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读者来信排在刊物之首,有点“外国派头”。但所以如此,却还并不全是出于“西化”,只是觉得很多读者的批评不仅中肯、正确,而且事关《读书》大局,值得首先引起读者注意。我们希望,以后每期开卷都能编排这么一栏,用一些十分精粹的文字,来反映读者对近几期《读书》的看法。来信可写本名,也可署笔名。由于篇幅有限,希望准许本刊编辑部对来信删节。我们对这种安排寄予极大的希望,诚恳要求热心的读轧给予协助。
好几位读者希望《读书》编辑部同仁要有信心。确实说到点子上了。每当围绕《读书》有些小风波的时候,我们编辑部的几个“小角色”,总是会想到一九八一年第一期发表的《两周年告读者》这篇文章。这篇出自《读书》创办人手笔的编辑部文章,态度何等镇静,安详,自信力何其坚强,对读者判断力的信任何其充分,又何其富有自我批评精神。几年以来,我们一直循此前进,大体上未尝懈怠,也不应懈怠。但是,就对自己的方针的信念坚定而言,是远远及不上几位前辈的!
《读书》几年来当然有发展,有变化。这变化有好的一面,如对外的窗口开得越来越大了;也有可以讨论、研究的一面,如文章越来越长了,可读性渐渐不足了。肯定是好的一面,我们继续发扬。过去呼吁窗口要开大,这次我们呼吁要多方位地开窗户,即为一例。开窗的目的既然为了多吸到新鲜空气,则管它朝东朝西,凡于我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用的,都不应当排斥。陈志华教授提出此意,正合编辑部的心思。我们根据教授大作中的原话,重拟了一个标题。这提法、这文章在此时此地发表,纯属种种偶然因素的凑合,与远离《读书》编辑部万里之遥的某个“中导协定”会谈完全无关,我们也绝无以此配合形势之意,敬请热心的读者明鉴。
至于文章长好短好,有时不可一概而论。大体来说,我们是赞成短文的。本期因时间仓促,短文不足。但来稿有过长的,不得已作了一些必要的删削,务望作者谅解。《读书》的稿件,我们以为以五、六千字为宜,希望作者能够支持。
当这一期发稿的前夕,消息传来,《读书》的订数仍旧大体维持原数,没有下跌。这个消息无疑会使我们和读者信心倍增。我们知道,这是无数位读者“少饮几盅啤酒”的结果。“苦中作乐,唯书可读”,有这样的读者,我们还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
鲁迅、韬奋、巴金……许许多多前辈编书编刊的时候,最大的鼓舞来自千千万万热诚的读者。在一个意义上说,读者也许相当于产品的主顾。不过,当谈到精神产品的时候,我们总还不敢随便引进“主顾”这一虽然便捷却不免使人气短的词。这也许是我们过份守旧之故。好在《读书》的影响不大,我们只希望能与对《读书》有偏嗜的读者,长久保持一种人类中必将永存的“相濡以沫”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