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国际比较文学界,新派叠出,营旗频换。特别是在具有比较文学研究之领航者优越感的美国,更是扬基式精神加现代化幻术,风驰电掣般发明出奇形怪状的理论炸弹,个个都在比较文学这个试验场上爆响——那些聚散升腾的核云头保准吓得你目瞪口呆。
不过,间或你惊愕的表情不妨放松一下,正是核云头陨落,却待雾霭消散,冷不丁儿试验场上推出了一门十五,或许是十六世纪的加农炮车,你是不是刚刚松弛下来的表情又会立即换上一副变了点形的惊诧相呢?——在我读了美国比较文学家欧文·艾德礼的《早期美国文学》一书之际,心理就恰恰形成了这种巨大的反差。
艾德礼(A.OwenAldridge, 一九一五——),尽管他还有一个更冗长的中国名字“奥尔德理奇”,不过前者似乎更可能成为他栖居中国的“绿卡”名头。这倒透露出他对中国文化的钟情和博学,当然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及所取得的成就,并不在本文探讨的范围。艾德礼是公认的十八世纪欧洲文学研究的权威,美国《思想史大辞典》欧洲十八世纪文学条目都要请他来撰写。除英语之外,艾氏对法语,德语,拉丁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的精通,不能不说是他对十九世纪以前欧洲文学深厚造诣的一个原因。年轻时,他受业于法国比较文学鼻祖性人物查尔·达达扬门下,回到美国三十岁就升任正教授。任《比较文学研究》杂志主编,并先后担当全美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会长,卸任后荣膺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的顾问。
艾氏在七十高龄发表的这部“每位殖民主义问题研究者书架的必备书”(梅森A.劳恩斯语)共分三个部分,辟为十章。光是读读书前的目录也足以使矜持的理论“雅皮士”们倒抽冷气的:“爱德华·泰勒与美国巴罗克风格”,“波莉·贝克的诸种传说:自然神论与人权”,“托马斯·潘恩与拉美的独立”,“美洲大陆的启蒙运动”……若是时下文学界哪位仁君唱叹“寻根派”文学已经觅到比沈从文再不能更“沈”的境地,那么这些题目大概也要“沉”到印地安人后期文明的废墟层了。所以不难想象,在这么一群穿着漂亮入时的“雅皮士”身边,竟有一位老先生意外冠以一顶十八世纪的法国假发套,着实有一种别出心裁的诙谐劲儿。
然而问题还不止于这本书在探讨早期美国文学发展史的视野范围上,艾氏几被冷落,门庭罗雀。艾德礼自然是久经沙场,五十年代揭开欧美大陆比较文学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的战幕时,他充当美国学派的主擂手之一(其余二位是韦勒克与雷马克),他是经过了千百次激辩的过来人。而今日他带给人们的疑惑,除了这本多少容易招来争议的著作外,还牵扯了其它一些方面。艾氏的比较文学理论成为超然展放的一面旗林异帜,别致又带着些黑箱魅力。自然,我们要搞清这其中的秘密,还要借助一些打照的灯具,不妨就从早期美国文学研究的现状作为探讨之始点罢。
早期美国文学研究风气的重振是近些年来的事。在这以前,正统的美国文学史家总是疲于奔命地为华盛顿·欧文,惠特曼,马克·吐温,亨利·詹姆斯等大师雕像造龛,可是临到盖戳子时,却恭恭敬敬地在这些大师的脸上印上英国国籍。这当然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事情,然而认为在华盛顿·欧文以前,北美殖民地所有英文写成的作品皆属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产物的理论至今仍然左右着早期美国文学的研究。这种理论的主要依据是认为英国是殖民地美国的盟主国,虽说殖民地文学成为盟主国文学树干的一茎旁枝,却依然是母国文学的一个固有部分。另一理由是从语言学的角度考虑,美国与英国同属一个整体,它们是名正言顺的“英语文学特区”(English liter ary zone)的孪生兄弟。
英国文学与美国文学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结关系,是否一六二○年满载着清教徒的五月花号船驶抵新大陆后,在睽隔的大洋之间仍有一根不可割断的脐带?艾氏的结论是否定的。他无意去作操手术刀的外科医生,却稳稳当当地要当早期美国文学的接生婆,从而打算对华盛顿·欧文以前的殖民地文学进行全新的体认。
艾氏认为早期美国文学的产生并不独为英国文学的分支,它同时为大陆欧洲的文学派生。这样的看法起码基于以下几条理由:
一、虽说英国是美国的盟主国,可是地理上的巨大差异造成了心理上的逐渐睽违。北美大陆奇伟壮丽的风光激发着人们的高远想象,也构建起这片土地上民族文学的崭新视境。在新大陆,清教诗人笔下的北美猫声鸟野性十足,居然把英伦岛鸣啭的夜莺啄得敛羽而逃(The catbird pecked away the nightingale.,斯蒂芬·V·贝尼特语)。
二、新英格兰的政治气候已大大不同于不列颠岛的心理等温线。民族认同心理与政治独立的渴望是文化河源的巨大落差,它们制约着每个人的心理潜流,使之回旋,改道,冲激,形成新的深浅不同的沟沟壑壑。总之,新英格兰人在尽力把“美国的”胡椒大料撒到从盎格鲁故土取来的汤碗里。
三、语言的相同并不妨碍文学史家探讨早期美国文学与欧洲大陆文学的姻亲关系。艾氏在这部分的论辩中更是纵横捭阖,锋芒毕露,透露出他对这个问题的厚积薄发的学术功力。
他认为许多美国文学作品与欧洲大陆文学之间存在着不同类型的相似性。虽然“血缘,语言与生来被赋予的权力,在任何一种民族文学的发展史上占有着重要地位,然而这些因素又无疑得到其它民族文学主要作家的历史性贡献的补充。”(《早期美国文学》第6页)无论他们在时间空间方面相距多么遥远,乔叟、莎士比亚或者但丁、伊拉斯莫斯、拉伯雷、塞万提斯,这些作家都会在北美殖民地时期的文学作品里找到回音,他们也同样构成这块大陆早期与后来的文学传统。艾氏进而从一六三五年至一八一○年期间曾分别影响到北美大陆的五种文学运动入手进行了具体剖析。如起源于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巴罗克思潮如何在清教诗人爱德华·泰勒的诗中输入了影响;富兰克林在写《波莉·贝克名言》时怎样受到了欧洲启蒙时期这个故事原型的启发;十八世纪美国文学主要不是得益于蒲伯与约翰生的修辞艺术的影响;新古典主义与启蒙思想也并不独来自英国,而是在它们包含了许多欧洲文化因素之后才渗透到新大陆,合众国建立之后,新古典主义便在新世界发展到高峰。正可借用潘恩《常识》中的那句名言:“欧洲,而不是英国是我们的母国。”
我们从艾德礼那鼓手般奋力摇撼的身影中,采得快照一幅,却冷不丁儿旁边钻出一位眼尖的记者,道出底片上的某些秘密。评论者说,艾德礼的比较文学研究实证色彩浓厚,是过时的法国影响研究风格。这又奇了,艾德礼又来了那位穿毕西服却戴着十八世纪法国假发的诙谐劲儿!其实,影响研究也罢,平行研究也罢,艾德礼并未在这些概念表面上作纠缠。两年前他应邀在一次大陆比较文学研讨会上作讲演,主持人称他是美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巨擘,他颔首不语。可是,后来在纽约他却对采访记者吐露真言,他不认为存在什么平行研究学派,影响研究学派,认为一个真正的比较文学家应该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艾德礼访问录》,见纽约《知识分子》一九八七年春季号)。凌越于概念的雷区之上,倒显示了艾氏理论的超脱与视界的高远。
眼尖的观众未必能看得全面,艾德礼的理论之可喻为折扇,竞还未展开到孙大圣从云端看到的精彩的一景。
虽然不容置辩的事实是早期美国文学不独是英国文学的派生,它同时也是英国与欧洲文学的共同派生。这种结论也许在学术上价值颇大,可这又不仅使人想到殖民地对母国知识的依赖,同时它更透示着一种殖民地的“文化落后”(Cultural lag)。如早期美国文学与英国文学,南美大陆文学与西班牙、葡萄牙文学,瑞士文学与法国、德国文学,芬兰文学与瑞典文学。进而小国与大国文学,振兴国(emerging countries)与发展国文学。在“广泛传播的文学”(1iterature of exten-sive diffusion)与“有限传播的文学”(literature of limited diffu-sion)(艾氏在此将他的“主要文学”与“次要文学”概念作了最新修正与发展)之间,世界的注意力无疑会被欧洲,美国,中国的经典作家所独有,这中间存在着一场严重的民族意识的冲突。
那么如何才能公正地评判文学作品的价值,同时避开“文化落后”的不祥之影?艾德礼为我们展示了如此一条消解冲突的途径。他认为评断作品的价值高低,仅从单一的、民族文学的视角出发殊难得出结论。而评论者的责任就是要站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运用总体的,即艾氏言称的“环宇文学”(universal literature)的视野来体认和观照一切作品。“广义上讲,环宇文学代表着世界上所有文本或作品的总和。这一观念的设想使得任何地理区域和所有编年时期的全部作品都具有着相同的历史效力(historical validity)。”(第17页)换句话说,这种研究视野是将“有限传播的文学”、文学作品与“广泛传播的文学”、文学作品、文学运动联系到一起,甚至与世界名著同放在一个水平面上。他们彼此平等,没有哪国文学享有优先权,在同一块“国际文学拼花版”(international literary mosaic)上交相映媚,彼此展艳。
这番宏论可谓惊世骇俗,虽然艾氏为自己的理论找到了两条依,据,即体质人类学方面的人类生理特征具有相似性与欧洲十八世纪“天性同一”的哲学思想,我并不能完全同意。因为即便处在相近纬度上的英伦三岛与日本列岛的当代人可以收看到同一电视新闻,然而他们仍有着如此悖违的心理屏障,这是有着现代心理学与脑生理解剖学的实验根据的。可是,艾德礼的理论毕竟是歌德“世界文学”这一概念的最新延伸与修正。而后者实际上仍未超越欧洲中心主义(Eurcent-ricism)的藩篱。
虽然环宇文学提倡在作品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关系,然而这并非意味每部作品与其它作品在美学价值上相同。富兰克林与艾迪生在散文风格上极为相似,可依照美学的标准,前者却远逊色于后者。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亦远不如莎士比亚商籁诗的圆熟与甜美。然而从对人类的知识与文明的进化所作贡献这个角度看,他们都是平等的。“所有的作家可以因他们的思想观点,历史意义,反映个性与社会环境的能力,或者甚至是考古意义上的魅力(antiquarian charm)而获得价值。”(第18页)就象蚂蚁与大象作为生物学家的研究对象不会失去相等的意义,而文学批评家也会谨慎地避开局部意义的纠缠,从总体高度上进行对作品的体认与观照。他们将整个广袤之文学天地当作工作场,批评家的视野也因而更加自由与开阔。
环宇文学,这就是艾德礼比较文学的关键论点,虽然类似的佳境丽景贴过一些前贤的绣图扇面,如德国的施莱格尔(Friedrich Shlege1),法国的艾金伯勒(René Etiemble),然而最精彩的一景却是隐藏在艾氏袖间的扇中了。
一九八八年三月二十一日
(A.Owen Aldridge:Early American Literature——A Comparatist Approach,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2)
王士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