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学术著作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无疑是作者关于马克思弹性理论体系的叙述。由于弹性理论是供给和需求理论的延伸和发展,因此,作者颇费笔墨于对马克思供给和需求理论的说明。作者首先用静态均衡方法分析了马克思的供给价值和需求价值概念,指出供给价值在量上也就是第一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而需求价值量则由第二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在静态均衡条件下,由于两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量上是一致的,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第一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随后,作者又分别讨论了各种生产条件下部门商品的平衡市场价值量的决定以及社会商品的长期平衡价值——生产价格的决定问题。这样,通过从静态均衡到动态均衡的分析,通过逐步把供求、弹性、竞争机制作为变量条件纳入分析过程,最终我们就可以得到价值由短期平衡——中期平衡——长期平衡这三个层次的总变动过程的图象。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再引入关于马克思弹性概念的阐释,便给人一种非常自然的逻辑发展结果的感觉。
以往人们一提到供给和需求,便自然而然地联想起马尔萨斯、萨伊和马歌尔,很容易把它与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供求决定论”等同起来。其实,供给和需求是任何社会形态中分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有效分析工具,正如作者所言:供求规律以及它所揭示的供给应当同需求相平衡的原则,是任何社会中经济活动所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经济规律;科学的供给和需求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这个大系统中一个不可分割的子系统。事实上,在阅读本书时我们就可以感到,马克思的供给、需求理论和弹性理论,是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必然产物,这些理论的目的,是为了从量上分析商品价值的现实决定,从而对价值规律进行系统的科学阐述。作者在这里的创新是不言而喻的,并且,用均衡分析方法把马克思的供给价值和需求价值与两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联系起来讨论,也不失为独辟蹊径之着。
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人们常常是把弹性理论作为微观经济学的一部分来看待的,作者却认为,弹性理论早已超出了微观经济学的范围,自从一九三六年凯恩斯提出宏观弹性理论,弹性经济学就开始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体系。从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微观弹性理论研究的是供求弹性,目的是要说明价格与产出量的适度决定以及资源在数量上的合理配置问题。宏观弹性理论则从一个国家或一个部门的总体上,考察在何种经济变量关系中产出量、国民收入和就业量达到最大。在叙述宏观弹性理论时,作者不仅在学界第一次探讨了凯恩斯的宏观弹性理论,并用宏观弹性理论分析了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及其逻辑结构,而且还探讨了弹性理论在国际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中的应用。最终,我们可以发现,在供给经济学和理性预期理论中,通过对拉弗曲线和“相对价格理论”与税收弹性、理性预期价格模型与产出弹性的相关分析,弹性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使弹性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得到深化和完善。
毋庸讳言,作为探讨经济学新领域的一本新作,这部作品也有其不够准确和不够成熟的地方。如,作者在解释马克思的需求价值概念时,常常把“需求价值”与“需求价值量”的决定混同起来,对需求价值实体与需求价值量的解释也含混不清,甚至出现了“需求的价值量就是需求价值”(第43页)这样不大准确的理论用语。不过,瑕不掩瑜,从总体上看,《弹性经济学》依然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佳作。
托马斯·库恩的名言是发人深省的:如果一门学科不永远使自己更新、联系实际和接受正确思想,那末,它就会被新的模式和新的见解的竞争所排挤。事实正是如此,正如著名经济学家谭崇台教授为本书作的序中所说:“我们的经济理论如果不接受新的思想,不吸收优秀的科学成果,不结合实际大胆创新,那我们的经济学就会被其他学说所排挤、充斥而失去其应有地位。”当今的中国社会需要创新的经济学,《弹性经济学》就是经济学创新的一次有益尝试。
(《弹性经济学》,薛进军著,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十二月版,第一版,〔平〕1.30元,〔精〕2.65元)
品书录
胡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