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是书
张海迪: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
张海迪其人
张海迪,女作家,1955年生于山东济南。哲学硕士。山东省创作协会一级作家,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1983年至今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翻译著作《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达尔文的蚯蚓》等。《轮椅上的梦》已在日本、韩国出版。1992年获中国作协庄重文文学奖,1994年获全国首届奋发文明进步奖长篇小说一等奖,1997年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1998年获第二届奋发文明进步奖图书奖和个人特别奖,1999年获全国第四届外国文学优秀图书奖,2003年获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奖图书奖。
她自学,忍受着病痛完全是因为对知识的渴望;她撕书,独特的方法完全是由于对顽强的理解;她写作,流露的真情完全是出于对生活的热爱。虽然现在的人们更多地让物欲膨胀,但海迪硬是用自身的作为让我们看到,时代还有更让人振奋的活法。
大明湖畔,夕阳染红了一泓池水,映照在端坐于轮椅上的海迪的脸上,闪烁着动人的光彩……这是中央电视台《文化视点》节目前几年做的张海迪专辑中的一组镜头。它给人们的印象是那样鲜明,以至于人们不敢相信,这就是20世纪80年代那位长发飘飘、戴着“青年楷模”光环的海迪姐姐。
的确,海迪变了许多,变得沉静了,变得含蓄了,变得更加聪睿。但是有一点没变,那就是对人生的达观态度。这是一条颇有意味甚至带着几分奇妙的轨迹:与海迪同时成名于80年代的“当代英雄”,绝大多数人已销声匿迹,只有她“与时俱进”,硕果累累。这不光表现在她仍然保留着“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残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等社会头衔,还表现在她在短短的几年中就出版了散文集《生命的追问》、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修订本)和《绝顶》、翻译作品《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和《达尔文蚯蚓》等。最近,她又推出了散文新作《美丽的英语》,在文学写作的领域中成为中国最有人气的当代女作家之一。
海迪是如何将人生妆扮得美丽多姿的?她的回答是:读书。
严肃地写作,乐观地生活
海迪的乐观和爽朗在朋友圈子中是出了名的。几年前,海迪在北京图书馆参加活动,北京的一位女作家也去了,并在休息时与她攀谈起来。那天她穿着一件绿色的毛衣,坐在轮椅上侃侃而谈,还不时发出一阵阵大笑。那位女作家问她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写作的,她突然弯下腰,把袜口向下褪了褪,又把裤腿向上挽起来,露出浮肿的小腿;她轻轻在腿上按了两下,便显现出两个深窝,就像按到一团面上头。那位女作家为之动容,眼里涌起一团湿雾,而海迪的脸上仍然是灿烂的微笑,好像这一切已经司空见惯了。那位女作家曾经从事过医护工作,她能体会出海迪以微笑面对巨大的身体病痛需要什么样的毅力才能做到。
的确,海迪在公开场合总是很注意自己的形象,着装合体大方,经常配一两件装饰物加以点缀。她的脸上永远洋溢着微笑。她说这样做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当别人问她为什么老是开怀大笑时,她说这是保持青春活力的灵丹妙药。为此,许多初识海迪的人往往不能理解:为什么身体如此之差的人还能如此乐观?
答案是:毅力加信念。
没有毅力,海迪恐怕早就从精神上跨掉了;
没有信念,海迪恐怕也不会如此乐观。
海迪有很多信念,但为读者而写作是支撑她取得巨大创作成就的最大信念。《生命的追问》出版后,好评如潮,可她觉得还是有一些遗憾。她把自己小时候的故事继续写出来,然后重新编辑,去掉原来书中不甚满意的篇章,做了一个修订本。她觉得只有这样做才对得起读者,对得起自己的创作良心。在图书界,不知道有多少正在出版的图书是兑了水的,变了味儿的。有的人刚刚出点儿小名,就忙着出选集甚至文集,不断重复自己,结果让读者连呼上当。相较之下,海迪写作的严肃态度实在是当代读者的一种福分。
美丽的英语,美丽的人生
海迪的《美丽的英语》曾在上市之前在互联网上炒得热火朝天,成书上市后也在排行榜上徘徊许久。
几年前,作家出版社从美国出版社那里拿到《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英文毛书(正式出版前的样书),编辑想让海迪来翻译这本书,但又有些担心,她会暂时放弃自己的创作计划而从事“做别人传声筒”的翻译工作吗?没想到编辑在电话中把莫多克的故事向海迪一说,她就立即让编辑把毛书寄给她。数日之后,她在电话中告诉编辑,准备与先生一起合作翻译这本书。这以后的事情顺理成章了:书出版后受到读者的好评,还获得了第四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要知道,在此之前,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几乎很少垂青当代外国文学作品,《莫多克》开了一个先例。
其实,作为一名英语自学者来说,能够把英文读懂实属不易,而能够达到翻译出版水平,并得到专家的认可,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海迪在自学英语的道路上走过了怎样的艰辛历程呢?这种艰辛对广大的英语学习者又有怎样的意义呢?于是,作家出版社的编辑给海迪提出建议,能不能写一本关于英语学习的书。这本书不光要写学习英语的过程,而且要写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成果……海迪觉得主意不错,但要容她再考虑考虑。
不久,海迪把这本书定名为《我是如何学英语的》(How
To Study English),并开始了实际写作。她准备采用散文的笔法,尽可能贴近学生读者,重点写学习的感受。因为当代的学生和她当年的学习环境、学习方法不可同日而语,他们要比当年优越得多。但两代人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学习态度。
自从打算写这本书,海迪就开始进行大量的案头资料准备工作。幸好现在已进入互联网时代,许多知识电脑已帮助你积累了。但作家谈英语学习,几无先例,既不能像教科书,干巴巴的让人生厌,又不能完全写故事,轻飘飘地读完了事。这对海迪是个挑战。她试着写了几章,用email发给编辑。非常不错,故事很感人,又富于知识性、趣味性。编辑给了她热情洋溢的鼓励。
海迪在写作中的最大特点是希望从编辑那里听到批评的声音。在某些作家那里,这可能仅仅是一种姿态,但对于海迪来说,这的确是真心实意的,因为她懂得听取别人意见是不断提高自己的捷径。在初稿中,她将“英语之谜”等篇章放在最前面。编辑看完之后感觉不好,因为“掉书袋”式的解说毕竟不是海迪的长项,而像“我的第一封英文信”等章节既平实又有趣,放在书的前面很容易抓住读者。编辑把这个意见跟她一说,她很快就领悟了结构调整的意图,把知识性的内容放到书的后面,从而达到了“由浅入深”、“疏密有致”的效果。
关于这本书的市场定位和读者定位,出版社最开始主要考虑的是学习毅力和学习方法,面向广大的中学生和大学生。因为他们是英语学习大军中的主力,也是最需要培养学习毅力、掌握学习方法的读者群。但是看完海迪的书稿后,编辑突然发现它不仅是一部励志书和方法书,更是一部审美书。现在人们提倡终身学习,不能仅停留在就业压力的层面上,还要上升到人生态度的层面上——对于英语学习始终抱着一种热情、一种渴望,这是多美的人生境界啊!这种境界不光是年轻人,恐怕各年龄段的人们都需要。从某种程度上,《美丽的英语》所阐发的英语学习审美理念,要比学习毅力和学习方法更有价值,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海迪说,这是迄今她最富挑战性的一本书,也是她投入情感最多的一本书。二十多年英语学习的历程,回顾起来毕竟有许多酸甜苦辣,有许多经验教训,同路人可以从中寻找自己,后来者可以从中获得养料。
不懈地读书,不懈地追求
海迪爱读书。她的书架上挤满了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和各类社会科学书籍,有《红楼梦》、《水浒》等中国古典名著,但更多的是莎士比亚、狄更斯、雨果、托尔斯泰等世界文学大师的作品。她的床边往往堆着各种随手翻阅的书籍,其中有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也许霍金的经历和生命状态与海迪有共通之处,所以能激发出她极大的阅读兴趣。她在一篇文章中说:“或许人们会认为,一个思想深邃、知识渊博的理论物理学家,一个企图向我们描述时间和宇宙的起源和它们末日的大预言家,一个向我们预言了宇宙深处某个看不见的天体——黑洞的睿智学者,一定是个目光炯炯、精神饱满、体力充沛的人。但是,这位英国剑桥大学的著名学者,却是个患有脊髓侧索硬化症,已经完全失去了行动自由和生活自理能力的人……他那无懈可击的计算、精确的推论,常常与实验观察数据惊人地吻合,这使他的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也使他本人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学者。”《时间简史》早已成为中国图书界的长销书,而海迪是最早向读者推介这本书的中国作家之一。也许是一种巧合,在世纪之交,日本NHK电视台评选世界五位最有影响力的残疾人,五大洲各取一人,亚洲的代表是张海迪,欧洲的代表恰恰就是霍金。
海迪从未进过学校的大门,她的知识绝大部分都是源于书本,因此读书既是她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也是她生活中的最大乐趣。她在少女时代,曾经做过许多书签,有的是用卡片纸做的,上面是她自己用水彩画的图画,有的是用天然的树叶做的。这些书签都用彩色的丝线系着,看上去就像从商店里买来的一样。她把自己比喻成一只小船,而一本本好书就像鼓满风的帆推动她乘风破浪。
其实,她小时候的梦想并不是当作家,而是想当医生或化学家。因为从小就被疾病折磨,她想用自己的高明医术或发明的灵丹妙药,解除和自己一样躺在病床上的人们的痛苦。躺在床上无所事事,她便用书本打发漫长的白天和夜晚。渐渐地,她有越来越多的话要说,有越来越多的感觉需要倾诉,于是,她拿起了笔。因此,没有哪一个作家是天生的,而阅读成为海迪作家生涯的催化剂。
现在,阅读和写作已成为海迪日常的主要工作。和以前的阅读有所区别的是,她目前的读书往往是为下一步的写作计划做准备。她的案头堆积着各种关于人类航天的书籍,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读者会看到她遨游太空的精神投影。
张海迪书语
病痛能够加深一个人对生命意义的认识,生存,还是毁灭?我选择了生存。并且把心灵的搏斗融合到文学的思考中,能够触动灵魂的作品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我是一只小船,而一本本好书就像鼓满风的帆。
因为热爱生命,所以收获美丽
张海迪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有很长一段时间。30岁以上的人对这个有着顽强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轮椅姑娘”还有非常深的印象,以至于对她沉默许久后的突然出现都表现出十分的惊讶,她的《绝顶》与《美丽的英语》能够热销,很大程度是因为我们没有忘记那个给了自己很多生活勇气与坚强信念的“当代保尔”,她的坎坷遭遇与自身所爆发出来的能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于蒙昧的我们不仅有深深的震撼,还有刻骨铭心的影响。我们经常拿她与自己进行比较,特别是在人生不如意的时候,“看看人家海迪”,也许只是这简单的一句话我们就能明白很多,也能让自己感悟人生的许多真实。比起海迪,我们对生命的态度确实需要反省,因为老天给予我们的和我们回报给社会的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为什么海迪能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出美丽的光彩,而且持续如初,放在不断变迁的时代依然具有时代特色?就是在于海迪对生命的超级热爱。她珍惜生命,不仅有着顽强的毅力,而且还不断地努力充实自己,回报社会。
她自学,忍受着病痛完全是因为对知识的渴望;她撕书,独特的方法完全是由于对顽强的理解;她写作,流露的真情完全是出于对生活的热爱。虽然现在的人们更多地让物欲膨胀,但海迪硬是用自身的作为让我们看到,时代还有更让人振奋的活法。
张海迪,在我们心里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符号,已经成为挥之不去的精神标记。我们敬佩她,而她却在感谢时代的同时表现出非常自我的状态,她说自己不是榜样,自己只是在过着自己的生活,因为不愿虚度年华,所以才更加热爱生命;因为更加热爱生命,所以能收获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