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节:正确地认识自己



  其实,很多事情看着很难,实际上只要肯去做,也是能做成的:

  高中二年级,我当值班班长。那时班里有个制度,轮流当班长,每人两个星期。而轮到我时,适逢元旦,班里在筹划一个晚会。大家报了节目,但我觉得节目单有些单调了,于是有了一个想法,想写一个剧本。

  说实话,就我的水平,这个想法是有些过分的,而且就两个星期,我的同学包括我的朋友都以怀疑的眼光看着我。而我自己事实上也没有太大的信心,但是当时已经放出话来,所以我也就硬着头皮去做了。但是既然去做,我还是用了心的,那个星期我脑子里完全就是这个剧本,吃饭睡觉都在想,同学偶尔的一个动作,偶尔的一句话,我都想引用。那时的基础说起来弱得可怜,只看过几幕的《雷雨》,关于戏剧的常识一无所知。但是我还想努力地去写,第一次感到创作的痛苦,没有激情的地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常常感到一种无奈的憋气。但是终于,虽然很幼稚,我还是完成了。接着匆匆地排练,比写作时更痛苦,不懂舞台规范,很多东西又没写明白,大家无所适从。还好同学都比较支持,大家边排边改,竟然就这样排了出来,最后演出时,大家都很激动。虽然很幼稚的几幕,但却是自己的原创。到现在想起来,这也是我最骄傲的事情之一。这件事让我领悟到的是,有很多事看起来很难,做起来也很难,但是只要你敢做,也还是能做成的。

  三、要求和原则

  1.正确地认识自己

  有效的正强化来源于正确的自我肯定,正确的自我肯定又来源于正确的自我认识,即较为客观、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基本情况,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人无完人,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

  2.把握好“度”

  把握好“度”是运用好“正强化”方法的一大原则,要做到对自己的优、缺点既不放大,也不缩小。放大自己的缺点,容易对自己的进步认识不足,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停滞不前;放大自己的优点,则容易对自身的情况缺乏清醒的认识,滋长骄傲自满的心理,也会阻碍自己的发展。

  四、操作方法

  用“正强化”法培养行为习惯,要注意以下几个“技术要点”:

  1.选择适宜的正强化物

  当你表现出适宜或良好的行为,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自己奖励和肯定,这些奖励和肯定就是刺激你再次表现好行为的正强化物。当然,每个人的喜好是不同的,因此要先了解什么样的正强化物会对你有激励作用,以便在适当的时候选择合适的正强化物。

  下面列举出一些常见的正强化物调查表,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程度排序。当然,如果你还有其他特殊的正强化物,也可以再加上。

  消费性强化物:指糖果、饼干、饮料、水果、巧克力等一次性消费物品。

  活动性强化物:指看电视、看电影、做手工、踢球、去公园、野餐、旅游、逛街等属于休闲性质的活动。

  操弄性强化物:指布娃娃、变形金刚、玩具汽车、玩具手枪、图画、卡片、气球等自己爱反复玩弄的物品。

  拥有性强化物:指在一段时间内孩子可以拥有享受的物品,比如小狗、小猫、录音机、录音磁带、光盘、电脑、钢琴、小提琴、漂亮的衣服、笔记本、纪念品、文具盒等。

  社会性强化物:属于精神层面的奖赏,比如:拥抱、抚摸、微笑、奖状、注视、亲子逗乐嬉戏、讲故事、口头夸奖(聪明、能干、好孩子)等。

  这里要注意的是,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行为养成后,有形的强化物要逐渐减少,社会性强化物应该逐渐增加。

  2.对准要强化的适宜行为

  当自己呈现好的行为时,不要急于给自己奖励即强化物,而要想清楚是什么样的好行为能让自己得到这一奖励。如果在情况不甚清楚的时候就随意给自己奖励,那么强化物就会失去它的强化意义。

  正强化物必须紧随着好行为出现之后,间隔越长,效果越差。给予正强化物要适可而止,以免产生“饱餍”或者损害身心健康。多种正强化物最好配合使用,花样变换灵活。

  3.把计划告诉父母,以取得他们的积极配合

  父母是最能帮助我们养成良好习惯的人,如果你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他们,他们会很乐意帮助你实施计划。

  首先,你可以把自己的习惯养成目标和希望得到的强化物告诉父母。

  比如要养成做作业不拖拉的习惯,可以规定自己在七点钟之前完成作业就可以玩15分钟的电脑游戏,如果一个星期都做到了,星期日就可以玩半个小时。如果连续一个月都做到了,可以去游乐场玩一次。

  然后,请父母掌握强化物。

  青少年的自制能力不够强,可以考虑请父母掌握强化物。同时,要求父母给自己呈现正强化物的时候,不是给了东西就完事,还要口头叙述是什么行为得到了他们的赏识。还要注意一点,就是请父母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少用评价式的赞美。因为评价式的赞美往往比较极端,比如当你画了一幅好看的画,父母如果评价说:“画得真好,以后肯定是一个小画家!”这样的赞美会让我们养成对高期望评价的依赖,不利于培养我们的自主性。此时,父母如果能具体描述我们在主题、构图、色彩、创新等方面的长处,这种客观的赞美能让我们明白自己到底好在哪里,自己在哪一方面还要发扬光大,有利于获得正面且客观的自我认识。

  对于我们来说,描述事实远胜于空洞的赞美。

  比如上文中,丁先生强化的行为就很具体,即鼓励女儿“不耻多问”,连遍数都清清楚楚,女儿得到的指导就很明确。而丁红的妈妈说孩子“反应慢”是犯了家教的忌讳,既消极否定,又粗枝大叶,怎样为“慢”?缺乏建设性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