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王为什么要东迁?因为周幽王被戎族打败,陕西不安全了,这才搬到河南来。周幽王怎么打败仗的?因为他“烽火戏诸侯”,以博美人褒姒的一笑。这一笑的价值太高了,几乎等于一个朝代的国家,所以说美人能“倾国倾城”。小说《东周列国志》便是从这里开始。
烽火,这是召集军队的信号。这个行动符号的本来意义是战争。周幽王把它改变为娱乐。传达信息的功能仍在,信息变了,意义也变了,再发出同样信号就不灵了。真要战争时,带兵的诸侯以为这信号的意义是娱乐而不是战争,不来了。周幽王变更符号的意义,第一次自以为成功,第二次便招致了失败。变更语言符号的意义就是说谎。周幽王败于玩弄信号,用符号说谎,始于骗人,终于害己。
烽火作为传达紧急信息的视觉符号,可以说是军事中的文化表现的一例。这样的对符号传达信息的认识和运用,在甲骨占卜和画八卦时就出现了。这不仅是为打猎,也是为打仗。
旗帜是指挥作战的传达信息的符号。排列阵势少不了旗帜。烽火和旗帜作为传达和交流信息的工具,仿佛今天的电话、电报。对自己人,发信号不可说谎。欺骗自己是很危险的。
用语言作符号来交流信息称为对话。战争是双方用武器对话。不用武器的战争是外交对话。战争频繁,获取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行动就越多,战前战中战后的非武器对话也越多,对于传达信息的符号的了解和运用随着也越增加。语言符号跟着大发展,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也大变革。可惜我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战争作用和符号思想还不大注意。战国时期的说客、辩士、议论、文章、著作猛然多起来,也许就是一例。古代战争不仅是大破坏。讲中国文化离不开“武化”。似乎可以从这方面研讨一下,可惜我做不到了。
废诸侯世袭王国改为郡县的统一大帝国秦朝只十六年就灭亡了。这不仅是姬姓、姜姓部族的世袭统治的结束,也是符号思想及语言文字符号新运用的兴起。楚汉相争是新旧贵族的决战,又是军事文化和语言符号变革的焦点,不是“汤武革命”一族战胜另一族可比。
楚汉相争开始于秦亡后刘邦和项羽“会师”时的“鸿门宴”。这是一次戏剧性的外交战争。我幼年上小学时,老师教过我《史记》的这一段,还背诵过。(那时小学高年级文言白话都学)当时就觉得像一篇小说或童话。后来找到《汉书》这一段一看,基本一样,可是像历史书不像小说了。现在才知道是班固把司马迁写的对话删去了一些。缺少了当事人的信息交流的符号就只剩下作者对读者发放信息了。成为独白,缺少戏剧味道了。那些对话,司马迁不在场,怎么知道的?依据传闻还是想象?总不会是录音报道。班固删去了。可是后来人读文章就只读《史记》这一段而不读《汉书》的记载。
司马迁的这一篇历史或小说或戏剧是千古传诵的妙文。妙在何处?可有种种答案。我试提一点,不知有无可取之处:妙在安排人物对话,也就是将信息的交流明白陈列在读者面前。人物自己说话,活动,司马迁不大出面,只作解说插进去,仿佛字幕或画外音。插得不多不少,恰如其份,不超过需要。例如说宴上几人的座位。这是静态,只能叙述。从项羽入关“军戏下”和沛公刘邦“军霸上”起,到刘邦“立诛杀曹无伤”止,不过一千几百字,虽是文言,却如同古人口语的普通话,很难压缩,也不易展开。《汉书》的那一段也许更像“纪实”,但“文学”味道减少了。关键是不是班固自己出来说书,成为缺了表演的独角戏呢?
司马迁的叙述,或则说人物符号安排,十分简明。宴上作战双方各四人,正相对偶。项羽对刘邦,是主人。范增对张良,是谋士。项庄对樊哙,是战士。项伯对缺席的曹无伤是和对方暗通消息的。这件事以曹无伤始,又以曹无伤终。全篇大部分是对话。依次序说,先是曹无伤密报项羽。项羽下令准备开战。二是范增对项羽进言杀刘邦。三是项伯找张良,劝他走。张良不肯,报告刘邦。四是张刘对话。五是刘邦见项伯,说服项伯。六是项伯回去报告项羽。七是刘、项在鸿门楚军中对话,项羽信了刘邦,泄漏了曹无伤的密报。于是宴会开始。范增以玉<SPS=0834>暗示项羽杀刘邦。这是无声的对话。随后范增出见项庄说话,这是第八。项庄入见项羽,请求舞剑,是第九。项庄舞剑意在杀刘邦,项伯亦舞剑保护刘邦。这又是无声对话。第十是张良出见樊哙对话。十一是樊哙入见项羽。项羽与张良问答。十二是樊哙与项羽对话,有声的和无声的兼有。十三是刘邦借口“如厕”逃席与樊哙对话。十四是刘邦和张良对话,让他留下对付项羽。十五是张良向项羽和范增告辞,赠送礼品。最后范增独白,预言刘必胜项。这是第十六。全篇中,项羽派陈平去找刘邦,没有下文;张良等刘邦从小路走了二十里才去见项羽,太久;这两点显然像小说的漏笔,合理而交代不清。《汉书》都删去了。文中人物活动紧凑,生动,活灵活现。十六段对话各各不同,每人的话不多,但都表现出不同口气、心理、性格。古语如同白话,如闻其声。好像北方人听苏州、广州方言,觉得神气十足,尽管自己不那么讲话。这一千几百字若改排成分镜头剧本体,就成为电影、电视剧。
说文章生动在于对话,这不是什么发现。司马迁正是继承从战国到汉初发展语言文字对话的传统。就大家熟悉的说,《公羊传·宋人及楚人平》、《左传·蹇叔哭师》、《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都是散文名例。骈文中,宋玉和司马相如的赋中架设对话,对偶也是互相呼应如对话。还有自问自答也是对话。除《公羊》、《谷梁》外,如《醉翁亭记》中“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独白若要有味还得暗含对话。如《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语言本是为对话而产生,由对话而发展,不对话即失去符号作用。孤家寡人一个,向谁传信息?何必要语言?符号的作用,或说存在理由,便是传信息,所以必有双方相对。
人的语言是一种特殊符号,比作为信号的烽火复杂得多。物的信号有比较确定的译码本。周幽王单方面改了译码意义,造成笑话,又闯出大祸。语言在对话双方有大致相同的译码本,但第三者在听到录音或则看到文字记录以后又可依据自己的另一种译码本作出自己的解说。这位读者凭眼看文字,转换作有声语言,还比耳听更能自己操纵时间去作评判或则提问题。语言文字的对话和项庄、项伯的相对舞剑行动有类似之处,都是以符号对话互解意图而产生效果。范增、项羽、张良、刘邦也各自译解其意义。两人打架以拳脚武器表达自己用意,猜测对方一招一式的用意,也是一种对话。下棋是“手谈”,也是对话。两军打仗古时是用旗帜(视觉符号)指挥执兵器的人排阵互杀,用金鼓(听觉符号)指挥进退。这是单凭行动的对话。外交可说是单凭语言为武器的战斗。这些在中国古人心中都是自明之理,不过不用我们现在所用的词句说出来就是了。我们可以从古人留下的文字记录中译解出来。不过译出的有原意也有我们的意思,也许会针锋相对或阴错阳差的。
符号世界千变万化,热闹非凡,这里不过是举其一端以引起大家兴趣而已。
书城独白
金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