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出版社新版精装本的《诗海——世界诗歌史纲·传统卷》(飞白著,27.30元)真是精美绝伦,令人爱不忍释。说我国出版界还没有出版过如此考究精致的诗集恐怕不为过。它的装帧、设计、版式、插图、纸张和印制无不显示出不惜工本、精益求精的努力,因而相信一位真正爱书的人见到这样一部书,尽管囊中无几也会下决心倾囊以购,何况在这部精美的书中还蕴藏着更为辉煌灿烂的人类诗歌艺术瑰宝,它包括世界诗歌史上各个时代不同思潮流派的介绍和有代表性的诗人、作品的讲解。作者在编排上也别具匠心,使整部《诗海》洋溢着诗的气息,诗的韵律,融汇成一片诗的天地,诗的海洋。同时,作为一部有学术价值的史纲,作者对诗歌历史及艺术的见解,作品的选择及译文的把握等等虽然是一家之言,可那种学者式的谨严与一丝不苟是显而易见的。作者飞白是我国著名的诗歌翻译家和研究者,这是他多年研究的综合性成果。有这样一部美伦美奂的学术成果,大概羡慕他好运气的学人不会少。《诗海》除“传统卷”外,还有待出版的“现代卷”,作为读者,既盼望“现代卷”早日问世,又替自己羞涩的阮囊担心。
偶然见到一本《吃在西城》(凌恩<SPS=0803>、张运正著,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出版,6.80元),一看之下,虽不能大快朵颐,倒也算饱饱眼福,精神会餐了。“西城”是指北京西城区,旧时说北京城区是“南穷北贱,东贵西富”,既然有钱人多集中在西城,西城吃食的讲究就可想而知了,可喜的是而今走进饭庄酒楼,只要掏得出钱,倒也不讲究什么富不富,贵不贵。毕竟时代不同了,但“吃”之一道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传统仍在不断发扬光大。这本书只说北京一个城区的吃,就已经异彩纷呈,目不暇给,再推想到全市乃至全国,怕不是千姿百态,吃不胜吃了,想到此,不能不对我们中国人那些创造了太白鸡、东坡肉、五柳鱼等许许多多灿烂食品文化的老祖宗们充满了感激之情。
既然讲到“吃”这么吸引人的题目,就忍不住要穷本溯源去追寻一番,于是又看了王学太著的《中国人的饮食世界》(香港中华书局出版,港币30元),这本书吸引人的地方不在于“饮食”,而在于渗透其中的“文化”意蕴。中国人这样注重吃,不仅喜爱品尝美味,还热衷于津津乐道,恐怕正因为“吃”在中国人生活的世界中不仅仅是生存的基本需求,更是艺术,进而是学术,它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精神世界、文化特征息息相通。这本书通过丰富的材料展现出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饮食文化特点,并挖掘其中蕴涵的文化精神,因此说中国人的“吃”兼有着形而下和形而上的功能并不过分。
谈完了吃,按照一般逻辑就该讲到穿了,如果说中国人对吃的研究还处于“准学术”阶段的话,那么对穿的研究已经到登堂入室的高度了。有关中国服饰研究的煌煌巨著不少,不仅中国人自己研究,外国研究者涉足其中的也颇多,黄山书社出版的《中国服装史研究》(常任侠等译,2.00元)即出自日本学人原田淑人先生之手。据译者常任侠先生介绍,这是本半个世纪前完成的著作,虽然缺少五十余年来的各种新出土的文物资料,但对于今天的学术研究仍有参考价值。从书中可以看到,作者虽然是研究中国的服装史,但日本式的注重实证的研究风格仍然明显,这也可以算作对我们有益的参考价值之一吧。
不久前,读到过苏联出版作家格罗斯曼的《生活与命运》的消息。没想到很快就看到了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的中译本(王福曾译,10.60元)。作品中,俄罗斯作家惯有的凝视生活与苦难的目光随处可见,对于熟悉俄苏作品的中国读者来说,这种深沉的目光并不陌生。作品以战争为背景,但表现的是不自战争开始,也不随战争结束的生活。战争净化了也掩盖了生活中的许多东西,作家在战争的前台和幕后寻找并思索着生活中的种种内容。如书名所示,作者关注的是人的生活与命运,而不仅仅是战争,战争也远远不是改变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唯一原因。在作家笔下,生活的清泉和浊流同在,人类的善良、强韧与残暴、卑怯共存,命运就是这一切的总和,人们在对命运无休止的顺从和反抗中艰难前行。作者对人类未来的前景是具有坚强信心的,这可以从书的结尾处,作家对历尽艰辛而不息的生命力的讴歌中得到印证,这似乎也是许多俄罗斯作家所共有的传统信念。
为写几行介绍的文字,读书通常是一览而过的,但这一册《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著,岳麓书杜,〔平〕4.95元;〔精〕6.80元)却使我不能如此。不仅逐页读过,而且内心引起深深的感动。作者一再强调,“一位作者,他有伟大的生命、伟大的人格,加上他的伟大的表现传达的艺术,真的能够把他的一份感发的生命传达出来,就是最好的最高的一种成就”,而作者在从事鉴赏之时,便也是将自己的全部修养与学识,化入一份真诚的情感之中,去体验那一种“感发的生命”。于是,那曾经在舌尖滚过多少回、却并未会其深意解其妙处的词章,此番相见,竟若初识。这里虽只讲了十六位词人,却几乎涉及了词史上所有的重要问题。是缘自批评者的学问渊博,中西贯通;还是出于女性观人体物一种特别的敏感深细;抑或是一份与吾国历史上士子才人忠厚诚笃的忧国优民之心相通的深情?总之,作者每能于寻常处见出不凡,于熟题中抉发新意,言人所未能言。因本书乃由系列讲座整理而成,故更觉语气亲切,平朴自然。我想,文学批评除启人思智外,尚别具一种感动人的力量,则作者该是投入了怎样的情感啊。
业余爱书,尤爱手札——凡大书家,其手札必亦佳妙,因走笔之际,路无检束,故更见性情。郑逸梅收藏名人手札百通》(郑汝德整理,雷群明选编,学林出版社,5.05元)令人赏爱不置,原因便也在此。是出于经济的考虑吧,此册未能一律彩色精印,但由居于卷前的八通彩笺,也可约略揣想其余了。至于百札百貌,各有千秋,这里自然难以笔墨言传。只是既为“名人”,则附于原件之后的作者简介似觉蛇足,倒是本书前言所说,“书札内容包罗万象,其中有历史掌故,社会情况,风俗习惯,学术研讨,器物考证,书画品评,揽胜访古等等,耐人玩索”,那么,就手札所及之种种拈出一二,略事形容,岂不更好?不过,这却要另费一番心力了。
关于三联书店上海分店的“猫头鹰文库”,已听到不少赞誉之辞,近日所得数册:《老年·友谊·义务——西塞罗文录》(高地等译,2.35元),《悬疑与宁静——皮浪主义文集》(杨适等译,2.95元),《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加缪散文集》(杜小真等译,2.80元),的确可见特色——篇幅短小,读来不觉负累;文字精粹,读罢回味不尽。凡接触过罗马史的,必对西塞罗的故事十分熟悉,但在这一本西塞罗文录中,所看到的那位安详的老者——置身于嫩绿的草场、齐整的林木之间,欣赏着葡萄园和橄榄树园的美景,平静地谈论着老年、友谊、义务,与那位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为维护即将衰亡的共和制度,不惜以性命相搏的政治家,真真判若两人。哪个是真实的西塞罗?或者,二者相加方是完整人格的体现?想起西塞罗传诸后世的名言之一“朋友是另一个自我”,可西塞罗却正是死于朋友之手,更感到理想与现实间这一距离的严酷。但明知如此,人们也仍然不能没有理想的慰藉。“猫头鹰文库”吸引人的原因之一,也在于古今贤哲对世界对人生的思索,总是闪着理想的光亮吧。
产业政策制定的合理程度直接影响着一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样的产业政策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速度。人们都熟知,日本这个二次大战的战败国,在战后的不长时间里迅速的恢复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经济的繁荣其中之奥妙就是实行了正确的产业政策。产业政策制约着经济。但是,在我国,对产业政策的研究是近几年的事。出版的关于研究我国产业政策的书籍也比较少。上海三联书店新出版的《产业政策研究》(杨沐著,平装6.70元;精装9.20元)为这一园地添一新花。这本书是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在撰写和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的基础上而著成。它综合地应用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产业组织学、新制度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学。提出了研究和制定产业政策理论的主要基础理论是供给理论、结构理论、组织理论和外贸理论。本书的着眼点不是产业政策本身,而是着眼于制定产业政策的依据和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改变了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只限于对生产关系的研究。理论经济学的研究拓展到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研究。近年来看到不少以研究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学的书籍,这里,向读者推荐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这方面的几本新著。一是万解秋、李慧中合著的《价格机制论》(平装5.70元,精装8.20元),在商品经济中,价格与市场紧密相联,而价格又最终的影响着资源的配置,影响着效益。当然本书不是对价格本身的研究,而是在通过对各种类型的市场和价格机制的考察的基础上,客观地阐述它们存在的客观条件、作用机制及其运行问题。对价格的研究,在我国一般的限于它的某一方面,如对价格形成的研究,对差价、比价的研究等。象本书这样对价格机制进行系统的研究还很少。第二本是潘振民、罗首初合著的《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均衡论》(平装4.90元,精装7.40元)。这本书通过对各种经济主体——企业、个人和政府(主要是企业)的行为的考察和分析,归结出了现实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资源利用和配置规律。蒋学模同志在本书的序中为本书总结出四个特点,简单地说是:本书从实证的角度对经济学界尚未涉猎,或虽已涉猎但未有人专门探讨的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在一些学术界已有不少人作过研究、并已形成比较成熟的观点的问题上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对学术界已经充分讨论并形成定论的问题上有创新,如技术上用的经济分析方法是用数学方法加以模型化;借鉴了国外比较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但不生搬硬套。当然,这里只能是泛泛地点到为止了。如果看官有兴致不妨拿来一读。第三本书是洪银兴的《运行中的均衡与非均衡分析》(平装4.30元,精装6.80元),与前书不同,前书的研究内容属微观经济范畴,而此书则属宏观经济范畴了。它从经济机制的角度研究经济运行,考察经济体制因素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分析各个经济主体在经济运行中的配置与组织;分析各个经济运行子系统如宏观控制系统、市场机制和企业在整个经济运行中的联结方式,以寻求经济运行系统的最佳组合和结构。这是经济机制分析的内容也是本书分析的内容。第四本是胡汝银著的《竞争与垄断》(平装4.70元,精装7.20元)。贯串全书的主线是动态发展。商品经济的有效运行和发展以完善竞争机制为前提,各种形式的垄断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阻遏竞争,因此,要发展商品经济就必须通过不断地体制改革来建构和改进市场竞争机制,消除不合理的人为的垄断因素。同时,社会主义经济作为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这一历史现实又必然地对实际竞争过程产生特定影响。作者对这一切都作了历史的考察与现实的分析。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苏联高等学校一九八八年版《政治经济学》教科书(B·A·梅德韦杰夫主编,Л·M·阿尔巴金,O·И·奥热烈利耶夫副主编,张仁德等译,11元)。这本教科书对原有教科书进行了重大改革。将这些改革概括起来即:以人为中心建立起庞大的理论结构和体系;在方法论上坚持实践第一,反对政治经济学的过分意识形态化,坚持对几十年来通行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批判性分析,反对教条主义,主张在新的条件下制定“现代经济和政治思维”;重视资料和数据的实证分析,并力图采用系统的和最新的资料作为理论的依据。本书的这一风貌表现出了改革时代的理论思维。
《读书》服务日之页
金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