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中心,是战后的事情。在此之前,英国无可争辩地占据着这个地位。但是凯恩斯经济学却把英国经济学由霸主地位拉了下来。
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以自由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为信条的最先完成工业化的殖民帝国。只有这块土壤才可能孕育以完全均衡理论为圭臬的经典经济学体系。这个体系与英国的经济地位和历史结构紧密相关。它概括起来,包括这样的几个方面:1.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始终保持着恒定的均衡关系;2.经济系统是在资源得到最佳配置的条件下自然均衡运转的。一旦发生失衡,必有一种类似力学上的反向运动的力量起校正作用,使其自然地恢复均衡;3.利息率便是这种反向运动的主要动力,它的变化可使货币市场保持均衡,并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4.工资率具有同等效应,它和就业率呈反相关系;5.由于上述的情形,政府除对货币供应实行必要的技术管理外,对经济的任何其他干预都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建立,正是从对这些方面的全面反驳出发的。他的理论原则,最简单地可以概括为:1.促进企业进行旨在扩大就业的投资的唯一因素并非是利息率,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者心理预期的影响;2.纠正失业的适当办法并非是降低名义工资率,决定就业水平的不是名义工资率,而是总量需求水平;3.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这个已经失去均衡的“对称体系”的重要补充动力,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来扩大有效需求是政府的职责。
看得出来,凯恩斯在批判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关于就业、需求、产出、货币与价格的总量理论。他对前辈“均衡对称体系”的扬弃,首先表现为他在证明完全均衡有可能自我崩溃的前提下,提出了如何重新达到新的均衡的途径。在凯恩斯的理论框架中,前人的成就不过成为了一种特殊假定下的特例。
凯恩斯对以英国为中心的经典经济学的批判,就等于否定了这一理论得以生发的经济环境。这样,凯恩斯在否定经典理论的同时,无异否定了经典的社会。那么,他的理论之花就只能在另一块土地上大放异彩了。英国的理论之花,却在美国结果,这就是凯恩斯革命造成的经济理论上的地缘政治后果。
凯恩斯把经济学理论发展的接力棒从英国传到了美国。这种说法解释了麦克拉肯所说的“它从何处来”的问题。但美国真正确立自己在经济理论发展中的地位是在战后。战后凯恩斯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从短期的静态分析发展为长期的动态分析。第二,在凯恩斯认为相对不重要的货币领域内,发生极其重要的理论创新。第三,以萨缨尔森、托宾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将凯恩斯的分析方法和新古典学派的分析方法加以有机的结合,使微观经济分析和宏观理论一起构成了新的理论体系。
这些发展大都出自美国经济学家之手,是他们进行一场经济学的持久战,补充、完善和发展了凯恩斯的理论及其分析方法,在使凯恩斯理论发展到了新的理论高度的同时,确立了美国在经济理论发展上的中心地位。
除了上面表明的,美国经济学家在战后还对经济学分析方法和分析领域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限于篇幅,这里不一一赞述。
尽管罗伯茨在他的书里没有深入阐述供应学派在理论上的革命,但他却极其详尽地记录和描述了供应学派在华府的官场里是如何革命的。他的讨论之详细,实在令人对译者充满了敬意。
(《供应学派革命》,〔美〕保罗·罗伯茨著,杨鲁军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二月第一版,2.65元)
品书录
张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