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炜的小说集《远行人》被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收入“希望文学丛书”。与“新时期小说”的作家比较起来,他大概是个“新人”。“新”,是在题材新——描写了八十年代留美学生和华侨的生活;“新”,还在手法新——作者自己说采用了乔伊斯《都柏林人》中的手法:八个故事看似独立,实为整体,其间存在隐喻、象征的关系。八个故事的主题是一个:就是寻找位置。它们的主人公中无论是抛弃了丈夫的女留学生,还是终身不嫁的老处女;无论是忠厚正直的老实人,还是精于钻营的投机者,都在寻找自己作为一个个体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集体之中的位置。这些人不论在经历上还是在观念上、感情上都无法抛弃过去的影子,因此从哪一个方面讲都是在夹缝中生活的尴尬人。作者把焦点集中到某一个人身上,却试图从一个人那里体现一个群体的心态和感情。他是要从一个窄小的窗口透视广阔的世界:大洋两岸的不同的世界;以某一短暂的瞬间反映过去。从这一点看,小说也有《都柏林人》的影子。只不过这部小说的作者比乔伊斯要纤弱、敏感、多情得多。
上海书店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对于非研究者来说也是赏心悦目的好书。最近出版的绿漪女士所著《棘心》、倪贻德所著《玄武湖之秋》读来都令人陶醉、不忍释手。绿漪女士原名苏雪林,这是她的一部自传体代表作,讲述了一个留法女学生心灵的体验与感受。这书的字里行间都跳动着一颗“爱心”:爱母亲、爱朋友、爱美、爱艺术之心。女主人公以身心的体验发现了人生的苦难。在即将抛弃红尘、脱离苦海之际,是这“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把她留住了。最后她只有在荆棘之中小心翼翼地护卫自己的一颗心。倪贻德的《玄武湖之秋》收录了他十篇短篇小说。这也是一个在孤寂中呻吟的凡夫俗子。对于他的写作风格,小说的主题,或许能在他前言的一段话中窥见一斑:“这样秋蝉似的悲鸣,原是不想求人家表同情的。亲爱的读者,你们看了这几篇东西,如果说我是一个可怜的失恋者,那实在是错了。失恋!这是多么幸福的一回事!既名为失恋,当然是已经经过一番甜蜜的恋爱过的,而且在失恋时的心境,是多么具有美妙的诗意呢!但像我这样一个一无可取的世界上所无用的人,试问哪一个女孩肯和我发生恋爱,我又何以而能失恋呢?所以我这里所描写的,与其说它是写实,倒不如说它是由我神经过敏而空想出来的好;与其说它是作者自身的经验,倒还不如说它是为着作者不能达到幸福的希望因而想像出来以安慰自己的好。”关于爱,也许可以说,绿漪女士写的是失而复得,倪贻德着重在得而后失。奇怪的是,无论失或得,都可以演变出缠绵悱恻的美文来
深奥的大概是人生,而不是哲学。叔本华说真正的哲学犹如清澈的湖水,以自己的澄明透见深邃的人生。工人出版社最近出版的“人人丛书”中叔本华的一本《人的知慧》,大概可以比作这样一汪清水了。这本书探讨了人性、人格以及有关地位、骄傲、荣誉以及名声等纠缠人的心灵的问题。叔本华以哲学家的透彻描述了人生的根本——痛苦,但是他并不想给我们止痛片或安眠药,在他看来,种种幸福的情状、种种满足的感觉,都只是麻痹人们,也许超越痛苦的途径首先是去忍耐它。读这本书,你不会感到这是高高在上的哲人在对你讲大道理,也不会感到这是已经超凡入圣的神人在给你传授灵丹妙药。叔本华也是一个普通人,正如译者在序里对他的描述:“(叔本华)强调生命的悲剧性,哲学的目的旨在解脱人生的痛苦,但在生活上又极其喜欢尘世的事物,且珍惜自己的生命超过许许多多一般的常人。……叔本华在实际生活和思想上是不一致的,而这不一致正是他的可爱之处。”
尽管近年来后现代建筑在国内建筑界已是一个谈熟了的话题,但当我面对新版的一册《后现代时期的建筑设计》(〔美〕P·戈德伯格著,黄新范、曾昭奋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时,仍然抑制不住一阵惊喜。不过,使我首先想到的似乎是建筑以外的东西。虽然近年国内现代、后现代风格(严格说来,此称不确)的建筑已非罕见,但对望穿秋水般翘盼有几平方米安置卧榻和书桌的百姓来说,终觉远了一些。因此,说“后现代主义建筑来到中国”,其意更多地是指它带来了一种新的文化思潮。且听这位美国纽约时报建筑评论员之言:“后现代派是个含糊的词语,它或者是惬意的,或者是不惬意的,看你怎样认为它。它是多元论的典型,也就是说它包含的意识多于任何其他个别风格。”可以说,正是这种宽容大度的多元化精神对久受禁锢的头脑有着特殊的意义。
最近,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经济理论研究丛书,这套丛书对孙冶方的经济思想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介绍,是一套很有价值的研究论丛。
整个丛书共四册:《孙冶方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研究》,《孙冶方<社会主义经济论稿>体系研究》,《孙冶方的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研究》,《孙冶方的“最小——最大”经济理论研究》。在《孙冶方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研究》中,作者(孙尚清、张卓元、昌天启)认为,孙冶方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同传统的经济理论体系迥异,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传统的体系把价值视为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异物,因而排斥价值范畴和价值规律的作用,而孙冶方的经济理论体系却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论为基石的。那么,建立在这块基石上的理论体系就必然是科学的,经得起理论与实践的检验。
《孙冶方的“最小——最大”经济理论研究》和《孙冶方的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研究》,从这套丛书的位置看,它们把孙冶方理论体系中核心和与当今的改革有着密切联系的经济体制改革部分又分别予以展开。
《社会主义经济论稿》是孙冶方未能问世的一部专著,它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体系,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史上值得认真研究的大课题。在《孙冶方<社会主义经济论稿>体系研究》中,作者何建章、昌天启将孙冶方同志的论稿的先后四个提纲的主要内容从体系上作了比较性的研究,不同于第一本书的是,这里作者对论稿的形成和发展作了研究。
著名世界经济学家钱俊瑞先生生前曾安排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同志写一部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著作,作为撰写《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学原理》作准备。现在世经所的几位同志实现了钱俊瑞先生的遗愿,写成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国际经济新秩序》一书(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认为,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同建立新的经济秩序息息相关,但战后以来,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并无多大的变化,成为民族经济发展的羁绊。
在这部书里,作者从总体上论述了发展中国家的类型及战后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发展中国家战略理论与类型的演变;对发展中国家建立新秩序,改变南北关系发展南南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等问题作了探讨。
《读书》服务日之页
金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