北京,排在第二位的是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占17.5%,而选择小城镇的比例仅为1.56%。但人事局统计同样表明,要求在四城区工作的人,占想留北京工作的人的83%,而实际能如愿的仅占15%。

  因此选择与己匹配是明智之选,对年轻的求职者而言,确立符合实际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是成功的关键。要能透过大城市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看到其在促进人才成长的现象中,不利的一面。同时也要对自己的实力和优势有个正确的评估,也就是“衡外情、度已力”,谋定而后动。面对就业压力巨大,毕业生要想办法加速跑入“职道”。

  找工作误区二:“大、名、公、外”、首选目标

  在选择企业时,“大企、名企、公务员、外企”仍是毕业生的首选目标。宏威职业顾问调查显示:目前毕业生中,多数人更愿意到政府机关工作,占37.5%;选择到私企、外企工作,占32.1%;选择到大型国企工作,占22.9%;选择自己开公司的占7.5%。这就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跟风盲从、“扎堆”外企、实力不够、硬冲死拼,结果大都碰得头破血流、丢盔卸甲。

  青睐外企、名企并无不当之处,公务员的待遇也令人向往,从积极的一面看,它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敢于挑战挑战、冲击严峻的可贵品质。从尊重毕业生职业选择权的视角看,此种现象无可厚非。但就业是现实问题,它受多种因素牵制,因此消极面亦十分明显:对于多数毕业生来说“大、名、公、外”则如同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及。

  找工作误区三:追求热门职业、不愿下基层工作

  一些大学生只盲目追求脱离自身实际的高工资、高待遇的理想工作和热门职业,基础职位不屑一顾。在人才市场就出现了“热门难进,冷门更冷”的怪现象。而在企业眼中,刚毕业的大学生欠缺实践经验,需要先到一线锻炼,积累经验。 大学生要从“零”做起,从基层做起,最终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只有务实的,才是理想的。很多人都是从基层做起,一些人在起步阶段还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煎熬”。这一过程积淀下来的体验,铸就了他们今后“高成长”的素质:坚定的目标、顽强的意志、宽容的心胸、奋进的品格。

  找工作误区四:实践能力差、自我期望高

  不少大学生在择业时极容易出现眼高手低、心气太高,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挑来挑去挑花了眼。结果招聘会去了一次又一次,“高不成,低不就”,自然择业困难,挑了好久还没拿到Offer。

  选择职业时,大学生应该从主客观结合的意义上考虑问题。必须明白:要想顺利找到工作,必须工作“拿得起”,架子“放得下”,才能快速跑入“职道”。明确了职业发展方向之后,为了能够让自己进入职业前进专列,争取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职场上要拿到好的Offer,就是要跟上求职就业动向和求职节拍。寻找对工作经验要求相对较低或无明确经验要求的职位,因为经验是大学生的空白或弱势,他们实际在就业当中碰到很多问题就是工作经验、职业技能方面的问题,回避是明知之举。注明要求3-5年工作经验、有丰富业内资源的职位门槛太高,趁早放弃为好,要从基层做起,等有了机会,就会积累经验,有了经验,就有更大的机会,机会和经验是相辅相成的。

  找工作误区五:.盲目积堆、互相攀比

  不少毕业生择业时容易受社会上一些舆论的左右,盲目从众,追逐热门,而不考虑自身条件、职业特点和社会整体需求,结果造成积堆现象,多人争夺独木桥,结果既影响择业又浪费了自己的优势。 同学之间互相攀比,一些学生讲“级别”觉得在校园期间我成绩比你好,荣誉我比你多,“官职”比你大,理所当然工作也应比你好,却不知用人单位并非以此作为评判人才的惟一标准。如果同学的月薪是2200,自己拿2000则坚决不做,结果找来找去,2000还没拿到。 所以,择业时,要正确对待自己,在选择职业时,应当遵守“择已所爱,择已所长,择已所需,择已所利”的原则。

  找工作误区六:综合素质低、求职靠作假

  受造假心理驱使,造假学历、假证书、假荣誉等,救命稻草并没救命,假的终究长不了,反而毁了自己名声,误了自己前程。非但没有敲开就业的大门,反而,让注水的水货淹没了自己的就业机会,赔上了时间成本。

  大学生在制作简历时应抓住重点,对自己的能力,尤其是企业看重的能力进行重点表述。简历要有个性,注重个人特点与企业文化的契合,忌盲目夸大,不要将简历制作太花哨。也不要因为心急而盲目投放简历。

  找工作误区七:茫然无措、顾此失彼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在校园招聘开始之前,总有些应届毕业生故作清高偏安一隅,不屑于搀和进来,等到真正开始后才发现自己已被现实所“遗弃”,产生手足无措、自暴自弃。

  利用招聘会现场的有利条件,与招聘人员积极主动沟通。在投递简历前可向招聘人员询问是否接收应届毕业生,然后对照自身条件、职业目标考虑有无成功的可能性。如果有希望,就想方设法了解企业的情况、某个岗位的具体职责、招聘要求等,同时也让招聘人员认识和了解你,留下一个深刻的好印象,机会就来了。要是找不到好工作就干脆不就业或者自暴自弃,最后只能一事无成。切记:新人求职 从容者胜。

  找工作误区八:不懂面试技巧、不能迂回而进

  很多大学生多次应聘失败,是由于忽视了面试技巧和礼仪,因而淘汰出局。还有不能学会在石缝中钻出,螺旋式生长。很多人看来,采取变通做法的人是投机取巧,不愿迂回前进、绕道而行。其实绕道而行的目的是继续前进,心中的追求目标依然存在。只是巧妙避开了障碍,迂回曲折了一下,反而赢得了时间、财力和人力。

  一步到位行不通,不妨分步到位。先就业还是先择业,要视个人情况而定。每个人的经济压力不同,目标不同,选择也会不同。在现在的就业竞争环境之下,毕业生还是要树立“分步到位”的意识,先干起来积累经验,在摸索中进一步明确方向,找到最合适自己的定位。 先有保底的,再找更好的。

  找工作误区九:没有自信、退缩低就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竞争辛苦、艰难是必然的,书没读好、技不如人,不是名校名系、没有各种关系,就产生自卑心理、灰心气馁,遂甘拜下风,不敢对自己“明码标价”,对于一些单位开出的不平等协议也违心闭眼签订,给日后工作带来严重隐患。

  信心代表着一个人在事业中的精神状态和把握工作的热忱以及对自己能力的正确认知。有了这样一份信心,求职应聘就有把握有冲劲,敢于面对失败和挫折,把每当经历一次打击看成学到一份知识,积累一次力量和勇气。所以,在任何困难和挑战的面前首先要相信自己,但自信不是自负,自大、自傲,而是一个人不言败的信心。

  找工作误区十:过多物质要求、过早考虑晋升

  许多大学生过多考虑物质条件,不但要求月薪高,生活好,还讲究住房、奖金等,只关心是否有晋升机会、是否能做重要的工作、有没有培训机会等,这些固然无可厚非,可在企业眼里,就会看成不成熟、心气浮躁等,这样就难免构成双方难以调和的矛盾,结果就是被炒或跳槽。

  建议大学生尝试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就是换位思考,为何大学生就业那么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绝大多数学生只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很少有人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审视自己。应届大学毕业生,来寻找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不妨把自己看成是企业,看看这个位子需要什么条件的人,你是否具备了这个条件。如果你是企业,找一个只讲待遇,不求上进或没有敬业精神的人,你会不会喜欢。弄清楚用人单位是怎样评价你的,自己与单位需求之间存在哪些差距等等,这也有助于在今后的面试等环节中把握分寸。

  04、30分钟决定你的职业

  如果有一天你醒来,突然发现你枕边放着三封OFFER LETTER,分别来自世界上最好的投资银行、最好的咨询公司和最好的跨国公司,你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

  第一章:为什么你想要这份工作?

  先来做一个成语填空。我发现,这个四字成语可以用来形容许多人在找工作时的心态:东——西—— 。

  东邪西毒?东成西就?东南西北?东方不亮西方亮?

  拜托,有点专业精神好不好。想不出来吧?我来揭晓答案,这个成语是:东食西宿。

  这是一个生僻的成语,生僻到几乎所有的汉字输入法软件的词库中都没有这个成语。而且这个成语因为意思刻薄,也很少在生活中为人们使用。

  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是:古时候有一户人家的女儿到了出嫁的年龄,东边邻居的儿子和西边邻居的儿子都来提亲。 东边的邻居家境殷实,但是儿子非常难看并且不解风情;西边的邻居家境清贫,但是儿子一表人才并且知书达理。父母做不了决定,就去问女儿的意见。女儿考虑了半天,终于羞答答地表态:我能不能在东家吃饭,然后晚上住在西家?

  本来,追求两全其美的心态也无可厚非。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也的确有收入又高又不辛苦的工作,然而,对于刚刚从大学里走出来的学生或者是其他资历尚浅的年轻人来说,讨价还价的能力几乎为零。文凭的意义仅仅在于可能给了你一块敲门砖,但是,如果你以为你的十年寒窗苦读能够给公司带来的价值,可以等于甚至大于一个在实践中已经摸爬滚打了10年的老手,那么你已经在心态上犯了第一个不实用主义的错误。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没有东食西宿的好事,也说明了每一份工作总是会有它的不尽如人意之处。我的许多朋友,都是工作在投资银行和咨询公司的年轻精英们,他们衣着光鲜,坐飞机出差几乎如同我们普通人打车;平时出入各大写字楼、五星级宾馆,偶尔神秘地提到自己正在做的项目,满嘴的专业术语让人立刻觉得高深莫测,更不要提他们的五位数的月薪,轻松入读名牌MBA的可能,以及未来看似无限的“钱途”。这一切难道不让人羡慕不已吗?

  然而,在我没有开始找工作之前,我参加了几次他们的聚会,惊奇地发现,每次的聚会都会

  有一个环节叫做“抱怨比赛”。来自不同公司的精英们,开始争先恐后地抱怨自己的工作时

  间太长、没有个人生活的乐趣、熬夜导致健康下降、项目中自己的任务太过于无聊,等等。

  这听上去是不是颇有些令人惊奇呢?其实,著名的“二八原则”在任何一项工作中同样都是适用的——一份工作,其中令旁观者羡慕、在闪光灯下或者是给工作者带来真正的成就感的部分,大部分只占工作内容的20%而已。而另外的80%的工作内容,则可能充斥着艰苦的劳动、枯燥的重复、巨大的身心压力等等可能不为外人所知的辛苦的一面。

  我最欣赏的日本的行为心理学家、效率大师多湖辉就曾经说过,幸福的人生不过就是能够以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为工作,并且还能够从工作中获取到合理的报酬而已。不过,这个看似简单的要求,多湖辉接着补充说,也仅有非常小的一部分人能够真正实现这种幸福。

  为什么一本讲面试的书要从讨论对工作的态度开始呢?难道高明的面试者不是可以通过面试获得这个世界上所有想要的工作吗?或者说,不论是什么工作,神奇的面试者都可以进入面试室,把自己推销出去,就好像传说中最伟大的推销员能够把梳子卖给僧侣、把冰箱卖给爱斯基摩人、把二胡卖给西洋管弦乐团一样?

  并不是这样的。假如你真的把面试看成一场推销,伟大的推销员,也是依靠自己对顾客需要的了解来赢得订单。更何况,一场好的面试,在我看来,远远不是一场推销,而更是一个坐在面试桌前的双方,互相发现对方对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你对一份工作的态度是冷淡、热情、充满兴趣、无所谓还是势在必得……会直接影响着你在面试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它们通过你的眼神、声调、动作、微笑弥散开来,透过空气,慢慢地感染到你的面试官。

  于是,你的面试官接收到了这种“感染因子”,他突然抛出一个问题:告诉我,你为什么想做这一行/进这个公司?

  你一定会在面试中遇到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潜台词丰富得令人难以置信。结合你们对话的上下文和面试的气氛,这个问题可能包含着面试官各种各样的微妙的态度:

  热身的问题:“让我再看看他的简历,我完全忘了他的背景了。让他先随便说说废话,我好趁这个时间想想该问他些什么。”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面试刚一开始的时候。

  积极的信号:“这个小伙子不错。让我来看看他对我们这行究竟有什么了解,顺便再给他一些积极的鼓励。”

  消极的信号:“你说你讨厌加班、不喜欢数学,平时的爱好就是睡觉。你为什么跑来申请一所会计师事务所?!你是不是真的走错门了?如果是这样,这就是我最后一个问题了。”

  不安全感:“这家伙看上去实力很不错,为什么跑来申请我们这种工资低又辛苦的活儿?没准就是来拿我们练练手的。”或者,“GRE、TOFEL这孩子都考了这么高的分,看上去他只差一张美国签证了。是不是明年他就准备拍拍屁股出国了?我得不动声色地问个究竟。”

  ……

  不同的情况还可能有很多种。如果你能判断出面试官的情绪和意图,你也许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回答的内容。然而,万变不离其宗,你的回答也许永远都逃不过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你真的想做这份工作吗?为什么?而且,如同我后面还会强调的那样,按照你的真实想法回答问题,往往是回答面试问题的最正确的态度。

  更多的情况是,你往往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你所申请的工作,也许你申请它,不过是因为听别人说这是一份好的工作,而且人人都在申请。或者你对这个工作所知甚少,仅仅知道它的工资不错。可是,你难道真的可以说,你想做这一行是因为它的高薪水吗?

  是的,你可以这样说,如果这一点真的对你很重要。高报酬的薪水同样也意味着更高的责任和对职业奉献精神更高的要求,指出这一点来,说明你对这份工作的期待和认识没有什么不妥。如果你家境贫寒,你需要尽快赚钱帮助你的弟弟妹妹继续完成教育,向你未来的老板指出这一点只会展现你的责任感并且赢得他们的尊重。事实上,喜欢一份报酬优厚的工作本身并没有任何的错误,特别是考虑到你的面试官同样也在享受着这份工作的这个优点。

  当然,如同那句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口头禅的话所说:钱不是问题,或者,钱不是最重要的。可是你会发现,还是有很多人在去面试之前根本就没有好好想过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者,他们想了,但没有答案。

  我听说过的一个北邮的朋友,走进中国电信的面试室,面对“你为什么想来电信行业发展”的问题,想了半天,终于憋出来一句话:“我的手机是全球通,是中国电信的,所以我想来中国电信工作。”相信我,他不是故意想幽默。

  其实对这个“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份工作”的回答,也许我们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分析和观点。

  《宪法》中规定了我们都有劳动的权力,然而在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得自己负责去寻找到一个劳动的机会。因此,对于几乎所有的毕业生而言,“就业”,是迈向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门槛。跨过去,才能够真正的开始从学校向职场的转变。就业之后,如果你幸运,或者你精心地挑选对了你的第一份工作,你发现你很喜欢也很适合,你愿意稳定地在你现有的位置上发展自我、展现你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价值,那么,应该说,你开始有了“职业”的认同,从人人都会有的对第一份工作不确定心态中稳定了下来。

  比起那些发现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并不令自己满意的人来说,你可以有更长期的计划去建设你的职业,而不需要迅速地考虑跳槽甚至更改自己的行业。

  “事业”是比“职业”更高的一层状态。也许一个人对一份职业产生了强烈的热爱和认同,使得这份职业变成了自己的事业;也许一个人开始了创业,从此成为了自己的老板。“职业”更多的是一个阶段性的概念,而“事业”已经开始带有人生追求的色彩。

  如果你觉得这种“就业——职业——事业”的三分法似乎还有些道理的话,那么什么是我们就业应该考虑的方向就变得很清楚了。

  假设同时毕业的三个好朋友,A选择了去一家广告公司,一年后跳槽到一家房地产公司,一年后又跳槽到一家网络公司;B选择去了一家大型外企的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两年后被提升为经理,同时在职继续攻读人力资源方向的MBA;C进入了政府部门,在基层锻炼了两年后回到部委工作。

  这三个年轻人当然都还很年轻,他们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不可预期的变化。但是让我们仅仅从“就业——职业——事业”的三分法的角度来看,A一直在就业的状态中,而B正在建设自己的职业,C开始经营的是自己的事业。

  《基业长青》中对世界上最成功的公司的战略进行了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那些成功的公司,最相同的地方是:长期地专注做一件有长远意义的事情,最后获得了成功。公司的发展如此,人的发展是不是也可以从中借鉴到一些道理?

  因此,如果说单纯的就业仅仅解决了你依靠劳动自食其力的问题,一个更好的就业,应该是能够使你获得一份你可以持续建设的职业,甚至是一份你可以终身经营的事业(当然,不参加就业而直接创业的,也应该归到追求事业的一类中去)。以就业为目标,也许你看重的仅仅是一份经历、工资或者就是工作本身;而以寻找到一份职业为目标,你要考虑的就应该包括这份职业会如何给你带来成就感、如何帮助你继续学习、成长,它的中远期发展前景如何;如果你是在寻找一份事业,那么,你更加需要好好地和你内心深处的渴望对话: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希望向什么方向前进?

  好了,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现在是自信而沉稳地回答你的面试官关于“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份工作”的问题的时候了。答案就是告诉他你在寻找的是什么,而为什么这个行业/公司能够提供给你所寻找的东西。

  通常,一个热情、有事业心的年轻人会希望在工作中寻找到:

  明确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不断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挑战感和成就感

  对某一个行业的特定知识和特殊技能

  潜在的作为终身事业追求的可能

  工作带来的自我实现感:报酬、社会认同、价值观

  有意义的工作内容、工作伙伴和工作环境

  ……

  你可以继续在这个单子上面加上你真想要的东西。每个人都是特殊的,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内容补充进来。告诉你的面试官你真正想要的东西,这种诚实能够使你们双方产生一种开诚布公的交流氛围。更加重要的是,想清楚你真正想要什么,能够避免你自己为了得到工作本身而迷失了自己的追求,因为,当你一不小心实实在在地获得了一个工作机会时,它看上去总会变得更加顺眼一些。而如果它其实真的不是你想要的,这种额外的获得只会成为你继续寻找的阻力。

  但是你也必须脚踏实地地总结出你对于工作的理想和期望,不要太理想主义,走向了唱高调般的反面。一个对于咨询行业的合理的理想表述可以是:“我喜欢发现和解决困难的问题,通过努力找出答案。特别是当这个答案可以帮助到其他人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时,我会更加觉得愉快与有成就感。”然而我在麦肯锡的面试现场却听说过这样的回答:“我希望我的工作能够增加中国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运行的效率,同时积累经验,将来使自己开办的公司进入世界500强。”

  还有另一个有些异曲同工的例子,说明任何远大的理想都应该和脚踏实地的工作联系起来。我的一位好朋友告诉我,他在面试一家投资银行时,解释他为什么被投资银行业所吸引时说:“我觉得做这一行可以直接和很多企业的高层直接会面,通过我们的工作影响他们的决策,从而影响到整个经济和市场。”——他突然发现面试官的嘴角开始慢慢地往下撇,于是他紧接着说,“当然,这是在我能够成为像您这个级别的资深银行家之后。我非常清楚作为一个初级的分析员每天所面对的都是大量的基本案头工作。”

  谢天谢地,他看到面试官嘴角的曲线终于又向上弯了回去。

  第二章:世界上最漫长与最短暂的30分钟

  咬文嚼字有时往往能够给人带来许多有趣的启发,比方说让我们来琢磨琢磨“面试”这个词。从科举应试,到金銮殿试,尽管我们伟大的中华考试文化源远流长,“面试”这个词看上去却像是个舶来品——面试,顾名思义,当面的考试。似乎在引进这个词的语言学家那里,面试就已经被定性为了一种测试,因此不是面聊、面看、面笑。而测试,我们知道,它好像总是会让人紧张、手心出汗、心跳加速的……

  反过头来看英语中的“面试”——interview,却似乎没有沾上任何和“考试”相关联的味道。除了面试之外,interview包括的意思还有:会见、采访。其令人紧张的程度怎么看也比不上考试。如果我们把interview这个词拆开,也不过是inter和 view,直接翻译成中文最多是“大家互相瞅瞅”的意思。

  也许词语的意思会随着人们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就好像今天有人说请你“吃饭”,但通常你可能根本不会吃到一粒米饭,但是还是没人肯说是去请你“吃菜”。那么,“面试”发展到了今天,除了“考试”的意思,还可以被理解成什么呢?

  有人说面试就是一场推销:你向面试官花言巧语地推销自己,试图从他那儿拿到作为订单的工作合同。

  有人说面试就是一场谈判:大家坐在桌子两端,唇枪舌剑,你来我往。谈判的目的就是要说服面试官,不雇佣你,将会是他们最大的损失。

  也有人说面试更像是一场戏:平时只穿牛仔裤的你必须换上西服,西装革履风度翩翩外交辞令地扮演一个你根本不熟悉的角色。演得好你就有资格继续演下去,演得不好你就别想有人捧你让你红。

  还有人说面试就是一场审判:面试官就是审判官,他的决定掌握着你命运的转折。你只能为自己作出无力的辩护,其他的都只能交给你上辈子积的德和你上星期在卧佛寺捐的香火(卧佛寺,因为“卧佛”谐音offer,据说求offer必应,于是成为北京地区香火最盛的寺庙之一)。

  还有人说……

  众说纷纭,不由让我想起了一桩著名的禅门公案。两僧打坐,甲僧对乙僧说,我看你像狗粪。乙僧对甲僧说,我看你像尊佛。禅师说,乙僧心中是佛,看别人也是佛;甲僧心中是狗粪,看别人也是狗粪。

  在我看来,你怎么看面试,恐怕也决定了你在面试中的感受如何。如果你进入面试屋的时候,心里想着的是进入考场、谈判场、戏场或者审判室,你的心情想必也难以愉快而轻松,你脸上的微笑也不免会生硬与干涩。

  所以,为什么不把面试看成是一场难得的对话?试着更多地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前来学习人生和工作经验的学生,而面试官作为一个愿意与你分享关于工作、职业发展和人生经验的前辈。你会发现,抱着这种心态,面试压抑的气氛在不知不觉中从一问一答,而慢慢地变成了一个双向的交流。事实上,甚至应该这么说,能够和杰出的职场人士如此平等、轻易地交流(特别是想到这些人将来可能会是你好几个级别以上的老板时),面试真是再理想不过的一个机会了。

  反过来,对于那些平日忙于在商业世界里打拼的面试官们来说,回到有些陌生又有些熟悉的菁菁校园面试,见到一张张写满渴望、勇气和单纯的年轻的脸庞,为什么不和眼前的这个看上去聪明、可爱和善解人意的孩子聊聊自己的过去,指点一下他未来的发展,多获得一些崇敬的目光呢?他们当然会这样做,只要你给他们机会。

  对于任何一个富有远见的组织来说,招揽到出色的人才,无论对于公司还是其他机构,都是成功地完成自己的使命的基础。面试对于公司的意义在于,提供一个认识候选人的机会,从而在此基础上判断,谁是更加适合公司需要的人才。尽管,每家公司的面试组织程序会有所不同,但是它们还是有基本相同的先后顺序。了解这些基本的程序,能够帮助面试者减少对面试的神秘感,增加信心,更好地设计自己的面试策略。

  通常面试程序可以被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1)确定所需要招聘的职位的工作描述、薪酬范围和应聘者所需要的资格。

  (2)通过招聘会、海报、广告等形式,把招聘信息传达给潜在的应聘者。

  (3)收集应聘者的简历,筛选简历得到可以进一步面试的合适数量的应聘者。

  (4)电话面试。一般由人力资源部门或者投资银行与咨询公司中资历比较浅的分析员或者咨询员打来,在面试中进一步确认应聘者的背景、语言表达能力等。通过筛选得到可以进一步面试的合适数量的应聘者。

  (5)第一轮面试。

  (6)第二轮面试。

  (7)确定入选的候选人,人力资源部门和他们保持联系,推销公司,确保他们接受合同。同时,公司也可能继续和几个作为万一“正选”拒绝接受要约后的“后备”候选人保持“暧昧”的关系。

  (8)人力资源部最后检查应聘者的背景、提供的材料无误。

  你在申请公司的时候不一定会经历所有的程序。比方说,电话面试往往只是那些非常强调英语口语能力的外企才有的步骤,他们希望借此道程序排除一部分口语能力不强的应聘者,国企、私营企业或者政府机关,基本上不会有这道门槛。

  对于外企而言,面试程序也各不相同,投资银行一般在电话面试后只会安排一轮面试,但这轮面试中会有4到6个级别不同的银行家在一个集中的时间内展开“车轮大战”式的面试。这一方面是因为银行家时间紧张,整天在天上飞来飞去,如果不固定一个时间集中面试,整个面试可能会因为每个人的时间安排不同而拖得很长;另外,这种车轮大战式的面试在另一个方面也能够很好地测试出应聘者是否能在这种长时间压力的工作环境下有良好的表现和发挥。说实话,一个人30分钟,连续3个小时的面试下来,真是有筋疲力尽、大脑缺氧的感觉。

  咨询公司的风格又不一样,他们往往在电话面试后安排两轮面试,并且面试的内容与大部分投资银行的传统面试也不相同。咨询行业的面试几乎都是案例面试,应聘者遇到最大的挑战来自解决现实中的咨询员遇到的真实问题。面试官往往仅仅告诉应聘者一些最基本的事实,应聘者必须通过与面试官的讨论,发掘、掌握更多的有用信息,决定采取某一种方法,有逻辑地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案例面试的最终的答案有可能是一个估计出来的数字,也有可能是一套商业战略,还有可能是发现一个重要的原因。比方说,我自己曾经碰到的最让我摸不着头脑的一个估计数字的题目是:北京市大概有多少下水道的井盖?

  如果说投资银行的面试方式是把应聘者放在压力之下,看他的举止反应;咨询公司是把应聘者放在问题之中,看他的分析能力和聪明程度,那么,对于一般的工业性的跨国公司(P&G、Unilever、GE等等)来说,他们会更小心地详细考察应聘者过去的背景,会愿意和应聘者在一起花更多的时间,来观察和判断应聘者是否具有他们公司文化所欣赏的品质和特点,是否能够和这个庞大的公司机器上的所有人相处和谐。其中最典型的也最有名的面试风格应该是宝洁公司严格的“笔试——职业英语能力测试——性格特征测试——HR面试——广州总部部门面试”的程序。在面试的过程中你会看见面试官面前放着设计复杂的表格,面试官需要不断地在上面打勾或者打叉,同时不断地记录应聘者的某些话——想想看咨询公司面试时,面试官面前除了水杯和白纸之外,什么都没有;而你在面试投资银行的时候,你能在桌面上看到的,有时候是面试官的手,有时候是面试官的脚!

  爱因斯坦曾经这样对年轻学生解释过相对论:当你和一个美丽的姑娘坐上两个小时,你会感到好像坐了1分钟;但要是在炽热的火炉边,哪怕只坐上1分钟,你却感到好像是坐了两小时。

  同样,面试可能是世界上最漫长的30分钟,也可能是世界上最短暂的30分钟。当你和你的面试官都有一种频频想看表的冲动时,抱歉,你的这场面试看起来是失败了。而当你走出面试间,一低头看表,发现不知不觉地已经超出了30分钟时,这往往是证明你刚才的面试进行得很顺利。

  一个面试官就曾经告诉我,当他在面试开始5分钟后,就决定不可能给这个应聘者任何机会的时候,他恨不得立刻就结束这场面试。但是,他不能,因此,他只好盯着手表,等到刚过25分钟的时候,立刻开始问应聘者: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30分钟的面试时间里可以发生很多的事情,但是也可能没有发生太多的事情。毕竟,即便是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按照1分钟300个字的速度说话,30分钟滔滔不绝地一直在说,也说不到1万个字。通过不到1万个字的信息量,你是否能够获得这个可能是命运转折的机会就这样被决定了。所以你要明白,可能真的需要字字珠玑,字字千金,你才能打动命运女神的垂青。

  一个常规面试的30分钟里可能出现的事件和顺序大致上是这样的——但是,同样,法无定法,任何变数都会发生,掌握常规和随机应变并不矛盾——敲门,你满面笑容地进去,握手,请坐。然后面试官会给你一个很短的自我介绍,时间已经过去了3分钟,面试算是正式开始了。最理想的状态,你的面试官的第一个问题是:简单地介绍一下你自己吧。正中下怀,于是你开始背你写好的稿子,啪啦啪啦啪啦,你最好最多别超过5分钟,否则面试官十有八九会打断你,他觉得你背得太熟了。于是,面试开始10分钟后,真正的较量开始了。在接下来的15分钟之内,才是你真正抓住面试官,给他留下决定性印象的时候。15分钟之内,一问一答,能够有几个回合呢?完全取决于你回答问题的长度。你可以一个问题用10分钟来回答,另一个问题用5分钟,这样你就让刁钻的面试官没有机会问你别的问题了;你也可以每个问题都用一句话来回答,这样你很快就可以让面试官弹尽粮绝,没有那么多准备好的问题来问你了——我希望你能看出来我是在开玩笑。

  对你而言,控制时间和节奏成为了和给出好的答案同样重要的任务,如果前者不是更重要的话。有几个重要的原则你必须记住:

  (1)你必须努力掌握对节奏的控制权,而不要把它交给你的面试官。

  如果你回答问题总是拖沓冗长、毫无逻辑也看不出什么时候能结束,面试官会不得不总是打断你的回答:“我明白你的意思了,那么,下一个问题是……”这种被打断回答的情况往往会带来紧张,出现几次,你就会发现清晰的思维和顺畅的表达就这样被打断了。所以,千万不要给面试官这种机会。通常情况下,只要你把握得当,他们也并不会主动地抢。

  然而也有这样的面试,面试官无意或者故意地不断打断你的回答,试图获得面试节奏的控制权。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必须保持冷静,努力地把节奏感再抢回来。你可以在面试官突然打断你的回答,插入一个问题时,有意识地保持10秒钟的沉默,装作在思索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冷静,找回自信和节奏,然后用一种和刚才回答问题不同的语速重新开始。还有的时候,当你觉得你是在回答到关键时刻被打断的话,不要就此罢休,你应该在回答被打断之后的新问题前,有礼貌地说:“在我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觉得我应该对刚才那个问题的回答补充一点……”然后尽快完成你刚才没有机会完成的观点。

  (2)永远不要在一个问题上纠缠太久。

  这15分钟,或者说整个面试,就是一张你无法先看到整张试卷的试题,有点像GRE的机考,更糟糕的是,你实际上连每道题的分值都不知道。在面试的时候,你不知道你在努力地向面试官说清楚的那个复杂的问题究竟能给你增加多少分,而你花了七八分钟在这个问题上,也可能下一个问题对你来说既简单、分数又多。所以,当一个问题开始出现你很难说清的情况时,不要纠缠太久,简单地说:“关于这个问题,我想我现在只能说出这么多了。”让面试向你的下个机会走去。

  (3)在15分钟内取得尽量多的共识。

  在一般情况下,面试官不是来寻找一个永远的“持异议者”的。当你在回答一些关于观点、价值、方法方面的问题时,你会发现,也许经常会出现面试官频频点头,或者他面无表情,甚至摇头的情况。点头很大程度上说明你们的共识,而通常,共识比异议更容易给你的表现加分。

  熬过了这15分钟后,接下来是你最后的机会了。面试官通常会问你有没有任何问题问他。永远别说没有,除非他之前告诉你他已经决定录用你了。最后的问题可能毁了你之前的所有的努力,也可能把你从一场失败的面试中挽救回来。

  然而想出一个好的、最后的问题往往比准备一个好的自我介绍还要难。有的时候,你希望通过一个好的问题,让人对你刮目相看。但是通常你会发现,更容易的是问一个面试官有话可回答的问题,然后你加上几句评价,把这个面试画上句号。

  如果你之前的面试进行得都很顺利的话,在最后一个问题上应该保守一些,只要不犯错误就行。所以你可以问问面试官怎么走进这一行的,怎么看待这一行等等。如果你之前的面试感觉不佳,你希望通过最后一个问题来绝地反击的话,你不妨问面试官一个让他给你出主意的问题,顺带着你可以说出一个你没有来得及在面试中提起的卖点,加深面试官对你正面的评价。

  比方说,我知道的一个聪明的问题,我的一个好朋友明白自己在面试中的英语口语能力令面试官一直表现得对她缺乏兴趣,于是她最后问道:“您知道,我在高中的时候一直是学俄语的,进入大学后我才从ABC开始学英语,现在刚刚学了3年。虽然我已经可以在托福考试中取得630分的成绩,但我知道我的英语口语还需要很大的提高,您能在这方面给我一些好的指点吗?”

  那位香港长大、哈佛毕业的面试官立刻有些羞涩地说:“不、不,你的英语已经很让人满意了。我是中国人,我的中文说得还没有你的英文好。你只学了3年就已经这么好了,应该是你给我一些指点。”

  结果,这个只学了3年英语的女孩子击败了其他学了十几年英文、口语比她好得多的竞争者——我觉得她就只用了这最后一个问题即确定胜势。

  第三章:7个汉堡和第7个汉堡

  半夜11点,手机突然响了起来。

  接通,一个低沉陌生的声音传了过来:“请问你是张锐吗?明天早上9点我要去面试公司了,你说我现在该怎么准备一下?”我暗暗叹一口气,装作漫不经心地说:“面试这种东西,哪有什么准备。你早点睡觉吧,明天有个好精神头儿就行了。”

  古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难道可以运用在面试上吗?面试真的是可以准备的吗?30分钟无边无际的神侃,六七个没头没脑的问题,防不胜防,你怎么准备?何不无招胜有招算了?

  有一个笑话:一个人在快餐店里一口气吃了7个汉堡才觉得撑了。吃完了之后,抹抹嘴,仰天长叹:“早知道我就直接吃那第7个汉堡不就行了,还何苦浪费前面6个!”

  诸位莫笑。若是真有这“第7个汉堡”,每次面试前我们轻轻松松一吃,不论是否真的顶饱,至少心里会踏实不少,也就不用去看别的书里写了长达几十页的面试准备秘诀了——我那天在书店里随手翻了一本,居然就看到“面试前一天晚上男生可以适量喝些啤酒,女生可以喝些豆浆,以缓解紧张情绪并有助睡眠”的绝妙论断。

  好吧,就着啤酒和豆浆,就让我把三代单传、祖传秘方、吃1个长力气、吃3个长筋骨、吃7个长头脑的张式大汉堡端上来献给您。有道是:3碗不过景阳冈,7个汉堡赢面试。而且这次,我还给您从第7个汉堡开始依次上起。为什么?咳,我还不是怕您都吃完了后,像上个笑话里的那个人一样,后悔没从第7个开始吃吗?所以这下,您可以喜欢第几个,就从第几个开始吃。

  第7个汉堡:调整生理、心理到巅峰状态。

  据说有人调查采访了所有的奥运会银牌得主,“银牌们”对于自己失利的原因,99%都认为:不是金牌太厉害,而是自己没发挥到最好。其实,面试中也是如此,你最大的面试敌人不是面试官,不是和你一块去面试的竞争者,而是你自己。看看面试现场就知道,明白调整生理、心理状态的道理的人多,真正做得到的人少。君不见,在一个偌大的面试等待房里坐着十几个应聘者,百分之七八十的人或面无表情、目光呆滞,或闭目养神,嘴里念念有词。低头疯狂看书者有之,嘴唇发白不住抚摸吉祥物者有之,10分钟内连上3次厕所者有之。往往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够在面试前谈笑自如,保持正常;甚至老油条如我者,还能从观察别人紧张的失常状态中,看得自己心情放松,同时悟出一些面试和做人的道理。比方说,运动之前需要热身,面试之前也需要热身。最好的热身绝不是还在念念有词地背诵你已经写好的稿子,而是不妨和你身边一起来面试的青年才俊一起寒暄寒暄,小过几招,脑力激荡一下。事实上,我每每发现,最后成功通过面试的也恰恰都是我在面试之前观察到的那些放松、正常的人。

  从面试现场倒推到面试前一天晚上,不论你还准备要如何大干快干,都别忘记到了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准备就是让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调适到巅峰状态。方法有很多,因人而异,但充足的休息和放松的心态是必不可少的。我的方法通常是在睡觉前回忆一下王朔在《顽主》里某个小人物的一句话:明天咱们就去和他理论——侃晕了一个保了本,侃晕了一双赚一个。

  第6个汉堡:熟读简历,心中有数。

  经常有人不负责任地批评中国大学生在成绩单、推荐信和简历上普遍造假。作为大学生的一员我坚决反对这种一竿子打翻一条船的说法,有很多误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我的一个哥们儿,本科加硕士7年硕果累累,简历上密密麻麻地写了自己的丰功伟绩,结果碰到一个人力资源部的面试官,非让我的朋友说清楚他组织的一项活动具体是在哪一年哪一月。我的朋友说简历上写着呢,面试官冷笑着说,我就是想看看你自己记不记得。由于年代悠久,我的朋友一紧张还真的记不清楚是2000年还是1999年了,结果面试官撇撇嘴,说:这活动真的是你组织的吗?

  这么不幸的事情不是谁都能遭遇上的,但是如果你的简历的确是经过浓重的“包装”,或者至少是请过好几个高人帮你修改过了,你自己还是得把它好好地多读几次。不是为了检查错别字,而是为了对自己通过简历,要传达给面试官的卖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关于简历和卖点的详细分析,请看本书第七章,在此不详细展开了)。

  在面试前读自己的简历,还有一个好处,是能够让你更加自信。毕竟我们在简历上都不会记载什么大一马哲没及格、大二失恋、大三钱包丢了这些不堪回首的往事,而都是在刻画自己英明神武新好少年的形象,于是会越看越高兴,越觉得自己面试成功的希望很大。在心理学上这叫做正面暗示,在审美学上这叫自我陶醉,都对面试有帮助。

  第5个汉堡:准备问题,模拟面试。

  就像所有的考试你都可以猜题压题一样,你也可以在面试前估计一下面试官会问的问题。有些常规问题几乎一定会被问到,诸如我们第一、二章所说的你的自我介绍、你为什么会想要这份工作之类的问题。还有一些问题是由于你的经历有特殊性,面试官看到了一定会好奇地问问究竟的问题。比如说,你曾经在大学期间自己创业,或者去了一个遥远而奇怪的地方参加活动,或者曾经休学一年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你也应该准备好一个完满的回答,以免在面试的时候被问个措手不及。

  模拟面试往往是一个比想像更加有用的练习。你可以请你的朋友、有面试经验的前辈或者是你的老师来做面试官,让他们给你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还有一种方法是在头脑里做模拟面试:你栩栩如生地在头脑里模拟出面试的整个过程——你如何走进面试屋,如何与面试官寒暄,如何开始自我介绍,面试官如何开始问你第一个问题……直至结束。

  这种心理模拟过程,当和现实的实际情况出现吻合时,能够大大地增加你对面试的把握感,同时能够帮助你实现控制面试节奏,使其按照你设想的方向进行。当然,这种心理模拟要求你已经对面试具有一定的经验,否则你很难凭想像搭建起一个空中楼台。

  第4个汉堡:了解面试官。

  第3个汉堡:了解公司和公司相关的行业信息。

  这两个汉堡往往是没有经验的面试者经常疏忽的。的确,作为一个学生、外行,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获取公司所在的行业发展、公司的业务情况和文化氛围,甚至是面试官的个人背景等等信息都是不容易的。但是,越是不容易的地方,也越有可能是你和别的竞争者相比拉开距离,获得优势的地方。

  关于怎样通过公开信息渠道和个人网络的非正式渠道搜集面试官和面试公司的信息,在本书的第八章将会详细地展开。在这里也按下不表,先卖个关子。

  第2个汉堡:深刻理解所申请职位需要的素质和自身的优劣势。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份工作,能够做好的人有千千万万,因为工作本身所需要的人的能力是一定的,再加上后期的培训和教育,也许完全不需要面试,公司随机地从应聘者中用抓阄的方式,挑选出几个人来做,也能够把工作完成。

  然而,从公司内部来说,当由完成某些工作的需要形成了一个职位的时候,一方面,公司希望在这个职位上的人能够保证质量地完成这些工作;另一方面,公司不言而喻地希望这个职位上的人能够用自己创造性的工作,来赋予这个职位更丰富的定义,来给这个职位的重要程度增加价值。换句话说,有一些人可以用他们自身的创造性和价值,创造出比别人在同等职位上的更多的价值,甚至是创造出自己的工作职位和机会来。

  对于刚刚走上职场的学生和年轻人来说,期望自己能够一下子就带来这么大的不同当然是不现实的,但是把这个道理记在脑子里,带着这个观点,来分析和看待自己要申请这份工作所需要的人的素质时,还是有意义的。有心人往往能够因此看到一份职业对人的核心素质的要求所在。比如说投资银行和咨询公司的入门职位都是商业分析员,面对“你觉得你为什么能做好这份工作”的问题时,许多人都往往会强调自己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聪明或者是努力工作的精神。这些当然也没错,然而,如果你吃过了张氏面试的第3个汉堡后,你会知道在这两个行业里,分析员所从事的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包括数据搜集和整理,在分析员之上的所有高层们赖以作出决定的都是分析员作出的基本情况分析。因此,一个分析员最重要的品质就可能甚至不是分析能力和绝顶聪明,而是细心和可靠,能够让头上的“大佬”们任何时候都对你交给他们的初步数据放心,不需要重新查证就可以在你的工作基础上继续下去。在另一个方面,除了踏踏实实的可靠之外,每个公司也都希望自己花初级工资水平雇的人,也能够在被雇佣之后偶尔顶上去做做中级工资水平的人做的事情,并且美其名曰“关注雇员的成长性和潜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意识到,除了可靠性之外,公司更加看重的可能就是“领导能力(leadership)”了,因为这正是分析员上一层的associate(中层、助理)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第1个汉堡:磨炼自身素质和建设简历。

  如果我一开始就把这个汉堡给你端上来,你十有八九会不买我的账吧?但是,让你从第7个汉堡这么一路“吃”下来,你现在应该知道我这7个汉堡一个顶一个,个个不含糊。其实,说到底,面试的关键还是在你的底气。有了金刚钻,就能揽下瓷器活。磨炼自身素质、建设简历的事情可不是在面试前一两天、一两个星期、一两个月就能做出来的。因此,还请各位看官留个心,这第1个汉堡必须早吃。简历的问题,如前所述,会在第七章有一个全面的交代。但是说到自身素质的磨炼,这可足足是必须写一本书的话题。

  第四章:性格决定面试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对很多人来说,面试是命运中的一部分,因此,性格也决定面试。

  一个完美的三段论。不妨再加上一个有趣的注脚。最近刚看到一本名叫《朝九晚五》的书,专栏作家、职场高手谁谁谁在名为《笑一笑,很走俏》的文章里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两个女生一齐来我们部门实习,一样的学历,一样的实习期,工作质量和数量也不相上下,长相也是一个档次。老板痛苦地斗争了一番,最终选择了其中一个,获选理由是:‘她总是笑嘻嘻的。’”

  乍听上去,这个故事似乎有鼓励“卖笑”之嫌,现实是,没有面试官专门收购笑容,但是笑容的确能够让你更加好“卖”。性格也是如此,面试官们不是在寻找某一种雷同的性格,但是有一些性格却能够让你的面试表现和印象分数大大增加,同样,也有一些性格会减少你的得分。

  关键的问题是,你是一个很有性格的人,可是,怎样能让面试官感受到呢?或者,你是一个很没性格的人,那么,怎样让面试官对你的性格仍然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呢?

  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有很多方法,所有需要30分钟以上的方法我们都把它排除掉,不在这里讨论。的确,和你朝夕相处的父母、同宿舍的同学、你的恋人,都能够站起来说:尽管你看上去是这样这样的,但其实相处久了,就能知道你的性格本质上是那样那样的。可是,对不起,面试,说一千道一万,说穿了,不过就是一个“看上去”怎样怎样的过程。有个西方大公司,为了弥补这个“看上去”电光火石的过程,喜欢在面试前加一轮性格和心理测试的笔试。我曾经看到过其中一套,瞠目结舌之余,印象深刻的有这样一道题:

  如果你把自己想像为一棵树,你会选择()

  A 枫树 B 柳树 C 红杉

  D 松树 E 不喜欢任何树

  据说每个选项之后都会有一个心理学上的解释,在一份试卷之后会对答题者有一个性格上的描述。性格对路的,给予工作;性格不对路的,哪怕你是绝世天才,也要婉言谢绝,曰:“您的性格和我们公司文化之间可能不相适合。”这种“科学”的性格测试法,让人觉得高深莫测。其实,我觉得,不论肤色与国籍,世界上最多的面试官,用的还都是我们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相面之术。

  诸位莫笑。短短30分钟之内,面试官最忙的莫过于眼睛:从你的相貌到微笑、到眼神、到举止、到坐姿,观其行,而后听其言,最终在面试结束时对你的性格形成一个判断。尽管他不用再预测你未来的吉凶,但是他对你性格的判断,就已经可以影响到你这场面试的吉凶了。

  因此,事实上你的性格更大程度上是由你的微笑、眼神、握手、坐姿、行走等肢体语言表露出来或者说被决定的,千万不能忽略这些看似无关痛痒的地方。让我在这里和你分享几个面试中的真实故事,来研究研究在这个环节中你可能也会出现的得与失。

  曾经在北大未名BBS的“找工作版”上看到过有人贴帖子说,据他的观察,最后能够在面试中获胜的,往往都是一些帅哥美女。立刻有人在下面反唇相讥,引证某一个科学统计证明,相貌普通甚至是不好看的男生或者女生中,人生最终事业成功的概率更高。这种争论实际上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就我自己的感觉而言,相貌在面试中能起到的作用并不是太大,尽管许多时候面试官心里要考虑这个应聘者是不是能够在客户面前presentable(拿得出手),也就是不会让客户看了吓一大跳或者心里不舒服。这个标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并不难达到,只要面试的时候不至于不修边幅或者穿着一身明显不是自己的尺码的西装。倒是那些长得太有魅力的美人们(也包括男生),公司往往会头疼将来你总会让你的客户在和你一起做项目的同时,频频对你大送秋波,这点反而容易让面试官心有不安。

  相貌平平亦可,但表情却不能让人不舒服。即便看选美比赛,都是美女,你也会发现有些美女会微笑,就平添几分气质;有些美女,永远都是冷冷的表情,看上去让人心动不已,然而一笑就把牙花子都露出来了。

  我有一个朋友,聪明绝顶,对任何问题都反应奇快,令人佩服。所有大公司的面试他都杀到最后一轮,然后在最后一轮遭遇滑铁卢。他始终不明白原因出在什么地方,直到有一次我和他一起去面试,提前结束了面试的我,隔着玻璃看到了在另一个面试屋子里的他:面无表情,正襟危坐。一直到和面试官握手出来,他的脸上也几乎没有什么笑容。我终于明白了他为什么总在最后功亏一篑的原因:没有微笑。

  的确,在我做面试官面试北大出色的学生时,凡是遇到笑容特别有感染力的应聘者时,我发现我的笑容也会比较多一些,因此问的问题也会不自觉的简单一些。而碰到那种冷冰冰或者孤傲的应聘者,下意识地就会把我自己也觉得困难的问题抛了出去,仿佛是出于一种防卫的本能。

  在我帮助别人做模拟面试解决面试问题的案例中,还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北大女生,曾经有在欧洲留学一年的背景,实习、校内活动、外语、成绩,样样皆牛,就是在面试中没有得到好的成绩。刚一开始做模拟面试,还没有说几句话,我就发现感觉上有些地方不对:坐在面试桌对面的女生似乎缺乏亲和力,给坐在面试桌这边的我很大的压力。

  仔细观察了她回答问题和倾听的神态,我给了她以下几个建议:第一,微笑。在回答问题之前应该先微笑,在倾听问题的时候也应该保持微笑。第二,眼神不要从下往上看人。她在聚精会神的时候习惯于低头,眼睛从下往上挑着看对面的人。这种姿势带来的是一种让被盯住的人觉得紧张、被怀疑、不自在的感觉。看人的最正常视角应该是平视,眼神自然集中在对方两眼中间的鼻梁处,斜视、从上往下看或者从下往上看都会影响眼神相交双方的心理感觉。第三,换一副眼镜。她平时戴的是一副时髦的狭窄细长的小眼镜,时尚而好看,但可惜感觉上充满了我行我素的个人主义风格,未必能够获得沉稳的面试官的欣赏,因此面试时不妨改戴隐形眼镜,或者换一副普通的眼镜。

  接受了这几个建议之后,很快,这位北大的“牛”女孩就传来捷报:美国最大的一家咨询公司给了她一个很好的offer。

  性格除了通过微笑、眼神等这些外在的非语言沟通渠道表现出来,有时候也能通过内在的情绪和气质影响别人对你性格的判断。

  人总有不顺的时候,像我的一个同学,一心想进投资银行,但是接连面试几家都“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几次打击下来难免开始怀疑自己。这时候他又接到一个梦想中最希望去的投资银行的面试机会,苦苦准备了许久,几乎前一天晚上没怎么睡觉,他在面试中一再地讲述和强调自己对于进入这一行业的希望和热爱,他试图在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上都表现出自己的渴望和证明自己的合格。然而,最终他还是没有获得面试官的垂青。

  事后,通过一个辗转的渠道,我有机会见到了面试他的一位银行家,小心翼翼地问了问他们为什么放弃了他。那位银行家坦率地说:我的同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他太想要这份工作了,结果从一进入屋子就开始表现出一种desperate(绝望的)气质,这点恰恰是银行家不喜欢的。从他那里我学到了一条在所有的服务行业里都通用的原则,我觉得该原则也适用于面试,那就是:永远不要让你的客户觉得你desperately(近乎绝望地)想和他做生意。因此,无论你多么想得到面前的这个offer,别忘了你仍然不能失去你的从容。

  第五章:知道的多就是聪明吗?

  据说世界上最难的面试是咨询公司麦肯锡的面试。理由是,麦肯锡是一家专门帮精英们出主意的公司。因此,他们必须要找到绝顶聪明的人来为已经很聪明的老板们想出更好的点子,所以,他们的面试题目都特别的难。

  我要声明,这段话不是麦肯锡公司给了我红包让我写在这儿的,也不是我自己因为通过了麦肯锡的面试才这么说的。其实我也怀疑过这个传说是不是起源于麦肯锡的公关部门。但无论如何,道听途说归道听途说,当我在面试时和那些麦肯锡的资深咨询师“过招”的时候,还是多少有些相信了这句话的相对真实性。

  让我印象深刻的几位咨询员都是从国外顶尖高校回来的PhD(博士),有学物理的、学生物的、学数学的,就是没有学经济的。几个人上来的风格都是废话不说,直入正题,经常抓住你回答里的漏洞,短短几个字的问题就能问得你手忙脚乱。进入麦肯锡面试的最后一轮的学生也是什么专业的都有,像我这种学法律的在学经济、管理专业为主的学生中当然是少数派了,更异类的还有学电子的、学政治的、学地理的,甚至还有学建筑的。环顾着这一屋子的学什么都有的有为青年们,我突然觉得有些困惑——他们中谁比谁不聪明呢?或者,究竟麦肯锡要找的聪明人是什么样的呢?他们的专业知识如此不同,你怎么能够把苹果和鸭梨放在一起比较?

  更奇怪的是,有脸有面的大公司来到校园公开招聘的时候,打出来的招牌就是专业不限、学历不限,从学中文的一直到学数学的,从学艺术的一直到学核物理的——当然不是来者不拒,只要你有本事,过了他们的层层面试,就“英雄不问出处”。

  这是真的吗?我有许多非经管类专业的朋友都心存疑虑。在我面试摩根斯坦利最后一轮的时候,我发现只有我一个人是非金融、经济、会计专业的。在面试间隙,我听到两名光华管理学院的学生在一起讨论什么“期权定价模型”。我底气不足地告诉他们,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听到这个词。他们也同样不可置信地看着我,对我居然熬到了最后一轮表示了极大的惊讶。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面试官葫芦里面装的到底是什么药?或者,你这个葫芦里面必须得有什么药才能被选上?还是让我慢慢揭开谜底吧。

  单单一个“聪明”,在英语中有许多词语可以表达:clever, smart, acute, bright,knowledgeable, intelligent, ingenious, wise, apt …我选出3个面试官最看重的,一一阐之:knowledgeable, smart, intelligent,可以和它们对应的3个中文词汇似乎是:知识结构、常识和逻辑。

  Knowledgeable 和知识结构

  Knowledgeable说的是一个人要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扎实的掌握。所谓“术业有专攻”,无论你学的是什么,都应该对自己在学习上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负责。因此,一份扎实的专业课成绩总是一份能够证明你善于学习并且有能力学好的证明。这也就是为什么一方面许多公司并不在乎你是学什么专业的,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仍然会在乎你的GPA(综合学分成绩)有多高,是不是曾经拿到过奖学金。与其说他们在乎你的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如说他们在乎你的学习能力是否有鲜明的证据得到支持。因此,对于校园里有些所谓的“进了北大后,用人单位不会在意你大学的成绩,因为他们能够理解你不想再为成绩读书”的说法,应该谨慎看待,特别是当你的就业兴趣是在一些竞争性很强的职位上时。

  因此,当你在面试的时候,你必须小心对你的专业知识负责,不要以为你的面试官对你生僻的专业知识会一无所知,也许他们会恰恰至少安排一个有相关背景的面试官来考查一下你这方面的知识——特别是你的专业知识还是有可能在以后的工作中间接地被用到的情况下。除了你的专业知识之外,如果你能够证明或者展示自己对专业知识之外的知识,特别是对你申请的职位主要会运用的知识有所了解的时候,你会立刻建立起一个比别的应聘者强大得多的优势——一个综合的知识结构。

  一个综合的知识结构往往意味着更加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更丰富的知识面,因此,双学位往往格外得到面试官的青睐。回想起当年高考的时候我选择法律专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我听说在北大如果你专业是法律的话,还可以选修经济学的双学位,反之则不行。不行的理由据说是,法律是一门不能当双学位来学的专业,天底下没有任何一所大学允许学生选择法律作为第二学位或者副修,于是许多学经济的孩子们就只好这辈子永远处在法盲的状态之中了。

  即便你没有一个可以拿得出手的官方的双学位(不管它是哲学、心理学、广告、艺术还是考古),也不用紧张,因为你可以完全退而求其次,证明你拥有广泛的学习兴趣,并因此有一个非正式的有趣的知识结构。比方说你是学计算机的,但是如果你表示你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阅读《诗经》《论语》这样的古文;或者你是学新闻的,但是你对汽车行业具有丰富的知识。这些都能够成为你微妙的优势,成为面试官对你留下深刻印象和好感的源泉。因为一个兴趣广泛、知识渊博的人,才是一个有好奇心,愿意为知识和能力付出时间钻研的人。在这一点上,你就已经胜出了那些4年里只懂得死读课本,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虫。

  似乎我还应该对那些原本专业就对口的学生说几句:别担心,你们的优势显而易见地还是存在着的。毕竟在面试中被问到相关商业和经济知识的时候,你们的知识准备要好过那些其他专业的学生。但是当其他专业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看了看会计和公司财务课本后就能回答出的问题,而你却不幸没有答出,那么你的处境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会变得更加艰难。同时,即便你是天底下做这份工作专业最对口的唯一一个人,也不要忘记继续展示和证明你的学习能力和对工作的热情。要知道,许多半路出家的人——比方说数学系的去做文字编辑,医学院的去做作曲家——最终都做得比科班出身的还要好,不信你可以去看看王小波的小说,听听罗大佑的音乐。

  Intelligent和逻辑

  如果说knowledgeable指的是有知识含量的聪明,smart指的是有操作力的聪明,那么intelligent指的就应该是有逻辑的聪明了。一个人头脑是否清晰,说话、做事情、解决问题是否有逻辑,直接决定着这个人日后的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和领导能力。

  咨询公司案例面试的许多问题,有时候答案本身并不重要,而更重要的是找出一个可能的答案的过程。比方说一道问题问的是中国一年会消耗多少洗衣粉,做这道题目你必须要有清楚的逻辑:

  中国一共有13亿人口,假设4亿人口住在城市,9亿人口住在农村。住在城市的人口中,假设平均一个家庭为4个人;而住在农村的人口中,假设平均一个家庭为6个人,那么城市的家庭数量为1亿个,农村的家庭数量为1.5亿个。假设城市的家庭一星期洗两次衣服,那么一年会洗96次衣服;农村的家庭一星期洗一次衣服,那么一年会洗48次衣服。每个家庭每次洗衣物会消耗洗衣粉15克。那么中国一年消耗的洗衣粉的总数就是:(1亿×96次+1.5亿×48次)×0.015千克=2.52亿千克。

  通过这个例子,相信你也看到了逻辑的力量。只要逻辑清晰,再难的问题,通过分布化解、层层架设的方法,都可以迎刃而解。

  Smart和常识

  Smart在英语中更多的带有头脑灵活,会办事,机灵等,是一种带有“实践色彩”的聪明。光一个smart不过瘾,老外又喜欢用street smart这个词组来形容某些特别聪明的人。这些人在生活中、大街上培养起一种和普通人不一样的聪明劲,这种street smart里又包含着洞察世事、精明、反应灵敏、善于和敢于抓住机会的意思。

  这种street smart据说在天性拘谨、善于服从规则和纪律的中国孩子身上看到的不多。其实我觉得也不尽然。循规蹈矩、从小在真空里长大的学生身上当然没有,但是要说头脑灵活,学校里许多看上去老实,其实蔫儿坏蔫儿坏的机灵鬼还是很多的。但问题是,中国的学生们平时在大学的象牙塔里,关注的事情太有限,也缺乏热情和意识去扩大自己的活动半径,结果许多学生看上去很聪明,和他说几句话就觉得这个人缺乏社会经验,头脑简单,或者,用我觉得更贴切的一句话,就是缺乏common sense, 缺乏常识。常识外延太广,我们只说说面试中的常识。面试中的常识包括这么几种:察言观色的常识,和面试官言语沟通中的常识,以及在回答问题中所需要的常识性背景知识。

  前两种常识在这本书的前后都已经和将要讲到很多,不妨让我们主要来看看回答问题中所需要的常识性问题。

  在咨询公司的面试中,最重要的面试方式是案例面试。面试官给你一些简单的事实,或者一些基本的材料,提出一个问题,这就构成了一个案例。你的任务则是:通过和面试官沟通,找到更多的信息,同时运用你的背景知识和常识,有逻辑地找到案例的解决方法或者答案。

  案例面试中有一大类的问题是估计某一个数值,比如说中国一年会消耗掉多少个灯泡?一架波音747飞机有多重?长城由多少块砖构成?北京的四环路有多长?等等。这种题目能够对被试者的逻辑性、计算能力、常识等等进行考核,因此受到咨询公司的喜爱。

  比方说北京的四环路有多长这道题。当然,题目不是很难,但只应该考那些在北京住过一段时间的人才有意义。测算的方法有很多种,一种方法可以从北京的城区面积入手,城区面积大概是三环以内的面积,然后通过估算三环和四环之间的垂直距离,得出四环之内的北京面积,然后根据四环基本上是一个正方形的形状,开平方得出它一边的长度,继而得出周长。

  另一种算法更加简单明了,但是要求有更多的生活常识:从北大打车到国贸走四环,不堵车的情况下大概需要40元钱,这段距离大概是四环的1/3强,而北京的出租车前10公里是10元钱,而后每一公里12元,因此你可以简单地算出从北大到国贸的距离,从而得出四环路的长度了。

  所以说,很多时候是否具备某些生活的“常识”,就成了能否解答出问题的关键了。

  关于street smart的最好的例解,我最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尽管它是从老板的角度来写的,但是含义深长,值得好好玩味:

  一个软件公司的老板面试一个有后台的大学生,给了他一个魔方,要这个大学生在周五之前把魔方转成六面都一样的拿回来。老板的朋友觉得老板用这样的题目来面试大学生不可思议。老板解释道:“咳!这个人有后台,我不好意思不要他,所以给他出个题考考他,以便到时候给他安排合适的职务。”

  老板的朋友提醒说:“可能这个大学生会把魔方拆开,再一个个安上去。”

  老板说:“如果他这样做就好了。这就说明他敢作敢为,可以从事开拓市场方面的工作。”

  “那其他的做法呢?”

  “现在的孩子都不玩魔方了,所以我不相信他能马上转好。如果他拿漆把六面刷出来,就说明他很有创意,可以从事软件开发部的工作;如果他今天下午就把魔方拿回来,就说明他非常聪明,领悟能力强,做我的助理最合适了;如果他星期三之前把魔方拿回来,说明他请教了人,也就是说他很有人缘,可以让他去客户服务部工作;如果他在我走之前拿回来,说明他勤劳肯干,从事低级程序员的工作没问题;如果他最终拿回来说他还是不会,那说明他人很老实,可以从事保管和财务的工作。可是如果他不拿回来,那我就爱莫能助了。”

  原来如此!

  第二天,老板高兴地告诉他的朋友:“那个大学生我要定了。他今天早上把魔方还给了我。

  你猜怎么的?他新买了一个魔方给我!他说:‘你的魔方我转来转去都无法还原,所以我新买了一个,它比你的那个更大、更灵活!’”

  “这说明什么?”朋友问。

  老板压低了声音:“他绝对是做盗版的好材料!”

  第六章:一见钟情

  “我们生活在一个残酷的社会,一切都取决于第一印象。”这是一位新加坡女大学生的话,她向采访她的记者解释为什么自己要选择在毕业之前去做整容手术。

  想想多少有些令人不寒而栗,人类之间的竞争难道已经激烈到必须通过改变自己天然的相貌才能够生存下去的地步了吗?当然,也许整容在今天或者不远的未来,已经或者即将不是一件真的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了,就和我们偶尔有时候心血来潮,去美发店把头发染成黄色或者红色一样。

  还好,第一印象并不仅仅是相貌决定的,而面试也当然不仅仅是第一印象决定的——这是从乐观的角度说。如果我们从悲观的角度说呢,也许第一印象能决定至少50%你的面试结果,而相貌也许能决定50%你的第一印象。

  你看,我在这个问题上是比较悲观的,因此,聪明的你也许已经看出我并不是那种在第一印象上能够占到便宜的应聘者。不过不怕,咱们哀兵必胜。

  也许你会怀疑:第一印象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让我来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在美国,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首先,找到两位面试官,给他们进行了为期6周的招聘技巧的培训,然后,让这两位面试官对98个有着不同背景的应聘者进行了面试,每场面试的时间都为15分钟到20分钟,并且全过程被录了像。面试后,面试官给出对所有应聘者的评估。然后,实验者把每个应聘者的面试录像剪辑成只有15秒长的片段,每个片段只包括应聘者走进房间、与主考官握手以及落座的镜头,其他的镜头都被剪掉了。接下来由另两个面试官根据这些录像片段对应聘者进行评估,结果,他们的评估结果与前两位对应聘者做了全场面试的主考官的评估结果竟相差无几!

  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的应聘结果。因此,那些对传统面试持抨击态度的人得出结论:面试只不过是一场假戏,而应聘者和面试官都是不知情的受骗者。在面试中,应聘者一落座的时候,面试官就已经拿定了主意到底要不要他。面试结果可能取决于应聘者的面貌、身体语言甚至是衣着打扮,却单单与其头脑和思想无关。面试中所提出的问题都只不过是一些表象的东西,其唯一的作用就是为了让双方都相信面试是建立在合理基础上的,实际上,面试结果在提问之前就已经确定了。这样的面试实在是太浅薄了。

  当然,这是一个有些过于愤世嫉俗的观点,我并不完全相信这种所谓的“落座之后,一切水落石出”的理论,但是在实践中,倒也真的听到一些面试官们描述过类似的情况。无论如何,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已经明白,面试的前3分钟,也许是整个面试中最重要的3分钟。你必须在这3分钟中奠定你的胜局,否则,或许你会从此陷入巨大的被动——想想看,据说90%的空难都发生在飞机起飞后的3分钟里……

  让我们看一看前3分钟都可能发生些什么,一项一项地来讨论你的举动和你的策略。

  从进入到落座

  如果你不会魔法的话,你不能像哈利·波特那样突然一把揭掉隐身斗篷,出现在面试官的面前。因此,也许你得敲门,也许你会被前台的接待员或者秘书引见到面试室去,也许你的面试官会直接走到你的面前,把你带到面试室去。

  在这个过程中,别忘记从一开始就保持微笑和礼貌,不论你在和公司的前台人员、秘书还是给你倒水的勤杂人员说话,都不要摆架子或者居高临下,不要以为真正的面试只是在你到面试官面前才开始,怎样和普通人相处,其实也可能是面试官非常想了解和看重的方面。

  当你在面试室门外时,别忘记敲门再进去。也许你觉得这简直是一个过于幼稚的提醒,可是

  我亲眼见过在面试室门口紧张的应聘者,如何手握着门把手,大口大口地深呼吸,然后猛地一推门就走了进去。另外还有其他的应聘者,怯生生地小心翼翼地敲门,敲门声几乎细不可闻——从敲门声中就已经不知不觉地显露出这个应聘者的个性——对于那些可能潜意识里也正在前3分钟里寻找对应聘者的判断依据的面试官而言,从这些细枝末节中来作出结论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情。

  当你迈过了门槛,眼前就是一条通向你的座位的道路。你一定能想像到那个关于这个阶段最糟糕的笑话,就是你在这条短短的路上绊倒,其实,这还不是最糟的,最糟的真实的笑话是一个应聘者开始在面试官的巨大的办公室里“顺拐”:伸左手,迈左脚;伸右手,迈右脚。所以,你该怎么办呢?你难道不应该小心翼翼地看着路,防止不知道从哪里出现的电线还是桌子腿绊你一跤吗?不,你千万不能这么做,要知道,从现在开始,有一双眼睛在一直看着你。你要做的是,挺胸抬头,拿出你最好的走姿,同时注视着你的面试官的双眼,走到他的面前和你的椅子边上,当然,也别摔跤。

  现在我们可以开始来谈谈手上的动作了。知道维纳斯塑像为什么没有胳膊吗?因为在被人注视之下你会发现手放在什么位置是个最头疼的问题。所以,许多应聘者在进入面试室的时候,喜欢手里拿着一个本子和笔,聪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我要提醒的是,要把本子和笔放在你的左手,空出你的右手来,因为那是用来握手的。

  握手永远是两个人见面时一个挺尴尬的仪式,在和你的面试官之间更是如此。如果你和你的面试官是同性,而你想展示自己在和人交往中主动、积极的一面,你也许可以一进面试室就开始把手伸了出去:记住,要么不要主动,要么就要大大方方让你的面试官注意到你的意图,否则,当你的手落在半空中,而你的面试官没有察觉而只是让你坐下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相当的尴尬。

  更加安全的做法是判断你的面试官的意图,当你发现他有握手的意图时,立刻赶在他的前面把手伸过去;当你发现他并没有握手的意图时,也许你应该考虑换另一种姿势来和他打招呼,也许是点头,也许是鞠躬。这一点尤其当你面对的是异性面试官时更是如此,不要主动地伸手给异性面试官,而是等她或他先表达握手的意图。

  握手的时候不要软弱无力,但是也不要故意把你的面试官的手握痛。打招呼的时候不要回避面试官的眼神,也不要给人一种盯着对方的感觉。一切都在于“度”,生活之中其实总有练习面试的好机会,关键看你平时是不是有心人。

  好了,好了,安全地走到椅子边了,招呼也打了,手也握了,终于可以安全地坐在面试的椅子上了。看上去这把真皮的办公椅坐上去一定很舒服,那么你是否真的可以深深地坐下去呢?当然不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彻底、深度地坐在椅子上代表着的是心理的放松或者优势,而对于正在面试的你来说,你应该挺直腰,坐在椅子的1/3处,身体略微前倾,这才是个积极的聆听姿态。通过这个姿势,你告诉你的面试官,面试,可以正式开始了。

  自我介绍

  看看表,现在时间仅仅过去了最多1分钟,危险的前3分钟还远远没有结束。假如你到现在为止都还无懈可击的话,那么,小心,前3分钟中最危险也可能是最关键的考验来了——你的面试官要你做一个自我介绍。

  他可以用各种各样的说法表达出这个意思:“用两分钟做一个自我介绍”、“告诉我多一点关于你自己的事情”、“谈谈你自己”或者“你觉得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别以为有的问法听上去很随便,而你就可以随随便便地回答,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关系着你第一印象的最后形成。其实大多数人听到这个问题后,也许都会轻轻地出一口气,心中窃喜:就知道你会问这个!然后开始回想自己在面试前准备好的稿子,于是很流利地开始背诵起准备好的那一段话:“我是某某大学某某学院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现任某某协会的副主席。我在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一直保持优异,曾经获得某某奖学金。我同时参加和组织了很多丰富多彩的校园社会活动,比方说某某活动和某某活动。在大三的时候,我还曾经作为交换学生去过美国,在那里学习和生活过一段时间,这对我的英语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我明年7月份就要毕业了,我非常想去咨询行业工作,贵公司是我的第一选择和努力的方向……”

  你们觉得这个自我介绍怎么样?中规中矩?条理清楚?有一点沉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了吗?

  站在面试官的角度来想一想,一天之内他要听到可能不少于10个人的自我介绍,其中8个人的介绍形式会大概差不多,那么,当他听到又一个自我介绍的时候,他的情绪是否能够被你感染、点燃,从而开始建立起一个对你良好的第一印象呢?

  我认识的一个师兄,在几年前找工作的时候,就把目标放在投资银行业。要知道那个时候,几乎还没有任何大牌的投资银行来到学校招聘,这个行业里几乎全部是“海归”和博士,而他仅仅是一名本科毕业生。通过努力和自身的实力,他获得了一次宝贵的面试机会。同样,考验来了,介绍你自己。这位师兄沉思了两三秒钟,抬起头说:“我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在大学里我总是主动去寻找挑战、面对挑战、战胜挑战。今天我坐在您的面前,因为我知道您能给我一份充满挑战的工作,而我有信心一定能做得好。”听上去怎么样?如果你是面试官,你会不会立刻有了一个鲜明的印象:这个小伙子的关键词就是“挑战”。尽管这么说的风险可能是在下来的面试中,面试官或许真的会给你一些挑战,看看你的表现。可是冒这个险而获得了一个深刻的第一印象,对于他当时所处的不利的竞争地位,应该说是一个绝对正确的选择,否则他怎么能够作为一个本科生,在众多的博士或者“海归”中脱颖而出呢?

  这个故事对你的启发是什么?两分钟的自我介绍,是你的机会,给你自己定下一个基调、确立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关键词、塑造一个和你的名字相联系的形象,而你只有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才能保证给面试官留了一个深刻、良好的第一印象。

  在你的自我介绍中,千万要避免的事情莫过于重复叙述你的简历了。我在帮朋友们作模拟面试的时候,发现大部分人的习惯就是把自己的简历按照时间顺序重新说一次,毫无变化和生气。你想,面试官手里已经有一份你的简历了,为什么他还需要再听你说一次。而更糟糕的是,你的简历里只有你做过的事情,却没有你这个人的样子,当你被淹没在一大堆你曾经做过的事情之中,还觉得非常安全与自信的时候,你的听众的注意力可能已经被你做过的那么多的事情所迷惑,而并不清楚你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在自我介绍中另外要注意的一点是,你要决定出你想强调的重点,将面试下来的对话引向一个你希望去的地方;或者,避免提到你不想去详细讨论的话题,不要让它们出现在你的自我介绍中。比方说,你也许曾经在一家投资银行里做过实习,可是只是做了一些非常基本的辅助性的工作,那么你最好就不要在自我介绍中对自己的这段经历大加突出,号称自己“深度参与”了某某著名的项目。因为当你在自我介绍中强调这一点的时候,毫无疑问同行的面试官会对此产生兴趣,会追问一些具体的情况。而假如你在追问之下开始支支吾吾,最后主动坦白或者被迫承认其实自己对情况仅仅知道一点皮毛,那可想而知你会给面试官留下的印象了。当然,如果你有足够的信心或者强烈地希望面试官对你的某些“闪光点”进行追问,从而正中你的下怀,让你有一个“展示”的机会,那么也别忘记在你的自我介绍中不断地强调和突出这些“点”,强烈地暗示面试官,来问你这方面的问题。

  但是,法无定法,实力才是声音的真正力量。2004年,我找工作的时候,听说有一个上海女生在各大公司的面试中都所向披靡。在接受一家世界排名数一数二的投资银行的董事总经理面试的时候,那位资深投资银行家表示由于要赶去开会,所以得把面试的时间缩短,于是那位女生立刻回应:“那您就不用问我关于金融衍生品这方面的问题了,在这方面我想我没有问题。问其他方面的问题吧。”

  强者如斯,面试怎能不赢?

  第七章:危险的机会

  在我看来,面试绝对是一个典型的充满着验证“墨菲定律”的过程: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么小,它总会发生,而且会带来最大可能的损失。

  昨天有一位朋友打电话跟我聊他第二天的一个面试,他说:“我不打算准备太多例子来证明我有相关的经验了。因为这是一个实习申请,面试官不会对我的经验太过苛求的——他们主要会通过我的实习表现来判断我。”听到这儿,我立刻打断他:“你错了,你一定会被拼命问到你过去的经验的——‘墨菲定律’一定会起作用——你以为不会发生的事情,一定会发生。”

  听上去有些唯心,不是吗?但是我所经历的面试经验告诉我,每一次,几乎是每一次,我在面试前心里嘀咕着的:这个问题不会被问到吧?或者是,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吧?结果是,问题都被问到,事情都会发生,哪怕面试那天我专门看了当天我的星运有5颗星也无一例外。

  印象中最惨的一次,是我在大四的时候,通过一位资深律师的安排,去和他在另外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的好朋友见面,谈谈我去那家律师事务所实习的事情。我甚至觉得我得到的暗示是:这不是一次面试,而只是一次礼节性的拜访。然而,我走进那位律师的办公室时,发现里面已经有3位律师在等着我了。接下来的30分钟里,我被问到从“证券法与公司法有什么关系”这种宏观的不着边际的问题,到“假如一个外商企业想投资一个中国的电厂,他都需要得到哪些部门的批准”这样具体到一二三四的问题。当我大汗淋漓地从那个办公室里出来,并且明确地预感到我不可能得到一份实习机会的时候,我就彻底地转化成一个“墨菲定律”的信徒了。

  当然,千万不要让“墨菲定律”把你的信心和勇气全部打垮了,使你在面试前变得高度紧张,夜不能寐,惊慌得影响了你正常的发挥。其实,相信“墨菲定律”的积极意义应该是:不放弃和忽略任何看似细小的问题,尽最大可能避免错误的发生。更进一步的意义是:当问题真的发生的时候,不用惊慌,明白这是“墨菲定律”在起作用,沉着应对。

  事实上,当“墨菲定律”的作用导致你处在危机之中的时候,不要忘了往往这也可能是你的一个机会——想想看,“危机”这个词拆开来看不恰恰是“危险的机会”的意思吗?假如你能够利用这个机会,反而能增加和强化你在面试官心中的良好印象,或者挽狂澜于既倒,重新赢得面试官对你的信心和欣赏。这才是真正战胜了“墨菲定律”。

  即便你不能够借力打力,至少也应该沉着应对,落落大方,能够在压力之下,不失分寸,这同样是面试中你可以展示的关键的品质。

  还是让我们来逐一看看面试中你都可能遇到的各种危机时刻吧:

  你花了一个晚上,准备了一份几乎完美的个人介绍,准备用这个开场白来征服你的面试官,结果,你刚刚在他的面前坐下,面试官就冷冷地抛给你一个问题:“昨天股票大涨,你说说看这是为什么?”或者,“给我讲讲你在某某公司做实习的事情。”

  这个时候,怎么办?是不是有一种气上不来的感觉?如果你接过面试官的问题回答下去,可能越走越远,精心准备的个人介绍就此没有了价值,所谓出师不利。可你又不能不理睬这个问题,自顾自地做你的个人介绍,否则显得好像你就是来这儿背标准答案似的。

  我就曾经遇到过这种类似的情况,一般我的应对措施是:保持微笑,说,“非常感谢您问这个问题,我也很希望给您讲讲我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但是,也许您不介意让我做一点我个人背景的介绍,然后再联系到这个问题上。”90%的面试官都会对这个请求点头。这个时候,你就可以长吸一口气,把你准备好的个人介绍简短地说出来,然后别忘了再回到你刚刚被问到的问题上继续回答。另一种中国学生常遇到的面试危机时刻,就是听不懂面试官的问题。这点我在第六章里谈到了一些。通常,如果你真的没有听清楚面试官的英文时,你必须不能害怕去让他再重复一遍问题,或者你应该明确地礼貌地提出请求,请他语速放慢一些。但是,如果总是让面试官重复表述同一个问题,pardon(请重复)了好几次之后,双方交流的气氛就不免开始尴尬了。你的心情会越来越紧张,而面试官也会对和你交流渐渐地丧失了兴趣。

  如果真的出现了这种不利局面的苗头,你要注意自己在听不懂问题后的反应。单纯地一遍一遍地让面试官重复他的问题,会显得你和面试官表现得都不太聪明,正确的应对方法应该是,只有当你完全没有听清问题的时候,才请面试官重复。当你模模糊糊地听懂了面试官问题的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你应该试着说:“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您问的问题是一个关于什么什么的问题。”如果面试官没有表示反对,那么就继续说下去。如果你的面试官已经重复同一个问题好几次了,你也可以请求他:“您能换一种问法来问我这个问题吗?也许我正好不理解这个角度。”面试官一般都会考虑换一种简单的说法,来重新问你问题,使你能够顺利地渡过这个难关。

  更常见的面试中的危机时刻莫过于面试官问了你一个问题,而你却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当年我在面试投资银行的时候,几乎对于相关的专业知识一窍不通。记得在面试的间隙,我听到两个学金融的学生讨论刚才面试官问到他的一个金融方面的问题。说实话,我连问题都没听懂。而且,根据墨菲定律,我知道一会儿我也肯定会被问到金融方面的问题。果不其然,我在接下来的面试中被问到了好几个关于财务和金融方面的问题。有些问题我根据常识判断,多少算是回答出了一些。而有一些问题,我真是毫无头绪。这种时刻总可以算是危机时刻了吧?当你不确定你知道答案,或者当你确定你不知道答案的时候,你该怎么办?除了承认,难道你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吗?其实任何一个时候、任何一个环节上你都是可以make difference(与众不同)的。我的第一个经验是,当你知道一些回答问题的线索,但是并不肯定完全知道问题的答案时,你不妨试着把你知道的线索整理一下,按照一个解题的思路说出来;当你说到一半卡住的时候,面试官通常会给你一些提示。这样,在面试官的帮助下,你很有可能最终找出问题的答案,或者最终经你努力之后仍然没有找出,但是至少面试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现你的思维很有逻辑,你的态度很积极,相比你简单地放弃说不知道,明显要有利得多。面对你真的毫无头绪的问题时,我的第二个经验是,迅速地承认,同时解释你为什么不知道:比方说你的专业背景、你的学习范围,但是同时也要表示你对这方面的知识很有兴趣,已经做好了学习的准备和计划。如此回答的关键是在于呈现你的态度:诚实、诚恳、积极。

  但是总有一些时候,有一些问题你是不可以出错的。比方说,我有一次在和一位荷兰裔的投资银行经理面试时,他漫不经心地问道:“你对金融有了解吗?”

  “我在本科的时候选修了经济学的双学位。”

  “那你的数学学得怎么样?”

  “我对计算不反感,数学还可以吧。”

  “口算告诉我:26乘以45等于多少?”

  “……”

  别出错,总有一些类似的问题你不能出错,否则,你陷入的危机会太大,大到你很难挽回和拯救。

  上面说的是一些经常会发生的“危机时刻”,但是面试中还可能遇到一些更奇怪的场面。越是奇怪,你越是要小心应付。比方说:

  面试官一直在不停地对你讲述他自己的故事和他自己的成就,让你一句话也插不上嘴,而面试的时间已经剩下不多了。

  这个时候你也许应该表达:非常高兴有机会能够了解和学习到您如此出色的经历和经验。然后,你可以去问他,下一步的面试安排会是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往往可以把你的面试官重新拉回到面试的正常轨道上来。

  面试官在面试过程中不断有电话打进来,并且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应付这些电话。

  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首先向正打电话的面试官示意,走出面试室等待。这样,一方面避免自己在场听到一些面试官不希望你听到的信息,同时你的离场也会给面试官增加一些压力,使得他尽快结束通话。当然,你最好能够保持自己站在一个仍然处于面试官的视野里的位置。如果面试官打电话占据了你大部分的面试时间,你应该向面试官提出,是不是应该重新约一个时间。你可以说:看上去您今天非常繁忙,您看可不可以重新约一个时间,以保证我们在面试中能够谈到所有应该谈到的事情?

  面试官在面试的过程中睡着了。相信我,这种情况不是不可能发生。

  也许你应该做的并不是叫醒面试官,而是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下:“谢谢你的时间。”然后署名,离开面试室。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面试官是否还有勇气继续面对你,说实话,真的很难说了。

  面试官对你的某个弱点或者说特点进行调侃。

  这时,你第一要保持冷静,千万不要因为生气而迅速失态。用你的个人判断力来决定这究竟是一种善意的考验,还是真是你想像中的那么严重,上升到了自尊等层面上去了。第二要幽默应答。在一问一答中,你是那个最后拥有做结论权力的人。把不利的问题幽默或者巧妙地结束掉,才是真正应对这种危机的正确方法。

  我曾经听过一个香港银行家对我讲述他当年作为应聘者面试的故事。当时面试官拿着他的简历问他:你所有的课程中,其他课程都是“优”,唯独“经济”和“会计”是“良”,这说明你这两个方面学得不好,为什么还要来申请投资银行?

  这位当时的年轻人微微一笑,沉着地说:“就是因为我过去学得不好,所以我才一定要来投资银行补上这一课。我会比过去所有学得好的人学得更刻苦。”

  事实证明,有时候缺点可以转化成优点,就好像危机可以转化成契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