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雄所著《苏联当代戏剧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3.60元)大概可以说是一部极有份量的学术专著。作者或依苏联当代戏剧的一种现象、一场论争,或选一个有代表性的剧作家、一个流派为对象,将他们置于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去分析、探讨苏联戏剧的发展规律和种种特点。对中国读者来说,这种它山之石能提供的启示应是极有价值的,特别是在苏联戏剧曾经给中国以巨大影响而又隔膜多年之后——说“隔膜”也许并不确切,因为据本书作者说,近十年来,我国曾翻译、出版了大量的苏联剧作,不仅数量大,速度也极快,如果读者大众也如我一般感到对苏联剧作隔膜的话,可能应该说是《读书》这样的刊物没有能够尽到职责。
浙江人民出版社的“世界文化丛书”是一套比较全面介绍和研究域外文化的大型丛书,新近出版的三种是:《印度古代文明》(〔印〕塔帕尔著,林太译,张荫桐校,价4.80元)、《绅士道与武士道——日英比较文化论》(〔英〕丽月塔著,王晓霞等译,孙志民等校,价3.40元)、《墨西哥:文化碰撞的悲喜剧》(刘文龙著,价4.10元)。浏览一过后,首先想说的还不是印度文化的东方特色、日本与英国文化的异同或墨西哥的“杂交型”文化等等,而是对这些学术性著作的平易、质朴与生动印象至深。不得不承认,对学术专著来说,作的艰深易,平易难;板着面孔易,质朴本色难;晦涩易,生动难。这其中除了学者们的学养功力外,恐怕还有点别的什么,这一点“别的”说成是“平常心”不知是否合适。
连日所读皆为诗集,又都是外国诗。计有《雨——现代法国诗抄》(徐知免译,外国文学出版社,2.50元),《贝克凯尔抒情诗集》(林之木,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50元),《狄兰·托马斯诗集》(王烨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95元),《史蒂文斯诗集》(西蒙等译,同上,3.95元),《象征派诗人勃留索夫诗选》(方圆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15元)等数种。书有各种读法,唐文宗言:“读书如浚井,得美水足矣,何苦穿凿!”乃为我所乐取,因此,不求从方块字中追索诗的原韵,只随心所欲地汲取一瓢两瓢“美水”,或一目十行,或伫思良久,不知所云的,便匆匆跳过,一凭己意。如此所得的印象,似可以贝克凯尔(其被称为“西班牙最后一位浪漫主义诗人”)的一句诗来概括:“只要还有一个漂亮女人活在世上,/就有诗存在!”诗是为爱而存在的,或者说,只要有爱,就有诗。一切情感的产生不都是因为爱吗?没有了这一份真性,也就无所谓快乐幸福痛苦烦忧,甚至生生死死也都失去了意义。“没有什么爱情不包含着痛苦/没有什么爱情心灵会不经历创伤/没有什么爱情人们会不遭受烙印/甚至你对祖国的热爱/没有什么爱情不依靠泪水生存/从来没有什么幸福的爱情……”(阿拉贡),在感情旋涡里挣扎的,正是始终不放弃爱的人。无论什么流派,什么主义,最终总少不了一份情感的投入。史蒂文斯的诗我不敢说读懂,但依然找到一解,“沉默而又冷漠,/那么清晰,那么朦胧,唯一的爱。”被认为在意识上革新了英美现代诗歌的重要诗人狄兰·托马斯则说:“我唯一高贵的心灵在所有爱好土地上都有见证人”,即使作为眼睛的五官都碎裂,心灵依然是有情的。在勃留索夫象征的世界里,则随处飘散着爱的低吟:“黑夜忧郁地讲述着一个童话,/讲述着那失落的春天……”“黑暗低垂着,将心儿束缚,夜在沉睡,我也入眠。/岑寂中有人低语:‘我爱恋。’”——也许唯独诗是不可以这样读的。当如饮酒,如品茗;或抱以静默的想,深沉的思,以求觅得每一位诗人独特的思之轨迹。这里却只求以这种最不可取的方式引出一篇两篇如王佐良先生那样的评诗之作了。(见《读书》第六期)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出自美国的索尔兹伯里之手,颇令国人感到不平:这样的书,为什么不是由我们首先写出?在继此之后出版的另一本书《天下风云一报人——索尔兹伯墨采访回忆录》(粟旺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3.95元)中,更可看到这位记者兼作家的得天独厚之处。几十年记者生涯,索尔兹伯里走遍世界,出入于各种场合,与不少世界风云人物有过交往,如周恩来、宋庆龄、邓小平,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等,丰富的阅历,敏捷的才思,自然使他笔底波卷澜翻,即使信手记下似是闲笔的琐琐小事,也觉生动有趣,如《<纽约时报>内外》等篇。书中所录,多是关于他生平一些重要报道问世始末的记述,据此也可多少了解到美国新闻界的情况。且不论“新闻自由”究竟如何,至少索尔兹伯里是一位严肃的力求报道真实的记者。或许得自译笔的纯熟流畅吧,常能令人感到这位八旬老人仍不乏睿敏与机智。
《人对抗自己》(〔美〕卡尔·门林格尔著,冯川译,4.60元)、《我们内心的冲突》(〔美〕卡伦·霍妮著,王作虹译,2.30元)、《存在与存在者》(〔法〕雅克·马里坦著,龚同铮译,1.95元),是贵州人民出版社《现代社会与人》名著译丛中的三种。西谚云:“命运女神要毁灭谁,必先使之疯狂。”这位女神对现代社会中的人似乎增添了必欲毁灭的仇恨——《人对抗自己》一书中对自杀心理的研究,可以证之。这位著名精神病医生从大量的临床病例中,以尽可能细微彻底的方式考察了个人的本能表现和本能压抑,试图通过分析人这个小宇宙来理解世界这个大宇宙。“也许有一天,社会科学家们能够从研究社会整体中独立发现我们心理学家在研究个体时所发现的那些东西。”距此言之出已是数度春秋,这一希望大部实现,但人类仍未能摆脱命运女神,的毁灭之轮,那么这部论著,至少是其中对实例所进行的细致的心理分析,当仍具参考价值。作为新托马斯主义的领袖人物,马里坦和他的《存在与存在者》可称是名人名著。理解这本神学色彩颇浓的哲学著作并非易事,不过诗人兼哲人的一段话:“宽慰一下自己吧,我所钟爱的孱弱者们,因为在这个物质世界的后面与外面,有一个伟大的强国,一个全部是正义、慈悲、怜悯和爱的强国”,(纪伯伦)或可有助于理解作为最高“神秘”的上帝。
《冯小青性心理变态揭秘》(即《冯小青——一件影恋之研究》,潘光旦著,文化艺术出版社,3.05元,初版于一九二七年。彼时其为填补空白之著,时至今日,此类著述,似仍无多。再版乃对之加以诠注,又辑录有关资料数种,并将闻一多当日所作《对镜》图彩色精印以附。冯小青事,江浙一带盛传,又有为之立墓、撰志,作诗纪事、作曲播唱者。此书作者却并非徒作怜香惜玉红颜薄命之叹,乃据精神分析法,揆情度理,细抉根由。一段传奇,遂寓深意。其余论《女子生活与性心理变态》、《自我恋与婚姻选择》,则是于此个例之外,又作更深一解。所示解决一途,殊为有得之见。正可谓岁尘不掩其辉也。
美国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与世界上大国建国以来的历史相比,美国的历史最短。英国建国一千三百多年,法国一千五百多年,俄国一千多年,德国一千多年,日本一千七百多年,而美国只有二百一十年。美国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的现代化水平在主要方面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其原因何在?《二十世纪美国史》(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黄安年著,7.05元)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它分析了本世纪美国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特点,阐明了美国由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演变,对美国政府在各个时期的经济和政治调整政策作了评介,系统地论述了现代美国技术的发展,指出美国从海外扩张到全球扩张的发展道路。《二十世纪美国史》所研究讨论的这些问题都是近年来人们所关心的。还要告诉读者的是,这是我国第一部研究美国现代史的专著。因此说具有 一定的学术价值。
看完《二十世纪美国史》不妨回过头来看看商务印书馆新近重印的《美国经济史》(〔美〕福克纳著,上下册,12.15元),会有助于进一步的了解二十世纪的美国。《美国经济史》以巨大的篇幅叙述了美洲殖民地时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全书共分五篇,按其历史特点可以理解为五个发展时期。根据这五个发展时期我们就可以了解美国如何一步步的走向二十世纪的。值得注意的是,本书所运用的资料比较丰富,采用资料的范围也比较广泛,不仅有政府的档案和专著,而且有文学作品、日记和游记。所以它一直是在美国大学中流传较广的经济史教材之一。作者也为此而著名。
人们关心美国的历史,美国的经济,或者包括其它先进的和不先进的国家的历史和经济其最终目的是关心我们自己。关心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对我们国家的命运与前途这些年人们谈的很多,刚刚拿到的两本书也属这一类。一是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苏东斌集——研究·探索》(4.50元),书中所研究和探索的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笔者所见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书中(将这些论文作为一整体)此书是有特点的。它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了全方位探索,建立起自己特有的学术观点。这些学术观点包括:人的经济学;社会主义目的说;新社会主义说;劳动力商品说;所有制性质“人权论”、结构“包容论”、格局“选择论”;经营力商品说;价值共创说。这种种学术观点,种种政治主张既不是作者希望改革改向资本主义,也不是倒退到封建主义,不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而只使改革朝着马克思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和“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经济特征的构想与现代空想社会主义的经济思潮”一文中,作者强调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批判了现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这使人不得不想到,是应该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一次再学习。这第二本书理论性和技术性都比较强。名为《中国改革与发展之研究》(于景之、薛天栋、史若华主编,商务印书馆,4.95元)。本书“应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研究方法,力图沿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体化方向,研究复杂的社会系统问题”。这些构成了与其它改革研究书籍不同的一个特点。本书是一九八八年四月在中山大学举行的“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内容包括: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中国的财政体制改革;外贸与外汇;消费与收入分配的分析;产业结构和多部门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因此,我国农村的发展与现代化直接制约着城市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而这些年的实践又证明,制约农村发展的种种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农村的变革也是多方面的。遗憾的是,我们这样一个落后的农业人口大国,在社会学中农村社会学的研究还远远的跟不上它的需要。有幸的是,浙江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了美国社会学家埃弗里特·M·罗吉斯与拉伯尔·J·伯德格的《乡村社会变迁》(王晓毅等译,3.20元),作者从家庭、职业、宗教、教育、农村组织等方面论述了农村社会的变迁,从理论上分析了农村发展与现代化过程。作者的视野虽主要放在美国,但并没有停留在美国,而是放眼到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农村社会变迁。这样,其中的论点也就具有了普遍性。这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基督教文化评论》是贵州人民出版社创办的不定期丛刊。近期面世的第一辑(3.40元)收录了海内外学者的评论文十余篇,如《基督教神学与新儒家》、《宗教与中国民族主义——民初知识分子反教思想的学理基础》、《贝格尔的宗教社会学思想》、《生命与神学——生态神学述评》、《拉纳的人学对一体范畴的中国人学之启示》等。译文有俄国别尔嘉耶夫的《人的精神解放:战胜恐惧和死亡》,瑞士汉斯·昆的《神学的方向:走上通往“后现代”之路》,联邦德国卡斯培《当代基督学问题》等数篇。美国斯威德勒《宗教之间对话的基本原则》,列举了宗教之间与意识形态之间对话原则的十诫,其中有一条是“每个参加对话的人对分歧点之所在都不应该怀有先入为主、不容争辩的定见”,这恐怕可作为一种普遍的对话原则吧。曾在某个版本的德语语法书中读到一个例句:“在上帝的太阳第一次照耀你的地方;在上帝的星辰第一次对着你闪烁的地方;在他的闪电第一次给你启示了他的万能以及他的暴风令人敬畏地怒吼着掠过你的心灵的地方;那儿就是你的爱之所在,那儿就是你的祖国!”不记原文如何句法精巧,因为译成中文也很美,便记住了。作为基督教文化,人类美好的感情自然也包括其内。中国人可以“局外人”的身份去研究它,这是不是一个有利因素?
再读这一册《中国文化的特质》(刘小枫编,三联书店,5.40元),却又是港台海外学者力求以“局外人”的身份来研究中国文化了。他们大都受过西方学术的训练,在其研究成果中,采用了诸多西方人文科学的基本方法和范畴,并将现代西方人文科学新学派的立场和观点运用于中国文化的研究。粗览一下目录便觉很有意思:《中国形上学中之字宙与个人》(方东美),《谈儒道两家的“道”》(王邦雄),《中国社会思想与行为上的个人地位》(梅贻宝),《中国文化对“人”的设计》(孙隆基),《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余英时)……闲谈中,言及中西文化之异,某友人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原子,是“气”,西方人文原子,是“性”。“气”不可理喻,只能体验,只能艺术化,非理性化,是“独照”,“自化”。而西方的“性”,是真理,不能自知,故需理喻,需要通过对话,是非我规定自我。这是中西认识模式的文化差异吧。——中西文化“打通”之难,此说或也可作一解。
《读书》服务日之页
金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