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立群 主编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读书才有可能超越别人

凌志军:国外书真的很解渴

  凌志军其人

  凌志军,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和畅销书作家、法学硕士。过去七年里出版了七部著作,全部进入畅销书排行榜。近年出版的作品有:《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在中国的兴起和失败》、《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 (与马立诚合作 )、《呼喊——当今中国的五种声音》 (与马立诚合作 )、《沉浮——中国经济改革备忘录》、《变化——1990年~2002年中国实录》、《追随智慧——中国人在微软》、《成长--微软小子的教育》、《联想风云》等。

  “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是越来越快餐化,越来越没有时间看那种厚重的东西,就给经管书这种比较轻飘的、急功近利的做书、写书模式带来了很大的空间。”

  在凌志军不到十平米的书房里,书柜内外整齐地码放着的是大量书籍,细细看来,除了名著,就是畅销书。《我的生活》、《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在书柜外静静地躺着,仿佛在诉说着主人对他的钟爱。

  用另一种方式表述新闻

  凌志军,一个“新闻老男人”,先后做过军事记者、农经记者和政经记者。他的“名动江湖”,是在写了《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之后。那本1998年与马立诚合著的书实录并梳理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思想领域的诸多碰撞和磨合。有人说,从他的书里可以依稀发现中国版《光荣与梦想》的影子。

  除了《交锋》,他还著有《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在中国的兴起和失败》、《呼喊——当今中国的五种声音》、《沉浮——中国经济改革备忘录》、《变化——1990年~2002年中国实录》等。

  显然,这样的人不会仅仅满足于“就事论事”地书写一个企业的历史。对凌志军来说,联想“不只是一个人和一个企业的历史,也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历史”。凌志军表示,“读者既可以感受到一个中国企业20年的坎坷历程和生存智慧,也可以体会到中国社会20年的沧桑巨变。”

  写企业传记不比写小说,对方是否配合是个很大的问题。而凌志军凭着柳传志的信任得到“独家采访”的机会,因此有着丰富的资料搜集和整理。

  凌志军对记者这个行业非常热爱,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不自觉地走到了这个岗位上。“我希望用自己的工作证明,记者这个行当应该是受人尊重的,应该是值得你去花费自己全部的心血做的,应该是对社会有责任的,应该是对社会有影响的一个职业。可能很多人会问,你现在写的这些东西跟你记者的行当有点离了,其实是这样的,因为在每一个你服务的报纸上,你都会发现自己的有些见闻,有些想法,在自己服务的报纸当中,没有办法容纳,因为报纸毕竟有限,新闻是易碎品,这是不能改变的,我们每天看到、听到、想到的很多东西,只能挑一部分放到报纸上,可能90%你都没有机会在报纸上表达出来,当然我自己会胡思乱想,有些人没有想那么多可能会好一点,于是我希望有另外一条渠道表达它。”

  最喜欢真实的东西

  作为一个畅销书作家,凌志军非常关注当今的图书市场。“一般是比较好的畅销书或者是别人向我推荐的畅销书我都会看一看。热的书不一定很好,有些很好的书并不热。”《我的生活》、《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等书是凌志军最近在看的。凌志军读书的选择性很强,非好不读。可能和自己是个报告文学家有关,他最喜欢看纪实类的作品。“小说除了特别经典的我会去看一看,一般的我不会看。”

  给凌志军触动比较大的是一些国外的书,尤其是国外记者写的历史,比如《光荣与梦想》、《美国历程》、《丘吉尔二战回忆录》,还有一些用文学笔法写的历史,比如《第三帝国的兴亡》,《战争与风云》,这些书他看了都不止一遍。“中国人写企业的书很少有过了很多年仍能给人留下很深印象的。菲力普·肖特写的《毛泽东传》和罗伦斯·库恩写的《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都很好。从写法上来说我觉得很好,你看看人家的角度。我更喜欢看真实的东西。”

  读书,关键得解渴

  读书,关键得解渴,这是凌志军对读经管书的观点。“经管图书市场这两年很繁荣,前几年很难成一个系列,但这几年出的种类很多。我也看了一些,但是说句老实话,我认为好的真的是不多。很多东西掺了不少水,还有好多东西是来回搬。”

  凌志军认为,中国人写企业的书其实很糟糕,拿联想来说,在他写《联想风云》之前已经有十几本写联想的书了,他都找过来看了。“可以看得出那些作者并没有下很多的功夫,他们的观点是有的,但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去研究,都是搬过来搬过去。”凌志军说,国内的经管书基本上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经营管理之道,就是讲一二三四,企业案例加观点,给人的感觉是简单化,没有很纯粹的东西,实际上企业的发展是很复杂的。还有一类是切入社会的普遍焦虑或一个焦点,比如《谁动了我的奶酪》、《细节决定成败》,这类书就是集中在一个大家普遍关注的焦点上,但超出了经管的范围。国内的经管书读起来,不会特别解渴。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是越来越快餐化,越来越没有时间看那种厚重的东西,就给经管书这种比较轻飘的、急功近利的做书、写书模式带来了很大的空间。

  凌志军认为真正好的经管书是外国人写的,他更爱看,但它们往往比较厚。要看这样一本书他得下很大的决心,他现在主要是没有时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在中国会是这样,其实美国人的生活节奏比我们还要快,但在美国这种厚重的书仍然不断地出,而且很畅销。所以我认为中国还是需要一些不仅题目好而且有针对性内容好的书,经管书也是这样。”

  最好自己去总结一二三四

  “严格来说,我写的书不能算经管书,其实还是以人文的色彩为重。”说起经管书,凌志军自言是个外行,“我并没有管理过企业,我也不是一个专门研究企业的记者。我只是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去理解它们。很多人都以为我很懂企业,其实不是这样的,很多企业专用词,在采访过程中,采访对象都是一点一点向我讲,我就去学。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完了,才能理解它们,才能表达,我写的不管是微软还是联想,都不是从经管的角度去写的,我是把它们当作一种历史,从人文的角度去写的。当然可以从这些企业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些经管的理念来,但是我并没有从经营管理这个角度提出很好的药方给大家,我只是为了把这个历史给大家描述清楚,里面也揉合了我的一些见解,但这些见解很少有纯粹的经管的见解。这些观点只是我对这些历史的理解,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对人的理解。我在写了微软之后,很多人跟我说,以前没有人这样写企业的,至少在中国没有,其实在西方有。西方的经管书有两大类:一大类是描写经管理念的,还有一大类是从历史这个角度去写企业的。人们可能觉得这是写企业的一种新方式。”

  “对于中国的企业家来说,与其读人家总结出来的一二三四,不如仔细去看那些经典的企业的历史,你自己看了历史以后自己就能总结一二三四,这比你直接看人家的一二三四要好的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你不如直接去研究案例,企业发展的历史、发展的过程。我们做记者的,与其自作聪明地给人家说出个一二三四,还不如把事情原原本本地讲清楚,让大家自己去总结。为什么哈佛商学院的学生要研究800个案例呀?你没有这些案例,去给人家讲一二三四是不行的。”

  凌志军说,他之所以会对联想和微软这两个企业感兴趣,是因为他觉得它们最典型地反映了一个大背景,像联想,它过去的20年与我们国家计算机事业发展的20年、我们国家商业制度建立的20年、我们国家企业改革的20年,甚至是我们改革开放的市场化制度建立的20年,差不多是同样的、同步的。他认为联想不仅仅是一个人和一个企业的历史,它也是我们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历史,只有在这个角度上,他才会有兴趣写它们,所以很多人都会说这本书真的不是写一个企业,而是把这些历史交织在一起写的。

  “因为大家都比较关注联想吧,但是如果你想从这本书中找到管理企业的药方是不可能的。我只是想从历史这个角度为大家原原本本地讲出一个真实的联想。如果你要就联想谈联想,是没有办法谈的,过去谈企业的一二三四就是脱离了这个背景,如果脱离了这个背景,任何一二三四都是没有价值的。”

  有些企业也想让凌志军给写写,但他说自己挑选企业很慎重,目前还没打算再写什么企业。

  凌志军书语

  热的书不一定很好,有些很好的书并不热。

  对于中国的企业家来说,与其读人家总结出来的一二三四,不如仔细去看那些经典的企业的历史,自己去总结。

  柳传志评联想风云

  《联想风云》出版后,立刻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关注这本书,但关心最多的,是作家凌志军那么大胆地披露了联想的那么多秘密,很多甚至是绝密,特别是联想的诸多人事纠纷的内幕也被和盘托出,这对联想会不会造成伤害?联想和柳传志怎么看待凌志军的这本书?不少记者就这样的问题追问作者凌志军,于是凌志军公开了柳传志就这本书写给他的信。全文如下:

  凌志军先生:你好!

  刚刚阅读完你的大作。从当初邀请你来公司看一看,到现在这部作品的出版,你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认真的工作精神,给我以及其他联想的同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同当初承诺的,你在书中对一些人和事所做出的结论,我们不会也不应该给予更多评价。在这里,非常感谢你对了解和表现联想所付出的努力。

  当初,之所以邀请你来写这本书。一个原因是,很多朋友问我们,联想发展了20年,应该做一些总结,如同围棋的阶段性复盘,总要不断盘点才能在将来走得更实、更稳。虽然社会上有一些关心我们的朋友已经做了一批描写联想的书,但由于没有近距离的观察与采访,也没有接触过我们的历史档案,或誉或毁都缺乏基本的事实依据,从这个角度说,你的大作应该是第一部我们配合过的作品。但愿通过你的作品,有更多人能了解一个真实的联想。

  再次感谢你付出的辛苦努力,并预祝新春快乐!

  此致

  冬安!

  柳传志

  200517

  从柳传志给凌志军的这封信中,我们不难看出,柳传志以及联想集团内部的一些人对这本书的态度和看法。柳传志是想借助凌志军这一局外人的客观视角,来回眸联想集团企业20年的发展历程。尽管凌志军在《联想风云》一书中并不是一味地赞美,但这本书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企业史来看都是相当有份量的,很值得一读。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