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十分重视近二十年来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在本书中既吸收了理性预期和价格调整的新理论,又保留了传统宏观经济学的某些内容。作者认为“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货币主义,仍有许多值得保留的内容。”(第1页)他们尝试着把它们结合起来以建立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正如作者所说的:“现代宏观经济理论在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框架中融合了关于理性预期和价格调整的新思想。”(第485页)
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大量运用理性预期理论来论述如消费、投资、外贸、货币、不完全信息模型、工资和价格决定、价格调整和政策规则等问题。理性预期理论认为,经济人是理性的,他能根据所掌握的信息使其经济行为最优化,即作为消费者在预算约束下达到效用最大化;作为生产者在成本约束下达到利润最大化。作者正是在理性预期假定下来展开其宏观经济模型的。
宏观经济学用一句简短的话说,就是研究经济波动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的学科。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把重点放在需求方面,在粘性价格的假设下认为生产量等于总需求,而总需求经常波动使产量经常偏离潜在产量,故他们主要从需求方面寻求消除经济波动的方案;供给学派则是强调供给方面。作者认为,不论是早期的伸缩性价格模型,还是凯恩斯的粘性价格模型,都不能圆满地解释经济波动的原因。他们既重视供给方面,也重视需求方面,并用总需求、价格调整和总供给三者的相互关系展开分析:他们认为,短期内,本期价格水平是前定的,与本期的经济事件无关,总需求的变动引起实际产量对潜在产量的偏离,故短期经济波动的原因来自于总需求;就长期趋势而言,实际产量是围绕潜在产量波动并趋向于潜在产量,他们认为长期中总供给与潜在产量是一致的,总供给的变动引起长期经济的波动,同时他们用价格调整理论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从短期到长期的发展。虽然企业不可能随需求条件变化而迅速调整价格,但企业最终要根据市场条件调整价格,企业的价格调整一方面取决于相对价格,即本企业的价格和其他价格的相对关系,另一方面取决于实际产量对潜在产量的偏离程度,通过价格调整使实际产量趋向于潜在产量并达到经济的均衡。短期内社会总实际产量超过潜在产量部分形成通货膨胀,但由于价格调整的作用,长期内实际产量和潜在产量是恒等的,这就是说,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率,实际产量必须低于潜在产量,即衰退是降低通货膨胀的必要条件。(第11页)在此我们可看到,作者已把古典的伸缩性价格模型和凯恩斯的粘性价格模型统一起来了。
基于以上认识,作者的政策主张在政策手段上表现为既不同于货币主义的单一规则的稳定增加货币供应量,也不同于凯恩斯主义主要实行财政政策的主张,作者认为那种“我们有两个手段,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同时我们还有两个目标变量,通货膨胀和失业。因此不存在痛苦的替换。我们可以用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而用财政政策控制失业”(第493页)的推理是错误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通过同一渠道——总需求曲线——影响产量和通货膨胀的。”(第493页)我们应该在某种意义上混合使用各种手段以使风险最小化。这就是说,政策手段的选择在于政策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在政策目标上,作者采取了既不把失业看作主要敌人,也不把通货膨胀看作主要敌人,而是强调失业和通货膨胀都是公众所厌恶的巧妙的态度。作者承认:“年复一年,至今还没有任何政策能实现低失业和零通货膨胀的理想目标,一个以低失业率为目标的政策必须容许价格的相当大的不稳定性;一个坚持价格目标的政策会带来严重的衰退和高涨,决策者面临失业稳定和价格稳定之间的替换。”(第495页)也就是说,政策目标的选择在于在就业和通货膨胀间取得最优组合。
本书的又一个显著特点在于论述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凯恩斯学派把马歇尔的新古典理论与凯恩斯理论结合起来形成“新古典综合”理论,把古典微观经济学和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简单地拼合于一个体系之中,在“滞胀”面前无能为力反映出其拼合的失败。强调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新发展,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不理解消费者和企业的经济动机和经济行为,就不能正确地理解政府行为和经济社会的总体行为。正如作者所说的:“把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隔离开来是错误的。宏观经济学家要解释经济波动现象,……必须借助于微观经济学。只有建立在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的宏观经济学,才可能是好的宏观经济学。”(第3—4页)
由此可见,现代宏观经济学既是对各学派理论的综合,也是传统宏观经济学与当代西方经济学新研究成果的综合。本书对于了解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很有帮助,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理论也有借鉴作用。
(《宏观经济学—理论、运行和政策》,〔美〕罗伯特·E·霍尔、约翰·B·泰勒著,中国经济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七月第一版,4.95元)
品书录
陈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