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研究成果题名《传统与中国人(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若干基本主题的再反省与再批评)》,最近由三联书店出版(3.55元),收入《研究者丛书》。刘再复撰写了导论“五四文化革命和人的设计”,点出了全书的主旋律,其后若干章,由林岗反复阐释,征引颇详。刘、林所作,互有侧重,各擅胜场。从这本书可以看出,刘再复近几年来倡言文学的“主体性”,不是一种一时的情感冲动,而植根于对中国文化问题的认真思索。这部著作可为明证。所谓“主体性”的主张,并非学术定论,是是非非,都可争议。但是此种争议,最好在“文化法庭”上进行,彼此都拿出论证让历史和后代来作审判,大可不必动辄“对簿公堂”的。
三联书店最近出版的《研究者丛书》中的另一种是《理解的命运(解释学初论)》,作者殷鼎(定价2.65元)。“解释学”是舶来品,它的主旨似乎并不在彰显人的“主体性”,不主张人的主体是衡量万物的终极尺度,在这一点上,或可说与前述刘著颇为不同。哲学解释学在国内研究者颇众,也已开始有专著问世。殷鼎游学美国多年,流览极富,而又熟习国内的学术需求。此书写得相当深入浅出,明白晓畅,哲学专家可以从中取得借鉴,非哲学专业工作者也可从中获取营养。殷鼎说,现代哲学的“课题以其意境的幽远,流露出人对自身命运的关怀,构成一种挑激现代心灵上下求索的特殊魅力”。人们之醉心现代哲学,看来的确不是出于某种时尚,而是由于现代生活的“挑激”。读殷著之兴味,就非哲学工作者的眼光看来,当亦首先在此。
《研究者丛书》创立两年,所出亦仅六种。今后每年所出,不能更多,一则因理论著作亏蚀严重,次则编者冬晓女士近年另有要务,不遑顾及。但不论如何,《丛书》还是希望在每本书的总体上有相当质量,有所创说,而不致陈陈相因。自然,在理论研究上进行创说往往是冒风险的。
谈理解,说主体,按当代的哲学理论,都离不开人的语言。随着读书界理论兴趣的提高,对语言哲学及与语言有关的一般文化问题探讨的需求也在增加。三联书店最近翻译出版了两本学术专著:《语言哲学名著选辑(英美部分)》(涂纪亮主编,3.20元)和《语言与神话》(恩斯特·卡西尔著,于晓等译,2.55元),均属“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所编《现代西方学术文库》。《语言哲学名著选辑》是供专门家用的,收文十六篇,侧重在提供最新资料。中国的语言哲学研究尚处于开创阶段,这本书做的实际上也是开创性的工作。《语言与神话》标志着“从‘理性的批判’到‘文化的批判’”,对于关心“文化热”的人说来,大可一读。甘阳在书前有一长篇前言,一本他为文淋漓汪洋的风格,叙述了这本书所代表的论点对研讨中国文化问题的意义,很可一读。他要求对文化比较和文化反思“作更深入的思索”,读了这本书后,读者大多会首肯的:中国文化问题实在太复杂了。
另一本《西方学术文库》是《批评的批评》,法国托多洛夫著,王东亮、王晨阳译(2.35元)。这位托多洛夫先生原籍保加利亚,后入法籍,成为一个形式主义者和结构主义者,倡导所谓“对话批评”。据说,这种主张的提出,一时成为法国文学批评界的话题,颇为热闹了一阵。把批评解释为批评者同作者之间的“对话”,仅就常识来说,想必也不会不对中国读者具有吸引力的。
三联书店为了自身的生存,在这图书价格一概采取平抑政策,特别是知识分子无力购买图书的情况下,自然也不能不追求出版畅销书。但是,方今之时,出“畅销书”谈何容易。求刺激,务实用,这些找“畅销书”的法门,均非“三联”平素所长。几经努力,现在出的是一本《爱和生活》,美国巴士卡里雅著,顿珠桑译(2.10元)。印数达六万册,也不无小补了。
这本书在美国、在台湾,都曾轰动过。台湾的“金石堂畅销书榜”,曾经连续多少个月列为畅销书首选。本书原名《生活、爱和学习》,作者是一个教育家,他所讲的“爱”,并非当今中国人很敏感地意识到的男女床第之爱,而是一种对朋友、家人、伴侣、邻居、同事的爱,作者主张用这种“爱的手臂来推翻人与人之间的墙”。这并非新见,但是作者却能远取近譬,把这个古老课题说得头头是道,甚至使听众潸然泪下。它在美国、在台湾的畅销,原因大概在此。在台湾,它有几个译本,销路太好,有人已在抱怨现在那里“爱”得太多、太俗了。在这里,由于我们过去谈性爱太少,它大概还敌不过各种讲床上体操锻炼的读物。说它俗,倒不假,但是译者在后记中说:“如果它是一团火,真正能够融化你我之间的寒冰,温暖你和我,那么你又何必去探究那引火的是檀木还是牛粪呢?”似乎也是一种不无可取的意见。
《读书》服务日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