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人们对“文化”的定义有多少差异,大都以为文化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道德、教育等领域。编纂一部文化名著选读,当然要照顾到文化的涵盖面,但也不能漫无边际,精芜统摄,它要求编纂者对浩繁的材料做到认真鉴别,精选善择,既反映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又反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本书所选编的内容,“从春秋战国到近代现代,从文史哲到自然科学”,纵横两通,涵盖面极广。如文学之部,从《诗经》到现代的茅盾、巴金,包括诗、词、赋、散文、政论、杂剧、小说等,几乎涉及中国优秀文学的各个侧面。再如自然科学之部,虽然只选了六部著作中的一些篇章,但涉及到中医、数学、天文、地质、农业技术、土木工程、工艺等方面。由于编选者的匠心,使该书所选之著作,均能反映中国文化的真谛。譬如史地之部所选的编年体史书的《左传》、纪传体通史的《史记》及史学理论著作《史通》,都着重反映了中国史学文化“善恶必书”、“以实录直书为贵”的基本精神和优良风格。可以说,该书的选编,基本做到了涵盖面广而不杂芜,精选善择而不褊狭。
近几年来常听到当代新儒学一派的意见,认定中国文化的支柱是孔子精神、儒家思想,并以弘扬儒学文化为己任。蔡尚思先生在书首的“前记”和“凡例”中没有标明其选文的标准。没有标明,不等于没有。从全书所选的著作内容看,该书多采那些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儒家等级观念、儒家伦理的著作,其“优秀文化”的标准便昭然于其间。以思想之部为例,此部向人们介绍了先秦诸子(包括儒家)的一些主要思想观点后,则更多地选介那些批评儒学或被儒家视为“异端”的著作,对于宋明理学家的著作,一概未选,两宋时期只选了陈亮的一篇《甲辰秋答朱之晦书》,还是与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作对的。这似乎有“不全”之嫌,但也不无道理,因为理学的封建主义味道实在太浓了,少选甚至不选,也未尝不可。通读此书,深感它的编选,不受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的“儒学中心论”的束缚,使中国文化史上那些反封建、反礼教,具有民主性和人民性的精华,得到应有的珍视和弘扬。这正是该书鲜明的思想性和倾向性之所在。
详近今,略远古,是该书编选的一条重要原则。近几年来的文化讨论,不少人一提及中国传统文化;便断之以封建文化,随之便有“封闭型”、“保守型”之类的断语,对于也已成为传统的旧民主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以及从传统文化到现代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历程,很少顾及,似乎传统文化即是封建文化。该书的编者,不囿于上述定见,将中国近代现代文化名著尽收其中,如思想之部共选了三十三部书,近现代竟占了十四部,从洪秀全直至李大钊、蔡和森。即使古代部分,编者也是详近略远,如明清之际,编者选了李贽、黄宗羲、王船山、颜之、袁枚、戴震等人的著作,其篇幅比自秦汉至宋明的篇幅还要长。又如编者在史地之部对王国维、顾颉刚、郭沫若的史学著作的选介,使读者读其文、捉其思,感触到中国史学研究在近代进步的脉络:王国维的考证法,顾颉刚的疑古法,郭沫若的分析法。该书对近现代文化的青睐,是近年来文化讨论中所罕见的。近现代文化是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及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过程中形成的。这样选编,不仅真实反映中国文化的优秀精神,而且可以反映中国文化进步的足迹及阶段性。了解这一点,可以提醒人们,中国文化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动态过程,今日中国文化的建设,除了注意批判吸收封建文化之外,还要注意对近现代文化的批判继承。
作为“选读”,本书主要是一本向人们提供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读物,因而在每篇之后,附有作者简介、题解和注释,简介扼要明了,题解勾玄纂要,注解准确精到,这都是成功之处,但更可贵之处,在于它可以启发我们对文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索。
(《中国文化名著选读》,蔡尚思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九月第一版,16.50元)
品书录
李明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