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要总是在孩子面前说:“你看看人家,考的如何如
何……”也许你的本意只是想鞭策一下孩子,但是在孩子听来,这几句话的言下之意似乎就是:“你怎么这么笨。”要知道,信心是要在鼓励中建立起来的。
请收起对孩子的苛责,多付出一些赞美,给予孩子的就是自信。
克服焦虑情绪
一般情况下,高三的时候,老师总是对有望跻身重点大学的优等生十分偏爱,而父母也同老师一样有意或无意之中加重了孩子的某种压力。持续的精神紧张和无形的心理压力会让考生更容易呈现出一种高考焦虑症。失眠、头痛、轻微幻觉、精神紧张等也随之而来。
要克服高考的焦虑,最关键的还是让孩子改变自我认识、自我评价。
当外界的评价超过自己的实际状态时,要保持一个平常的心,既不要有那些自命不凡的感觉,也不要死守一贯的优越地位,让这些并不实际的事情成为自己的包袱。应该懂得孩子和每一个参加高考的孩子是一样的,正确地评估自己,自然就会有健康轻松的应考心态。
营造宽松环境
温馨的家庭,不管对于大人来讲还是孩子而言,都是释放压力的最佳场所。
在高三复习迎考期间,最好为孩子在家里营造一种温馨、轻松的气氛,不要让疲惫的孩子再因为你的焦虑而感到压抑。
孩子有着他特殊的敏感神经,你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会影响到他的心态。有些家长到了孩子上高三的时候就特别紧张,他们会站在校门外,等着接孩子回家。在家里打扫卫生、做饭,为孩子做一切的事情。孩子学习的时候,更是不敢大声说话,走路都变得轻手轻脚。这种太过谨慎的家庭氛围,会给孩子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家长过度的紧张自然会增加孩子的负担,但有些随意的生活习惯有时也会影响到孩子,比如家长应改变一些自身的不良生活方式,最好不要在家里呼朋唤友、喝酒、打牌、聚会,尽量为孩子创造安静的环境。
在家里面,你还可以做一下孩子的忠实听众,给他一个减压的机会。对于孩子的问题不一定找到答案,关键是给他一个沟通交流发泄的途径。这个时候不适宜太多的说教,因为那会使孩子产生抗拒的反感,不如多与他们沟通,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让孩子在倾诉中放松自己。
细心照顾起居
一般情况下,高三的备考生活,孩子的饮食起居家长自然是要留意照顾的。但保持常态就好,维持正常的饮食,最重要的是不要让孩子生病。
但是,一关乎到孩子,许多高三家长就容易过度紧张。吃饭,本来是轻松惬意的家常生活,但随着考期的临近,一些家长为了给孩子补充营养,改变了以往的正常饮食习惯。除了给孩子吃些保健品外,还安排每顿饭有鱼有肉来增补营养。虽然是用心的呵护,但有时反而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
不要随意买过多的补品,面对社会中流行的给孩子“进补”的潮流,许多家长总觉得自己孩子这个也缺,那个也少,于是买回来许多瓶瓶罐罐,让孩子补充营养。且不论这些营养品具体如何,如果每天都要吃这些“补品”,任何人都会食欲不振的。
过犹不及,“过”反而会带给孩子压力。
帮助择校择业
孩子毕竟还小,考试之后,对选择学校、专业都抛给了父母,而父母此时则需要尽量地为孩子收集提供多种信息,供孩子参考,但是最后的决定权一定要交给孩子。
父母可以上网或者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各个有报考意向的学校,仔细地咨询这些学校,充分了解情况,比如填报志愿时,要注意收集、整理招生资料和信息。对前三年本地区考生志愿的分布、高校提档分数线等资料,进行认真分析,找出年度间学校志愿上下波动的规律,结合社会需求实际,预见当年生源的大体走向。从中选出几所适合自己的学校,进行细致斟酌,然后决定取舍。
实践证明,科学分析招生资料,才能使志愿选择更具针对性。对学校往年提档线上下波动现象的把握,可以减少填报志愿的失误,然而这些现象也并非一成不变。有的学校上下波动明显,有的则持续“高温”,有的却持续多年志愿“不济”。年度间的志愿波动是在大多数院校间存在的,因此具有可参考性,把握得好,可以较好地提高志愿的“命中率”。
在选专业的时候,一不要“追风”,以往好的专业4年之后并不一定吃香,要尊重“市场规律”,专业也有大小年和起伏变化。二要尊重孩子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在一个专业上有所成就,首先要有兴趣作为保证。在抉择的时候,把决定权交给孩子,因为孩子已经18岁了,已经是成人了,可以自己对自己负责,而且对孩子的事情放手得越晚,孩子对家长的依赖越久,吃亏的只能是孩子。给他提供足够的信息,把决定的权力交给孩子,这样才是聪明的父母,你愿意看到哪天孩子抱怨你为他选了不喜欢的专业吗?
为了孩子和家庭的和谐幸福,请把决定的一票让给已经长大的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