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分类无限性的观点出发,作者认为还可以根据研究的程度和需要在修辞学体系中设立语境学、语体学、风格学、文风学等分科;在语言修辞学之下设立结构修辞学、功能修辞学、发生修辞学等;在言语修辞学第一代边缘学科的基础上设立如社会心理修辞学之类的第二代边缘学科。在分类上,本书所建立的现代修辞学体系不仅大大扩展了研究范围,而且还是一个可以继续扩展的开放体系。
贯串全书的另一个特点是运用理论上的辩证法深刻地揭示客观上的人类言语行为的辩证规律,也就是说语言和言语是互为条件、互相依赖的,两者始终处于互相转化的动态过程之中。作者通过分析各种修辞活动,不仅展现了人们在语言体系中选择材料与结构方式用以构成话语这一由语言到言语的转化过程,同时还揭示了通过反复使用产生于话语中的创新成分那一由言语到语言的反向转化过程。比如,作为语言材料的“包袱”一词,起初出现在“放下包袱,开动机器”的言语实例中时,它所获得的意义“负担”属于该词在言语中的修辞用法,一旦脱离了这一上下文此项意义就不存在了。只有在这种修辞用法的无数次重复使用之后,意义“负担”才成为“包袱”一词的转义而固着在该词上。
作者不仅继承了我国修辞学的优秀传统,如对择语、设格、谋篇等方面研究成果的吸收,也反映了我国五十年代以来在建立自己的修辞学科学体系过程中的探索和进展,即我国语言学界通过语言和言语、修辞学对象等问题的讨论,对言语及言语规律在认识上得到深化,使言语跟语言一样,也成为修辞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另一方面,他们还广泛吸收了欧美现代修辞学各主要流派的研究成果,如巴利在表达修辞学中所论述的语言单位存在修辞变体的理论,欧美结构修辞学关于对话结构的修辞效果的研究,等等。
将现代科学中的新兴学科运用于修辞学研究,这在本书中显得特别突出。例如在信息修辞学中,运用信息传输规律解释语言使用中的修辞规律,探索修辞手段和修辞方法的选用,分析言语中所承载的理性信息、潜在信息、美学信息、风格信息等多重信息表现,探讨了潜在信息如何在言语交际中通过语义联想、语境联想、语用联想获得更高的修辞价值。
密切联系当前社会言语实际,将修辞学理论与最新研究成果广泛用于指导各类语言活动是本书最为显著的特点。它没有将范围局限在写书作诗的精雕细琢之技法里,而是将千百万人的言语实践进行理论概括,归纳整理出系统化的语言规则和言语规律。
作者认为,广大群众的修辞实践活动是在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这就需要语言研究者十分重视发现与研究新的修辞现象,从中找出新因素,新特点、新规律,进行理论概括,然后将纳新之后的理论用于指导发展了的修辞实践。就这样沿着“实践——理论概括——再实践——理论再概括”的方向,往复无穷、逐步发展,不断向更高的修辞理论与实践水平升腾,
(《现代修辞学》,王德春、陈晨著,江西教育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三月第一版,6.00元)
品书录
吴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