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共同的社会责任和学术兴趣、来自不同领域和不同国度的经济学家们会聚一堂,热烈探讨经济增长的动力学问题,这就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主编《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一书所反映的基本事实。本世纪五十年代,罗斯托不满足于传统理论对增长动力学的解释,提出了别具一格的“起飞”学说。这一学说的中心论旨是将现代经济增长视为一场革命,一场要求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发生巨大的相应变化的社会经济变革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少数几种因素(也许可以称之为“酵母”)例如储蓄倾向的改变和主导部门的出现等起着开历史先声、创增长长流的作用;各国经济越过起飞阶段后便进入“自我持续增长”的时代;虽然持续增长还会演变出几个互有差别的阶段,对前现代社会来说至关重要的是迈向起飞阶段,向自我持续增长时代推进。罗斯托的假说企图解释整个世界近现代史,无异于提出了一种关于经济增长的历史哲学。这一历史哲学的意义不在于为当代有闲人士提供一架望远镜以观赏波澜壮阔的世界近现代史,而是在于引起政策制订者们以及一切能够影响决策者的人们的注意,使他们明白增长的动力来自何方、增长的障碍位于何处以及经济增长的社会导向作用。罗斯托的理论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同行们的关注。为此,国际经济协会一九六○年在德国康斯坦茨城举办专题年会,讨论起飞理论及其有关问题,一大批声誉卓著的经济学家到会并发言。《从起飞到持续增长的经济学》即汇萃了这次会议上的主要讲演论文。
关于现代经济增长的动力学或发展机制问题,近世学术大家已有不少建树。例如,亚当·斯密曾提出过著名的“看不见之手”理论,认为正是市场经济关系推动每个人为各自利益奋斗、相互关系使全社会成员孤立的奋斗增进了总体利益,从而使国民经济得以增长。萨伊曾提出“供给为自己创造需求”的命题,认为现代经济增长来源于供给方面的革命和进步。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动因是资本家追求利润的贪得无厌以及市场竞争对每个资本家的外在迫力。马克斯·维伯则用新教伦理观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在近世西欧的兴起,认为现代经济增长需要某种新型的宗教精神作为动力。熊彼特更特别提出“企业家精神”,将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归结为企业家个人的创新力量,在他看来,现代经济增长的周期运动也取决于企业家活力的旺盛和衰竭。凡此利种,都显示着学术的进步、知识的深化。同时,这也表明,学无止境,知无禁界。罗斯托作为当代活着的经济学家又为这个领域增添了新的内容。他提出了“主导部门”这个崭新概念,把现代经济增长视为一系列主导部门递次诞生并交替作用的运动过程。少数几个主导部门对国民经济之所以能产生重大作用,基本原理是主导部门的结合扩散效应,即它有着回顾作用、前向作用和旁侧作用。起飞是主导部门及其扩散效应在一国经济中的首次出现,持续增长是“起飞的重复”即主导部门及其扩散作用的反复出现。现代经济增长的中心力量就是主导部门的运动。罗斯托提出的“起飞”和“主导部门”新概念确为大胆的假说,正如他自己在该书“序与跋”中所说的那样:
“至于起飞概念,它将经历一番证明历程。每位读者都会对这场争论做出自己的判断。象所有智力产物一样,起飞概念也只有通过了严格的实用性考验后才能成立,也就是看它是否对别人有用,它是否阐明了其他智力产物中深藏着的问题。没有任何市场比——或者说会比——观念市场上的竞争更激烈,即使这个市场象这本会议记录表明的那样是一种寡头垄断市场。一个新观点的诞生,在别的观点制造者看来将引起需求曲线的转变,在这条需求曲线中包含着他们自己的产品……引入一个新概念、新术语,就是一个冒犯受尊敬的同事和朋友们的行动。”
在讨论会上,对起飞和主导部门概念提出了激烈批评意见的代表是库兹涅茨、诺尔斯、格辛克隆和罗伯特·索洛等人。库兹涅茨认为:“起飞”是一个突变过程,现代经济增长的形成很难认为是一场突变;“主导部门”忽略了国民经济总量特征的变化,两者的关系也不是确定的。诺尔斯认为,国内市场的逐步扩大是国内工业不断增长的基本带动力量;他举出十九世纪上半期美国经济史的事例,例如波士顿地区纺织工业的发展,证明了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分工和专业化便普及各地,国内工业便得以欣欣向荣地蓬勃发展。格辛克隆认为罗斯托的起飞假说忽视了各国经济在起飞前的“落后”状态、差别及其对尔后发展的影响;格辛克隆由此提出了关于“落后经济进入增长”的六个基本命题。据认为,格辛克隆的解释更适用于俄国和苏联的经济增长。此外,迪恩和哈巴库克不同意罗斯托关于棉纺织业是英国起飞时期主导部门的判断,提出对外贸易才是那一时期中带动英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力量。在这些争论意见中,最基本的分歧来自方法论上的对立。罗斯托的假说坚持以部门结构的分析方法为主,以库兹涅茨为代表的解释坚持以总量特征的分析方法为主。库兹涅茨说过:“经济增长是一个总量过程”;罗斯托却说:“我不同意的正是此点。现代增长本质上是一种部门运动的过程。”谁都会同意说,经济增长的表现首先是总量上的,即国民产品总量的增长超过总人口数量的增长;问题在于如何解释这种总量增长。以库兹涅茨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总量的变化反映了各个个体变量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作用,对个体变量的分析必须置于总量框架之中;而以罗斯托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则认为总量变化不过是部门运动的事后结果,总量变化的源泉正是某些部门的运动,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各个部门的地位及潜力是大不相同的:一些处于衰退时期,一些处于新生状态。总量变化所反映主要是后一类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强度和潜在力量。罗斯托的“部门论”与库兹涅茨的“总量论”分别代表了现代经济学中的两大潮流。
第二个基本方法论上的分歧是罗斯托与索洛之间的分歧。在一九六○年的讨论会上,索洛向罗斯托提出了两个问题:可以将起飞概念表达成经济理论家能够理解并对之进行讨论的某种事物吗?区别起飞与前起飞时期的初始条件、参数和行为规则及其变化是什么?罗斯托当即回答如下:
“这种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是无法解决的。经济增长是这样一种过程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制度的各方面相互作用,其中包括一大群企业家的涌现,他们充满进取精神,技术上也已准备好不断将新的生产函数引入经济中。”
罗斯托对初始条件、参数和行为规则的回答则是:初始条件——社会先行资本投资、熟练劳动力的成长、农业生产的发展等;参数——人口增长率、现有技术水平、已知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行为规则——企业家对机会和预期的反应模式的变化。索洛认为罗斯托的回答仍然偏题。一九八六年索洛与罗斯托在比利时新卢汶大学举行的国际经济讨论会上再次相遇并谈起同样问题。索洛说道:“多年来我一直在向华尔特·罗斯托解释经济学理论究竟是什么东西。”罗斯托则认为他与索洛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经济学理论:生物学的经济理论和新牛顿主义的经济理论,他代表前者,索洛代表后者。两者的区别在于:生物学的经济理论将经济变化置于广阔的社会环境框架中,重视非经济因素例如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对经济变量的制约关系;新牛顿主义的经济理论则将经济分析限制在纯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上,假定所有其他的非经济因素的作用都是中性的或固定已知的。两者的对立也是非常尖锐的:在纯经济理论家眼中,罗斯托的生物学经济理论几乎是现代经济学的一种“异端邪门”,其科学价值难以定论;在罗斯托看来,新牛顿主义的经济理论家目光过于狭隘,一遇到重大历史问题或现实问题常常便会显出束手无策的窘态。罗斯托自信地认为,他的起飞假说是对西方主潮经济学(也就是新古典经济学或新牛顿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挑战。
读完这部论文集,回头对照一下近年来经济学理论的演进情况和经济增长的实绩,我们有一种感觉:增长动力学的问题仍然存在,这场历史性论战的现实意义仍然存在,所有理论观点都未过时亦都未完全站住脚跟。这种感觉也许是对我们今天从事经济学职业研究的一个警告:理论发展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推进任何一步都是殊不容易的;现实需要经济学家们花费更多的功夫、经过更加成熟的思考拿出对问题的答案——顺便说一下,对中国经济学家来说,最忌讳的是弄错了问题的对象:将慢性病人当作急诊病人来诊断。经济增长动力学直接关系到我们给各国经济增长开出什么样的药方,这是丝毫差错都会贻害无穷的严峻问题。
熊彼特说过:“经济学是一辆庞大的公共汽车,它运载着兴趣和能力难以互相比较的乘客。”我们相信,《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一书的作者和读者都是这样一些“乘客”:尽管兴趣和能力难以互相比较,但从相互交流中都会收益不浅并共同提高。
(《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美〕罗斯托编,贺力平、刘大洪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三月第一版,2.35元)
贺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