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家》是七十年代中期英国广播公司一系列电视节目的汇编。这套节目极有特色:它邀约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在电视上进行对话,介绍有关哲学流派的思想、观点。这些哲学家多数是某一流派中的权威人物,甚或就是其中的“祖师爷”(如语言哲学家乔姆斯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马尔库塞)。节目主持人麦基思想敏捷,谈锋犀利,知识广博。因此在对谈之中,使人不感到枯躁,而能跟随对谈双方的思路,步步深入,渐窥堂奥。西方的电视节目,从来为大众娱乐所霸占,较少严肃的内容,此点素为有识之士所诟病。这个节目推出后,影响极大,《时代》周刊认为在严肃性和影响范围方面,以后所有普通电视台的工作都不能和它相比。哲学对话可以上电视——这在西方是少见的事,而对我们这样的国家也未始没有启发。当然,三联书店专业不在广播电视,它出这本书,主要目的不在为电视工作者提供借鉴,而只是绍介若干现代的哲学思想。
三联书店还有一套没有丛书名义的“丛书”,象《宽容》《文明与野蛮》《欧洲文化的起源》等等,都是其中较为畅销的。这套书着重介绍域外文化知识,但如标明为《西方文化知识》之类,却不免要同流行的好莱坞影星艳事之类混杂,有掠人之美的嫌疑。书店同仁为之技穷,也就只好不标名义,好在封面一律,封面、扉页都是比较古板的形象,读者也就容易识别。这套书,最近连续推出四种新书:《漫话圣经》(房龙著,2.35元)、《美国法律讲话》(哈罗德·伯曼编,1.50元)、《关键时刻》(布劳克威主编,1.95元)、《黑手党》(李文田、张宓编译,1.20元)。
圣经故事市上并不少见,这本房龙之作以文笔见胜,虽然是在几十年前出版的,至今仍有魅力。读过《宽容》的,自不难想象此书的特出之处。三联书店译述房龙的主要著作,着手已久,可惜已出的仅有一种,加上这本,再加上年内可出的《人类的故事》,三年努力,仅达三本,可谓慢矣,这是很对不起读者的。
《美国法律讲话》是几位哈佛大学教授的通俗讲稿。它不在诠释法律条文,而是帮助读者弄清美国法律的主旨及精神所在,从文化的意义上诠释美国法律,所以它对非法律工作者也许更为有用。人们对美国的自由、民主及其法律表现往往有一种完全迷信或绝对排斥的想法,看看这本书,则得以了解若干真相。例如言论自由,书中指出:美国人总是认为自己国家有言论自由,实际不然,因为“每一个国家都有若干言论自由……另一方面却没有一个国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完全自由发表任何言论”,美国自然并不例外。
《关键时刻》是一本很特别的书,它介绍十五个外国著名人物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的作为,从苏格拉底一直写到罗斯福。所谓关键时刻,作者的着眼点是理智与野蛮、进步与落后斗争的紧要关头,因此,这实际上是一本以人物为主干的西方文明进步史。这种以人为主写史的作法,很有特色,易于普及,是值得提倡的。
看了《黑手党》的书名,不要以为它只是一部惊心动魄的破案小说。这是从社会学的角度,介绍从意大利到美国逐步蔓延的一种次文化。自然,这里历述了黑手党的许多罪恶,但是在这些现象背面,则透视出意大利社会的种种特点。
三联书店在近期上市的著作,主要有两种:龚育之著《在历史的转折中》(2.75元)和叶灵凤等《诗书随笔》(共三集。第一集,2.60元;第二集,2.50元;第三集,2.35元)。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龚育之以理论密切实际著称,敢于和善于撰写与我国现实政治密切相关的题材。《在历史的转折中》是他的一本理论文章结集,收有他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大前夕的主要著作。十一届三中全会迄今已快十年,大家都在总结这十年来的经验教训。龚育之拈出“历史的转折”为题,标明他的著作的整个主题是写这一中国历史的伟大时期,写历史转折中的最重大课题,这就为总结历史经验提供了重要的材料。龚育之为文能条分缕析,采纳众见,心平气和,不摆架子,区别于喜欢挥舞大棒的理论专家,从而博得读者。他近年来研究毛泽东思想,披陈不少罕见的历史资料,指出前辈革命家的功绩和得失,强调用事实说话,在海内外都有较大影响。有关论文,也已收入本书。人们的理论观点要一下于取得统一是难的,在这方面,我们欢迎在宪法的原则下,各种思想、观点杂然并陈。但是说理态度却是每个理论工作者必须遵守的,这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基本守则,无论赞同或者反对龚著观点的,我们想都会同意此点。
过去说过,三联书店有意为“书迷”服务,出版一些印数极少的书话,但为经济力量所限,不能出版太多。说这么说,却在刚推出曹聚仁的书话不久,又印行叶灵凤的书话三卷。这六十余万字的书话文字,是叶灵凤这类著作的首次大规模结集。叶灵凤先生的女公子叶子敏小姐,为了助成此书出版,慨予放弃稿费。加上若干老一辈的“书迷”义务出力,遂成此事。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出版事业正经历着某种危机,出书之难,尤其出版印数少的学术、文化著作之难,无法缕述。这里,文化工作者的自助,对克服困难起了不少作用。方今之时,虽有人对片面的、过份的经济效益高唱入云,甚至连社会效益是最高准则也不赞成,但中国文化之一脉总还是不会由此丧失的。
《读书》服务日之页
蓝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