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生来说,句号是重要的,它提示一种对生活的阶段性、肯定性的认识。但对成熟一点的人来说,句号就不够了。
近几十年来,我们在写生活这篇大文章时,喜欢用的是“。”号和“!”号,很少用“?”号。人们习惯地以为,凡事到了自己当家作主的时候,无事不能用“。”来表示其之完满了结,更是无事不能用“!”来显出其之充实、美妙、无瑕可击。喜欢用“?”号的人,常常处境坎坷,命运悲惨。
这两期《读书》,两位大学教师用“?”号来说明自己对文化的关切。北方的赵建文,通过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进一步了解,深悔自己长期未能使用“?”号,指出不用“?“号的教学乃是“死路一条”。南方的默默,用一连串的“?”号,说明哲学上的理性统治没有解决全部问题(见第九期75页),从而引起他写一系列文章介绍少人问津的西方神学思想的愿望。
“?”不代表生活的全部意义。人终究要靠“。”和“!”来坚定自已的信心,还要用“……”来认识人生的无限。但是,不准用“?”的生活,毕竟太可怕、太可怜也太可惜了。
我们向往改革后的允许“?”号的思想生活,因为它能激起思绪和探索的热情。句号只是生活中必要的停息,并不是永久的绝灭。“!”是需要的,但要是用得太多,你不厌烦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