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和欧洲一样,都面临着振兴经济的重任。为了振兴经济,日本需要优先发展电力、钢铁、煤炭和化肥等基础产业,从而采取了把当时有限的能源和资金大部分重点分配给上述产业的所谓“重点生产方式”。五十年代中期前后,日本完成了经济恢复任务,以后便进入新的经济高速经济增长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促进日本经济在总量上的扩大,而且带来经济系统的各个方面急剧的结构变化。这样,在国内经济急速现代化和对外适应国际经济体制的历史背景之下,日本政府提出了六十年代的产业结构设想。其中提出在所得标准和生产率上升标准方面的赶超思想。根据这一思想,日本推行了重化学工业化。重工业率超过百分之七十,产业经济的许多方面逐渐赶上欧美发达国家。进入七十年代以后,日本政府又提出了以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中心进行结构调整的设想,并且特别考虑了如何确定一个能够有效解决资源供应不稳的产业结构问题。八十年代以来,在国内消费需求多样化和人口高龄化,国外能源供应形势严峻以及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加剧等等条件下,日本产业结构如何调整并寻划新的发展机会构成了日本产业政策的重要课题。
日本兴业银行产业调查部一九八二年编写的《日本产业转换的新时代》一书正是在上述背景之下全面探讨了日本产业的现状,发展方向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该书认为,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日本产业发展面临着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的急剧变化。从国际方面看,廉价石油的时代已经过去,石油高价已经固定下来;由于日本产品输出急剧扩大,引起与发达国家之间激烈的贸易摩擦;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迅速起飞,尤其是亚洲新兴工业国家的经济成长,加强了与日本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从国内方面看,面临着既将来临的人口高龄化,经济服务化和大众消费高度化态势。因此,过去支持日本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已经丧失,日本产业结构如何转换直接决定日本经济的稳定发展和日本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该书在将日本各种产业划分为装配加工型产业、原材料型产业和生活工业基础产业三种产业群的基础之上,全面分析了电子、汽车、机械、造船、钢铁、化学、能源、服务等等产业的现状、问题和前景,并提出了可行的产业调整以及发展政策措施。以原材料型产业为例,书中指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原材料型产业维持了丰富低廉的资源供应,加上充分利用从发达国家引进的尖端技术以及有效的资金供给,在追求重化学工业化路线中取得巨大发展。但是石油危机以后,围绕这一产业的环境出现了很大变化。被石油危机触发的资源能源价格上涨导致日本原材料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衰退,许多产业面临着在出口市场上的败退和廉价进口产品的压力。另一方面,日本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发展和服务经济化之后,使国内原材料需求大幅度下降。这样,在国内需求迟钝的情况下,由于出口减少和进口增加,许多原材料型产业不得不抑制国内产业的扩张,甚至被迫缩小规模。面对石油危机之原材料型产业的严重态势,该书认为,这一产业的出路在于改革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形成的重型生产体制,建立避免无效竞争、维持符合实际生产需求并且保证公正利润价格的产业体制,实现原材料型产业本身的高度化、国际化及其企业经营的多渠道化。该书对其它产业的分析也同样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这种从产业实际出发所给出的系统分析意见,正如日本兴业银行顾问田岛敏弘所说,绝非纸上谈兵。
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产业政策是一个引进的概念,但是类似的政策措施却早就存在。而且,现在已经明确产业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内容。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如何制订正确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要走的路还很长。事实表明,我国历史上形成的影响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虽有改善但并未得到根本改造,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繁重。这主要表现在,农业相对薄弱,乡镇企业迅猛成长;基础产业严重滞后,加工工业和商业突出发展;长线产品和瓶颈产业以及资源滞存和短缺并存;出口贸易初级化状况继续发展。同时,各省产业结构变化趋同现象十分严重,资源省和加工省结构性分工相当混乱,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失衡日益加强。从一九八八年的情况看,在社会供求总量差额扩大的同时,结构性矛盾加剧。一是工业过快增长而农业低速发展,二是在全部工业中,加工工业份额不断提高。加工工业增长过快,带动工业产业结构向加工工业的严重倾斜。由于受到不合理的消费需求结构的牵引,机械电子等生产投资类产品和消费类产品的产业增长迅速,而能源生产总量增长缓慢,造成供求矛盾继续加剧。三是中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工业增长明显滞后于东部地区,工业的地区结构向东部地区加快倾斜,地区结构大体上又复归到一九六五年的水平。这种产业结构极大制约了我国产业的整体产出功能和有效供给增长,构成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突出的结构性难题。
许多学者把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和继续恶化的原因归结于体制障碍,认为正是由于体制僵化,使得产业难以根据社会需求自动进行调整,实现结构优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不过,结合当前改革的背景来看,我们在改革过程中缺乏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以及引导预算外资金的手段,没有明确的区域发展政策以及出口政策。总而言之,未能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和经济增长格局制订明晰的产业政策,这是造成目前产业结构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根据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以及我国面临的产业结构现状,推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产业政策,加快产业结构改造,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一点无论怎么强调也不会显得过分。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尽管日本通过产业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转换的作法获得了极大成功。但对于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调整而言,还必须考虑现实的产业状况、资源条件以及相关的经济发展战略。国际经验表明,在产业政策上大体存在两种不同的目标选择,一是追求贸易立国,发展出口导向经济,一是追求产业自立,建构本国完整的经济体系。日本产业政策的目标就是扩大本国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追求贸易立国。因此,其产业结构转换和产业发展注重于在国际市场上寻找发展机会,并且通过相应的宏观政策措施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但是,对于经济发展主要满足内需,社会生产水平又是处于国际一般水平之下进而无法享受国际分工利益,而且,本国资源可以提供经济发展的足够刺激和条件的国家而言,则是确定产业自立的产业政策目标。我国过去的产业政策目标大体上属于产业自立的类型。实践证明,这种产业自立的产业政策目标存在相当大的选择偏差,尤其是在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之下,这种偏差更为明显。因此,我国产业政策目标选择不仅需要克服传统产业结构的选择偏差,而且还要扩大产业的国际参与和竞争,实现产业自立和贸易立国之间的最优配合。
在产业政策目标选择确定之后,首先需要全面调查我国产业现状,根据技术进步,资源供给,社会需求以及国际分工格局制订可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政策;明确利用产业政策联结改革与发展,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的产业基础之上的战略思想,实施以产业政策为中心的宏观经济计划管理。其次,需要合理选择产业发展序列,优化产业结构,实施产业重点倾斜政策。其中关键在于选择战略产业和确定结构政策目标,从而规划产业发展的基本格局。战略产业一般包括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以及部分瓶颈产业。就当前的情况而言,从农业方面来看,需要强化农业基础,推动农业生产和乡镇企业之间的结构调整,尤其是对乡镇企业发展进行有效的产业规划和投资引导,抑制乡镇企业的过度发展。同时大力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为农业增长提供充分的保障条件。从工业方面看,必须加强基础产业,提高基础产业部门的供给能力,缓解基础产业和加工工业之间的结构矛盾,同时注意发展高技术产业,并把消费工业和商业限制在适度范围。这里特别需要培育机械电子、汽车等等主导产业,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稳定的产业基础。从区域方面看,应该推动区域产业结构改造,克服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根据区域资源优势选择区域主导产业,形成区域间合理的产业分工合作体系,实现资源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再次,需要协调宏观经济政策,综合运用财政、信贷、投资、外汇以及科技政策推动产业结构的改造、调整和发展。在金融政策方面,优化信贷结构,确定优先贷款序列,执行差别贷款。特别是在目前存在对贷款过度需求的情况下,更加需要明确合理的贷款目标和贷款结构,从而影响不同产业的投资,此外,还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吸引国际资本流入,在财政政策方面,保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慎重使用直接补贴支持竞争产业,利用有选择的税收减免促进产业发展和出口。投资和外汇政策方面也应按照产业政策目标,实行重点倾斜供给政策。特别是在目前紧缩背景之下,紧缩总量给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机会,更加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宏观经济政策手段,支持真正提供有效供给的产业,限制和淘汰效益低下发展过度的产业。这既是缓解目前产业结构恶化的有效途径,也是防止国民经济在紧缩过程中走向滞胀的关键措施。
(《日本产业转换的新时代》,日本兴业银行产业调查部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一月第一版,2.50元)
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