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幼育



  婴儿呱呱落地,意味着人生的开始。

  刚刚落地的婴儿,人们很难断定他是天才还是庸人。只要他不携带着祖辈的“病因”,只要他不是先天呆傻,发育正常,经过悉心的后天教育,都可成才。

  名人的经历告诉我们,成才的关键在于抓好孩子的早期教育。早期教育是人生的基石。人脑紧张工作开始越早,用脑持续时间越长,脑细胞的老化发展越慢。

  特异儿童怎么变成了平常人——王安石论天赋和学习的关系

  王安石(1021-1086)是北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23岁时,他写了一篇文章叫《伤仲永》,文章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金溪县有个孩子叫方仲永,家里祖祖辈辈以耕田为生。仲永长到5岁时,忽然有一天哭闹着要笔墨纸砚,父亲感到惊奇,就向邻居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提笔写了四句诗,并署上自己的名字,那四句诗是以奉养父母、团结族人为内容的。此诗传给全乡秀才们观看,都说好诗。自此以后,人们出题目叫他做诗,他马上就能写出来,诗的文采和情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县里的人也感到惊奇,有人宴请他的父亲,也有人出钱叫仲永做诗。仲永的父亲感到这里边有利可图,便每天领着儿子到处拜见县里的人,却不让儿子再去学习。

  王安石听说这事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他跟随父亲回家,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那时方仲永已是十二三岁的人了,叫他做的诗,已同王安石以前所听到的不相称了。又过了7年,王安石从扬州回家,再到舅舅家里,问起仲永的情况,得到的回答是:“他的才能已经没有了,跟普通人完全一样了。”王安石说:“仲永的聪慧是天赋的,他的这种天赋,远远超过了一般有才能的人。但是结果他却成了一个平常人,那是由于他放弃了后天教育的缘故。仲永的天赋是这样的优越尚且会成为一个平平常常的人,那么,现今那些天赋并不聪明、本来就是平常的人,如果不接受后天教育,岂不更落后于平常人了吗?”

  王安石最后说:“天赋的聪慧是有的,但天赋的聪慧并不等于才能。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有天赋的人放弃学习和后天教育,则天赋消失。无天赋的人,只要孩时努力刻苦攻读,注重后天教育,照样可以成才。”

  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才。

  ——陶行知

  天分高的人如果懒惰成性,亦即不自努力以发展他的才能,则其成就也不会很大,有时反会不如天分比他低些的人。

  ——茅盾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梁启超

  聪明人更加需要受教育,因为一个活泼的心理如果不去忙着有用的事情,它便会去忙着无用的、稀奇的。有害的事情。

  ——夸美纽斯

  “10岁神童,15岁才子,过20岁是凡人。”这一谚语之所以存在,正来源于孩子的骄傲自满、狂妄自大。世上再没有比骄傲自大更可怕的了。骄傲自大会毁灭英才和天才。

  ——木村久一

  忤逆墓的由来——王秀才溺爱幼子吃苦果

  元朝末年,曲沃县金沙林(今属山西省侯马市)有个姓王的秀才,50多岁生了个儿子,取名王进。秀才老年得子,视若掌上明珠,百般溺爱。平时,好的尽他吃,美的尽他穿,要什么有什么,百依百顺。

  王进自小得宠,十分骄横,染了一身恶习,吃喝玩乐样样俱能。一天,秀才为一家办婚事,没带王进去。王进知道父亲吃酒没有带他去,心里不满,破口大骂,并扬言非杀了他父亲不可。母亲本来想劝儿子几句,看到他那个凶神恶煞的样子,吓得躲在房里没敢吭声。

  半夜,秀才回来了,妻子慌忙告诉他说:“孩子夜里要杀你,你快躲一躲吧!”秀才问明情况,起先不大相信妻子的话,感到平时对儿子如此之好,怎么能杀老子呢?恐怕是说着玩的吧。可是,他知道儿子的脾气,又怕是真的,万一被儿子杀了怎么办呢?于是,便急中生智,取了一只葫芦,用棉衣裹好,放在被子里,乍看上去,像是自己酣然入睡的样子。

  夜深人静,王进果然持刀闯进了老子的房间,朝被头猛砍一刀,匆忙逃走了。秀才见到儿子真的杀他,惊叹道:“孩子是万万溺爱不得啊!”

  平时娇生惯养的王进,逃到异乡,举目无亲,只有靠要饭为生,处处横遭白眼,受人凌辱。几经磨难之后,才念父母恩情,痛悔不该杀父亲。从此,他立志重新做人,拜师求学,发奋读书,习文经武,练骑学射,成了文武双全的有用人才。从军之后,很快官至督军。他在征战途中路过家乡,家乡人告诉他,他的父亲刚去世不久。这时候他后悔莫及,双亲已经离开人世,不能赎罪补过,表达孝意。面对家乡父老及部下,他顿足捶胸,失声悲叹道:“我罪孽深重,你们千万不要学我呀!”

  后来,王进从自己的经历中得到了教训,对自己的子女再也不溺爱了。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孙,他把自己的罪过对孩子们说了,并且嘱咐他们:“我死了以后,掘一口深井把棺材用铁链吊在半空,天地不着。等我的罪孽消尽,铁链锈断,棺木落水,幽灵才得慰藉。”不久,王进在征战中阵亡,他的子孙遵照他的遗嘱,掘井系棺,建墓立碑,并称之为“忤逆墓”。

  溺爱的双亲应记住:过度的溺爱与娇养其结果是侮辱。

  ——利斯

  家庭教育是社会肌体的一个细胞,孩子降生以后,第一个学校便是家庭,作为这个学校的第一任教师,便是他的父母。

  ——托尔斯泰

  当一个人过分溺爱孩子时,他的爱便是反人类的。

  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完全的人。

  ——鲁迅

  听到你的读书声,我的病好多啦——清朝学者蒋士铨之母教子有方

  清朝中叶,有一位与袁枚、赵翼合称“江右三大家”的著名学者最蒋士铨(1725-1785)。他长大成才,全靠母亲钟令嘉对他的苦心教育。

  蒋士铨刚刚4岁时,母亲就教他认字。孩子还不会拿笔,母亲就劈成一把细竹丝,把它们按照点、横、撇、捺的位置分别组成不同的字体,然后抱着小士铨坐在膝盖上一个一个地教。等士铨认识了,就把这些竹丝组成的字再拆去,重新组字。由开始每天记一两个字,到后来每天记10个字。这样,蒋士铨6岁时已认识了不少字,并且能握起毛笔练习书写了。

  士铨长到七八岁时,母亲一边纺纱织麻,一边教他读书。她把书本放在自己的膝盖上,让土铨坐在膝旁,她手里干着活儿,嘴里一句一句地为孩子领读。她读一句,士铨就跟着学一句。咿咿呀呀的读书声和嘶嘶轧轧的纺车声两相伴随,别有一番境界。有时候,他们母子二人就一直这样苦读到深夜。冬天的夜晚,天寒室冷,母亲往往解开怀,让孩子坐在胸前,用薄被盖住他的双脚,陪着他照样攻读不止。士铨读得太累了,就在母亲的怀中睡上一会儿。等他稍一清醒,母亲又催促他读了起来。

  那时候,蒋士铨的父亲到外地去了,家中只有他们母子相依为命。一次,母亲生病了,士铨就坐在她的床前伺候,从不离去。看着母亲痛苦的样子,儿子问道:“你心里有什么烦闷的事吗?”

  “有啊!”

  “那,怎样才能给您宽宽心呢?”

  母亲沉思了片刻,答道:“你给娘背诵几篇所读的书,或许能够使我高兴起来。”

  于是,蒋士铨就在母亲的床边声音朗朗地背诵起来。听到儿子对所读文章掌握得如此熟练,母亲禁不住微笑了。她说:“听到你的读书声,我的病好多啦!”

  教育开始于母亲的膝下。要孩子听从的每一句话,都会影响他个性的建立——做父母的人应牢记这一点。

  ——巴鲁

  幼儿教育是教好后一代的基础,它关系到进入青少年时期德育、智育、体育的健康发展。所以说幼儿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是非常细致耐心的工作,也是一项极其光荣的工作。

  ——徐特立

  做父母的对于子女的早年教育决不是一种无效劳动。虽然在某些年月里,好像被教育者处于沉睡状态,没有见到效应;但是,到后来终有一天,会看见大有好处的。

  ——丹尼枷笛福

  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

  ——苏霍姆林斯基

  父子情——鲁迅的教子经

  海婴出世的第二天,鲁迅手里捧着一盆小巧玲珑的松树,非常高兴地来到医院的房间里,轻轻地放在了许广平床边的一张桌子上。这是他送给妻子许广平的。这松树翠绿、苍劲、孤傲、沉郁,有似鲁迅的性格。他希望儿子也像这松树。

  从寓所到医院有百数十步远。在海婴生下来之后,鲁迅每天至少有两三次到医院里去,有时还领着一批批的朋友去慰问,手里特意拿些食用物品给许广平。每当静静坐下来之后,他便欢喜慈祥地看着孩子的面孔,承认很像他自己,却又谦虚地表示:“我没有他漂亮!”

  怕用烟熏了孩子,每天工作时他就搬到楼下去,把客堂的会客室改为书房。但一到夜里12时,他必然上楼,自动地担任到2时的值班,留心海婴的服食眠息。他时常抱着海婴坐在床头,手里搬弄一些香烟盒之类,弄出锵锵的响声,引得小孩高兴。小身子在他大腿上乱跳;倦了,他有别的方法,把海婴横卧在他的两只弯起来的手臂上,在小房间里从门口走到窗前,再来回走着,唱那平平仄仄平平仄的诗歌调子:

  “小红,小象,小红象。

  小象,红红,小红象。

  小象,小红,小红象。

  小红,小象,小红红。”

  有时又改口唱仄仄平平平仄仄调:

  “吱咕,吱咕,吱咕咕呀!

  吱咕,吱咕,吱吱咕。

  吱咕,吱咕,……吱咕咕。

  吱咕,吱咕,吱咕咕。”

  一遍又一遍,直到孩子在他两手造成的小摇篮里安静地入睡。有时,他很累,但是:'总不肯变换他的定规,好像那雄鸽,为了哺喂小雏,就是嘴角被啄破也不肯放弃它的责任似的。“

  鲁迅原来是不大喜欢看电影的,后来听朋友们说,和孩子一块看电影既是一种娱乐,又可教育孩子,多方受益。于是他也看起电影来。不论写作多忙,凡是有适合儿童看的电影,鲁迅总要专门陪海婴去看。什么《人猿泰山》、《泰山之子》、《仲夏之梦》。《米老鼠》等,以及一些世界风光之类的纪录片,都带海婴看过。

  除了电影之外,一些较大的文化活动场合,只要有重大文化活动,鲁迅也总是约许广平携儿子光顾。不过,有些活动是否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他是要考虑一番的。

  一次吃晚饭时,海婴听说预购了有狮、虎、大象表演的马戏节票,他简直心花怒放,兴奋不已。他一直等到很晚,迟迟不肯上楼睡觉。但他没有听到父亲的召唤。鲁迅考虑到这些节目大都是猛兽表演,并且是在深夜临睡之前,怕海婴受到惊恐,所以没叫他去。第二天,父亲知道海婴很难过,便耐心地向海婴解释,告诉他以上的考虑,并答应白天找机会陪海婴再去观看。意外的是,第二天他们去看表演时,没有猛兽类的表演(那些猛兽关在大笼子里),只看了些马术和小丑的滑稽节目。不过,这对海婴来说,感到更有趣。

  由此可见,鲁迅为了海婴的身心健康,是何等的煞费苦心。如今,每当提到这些事,海婴还是激动地说:“父亲对我如此真心地爱,使我认识到一个人如何才能当一个好父亲。”

  单单爱孩子,母鸡也会这样做。可是善于教育他们,却是一件伟大的事业。从事这种事业,必须具有相当的才能,必须具备广博的生活知识,必须要谨慎从事,因为这是一种艺术。稍一不慎,就会窒息了儿童的求知欲。

  ——高尔基

  教养不在于知识的数量,而在于充分的理解、娴熟地运用你所知道的一切。

  ——第斯多惠

  教育——这首先就是入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

  父亲和母亲的一切生活,一举一动,应该作为儿女的榜样,也是父母对儿女相互关系的基础,这就是爱向往真理,爱却不是倾向于一己的境界。

  ——别林斯基

  从小看大,三岁知老——李大钊的爷爷李如珍教子有方

  李大钊(1889-1927)的父亲叫李任荣,是个读书人,因早年患病,在大钊未出世前就去世了。母亲因伤心过度,生下大钊6个月后也去世了。小小的大钊跟爷爷生活。

  大钊的爷爷叫李如珍,也是个读书人。大钊出生时,他已经70多岁了。他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大钊身上,对这个孙子十分宠爱,但管教却非常严格,一心要把他培养成一个读书知理的有用人才。

  爷爷管教孙子,不管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从没有半点疏忽和迁就。他常对左邻右舍说:“小孩子就像一颗茂盛的小树,由他自己去长,一点也不管教,那是万万不行的。从小看大,三岁知老。小时候要是不注意好好管教,长大以后就来不及了。”从3岁起,爷爷就教大钊识字;白天教,晚上问。四五岁就开始教他读忏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启蒙书本。爷爷对孙子严格管教,只是在孙子学习的时候。学习完了,他却马上变成一个慈母,既有耐性,又很慈祥。他常常笑着对亲友们说:“我们家里一天有两怕:书本一翻开,孙子见了爷爷怕;书本一闭上,就该是孙子收拾爷爷的时候了。”

  每天早晨梳洗完毕之后。爷爷把红漆小桌擦得锃亮锃亮,往炕上一放,孙子就知道学习的时候到了。他连忙把书本、笔墨、砚台摆在炕桌上,开始学习。就在这一瞬间,全家的气氛跟着严肃起来,孙子就百依百顺听从爷爷指挥。可是学习刚一结束,把书本一闭,孙子就要把爷爷弄得脚尖朝天。他叫爷爷取这个,爷爷不敢取那个。爷孙俩尽情地玩。

  小孩子没有不贪玩的。一天到晚一直叫他坐在那儿端端正正地读书写字,是不可能的。有时大钊读书读累了,便把手偷偷伸到桌子底下跟大狸猫玩起来,一会儿揪猫耳朵,一会儿摸猫爪子。这时,如果被爷爷发现,他就知道孙子累了,走神了。爷爷抬头看看太阳,也该是孙子休息的时候了,就说:“到外面玩玩去吧,不要到庙后头去看赌钱,在咱家院子里玩什么都可以。”孙子答应一声:“是!”就跑掉了。

  估摸时间到了,大钊转回房里继续学习。在爷爷的教育下,李大钊刻苦学习,进步很快。上学时,他受到了乡邻亲友和私塾先生的赞扬。

  我们所希望的是孩童在追求知识,而非知识压迫孩童。

  ——萧伯纳

  必须小心翼翼地培养人,就像园丁栽培心爱的果木一样。

  ——斯大林

  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

  ——卢梭

  决不能把他们教育成闷闷不乐,过早就想变为成年的人。

  ——加里宁

  女孩子的心理也能揣

  ——李大钊教子讲究心理学

  一年夏天,李大钊从北京回家休暑假。他给女儿李星华和星华的哥哥每人买回一包礼物——笔、墨、仿格字帖。孩子们见了高兴极了,他们立即研墨展帖,端端正正地坐在八仙桌旁,各自写了起来。因为小星华是第一次临帖写大字,所以她左临一张,看看不像;右临一张,看看还是不像,气得小脸发红,放下笔,含着眼泪,躲到了后院的风门后面。

  这时,李大钊和妻子都发现星华在哭。妻子正要张口问孩子,却被李大钊拦住了。他说:“女孩子的心理是很难揣摸的,你要是问她为什么哭,她不会告诉你的。你不要逼着问她,哭的原因不是很明显地摆在那里吗?”妻子有些莫明其妙。

  李大钊接着说:“我记得在一本什么书上看过,一个很可爱的小孩,一不留神,用小刀划破了自己的手指。这个小女孩立即把伤口包了起来,生怕别人发现,包括自己的爸爸妈妈。直到伤口长好了才给人看。你说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呢?这就是女孩子的一种好胜心。你明白了吗?”

  妻子恍然大悟。过了一会儿,李大钊把星华从风门后面叫出来,一同走到八仙桌旁,指着星华写的大字微笑着说:“字写得很好,有点像魏碑帖上的字。因为这是你第一次临帖,写得还不太整齐,笔画有的地方粗,有的地方细;字有的写得个儿大,有的个儿小。要是天天耐心练习,就一定会写好的。你看,你哥哥写得也不整齐呀,可是他不着急,沉得住气。只有这样,将来才会把字慢慢地写好的。”

  父亲的话像雨露,点滴人士。星华受到很大鼓励。从此她克服了不太冷静爱急躁的缺点,毛笔字练得超过了父亲和哥哥。

  对儿童的第一任务是令他们快乐。如果没有令他们这样,你便亏待了他们。没有其他的好处能抵偿这一点。

  ——巴克斯顿

  教授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引导。

  ——艾米尔

  正确教育子女的方法,我以为最主要的应该是爱和严相结合。

  ——吴玉章

  若把“强制”与严格训练少年们孜孜求学的方式,改为引导兴趣为主,他们势必劲力喷涌,欲罢不能。

  ——柏拉图

  儿童教育的特殊问题,是把握住儿童自然的冲动及本能引导之,使进于较高的知觉及判断,并养成他们更有效的习惯。

  ——杜威

  病残的女儿也不能丢——工程师郁永兴呵护独生女早慧成才

  株洲南方动力机械公司工程师郁永兴的独生女儿郁隽出生时,因颅内受损伤出血,浑身抽搐,失去知觉。经医生输液、输氧、打针,全力抢救,在恒温箱里度过了7昼夜,才保住了小生命。出院时,主治医生忧虑地告诉郁永兴:“根据临床经验和有关文献记载,患颅内出血的婴儿,十有八九是傻瓜,至少也是低能儿。”同时,院方负责人建议有关部门:“再给他一个生育指标。”

  受过高等教育的郁永兴,没有把希望寄托在“再生一个上”,而是翻阅了大量资料,决心挽救这个已经活下来的孩子。他认为,人的大脑在一生中发展最快的是婴幼儿时期。小隽脑病灶的伤痕既然铸成,只有促使机体自身早日康复,同时,辅以对脑细胞的刺激,才有可能消除因颅内出血而产生的后遗症,恢复正常的智力。

  从出院开始,郁永兴就给孩子的大脑和感官以各种刺激。他特意买了留声机和收录机,自装了电视机,选择了一些儿童歌曲、民乐、交响乐和戏曲等放给小隽听,使襁褓中的小生命每天都处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之中。郁永兴认为,音乐刺激能使人体血液中分泌出一种有益于健康的化学物质,带给人心灵上的愉快。肌体上的协调,调节大脑的功能,促进两个脑半球的和谐发展,提高思维能力。

  为了全面刺激孩子的感官,郁永兴夫妇经常对小隽讲话、唱歌和高兴的发笑,并辅以动作。同时,让她玩能发声的玩具,看和触摸颜色鲜艳、形状各异、质量不同的图案和玩具。让她练爬、练走。一岁多点,郁隽终于会说话了,郁永兴夫妇异常高兴。

  孩子会说话了,说明她发育正常。在此基础上,他们继续加强教育,带她看电影,到野外观看树木花草,给她讲故事,教她背儿歌,读外语单词……这样,一岁半时,她能把日历上的阿拉伯数字全部认出来,对着地图能指出东西南北。3岁时,能准确、流畅地背诵几十首唐诗、宋词和乘法口诀。5岁能用浅显的物理概念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掌握了几百个英语和日语词汇,能唱五六首英、日语歌曲,能进行简单的英、日语会话。一次,爸爸妈妈带她到上海人民公园和外滩去玩,她居然分别和两位外国朋友进行了5分钟的简单的对话。外国朋友竖起大拇指连连夸奖:“小孩聪明、聪明!”

  8岁时,小隽上了小学二年级,她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老师说她的智力已达到小学中、高级的水平。她不仅能解答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题,而且还掌握了不少历史、地理和物理方面的知识。这个曾被预言可能成为“傻瓜”的孩子,已成为比较聪慧的儿童了。

  受过教育的人知道怎样将每一官能作为一种工具,知道怎样开导它,磨砺它,并且怎样施于实用。

  ——莎士比亚

  孩子的天才在于开拓——贝多芬从小就有良好的家庭教育

  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1770-1827)小时候,祖父常常把他带到莱茵河边散步,讲些有趣的故事。小小的贝多芬被这大自然的秀丽景色迷住了,被祖父的故事迷住了。他常常坐在马铃叮当叮当的乡下马车上,情不自禁地哼起歌儿来。祖父见孙子喜欢唱歌,便送给他一架旧羽管键琴。4岁的贝多芬对这个东西非常喜爱,只要家里没人,他就揭开琴盖,爬在上面,用小手指按那琴键。奇怪的声音使贝多芬着了迷,他越弹越有兴趣。

  贝多芬的父亲是音乐方面的行家。凭经验,他感到孩子这样热爱音乐,将来很可能有所作为。他想:孩子的天才在于开拓,等待天才的出现是不可能的。于是他走到贝多芬跟前,指着钢琴说:“哎,你喜欢这个么,孩子?”贝多芬点了点头。父亲说:“来,我教你弹!”

  贝多芬高兴极了,每天一吃过晚饭,父亲就把他带到钢琴面前,耐心地教啊教啊,直累得贝多芬眼睛睁不开了才休息。有时贝多芬不用心,父亲就用戒尺轻轻地敲一敲他的小脑袋。要是弹错一个音符,要练上一天一夜,直到弹准为止。早上3个小时,晚上3个小时,天天坚持练。祖父对家里人说:“为着人间最美最高的艺术,小时候吃些苦是值得的。”

  父亲知道,光把孩子关在屋子里教是不行的,还要让他见见世面,开开眼界,便带他去大剧院看歌剧。贝多芬感动极了,他进了剧场不想再出来。父亲说:“你瞧,做个音乐家多了不起!创造出这么奇妙的场面,不是最大的光荣吗?”

  贝多芬不禁大吃一惊:这种动听的音乐竟是人创造出来的,是一个音乐家创造的,不是天造地设的。哎呀,自己要是能有那么一天,也成为一个音乐家多好!于是,一颗幼儿的心灵嵌进了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我将来一定搞音乐,一定的!

  11岁时,父亲给他在乐队里谋了一个位置,为他进一步深造创造了条件。13岁,他就当上了大风琴手。随后,贝多芬离开了故乡,住到了维也纳,拜见过莫扎特和拜伦。3年后他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次钢琴演奏会,轰动了全城。一个音乐天才就这样降临了。

  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

  ——赛珍珠

  儿童早期的各种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因为整个人生就是在游戏中,在他最柔嫩的性情中,在他最内在的倾向中发展和表现的。

  ——福禄培尔

  我的教育观是启发年轻人的心灵,并激发其追求知识的热忱。

  ——罗伯·梅纳德·霍金斯

  很可惜,你已经晚了两年半了——达尔文的教育子女观

  一天,有位美丽的少妇抱着自己的小娃娃去找达尔文,向他询问育儿的有关问题。

  生物学家达尔文不但对物种的起源研究精深,对育儿的见解也颇有独到之处。

  “啊,多漂亮的孩子啊!几岁啦?”没等少妇开口,达尔文高兴地首先向夫人发问。

  “刚好两岁半。”少妇诚恳地对达尔文说,“当妈妈的无论如何是希望孩子成才的。你是个科学家,我今天特意登门求教。”

  “您要问什么问题呢?夫人,快说吧。”达尔文微笑着注视着夫人。

  “我想问一下对孩子的教育,什么时候开始才好?”

  “唉,夫人,很可惜,你已经晚了两年半了。”达尔文惋惜地告诉夫人。

  个性的教育基本上要在三岁以前完成,这以后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再教育的问题了。

  ——苏霍姆林斯基

  大器不一定早成——从爱因斯坦第一次考大学落榜说起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出生在德国一个犹太人的家庭里。他4岁的时候,还不大会说话。人们怀疑他是低能儿,是傻子。

  后来,他上学了,但学习成绩一般,甚至排不上中等名次;整天不言不语,被人叫做“老实头”。学校的训导主任对工程师——他的父亲老爱因斯坦断言:“你的儿子将是一事无成的。”果然,第一次考大学,他榜上无名。

  然而,正是这个爱因斯坦,后来却成为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人类宇宙中有头等光辉的一颗巨星。”

  爱因斯坦成为一颗科学巨星,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这其中有他童年时父亲给他的那件小罗盘的启发。

  爱因斯坦小时候,有一次病了。他的父亲拿来一个小罗盘给他玩。爱因斯坦用小手捧着这个新奇的玩具,只见当中有一根针在轻轻地抖动,而且始终指着北方。他把罗盘转了一个方向,可是,那根针却不肯跟着罗盘一起转,仍旧指着北方。爱因斯坦又把罗盘捧在胸前,猛然把身体扭过去,再扭过来。可是,那根针还是指向北方。他变换着各种方法:顺转、倒转,把罗盘翻过来转,侧着转、快转、慢转,都不起作用。罗盘上那根小红针的方向老是不变。

  奇怪!真是奇怪!

  “是什么力量拉着它指向北边呢?”爱因斯坦把罗盘放在那里,四处寻找,结果什么也没有发现。后来,还是老爱因斯坦帮儿子解开了这个谜。

  从此,好奇的爱因斯坦总喜欢“独往独来”。别的孩子拿着木棒、小枪玩打仗的游戏,他却一个人在角落里玩积木,还喜欢用卡片搭房子,一直搭到14层那么高。高兴了,他还请父亲当助手,帮他搭制别的东西。父亲工作再忙,总是有求必应。父子俩常常玩起来错过了开饭时间。从那些“建筑”中,爱因斯坦感到了创造的乐趣。

  受母亲的影响,爱因斯坦从小喜欢拉小提琴。每次演奏,他的眼睛总是闪着亮光,手激动地发颤。当他母亲在钢琴上弹奏出一曲莫扎特或贝多芬的奏鸣曲时,他就一动不动地站在旁边,沉浸在深沉的乐曲声中。

  爱因斯坦从小养成了思考、探索、追求真理的习惯,正是这个习惯,使他登上了科学的顶峰。

  假如你的将来不愿意悲伤,那就不要忽视你的孩子的任何一件极细小的行为。

  ——列宁

  小孩子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要知道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多经验、多学识、多思想。所以做父母不得不注意小孩子的动作和游戏。

  ——陈鹤琴

  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德国教育学会会员卡尔·威特的教育观

  “只要上帝赐给我一个孩子,而且你们认为他不是白痴,那我就一定能把他培养成非凡的人。”

  这是19世纪德国教育问题学会会员卡尔·威特在一次学会上的辩词。在这次会议上,有人发表言论说:“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天赋而不是教育。”卡尔·威特不同意这个见解。他反驳说:“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人,不是决定于天赋的多少,而是决定于从生下来到五六岁时的教育。就是那些只具备一般禀赋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为非凡的人。”

  不久,卡尔·威特果然有了一个儿子,也取名为卡尔·威特。小威特不仅不聪明,而且先天不足,体重不过2公斤,两只手和两只脚不停地抖动,哇哇的哭叫声像中毒的小老鼠。邻居们背后纷纷议论,说小威特是个白痴。就连小威特的母亲也说:“这样的孩子,就是教育也是白费力的,白费力的!”然而,老威特没有失望,他认真教育起小威特来。他教小威特读书时,先买来小人书和画册,把其中有趣的故事讲给他听,然后对他说:“如果你能认识字,这些书都能看明白的。”有时他干脆就不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小威特听,而对他说:“这个画上的故事非常有趣,可爸爸没工夫给你讲。”这样就激发起小威特一定要识字的愿望和兴趣。于是,他这才开始教小威特识字。

  小威特有了读书的兴趣,就很刻苦了。不久,这个孩子就轰动了附近地区。他七八岁时,已经能够自由地运用德语、法语。拉丁语等六国语言,通晓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就考入了莱比锡大学。这个大学的校长说:“小威特已经具备了十八九岁青年们所不及的智力和学力。”很显然,这是老威特对他实行早期教育的结果。1814年4月,未满14岁的小威特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两年后,又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

  后来,老威特把对小威特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叫做《卡尔·威特的教育》。

  教育最伟大的技巧是:知所启发。

  ——亚美路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当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

  ——郭沫若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爱迪生

  有人问,写一首好诗,是靠天才呢,还是靠艺术?我的看法是:苦学而没有丰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没有训练,都归无用;两者应该相互为用,相互结合。

  ——亚里士多德

  不要埋没了她的天赋

  ——世界著名的小影星秀兰·邓波儿在母亲的关怀下脱颖而出

  秀兰·邓波儿是30年代世界著名的童星,她于1928年4月23日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秀兰·邓波儿自幼聪明伶俐,相貌出众,一副迷人的歌喉,演唱起来如同百灵鸟的歌声一样婉转动听。她的舞姿轻盈优美,声调甜美悦耳;模仿大明星的动作,更是惟妙惟肖。

  曾在豆蔻年华时憧憬过舞台生涯的妈妈,见不满3岁的女儿千伶百俐,具有表演才能,像个小精灵,自然喜不自胜。她认为,秀兰·邓波儿这孩子既然有表演的天赋,那就不要埋没她,要及早培养她。母亲下决心培养女儿成为一个大明星,实现自己少女时期的梦想。于是,她选中了梅格林夫人的舞蹈学校,把女儿送去训练。

  在秀兰·邓波儿3岁那年的一天早上,她开始身穿训练服,脚登小运动鞋,去学校上舞蹈课。上完课后,妈妈和她刚走出训练室,音乐老师就对她们说,有几位电影公司的导演,想找两个小女孩和十个小男孩拍电影,应该让秀兰去见见他们。

  6天以后,妈妈接到了让秀兰·邓波儿去好莱坞试镜头的电话。当时,大约有200多名2至7岁的儿童在等候选择。

  秀兰·邓波几天生是棵表演的好苗子。在试演的过程中,她对整个表演都很投入,丝毫不觉得害怕,很精彩地完成了导演要求她做的一切。几天以后,环球制片公司把她们母女叫去。他们想和秀兰·邓波儿签订两年的合同,演26部系列电影,让秀兰出演主角。

  从此,3岁的秀兰·邓波儿开始步入影坛。从4岁到5岁两年间,她为教育电影公司拍了12部电影,其中包括《战争婴儿》、《好莱坞的孩子》、《干什么》等。这时,她已经是个小有名气的童星了。

  教育制片人杰克·海斯,于1933年9月宣布个人破产,5岁的小秀兰失业了。可她并没有一下子陷入困境。一天晚上,秀兰·邓波儿主演的一部影片在试演。这时,她正在影院大厅里做一些即兴舞蹈表演,福克斯制片公司的歌曲作者杰伊·戈尼根据墙上的海报,一下认出了她,叫秀兰和她母亲一起去见《站起来喝彩》一片的副制片人布朗先生。布朗让秀兰表演了一番,感到十分满意,立刻同意让秀兰参加《站起来喝彩》的演出。

  该片已经开拍,秀兰·邓波儿便抓紧时间练习。母亲帮助女儿熟悉剧本,把剧本的台词念给她听,不时地停下来解释:为什么其他演员那样表演,以及那些语句、生字的含义。

  一天,福克斯公司的大老板希恩把她母女二人叫到办公室里说:“我们的人说她很有潜力,遗憾的是她需要更多的训练。训练要花不少钱,但我们愿意冒冒风险。我们每星期给她的工资是150美元,期限一年,然后再决定是否签7年的合同。至于你,夫人,我们再签署一个附加合同,你要照顾好你的女儿,一星期的工资是25美元。”

  秀兰·邓波儿6岁那年,主演了《站起来喝彩》。她胸前戴着个圆点花纹的圆嘴,一边舞蹈,一边唱着《戴蝴蝶的孩子》这首歌。她的舞姿轻柔,歌声甜美,充满童真,真是人见人爱,一下轰动了影坛。

  派拉蒙影片公司看到秀兰·邓波儿的精彩表演,立刻向福克斯公司求援,以一星期1000美元的代价,把秀兰·邓波儿租来主演《马克小小姐》,期望她表演得更加成功。

  秀兰·邓波儿果然不负众望,《马克小小姐》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有家上映该片的影院,在三星期内就赚了10万美元,而另一家影院,两星期内赚了6万美元。该片成为美国各影院的抢手货。

  别看秀兰·邓波几年龄小,练表演、练发音都十分刻苦。排《偷乘者》时,导演要求她必须学会一百多个中国词组,她硬是死记硬背学会了。

  秀兰·邓波儿还是个严格要求自己的好孩子。影片中有一支曲子是另一个女孩唱的,秀兰·邓波儿觉得这支曲子自己也能唱,但因为她此时掉了一颗牙,发音有嘶嘶声,导演还是拒绝她唱。她闹了情绪。后来,那女孩病了,秀兰·邓波儿以为自己可以称心了。不巧,她也病了。她对母亲说:“是不是因为我诅咒过她,上天才这样惩罚我?”她真的很后悔自己的嫉妒心。

  秀兰·邓波儿的演技越发熟练,声誉也越来越高。《华盛顿邮报》著名的电影评论家纳尔森写道:“……表演潇洒自如,令人如痴如醉……使人耳目一新……充满轻松活泼之感……”

  她主演的另一部影片《亮眼睛》刚一上演,便引起轰动,观众纷纷赶至影院,一睹为快。该片进入影院仅三个星期,就赚回拍片的成本费19万美元,几个月后,就收入纯利200万美元,濒于财政崩溃边缘的福克斯制片公司,一下子就起死回生了。

  6岁的秀兰·邓波儿在1934年的前6个月里,主演了四部影片。另外,她还在其他几部片子里演了几个次要角色。这一年的7月4日,也就是美国独立节的这一天,福克斯公司把秀兰·邓波儿的薪金,从每周150美元提到每周1000美元。

  从小灌输商业思想——老洛克菲勒影响小洛克菲勒

  美国石油大王约翰·D·洛克菲勒是美国实业家、慈善家和美孚石油公司创办人。他于1839年7月8日诞生于纽约州,1852年全家移居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

  小约翰的父亲是个商业意识极强的人,他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小约翰。

  小约翰7岁那年,有一次独自去树林里玩耍,正玩得兴致勃勃,忽然在林木深处发现了一个火鸡窝。他心中一动,想出个非常奇炒的主意。于是,他每天一大早就跑到树林子里,悄悄藏在火鸡窝附近,等火鸡暂时离开窝时,他就奔上前去,抱着一只小火鸡就跑。他把抱回家的小火鸡养在自己的房间里,细心照料喂养。他一次又一次,抱回了几只小火鸡。到了感恩节,他就把喂养大了的火鸡,卖给邻近村子里的农民,把赚到的镍币和银币,都放进了蓝色的瓷盒里,然后,他又把盒里的硬币,变成了一张张绿色的钞票。他的做法受到父亲的赞扬。

  小约翰11岁那年,父亲因涉嫌对家里的女佣施暴被起诉。当法庭要传他父亲的时候,他父亲逃走了。

  父亲逃走后,约翰作为家中的长子,家庭的重担,自然落到他的双肩上。他要在田里干活,有时还要挤牛奶。

  同中国的家庭观念十分不同,美国是一个商业意识很强的国家,父子之间的劳务来往也都要计算报酬。约翰把帮家里干活的工资,每小时按3角7分计算,全部记在自己的本子上,准备父亲回来,再向他结账。

  父亲经常在夜间潜回家中和儿子见面,有时给儿子点钱,约翰都积攒起来。有一次父亲问他:

  “小约翰,你的瓷盒里大概存了不少钱了吧?”父亲望着这个满脑子生意经的儿子喜不自禁。

  “我贷了50元给附近的农民。”小约翰满脸骄傲地说。

  “噢,你攒了50元啊!”父亲惊讶了。

  “利息7.5%,到明年就能拿到7角5分的利息。另外,我在马铃薯田里帮你的工,每小时3角7分,明天我把小本子拿给你看,其实像这样出卖劳力是很不划算的。”小约翰毫不理会父亲的惊讶,滔滔不绝地说着,一副精明的商人的神气。这一年,约翰才12岁。

  父亲每一次深夜潜回家中,总是不厌其烦地向儿子灌输商业意识:“人生只有靠自己,做生意要趁早。”

  深受父亲影响的小约翰,12岁就辍学了,投身于多彩多姿的工商业世界。

  小约翰为了寻找职业,敲过银行经理的门,到过他从小就不喜欢的铁路公司,小商店他绝不愿去。烈日下,他热汗淋淋,奔波了几周,终于找到了一家叫休·泰德的公司。他的工作是会计助理,薪水是每周3元5角。

  约翰是个非常认真的小会计。每当水电工人来清款,老板以前大都是清出多少就付多少,而小约翰却要把每一页目仔细查清后再付款。有一次,公司从弗格蒙特州购进了一批大理石,可是当运来之后打开包装一看,却发现高价购进的大理石材,竟有吸疵。这是运输过失,于是小约翰要求公司负责赔偿损失。

  对这件事,老板休戚大为赞赏,他立刻把约翰的月薪提为25元,第二年又把月薪提到50元。

  在休戚公司工作的第三年里,约翰准确地掌握了商业信息,果断地收购了一批小麦粉和火腿。

  休戚有些担心,埋怨约翰说:“你是怎么搞的,竟自作主张买起小麦来了,我们的公司是以居中介绍抽取佣金和办理货运来赚钱的,投机的生意,可是从来不做的。”

  约翰从容地说:“董事长,根据新闻报道,英国即将发生饥荒,现在趁机把货运到纽约,一定可以赚大钱。另外,我还订购了80桶高级火腿呢!”他还购进了玉米、肉干,甚至还买了食盐。公司本来也做住宅、办公室、仓库等的租赁业务,如今仓库里却堆满了约翰所囤积的小麦、玉米、高级火腿等。

  果然不出约翰所料,不久,英国发生了饥荒,休戚公司把囤积的货物,向欧洲市场抛售,获得了巨额利润。

  “休戚公司的那个乳臭未干的小伙子,对他丝毫大意不得呀!”“那家伙实在是个天才商人!”一时间,约翰的名声远扬,成为人们议论的对象。

  约翰·D·洛克菲勒,从16岁当簿记员开始,靠其从小养成的商业感觉和逻辑的分析头脑以及出奇制胜的经营策略,终于成为垄断全美石油业的石油大王,美国十大富豪之一。

  就是那些只具备一般禀赋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为非凡的人。

  ——卡尔·威特

  父母只管生养,不管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态度。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为了革命的利益,要求父母把教育子女的责任担当起来。

  ——宋庆龄

  聪明的父母们,不但提供其子女生活之资,占有充足的财产,而且也必须使他们尽其一切手段来劳动。如此,他们的心灵就充满智慧。

  ——夸美纽斯

  还有一种母亲,把孩子视为宝贝,怕跌倒摔伤不让孩子滑冰;怕溺水不让划船和游泳。这简直是把孩子用玻璃罩子罩起来,是非常错误的。这种教育方法只能使孩子成为废人。

  ——木村久一

  我总是希望一些“有天赋的”、“才华出众”的儿童不要被父母娇惯坏了。因为这些做父母的很为自己的孩子感到骄傲,而忘记了应该让孩子的生活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不应成为孤芳自赏、自命不凡的人。

  ——克鲁普斯卡娅启蒙·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