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引导



  孩子的心室是无限广阔的。

  他常常想到星月以外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地穴……在孩子面前,你应该想到,你就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孩子众多的问题面前,你应当耐心地回答他们的问题,应当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不要板着面孔做父母。即使对孩子的问题你一时答不上来,也不要搪塞、哄骗。当孩子有自己的主见时,你更应当和他交谈,不能武断地加以干涉。当你能给孩子正确的答案,对他进行正确的扶持和引导时,他才能在心灵深处喊你爸爸、妈妈。

  我是爸爸妈妈养出来的——鲁迅教育儿子的一段往事

  周海婴小时候爱提问题,鲁迅有问必答,而且回答得那样耐心、直率、富有感情。

  夏天夜里熄了电灯,一时睡不着,海婴便夹在鲁迅和许广平之间,听讲故事。高兴了,他会两面转来转去地吻他们,而且很公平地轮流吻着。一天夜里,鲁迅照例躺在床上,海婴发问了:

  “爸爸,人人是那能死脱的呢?”

  “是老了,生病医不好了的。”

  “是不是依先死,妈妈第二,我最后呢?”

  “是的。”

  “那么依死了这些书那能办呢?”

  “送给你好吗?要不要呢?

  “不过这许多书哪那能看得完呢?如果我不看怎么办呢?”

  “那么你随便送给别人好吗?”

  “好的。”

  “爸爸,你如果死了,这些衣裳怎么办呢?”

  “留给你大起来穿好吗?”

  “好的。”

  就这样,他们一直谈到入睡。

  鲁迅很注意孩子的求知欲和想像力。他说:“孩子常常想到星月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人蚁穴……”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做父母的应当耐心地给予解答,切不可搪塞、哄骗。

  又有一次,海婴骑马式地坐在鲁迅身上,边吃东西边谈天,一个幼稚的问题又提出来:

  “爸爸,依是谁养出来的?”

  “是我爸爸妈妈养出来的。”

  “你的爸爸妈妈是谁养出来的?”

  “是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

  “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一直往前,最早的时候,人是哪时候出来的?”

  “这要追寻到物种起源的问题”。鲁迅告诉他是从单细胞来的。但是海婴还要问:“没有单细胞的时候,所有的东西从什么地方来的?”

  “这问题不是几句话可以回答了的,而且也不是五六岁的幼小心灵所能理解的。”为了不使孩子失望,鲁迅告诉他:

  “等你大一点读书了,先生会告诉你的。”

  对于孩子的性教育,鲁迅认为是“极平凡的”。许广平回忆说:“赤裸的身体,在洗浴的时候,并不禁止海婴的走出走进的。实际的观察,实物的研究,遇有疑问,随时解答,见惯了双亲,也就对于一切人体都了解了,没有什么惊奇了。”

  对儿童的问题应当简短地、耐心地、严肃地回答他们,不要哄他们、欺骗他们,要用适合他们理解程度的话向他们解释。当他们问到他们不应该知道的问题时,要巧妙地避开他们的问题,而不要挫伤孩子的求知欲。

  ——别林斯基

  运用腔调、表情,举止适度,这一切对于一个教育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件琐事都有很大的意义,因此要教家长学会注意这些琐事。

  ——马卡连柯

  在发展的每个阶段,儿童都有他自己的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给任何特定年龄的儿童教某门学科,其任务就是按照这个年龄儿童观察事物的方法去阐述那门学科的结构。

  ——布鲁诺

  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让他们发挥小小的创造力?

  ——陶行知

  正确对待孩子的好奇心——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子观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在孩子的好奇心面前不堵不伤,导之有方,堪称父母楷模。

  一次,陶先生有位朋友的妻子领着孩子来他家玩,无意中谈起了孩子调皮,说将她的一块金表拆坏了,因此,她把孩子狠狠揍了一顿。陶先生听了幽默地说:“哎呀,这怎么行,中国的爱迪生恐怕被你枪毙掉了。好奇心是孩子的天赋,这样对待孩子,会起什么作用呢?”随即他讲了爱迪生被学校开除后,了解他的母亲,把家里的地下室让出来给他做实验室,终于使爱迪生成为发明大王的经历。

  那孩子的母亲听后有些惋惜,陶先生接着给她面授了一个补救的办法:“你可以带孩子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钟表匠将表修理一下。但一定要让你的孩子在一边看师傅如何修理。这样,修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成了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也得到满足。同时,还能学到技术。或许你的孩子将来会有所作为呢!”一席话,说得那孩子的母亲心说诚服。

  后来,那拆坏金表的孩子果然成为轻工业系统的行家里手。

  孩子们只要不撒谎,不要板着面孔威吓孩子,他们惟一不能忍受的是虚伪。

  ——列夫·托尔斯泰

  多读没有字的书——叶圣陶不把考试分数看得那么重

  叶圣陶的儿子叶至善在小学时曾因学习成绩不佳留过三回级。后来,经过努力,他考取了一所以学风严格、学生成绩优异而闻名的省立中学。他在这所学校读了一年,又因为有四门功课不及格要留级。刚进中学就留级,至善非常难过,面对那些不及格的成绩单,他忍不住哭了起来。

  叶至善的母亲很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她看到至善的成绩报告单上分数那么低,总是唠唠叨叨,说孩子不争气,没出息。而大名鼎鼎的教育家、至善的父亲叶圣陶却从来不说什么。他不大注重考试,也不大相信分数,他认为,一门功课学得好不好,得看是否能把学的知识全部消化,以达到终身受用。成绩的好坏不是单凭考试能衡量出来的。他了解儿子:至善最不愿死记硬背什么东西,特别是国文和英文,考试要默写整段甚至整篇课文,可他偏偏不愿死记硬背,当然考试不会及格的。他从平时和儿子的对话中感到儿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弱,知识面也不窄。因此,他面对孩子的成绩单并不责备,只是说,不要哭,也不要思想上背包袱,还是再换个学校吧。于是他让至善进了一所私立中学。这所学校和省立中学完全不同。叶至善进了这所学校,有了明显的转变,对学习感到有兴趣了,也不用整天在做练习题和做作业上花多少工夫,因而有足够的时间看课外书籍,以及唱歌、吹口琴了。

  孩子的兴趣变广了,父亲很高兴,又鼓励他说:“这很好,以后还要多读没有字的书。”他解释说,所谓“没有字的书”,就是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向社会和自然学习知识和技能。有用的知识不只是在课堂上,不只是在那些教科书里,而是在社会生活中。叶圣陶喜欢看书,各种内容的书都看。孩子们可以随便到书架上拿书,只要自己愿意就行。他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来问至善,让他回答,借以锻炼他的表达能力。

  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叶至善这个在小学和中学留过四次级的孩子,终于成为著名作家,后来担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和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少儿出版社编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一个美好的家庭,有如沙漠中的甘泉,涌出宁谧与安慰,使人洗心涤虑,怡情悦性。

  ——兰尼

  不要把许多杂乱的词句塞在脑子里,而是要启发了解事物的能力,使得从这种能力之中流泻出——像从活的泉眼流出一样——一条溪涧(知识)来。

  ——夸美纽斯

  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因为不把学到的全部知识融会贯通,共产主义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就会成为一块空招牌,共产主义者也只会是一些吹牛家。

  ——列宁

  考试对于那些准备得最好的人来说也是难以对付的,因为最大的傻瓜也可能问出连最聪明的人也回答不了的问题。

  ——科尔顿

  他爱三弦,就给他买一把——李德伦从一把三弦开始走上乐坛

  他热情诙谐,豁达爽朗,虽然年事已高,却依然精力旺盛;一谈起音乐,他两眼闪着光芒,话题滔滔不绝,仿佛全身都沉浸在一种美的环境中。他就是我国享有盛名的音乐指挥家李德伦。

  1917年,李德伦出生在北京一个官僚家庭。父母和家庭成员都没有对音乐产生任何兴趣,惟独他,自幼就表现出一种特殊的爱好。那是他四五岁的时候,一天,家里人带他去天桥玩耍。他生平第一次见到这样热闹的场面;抡大刀的、耍杂技的、练武把子的……看得他眼花缭乱。然而最吸引他的,却是一个弹三弦的人。小德伦站在那人跟前,发痴似地看着那把三弦和那双不断挥动的手,久久不肯离开一步。回家后,他缠着父母非给他买一把不可。起初,家里人以为小孩子图新鲜,不想给他买。后来母亲观察到小德伦真是热爱三弦,便向他父亲建议:“他爱三弦,就给他买一把吧。”父亲也满口答应。

  从此,小德伦抱着三弦,整天坐在僻静的角落里,不断地拨弄着。虽然在他的手下,这把小三弦没有奏出悦耳的乐曲,但它把他带进了一个新的世界。后来成名的李德伦说,那竟是他走向乐坛的开端。

  李德伦的童年,正值军阀混战时局动荡的年代。他的家从北京迁到天津,又迁到长春,最后又迁回北京。几经周折家产越来越少,但三弦一直没有离开李德伦的手。

  30年代初,李德伦进了中学,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音乐。那时候,许多电影院里都有乐队为无声电影配乐,电台有时也播放一些名曲,每遇到这样的机会,父母就让李德伦去看去听。

  那时的李德伦,包括他的父母,只是把音乐当做一般爱好,但究竟它有何积极作用,谁也说不清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李德伦和同学们一起投入抗日救亡运动。这期间,音乐家吕骥发起组织“北平歌咏联合会”,父母让李德伦马上报名参加。在多次示威游行中,李德伦领头教唱抗日歌曲,使斗争取得胜利。实践使他对音乐的作用有了新的理解。

  1940年,李德伦到上海考入了国立音专。1946年,他从音专毕业,入了党,并接受周恩来同志的邀请,在红色政权的第一管弦乐团——中央管弦乐团担任教员和指挥。从此,他开始了创造性的音乐生涯……

  儿童特殊的问题,是把握着儿童自然的冲动及本能胜利导之,使之进入较高的知觉及判断,并养成他们更有效的习惯。

  ——杜威

  我们对于孩子喜欢某事应当设法帮助他努力。他爱虫鱼,说不定就是达尔文;他爱玩把戏,说不定就是爱迪生;他爱弄音乐,说不定就是贝多芬;他爱涂颜色,说不定就是密雷。

  ——张宗麟

  父母是启蒙老师——丁肇中的成才之路

  1974年11月,一个震撼世界物理学界,特别是高能物理学界的消息传开了:丁肇中领导的实验小组发现了“丁粒子”。1976年,丁肇中继杨振宁、李政道之后,成为第三位中国血统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回忆他的成才之路,也包含了父子情深。血浓于水的亲情。正如丁肇中所说:我的父母待我思重如山,他们不但生育了我,抚养了我,更注重教育我,琢磨我,我的成才成器,首先应感谢我的父母——我的启蒙良师。

  丁肇中的祖籍是山东省日照市。父亲丁观海、母亲王隽英都是大学教授。1936年,丁观海和已有身孕的妻子隽英到美国进行学术访问。2月4日,王隽英意外早产,在美国安·亚柏尔大学的医院里,临盆分娩了一个男婴,他就是后来荣获诺贝尔物理奖的丁肇中。

  3个月后,王隽英怀抱婴儿回到中国,回到丈夫身边,并于暑假间同去山东日照了宅省亲。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丁观海和王隽英又携儿到重庆。丁观海在重庆大学、复旦大学任教,王隽英则在四川教育学院工作。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小肇中没能进小学读书。为了教育好孩子,夫妻俩共同商讨制订了教育儿子的方案。夫妻俩都有了双重的教育任务:白天在大学里当教授,晚上则在灯下教自己的孩子读书。

  他们对小肇中的学习一点也不放松,白天复习功课做作业,晚上灯下先由母亲检查批改作业,然后由父亲教新课。亏得小肇中聪明好学,知难而进,因而尽管功课压得很重,还是游刃有余,空下来不是画几幅静物写生,便是拍皮球,而他玩得最多的还是用黏土捏各种玩具摆龙门阵取乐。

  1948年冬,丁肇中随父母定居台湾的台中市,先后人台中市丰原中学、台北市的成功中学和建国中学就读。读高中时,他最感兴趣的是历史,但很快又意识到,在历史上寻找真理比在自然科学中寻找真理要困难得多,因而又把兴趣转向物理和化学。

  中学毕业后,丁肇中被保送进台湾成功大学,但他一心向往的是进台湾大学。他报考了台湾大学又名落孙山,最后还是回到了成功大学。此时,他没有灰心。他认为,这次失败并不能代表前程的失败。他更加踏实地学习。父亲看到他的刚毅自信的精神,表示全力支持。母亲则鼓励他说:你要记住一点,不管你学哪一行,你一定要成为那一行的佼佼者。

  1956年9月,丁肇中赴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并经过艰苦努力,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尼文斯实验室,经过两年的努力,发现了重氢分离子,第一次获得了自己的实验成果。接着,他有一系列的新发现。特别是在1974年8月,在高能加速器的质子碰撞实验中,他发现了一个新的粒子,即“丁粒子”。“丁粒子”是已发现的原子核子几百种粒子中重量最大、寿命最长的一种,轰动了沉寂十多年的高能物理学界。为此,丁肇中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并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这是美国科学家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母亲对于孩子是第一所学校。

  ——穆尼尔·纳素夫

  善于发现天赋的父亲——傅雷教子艺术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他的儿子博聪19岁时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国际艺术比赛,获钢琴三等奖;21岁时,又参加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获三等奖。傅聪成名后,当问及他的艺术成长道路,他总是把父亲称做他学音乐的第一位老师。那么,傅雷是怎样引导孩子学习音乐的呢?

  傅雷的家中常常是高朋满座,朋友们聚在一起谈文学艺术,论人生哲理。开始,傅雷认为傅聪和他的弟弟傅敏年纪小,不懂事,不让他们在场,更不让他们插嘴。而小孩子呢,天性好奇,总想挤在大人中间表现自己。大人越是不让听,小孩就越是想来听。有一次,画家刘海粟到傅家做客,与傅雷在书房内鉴赏藏画,两人之间免不了一番高谈阔论。说话间,傅雷忽然要去外间取东西,打开门竟看见傅聪带着傅敏正偷听得人神。孩子的好奇心让傅雷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意识到,接纳孩子参与大人谈话,有弊但更有利,让小孩听大人论事,可以让孩子早涉人生,促使孩子早慧。于是,等孩子们稍稍长大一些,傅雷就允许傅聪和傅敏旁听大人的谈话了。

  傅雷的朋友大都是社会名流贤达,有高尚的人品素养,所以傅聪从其孩提时代的“旁听”中,学到了许许多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傅雷对教育子女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在孩提时期,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并进行正确引导,如果逆天赋而行,那是无法取得成功的。傅雷在给周宗荷的信中写道:“天生吾人,才之大小不一,方向各殊;长于理工者未必长于文史,反之亦然;选择不当,遗憾一生。爱好文艺者未必真有文艺之能力,从事文艺者又未必真有对文艺之热爱;故真正成功之艺术家,往往较他种学者为尤少。凡此种种,皆宜平心静气,长期反省,终期用吾所长,舍吾所短。若蔽于热情,以为既然热爱,必然成功,即难免误人歧途。”基于这样的想法,当傅聪还在三四岁时,傅雷就在他稚嫩的心灵活动中寻找他天赋的闪光点,开始为博聪铺筑人生之路了。

  起先,傅雷曾让傅聪学习美术,因为傅雷觉得自己精通美术理论,又有许多朋友是中国画坛巨匠,如果博聪能拜他们为师,博采百家之长,定会在绘画上大有作为。

  谁知傅聪不是绘画的料,他在学画时心不在焉,那些习作几乎都是鬼画桃符,乱笔涂鸦,丝毫没有显露出预期的那种美术天赋。而与此同时,傅聪的一些细微爱好则引起了傅雷的注意。他发现儿子钟情于家里的那架手摇(发条动力)留声机,每当留声机在放音乐唱片时,儿子总是一动不动地依靠在它旁边静静地听,而每当此时小男孩那固有的调皮好动的天性即一扫而光。于是傅雷果断地让傅聪放弃学画而改学钢琴,此时傅聪已7岁半了。但傅聪的每一个细胞好像都是为音乐而存在的,他学琴仅几个月,就能背对钢琴听出每个琴键的绝对音高。启蒙老师雷垣教授肯定傅聪“有一对音乐的耳朵”,之后,傅雷最终认定,自己确实发现了傅聪的音乐天赋。

  傅雷为傅聪买回一架钢琴,傅聪每天放学回家做完功课就全身心地扑在钢琴上。在规定的弹琴时间里,傅聪没有活动自由,傅雷在楼上工作,傅聪在楼下弹琴,一听楼下琴声停止了,傅雷就用准备好的木棍敲击地板,有时还免不了痛打傅聪一顿。傅聪学琴也十分刻苦,就是酷暑天气,衣裤湿透,也不休息;而他对音乐的理解也有独到之处。

  傅雷立身处世的原则就是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他也用这一原则教育儿子。他时时嘱告儿子,你要永远记住这四句话:“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

  在父亲的教育下,傅聪脱颖而出。1953年夏天,经过选拔,傅聪前往罗马尼亚,参加第四届国际青年学生和平友好联欢节钢琴比赛。在联欢节上,傅聪演奏了斯克里亚宾,效果极佳。联欢会后,国家又派遣傅聪到波兰学习钢琴,导师是“肖邦权威”杰维茨基教授。半年后,傅聪经过一个月的紧张角逐,摘取了第五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的“玛祖卡”奖,震惊了中外乐坛。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重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鲁迅

  如果真爱自己的孩子,那就应当把心用在了解孩子的心理和对孩子的教育上。

  ——木村久一

  饭前的老规矩——徐悲鸿教子持之以恒

  现代大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1895-1953),少时刻苦学画,后留学法国,不足三十“而立”,在世界画坛上享有盛誉。

  少时成才的徐悲鸿深深感到:幼儿是人生的突起时期,教孩子认字学画,不仅能促进孩子的智力,而且还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他特别注意对孩子的早期教育。

  他的女儿丽丽3岁的时候,徐悲鸿就教她背诵唐诗,4岁时使教她学法文,并形成制度,雷打不动。

  一天,徐悲鸿刚踏进家门,丽丽欢蹦着扑到爸爸怀里,甜甜地说:“爸爸,饭菜都凉了,你怎么才来?我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唤。”徐悲鸿亲了亲女儿那圆圆的脸蛋说:“饿得直叫唤也不能忘记了老规矩哟!”“没忘,法文字母我都会背了。”

  父女二人走进屋里,墙上贴着法文字母表,丽丽用悦耳动听的声调,熟悉地背了一遍。然后,把头一歪,得意地说:“好不好?爸爸!”徐悲鸿微笑着对丽丽说:“好,好,不过,今天还得增加一个新节目。”“爸爸,你增加什么新节目呀?”丽丽活像个大人似地,叹了口气说:“可我的肚子直叫唤。”“忍耐点,让它再叫唤一会儿。”徐悲鸿说:“丽丽,你能把字母默写下来吗?”丽丽自信地点了点头。

  徐悲鸿说:“若是有一个字母默写不对,我可要刮你的鼻子哟!”调皮的丽丽趁爸爸不留神的工夫,先踮起脚,用手指在爸爸的鼻子上勾了一下。徐悲鸿笑道:“你这个小丽丽,又占爸爸的便宜了。”

  这时,徐悲鸿说一个字母,小丽丽写一个字母。爸爸说完,她就写完了,徐悲鸿满意地给丽丽打了个一百分。

  丽丽高兴地拍着巴掌欢跳起来。

  “丽丽,你别高兴得太早了。还得背诵一首唐诗呢!”

  “那好,我就背诵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吧!”丽丽站好姿势,一本正经地说:“背错的地方,请爸爸徐先生指点。”

  丽丽提高嗓门背诵道:“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徐悲鸿笑了,说了声:“蛮好,请丽丽吃饭!”父女二人一起端起了饭碗。

  严家无悍虏。

  ——孟子

  正确教育子女的方法,我们以为最主要的应该是爱和严相结合。

  ——吴玉章

  教育是人类文明的传递。

  ——威尔·杜兰

  这边红灯那边绿灯——陈强教育陈佩斯的一些体会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陈强是位“三八式”老战士。1952年,当他的大儿子出生时,他正在布达佩斯,便为大儿子取名布达;二儿出生后,便叫佩斯,这便是陈佩斯了。

  小佩斯自幼爱思索,爱向父亲提“为什么”。虽然陈强都认真地一一回答,但也常常被佩斯难住。比如他问:“树上的果子熟了为什么掉在地上,不掉到天上?”陈强答:“因为有地心吸引力。”“那为什么天上的星星那么多,不掉下来?”对佩斯的追问,陈强只能说“那是太远太远了。”“太远有多远?”追问急了,陈强冒出来一句:“……傻小子,你问我,我问谁去?”

  小佩斯的聪明是众口一词的,但他不爱读书。他的作业本上,布满了红叉,成绩单上也常挂红灯。陈强对此十分生气,真是恨铁不成钢呀!见了儿子成绩单上挂的红灯,他每每要给儿子几巴掌。他打儿子不是打手心,便是打屁股,但从不打脸蛋。这又引起小佩斯提问了:“爸,您生儿子的气,为什么不打嘴巴?”陈强说:“那不行,打伤了怎么吃饭、讲话?”小佩斯这才懂得老爸是疼爱他的。有次陈强又准备使用“巴掌功”训子,小佩斯忙递过一把尺子,说:“爸,您用这打吧,免得儿子疼,您的巴掌也疼。”陈强接过尺子,叹了口气说:“爸哪愿打你呀,爸是恨铁不成钢啊!”

  有一次,陈强对小佩斯说:“孩子,你为啥不肯学习?”“爸,我只是书没念好,我学习挺用功呢!”“那你学个啥?!”小佩斯不慌不忙,将戏中自己喜爱的台词连同表演动作一齐搬了出来。他学《龙须沟》中的程疯子指责打过他的二流子时一段动作和台词:“把你的手伸出来……哦,原来你的手也是人手啊?!”都学得惟妙惟肖。佩斯问父亲:“爸,您说这是不是学习?”陈强感到,是他的遗传因子加上家里平时的潜移默化在佩斯身上起作用了,看来二小子是非学演戏不可了。这边读书红灯,那边学艺绿灯,那就引导他在学艺的道上前行吧。于是,陈强对儿子说:“爸不反对你学戏,但文化基础必须打好,看来你这孩子太笨,所以读不好书了。”“我笨?谁说的?”“我说的,你要是不笨,能让成绩单上红灯挡道吗?”父亲这番激将的话,反倒促使陈佩斯加紧文化学习了。

  1973年,陈佩斯进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陈强语重心点地对儿子说:“你小时候学戏,模仿这,模仿那,只是好玩,不算什么。现在不同了,是工作。以前你的观众只有爸、妈、哥二个人,今后上银幕,观众是几千万。你必须以狮子搏兔的灵巧劲,全力以赴,才对得起观众。”陈佩斯疑惑了:“爸,狮子是百兽之王,老虎都怕它三分,小小的兔子,一口一只,小菜一碟罢了!”陈强说:“你错了!一来兔子非常灵活,二来由小见大。你今后即使演龙套,也要有狮子搏兔全力以赴的劲头,不掉以轻心,才能把戏演活演好……导演说戏,只是引导一下,关键靠的是自己,要把自己化进去。”

  陈佩斯对父亲的指点,心领神会,果然把戏演得出神人化。他在电视上表演的小品《吃面条》,其所以能引人捧腹,就在于他把自己掌握的生活细节,恰到好处地加以艺术夸张,因而产生了很强的喜剧效果。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学记》

  孩子的怪问题蕴藏着宝贵的探索精神——牛顿的母亲会回答儿子的问题

  “咳,这么一个小不点儿,我简直可以把他塞进一只杯子里去!”接生婆摆动着满身血污的小生命惊讶地嚷着。他就是后来成为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的牛顿。

  牛顿(1642-1727)小时候,总喜欢提一些千百奇怪的问题,母亲总是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回答。她想:世界上大凡有所作为和有成就的这个“家”、那个“家”,小时候都是些好提问题的孩子。哥白尼不是问过他父亲“我看得见月亮,月亮看得见我吗?”后来,他不是成了伟大的天文学家了吗!

  有一次,牛顿问母亲:“风车为什么会转?”

  母亲回答:“那是风的力量推动着它转。”

  牛顿又问:“风是哪里来的?”

  母亲告诉他:“你看,水不是从高处往低处流吗?空气也是这样。有的地方气压高,有的地方气压低。空气一流通,那就是风了。”

  后来,牛顿在学校里做的第一件劳作,就是带有独创性的风车。这虽然让同学们讥笑了好一阵子,母亲却鼓励他,支持他探索事物底蕴的创造精神。

  牛顿对科学越来越有兴趣了。一天,他拿着一个小东西跑到外祖母面前:“姥姥,你看这个,这是太阳钟。”姥姥一看,原来牛顿手上捧着一块木板,中间钉着钉子,钉子的四周画着一条条放射线条。外祖母明白了:在太阳的照耀下,钉子的影子停在哪条线上,就可以看出时间了。外祖母惊奇地问:“这是谁教你的呀?”“是我自己想出来的。”牛顿笑嘻嘻地回答。后来,他的科学小品经常得到同学和老师的好评。人们问他母亲:“你是怎样帮助和教育孩子的?”母亲回答说:“孩子层出不尽的怪问题,蕴藏着他极其宝贵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我们做父母的,只能做助燃剂,不能当水龙头。对孩子的问题,一要耐心回答,二要力求正确回答。这样,孩子才能不断进步。”

  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爱先维修

  必须小心翼翼地培养人,就像园丁栽培心爱的果木一样。

  ——斯大林

  心平气和的、认真的和实事求是的指导,才是家庭教导技术的应有的外部表现,而不应当是专横、愤怒。叫骂、央告、恳求。

  ——马卡连柯

  只有人能教育人,换言之,即只是自身受过教育的人才能教育人。

  ——康德

  孩子具有想像力,可能是一种才能——老达尔文支持儿子的兴趣和爱好

  世界著名博物学家达尔文,幼年时期和其他孩子一样,看不出有什么“天才”的灵感。但从7岁开始,他就很有兴趣地搜集许多风干的植物和死了的昆虫。他还搜集硬币、图章、贝壳和化石等许多杂七杂八的东西。他还爱好在家里自己做化学实验。为此,他曾经受到过他就读的施鲁斯伯里学校校长巴特勒博士的训斥。这是一所进行古典教育的学校,巴特勒博士警告他:“如果还玩这些与学习不相干的玩艺儿,就要把你从学校里赶走!”

  可是,达尔文的父亲老达尔文却非常支持孩子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他把花园里的一间小棚子交给孩子,用来做化学实验。

  达尔文8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在家里一直支持和引导他的是他的父亲老达尔文和他的舅父韦奇伍德。

  10岁那年,父亲允许小达尔文同一位教师和一些同学到威尔士的海岸去度过三周的假期。他在那里观察和采集了许多海生动植物的标本。

  小达尔文爱好幻想。一次,他在众人面前宣称,他搜集的几块化石是价值连城的奇珍,说有一块硬币是罗马造的。人们认为他养成了一种最不好的习惯——说谎,而他的父亲却不想制止他。老达尔文说:“这说明这个孩子富有想像力,这很可能是一种才能,有一天他可能会把这种才能用到正事上去。”

  达尔文的舅舅韦奇伍德则鼓励达尔文把观察到的一切详细记录下来。达尔文对每一个标本都做了一些简单的记录,有时还画上一些插图。舅舅的要求却更高,他对达尔文说:“把你自己当做一个画家,但是要使用文字而不是用画笔与颜色。当你描述一种花、一种蝴蝶甚至一种苔藓的时候,你必须使别人能够根据你的描述立刻辨认出这种东西来。”

  为了使他写的东西更流畅,老达尔文帮助他读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他读了莎士比亚的全部戏剧和诗,读了司格特的小说和拜伦、柯勒律治、雪莱、华滋的诗歌。然而,他最喜欢的是弥尔顿的十四行诗。精彩的句子,他竟能倒背如流。

  在父亲和舅舅的关怀帮助下,达尔文从小养成了搜集动植物标本的爱好,并富有幻想,学会了做严格科学的记录,也学会了用优美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而这一切,正是他在日后作出成就所必需的东西。

  游戏犹如打开一扇巨大而明亮的窗子,源源不断的有关周围世界的观念和概念的知识通过这扇窗子进入孩子心田。游戏犹如火花,它点燃探索和求知的火焰。

  ——霍姆林斯基

  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

  ——郭沫若

  会回答“为什么”的妈妈——爱迪生的母亲教子有方

  爱迪生(1847-1931)是美国的“发明大王”。他一生的发明,正式登记的就有1300件以上,电灯、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等等,都是他的专利。

  然而,这位赫赫有名的大发明家却未曾接受正规教育,没有进过高等学府,上小学也只有三个月。他的“学生”时期是在家里度过的。

  爱迪生的父亲叫山墨尔,是一个文化不高的木工。母亲名叫南希,当过小学教师,颇有教育孩子的经验。爱迪生从小就喜欢观察周围事物,凡事他都要问个为什么。父亲常常被儿子问得张口结舌,只好拍拍儿子的脑瓜说:“去,问你妈去。”妈妈南希懂得孩子的心理,总是尽可能地给孩子满意的答复,并启发他再想、再问,不嫌麻烦。

  爱迪生5岁的时候,他问妈妈:“鸡把蛋放在屁股底下坐着干嘛?”母亲放下手里的活儿,笑眯眯地告诉儿子:“这是鸡妈妈在孵小鸡。那些蛋在屁股底下暖暖和和的,小鸡就会出来的。你看见的那些绒球似的小鸡娃娃,都是鸡妈妈这样暖和出来的。”爱迪生听着若有所思地问:“是不是把蛋放在屁股底下暖和暖和小鸡就会出来呢?”“是的,孩子,是这么回事。”妈妈点头回答。

  当天下午,爱迪生突然不见了。家里人急得到处找,结果,爱迪生在邻居的库房做了个“窝”,里面放了好些鸡蛋,他一本正经地蹲在上面孵小鸡哩!

  南希没有因此责怪和取笑儿子。

  爱迪生7岁开始上学。上学后,在学习上他总爱提一些问题。一次上算术课,讲到2加2等于4时,爱迪生问老师:“为什么等于4呀?”老师回答不上来,以为他是个调皮鬼,存心捣乱,骂他:“糊涂虫!”

  当过教师的南希认为孩子好提问题,是求知欲强烈的表现,只要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就有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她认为学校老师那样对待孩子是错误的。一气之下,她让儿子休学回家,自己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任务。

  春天,树木抽出嫩芽,娘儿俩坐在屋前,边晒太阳边上课。夏天的夜晚,一面乘凉,母亲一面给儿子讲罗马帝国的盛衰,讲英国的历史演变;人秋后,河蛙咕儿孤儿乱叫时,母亲又教孩子读《鲁宾逊漂流记》、《悲惨世界》等古典文学作品;冬天,西北风打着呼哨儿,母子二人在屋里烤火,在化学和物理上用心思。

  南希看到爱迪生特别喜爱物理、化学,又买了本《派克科学读书》给他。这是当时的一本著名著作,里面讲了许多物理和化学实验,有简单扼要的说明和详细的插图。爱迪生学习起来很起劲,凡是能做的实验,都要自己亲手做一做,做不成就不罢休。有一回,他看了气球飞升原理,就让小朋友奥池喝了一包“沸腾散”,心想沸腾就会冒气,有了气人就会升起来。可是奥池喝了,肚子疼得险些出了事故。南希知道后,马上送奥池到医院抢救,并向其父母赔不是。事后她帮助儿子找到失败的原因,没有责怪儿子。还有一次,爱迪生在火车上做试验5;起火灾,差点闯下大祸,引起南希的忧虑。但她并不因此阻止孩子再做试验,而是劝丈夫把家里的小阁楼腾出来让给了儿子。

  工夫不负慈母心。爱迪生在母亲的教育、支持和帮助下,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终于搞出了许多惊人的发明,成为发明家。

  当孩子开始问有答案的问题时,你便知道他们长大了。

  ——约翰·P·普隆姆

  爱迪生幼年的故事,给了我两个深刻的印象:一是科学要从小孩学起,二是科学的幼苗要像爱迪生的母亲一样爱护才能保全。

  ——陶行知

  培养独立能力是父母的重要责任之一,但是,这种独立能力的基础要在幼儿时期奠定。

  ——井深大

  如果母亲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深厚的感情去“培养”,是绝对不可能把孩子培养成好孩子的。

  ——井深大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罗丹

  从毛头小伙到一代名相——耐人寻味的丘吉尔的学生生活

  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这个在世界现代史上留下深深足迹的人,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政治家。他那具有象征胜利的“V”字型手势,曾风靡全球。他坦诚、直率,甚至有时不免显得天真。他乐于穿高级华丽的衣着,也喜欢精美丰腴的饮食,即使在他行将就木、长辞人世时,他也没有忘记要斟一杯白兰地,一饮而尽。

  丘吉尔出生在英国一个贵族家庭。幼年时,他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但他不做坏事。他经常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自己充当小头头,向其他人发号施令。有时向小伙伴们讲述自己从大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官场上的大人们都说丘吉尔是个有个性的孩子,将来或许有些作为。他的父母看到丘吉尔的所作所为,并不担心什么,因为他从不损坏别人和自己的东西。

  上学的丘吉尔,学习成绩出乎意料的差。他不耐心来啃那些枯燥的拉丁语和自然科学的公式、定理,但他在学习本民族语言方面却有着特殊的兴趣,并表现了出众的能力。在历史和哲学方面,他学得饶有兴趣。后来,他以勉强及格的平均成绩挤进了哈罗公学(专门培养英国贵族和有钱人家于弟的学校)。以后,依然故我。因此,被列为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好在哈罗公学强调英语写作,这才勉强允许他把本校的课程学完。

  丘吉尔的学习成绩差,曾引起学校老师的多次警告。而他的父母认为,丘吉尔的智力是优良的,英语写作和演讲也非同一般,分数不说明什么,假如专业与他的特长相符,兴许会好起来的。他的父母丢掉贵族家庭的包袱,送他进了桑赫斯特军校,当了一名骑兵士官生。桑赫斯特军校是一所极普通的士官学校,有身份人的孩子一般是不会到这所学校的。正是在这个上流社会子弟们瞧不起的地方,丘吉尔如鱼得水。军校毕业时,丘吉尔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毕业后,丘吉尔以一家报社记者的身份前去遥远的古巴,采访和报道当地叛军与殖民地当局之间的游击战争。不久回国,又被派往印度服役。他善于支配时间,善于自学。在这期间,母亲从英国寄去一部年鉴。这部年鉴收录了有关英国政治及世界情况的丰富材料。丘吉尔每天都津津有味地研读,并认真记笔记,从中掌握了大量有用知识。特别是对那些重要的议会辩论文章,他不但反复揣摩玩味,还把自己对有关问题的分析、评论与议会讲演人的观点对比,有意锻炼自己的雄辩能力。

  在印度服役期间,他写了一本有浪漫情调的小说,在伦敦和纽约同时出版。三个月后,他又出版了一本有他自己冒险史的描写南北战事的畅销书。几本书的连续问世,使他名声勃起,一时成了英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1899年,丘吉尔从印度退役回国,开始投身于他向往已久的政治生活。他竞选成功,在下议院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由于他的贵族家庭门第以及他的浪漫冒险史,使他这个下议院中最年轻的议员成了备受欢迎的政治新星。他那出类拔革的演讲才华,充满激情的创造性见解,优雅果决的翩翩风度,使议会大厅里的听众屏息静气,心驰神往,把千百人弄得如痴如狂。几乎没有一个政界人士不认为这个年轻人将会鹏程万里,前途无量。丘吉尔本人似乎也对此深信不疑,一副踌躇满志的派头。

  果然,几经波折,终于如愿以偿。33岁的丘吉尔登上了内阁大臣的宝座。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

  ——高尔基

  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知识不多就是愚昧;不习惯于思维,就是粗鲁或蠢笨;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车尔尼雷夫斯基

  我相信,不论孩子将来要干什么事业,应当从小做起。真不知道有多少父母能够认识到他们给予孩子的所谓“教育”,只是迫使子女陷入平庸,剥夺他们创造美好事物的任何机会。

  ——邓肯

  别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老福特正确引导小福特

  世界著名的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是美国十大行业富豪之一,1863年7月30日,生于密西根州的迪尔本。父亲威廉·福特,母亲玛丽都非常勤奋而又性格刚强。他们尊重和培育了儿子爱鼓捣机械的兴趣,终于使儿子成为汽车大王。

  亨利·福特从小精力旺盛,母亲也较早地对他进行启蒙教育。亨利的记忆力虽好,但就是缺少耐性。母亲抓住他的手,教给他写字。可他写不了20分钟就不干了。面对好动的儿子,父亲可没那么多耐性,他的教导方式是拳头和巴掌。

  为了管住儿子,亨利7岁时,父亲便把他送进苏格兰人开垦地的学校学习。在学校里,他的算术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其他各科的成绩平平,同时他又对各种机械有着强烈的兴趣。

  那是一个北风呼啸的冬日,亨利跟父亲搭火车到8英里外的底特律去。在火车站里,他第一次看到火车头。这个庞然怪物,使他感到惊奇,也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那位好心的列车长,看他那样着迷,就让他进入火车头,并为他开动了车头,满足了亨利的好奇心。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坐在驾驶台上,把汽笛按得哇哇响。

  他回到家里,兴奋得整夜没有睡着。第二天一早,他瞒着母亲,从厨房里偷来两个水壶,一个壶里放满烧得火红的煤炭,一个壶里装上烧开的水,然后从贮藏室里取来雪橇,把两个水壶放到雪橇上。他一边在地上滑动着雪橇,一边叫着:“喂,火车头来了,火车头来了!”他沉浸在欢乐之中,为自己的创作而自豪。

  亨利在自己的房间里,藏有7种“秘密武器”:钻孔机、锉刀、铁锤、铆钉、锯、螺栓和螺丝帽。

  亨利对一切机械都充满了好奇心,他不但研究火车头,还研究手表,想把全天下所有的手表都打开看看。这个“疯狂的破坏者”,引起家里人百般警惕,只要一看见亨利回家,便立刻慌忙地把所有的表全部“坚壁清野”,否则那些装饰华丽昂贵的怀表,顷刻便会“五马分尸”。

  亨利家中饲养了牛、马、鸡、猪、羊、火鸡等各种动物,开始,父亲经常强制他照看这些家禽家畜。而他的全部兴趣,都在钟表上。父亲曾责备他,但父亲也看到,儿子有强烈的求知欲,有孜孜不倦的探求奥秘的精神,还有一份天赋的悟性。这才是一般儿童所难能具有的。他支持儿子,还特意把一块珍贵的“凯撒表”送给儿子。

  亨利13岁那年,和父亲搭乘马车一同去邻村。突然,他眼前出现了一个庞然大物,发出巨大的吼声,井喷了亨利一脸蒸气。这是一辆无轨蒸汽机车,它的铁制的前轮很大,像战车一样的履带上,绕着粗铁链。前轮上方有个大汽锅,汽锅上横着水槽,上面还有顶棚。后轮比亨利还高,后面还拖着满载着石灰的拖车。亨利对这辆无轨蒸汽机车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又专心致志地研究起来。

  一天,亨利突然从家中出走了。这一年,他刚满16岁。

  美国人崇拜白手起家、奋斗不止的人。亨利要赤手空拳去创业。

  他独自来到底特律城,到密西根车厂当了一名见习生,日薪1元1角。但在他上班的第六天,就被开除了。不是因为他偷懒和打架,而是因为他不费吹灰之力就修好了那些老资格的工人无法修理的机器,这使那些老资格工人非常恼火。

  美国人也懂得什么叫嫉妒。

  父亲听说儿子被辞退,火速赶到底特律,将儿子介绍到朋友开的一家黄铜工厂。可是他干了六个月,又主动辞职了。因为在这里已经再也学不到什么新东西了。

  亨利第三次是在底特律的一家船舶修理厂工作。这里的工资每周只有2美元,而房租和伙食费每月就要3元5角,但可以学到技术,亨利还是决定留下来。为此,他不得不节衣缩食,并且到处打工。

  在造船厂工作中,亨利对蒸汽内燃机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两年后,亨利把该学到的技术都学到了,再没有什么新鲜东西可学了,他又辞去了造船厂的工作。

  迪尔本制材厂的约翰,买了一台很贵重的蒸汽引擎,但无法启动。这是一台西屋公司出产的移动式蒸汽引擎,它和亨利早年所见的汽车一般大小,在四个车轮上安着圆筒形的汽锅,上面还有烟囱。

  “亨利,你会弄吧?”约翰说明了来意,用期待的目光望着亨利问道。

  望着那庞然大物,一向恃才傲物的亨利也失去了信心,但强烈的自尊心、一往无前的精神不容许他退缩,他决心试一下。

  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认真地看着说明,并试着发动,竟然意外地启动了。

  约翰提出日薪3美元,请亨利来帮忙。这在迪尔本是很高的待遇了,同时这项工作又很有趣,亨利欣然同意。

  三个月后,亨利又辞去了制材厂的工作。这一次不是因为工薪低,而是底特律的工业环境在吸引着他,他要创造自己的业绩,他不会为了高薪而长久地看守着一台机器。他去了西屋公司,担任移动式引擎的示范操作员。

  在这里,亨利学到了许多蒸汽引擎的知识,终于在1896年试制了第一辆内燃引擎四冲程四汽缸式的福特汽车。三年之后,亨利成立了自己的公司。1903年,他创立了福特汽车公司。1906年,他自己设计制造的N型车投产。1908年T型轿车开始生产,并获得巨大的成功。后来,福特汽车不仅占领了欧美市场,也推向了全世界。亨利·福特逐步走进了汽车老板的行列,成为美国著名的汽车大王。

  我们的目标是训练孩子们成为积极进取而善良的孩童,而不是成为停滞、被动、服从的木偶。

  ——蒙特梭利

  对儿童的第一任务是令他们快乐,如果你没有令他们这样,你便亏待了他们。

  ——巴克斯顿

  制服野性靠引导——球王贝利之父何奥的教子经

  球王贝利,1940年10月23日出生于巴西朱纳斯·吉拉斯州的特雷斯·科拉索斯小镇,他原名叫埃德逊·阿兰德斯·德·纳斯齐缅图,家里人亲切地叫他地科。贝利,是球员们对他的尊称,有赤脚足球之王之意。贝利成为一代球王,与他的父亲的指导和教育有很大关系。

  贝利的父亲名叫何奥·拉摩斯·德·纳斯齐缅图,是个时运不济的职业足球队员。母亲谢勒斯提,是位性格泼辣、非常能干的妇女。

  靠踢足球,父亲的收入很微薄,全家人难得温饱。后来父亲又在一次足球赛中和对方的一个队员猛烈相撞,右膝负伤,不能继续踢球,家中的生活就更为拮据。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贫穷困苦那只是大人的事儿,小贝利却生活得很愉快。他的小伙伴,黑人、白人、日本人都有,他们有自己的伊甸园。贝利的爸爸踢球,小贝利也爱踢球。他们买不起球,就找来一只大袜子,里面塞满了破布和旧报纸,然后弄成球形,外面再用绳子扎紧,这就是他们的足球。球场是他家住的那条街,球门在街的两头,一切因陋就简。

  一天晚上,爸爸问他:“地科,你长大干什么?”他说:“我要做一个飞行员。”爸爸说:“飞行员要会看地图……要是读点书,识点字,学点算术和科学什么的,是不是有用?”爸爸希望儿子能尽早多学一些文化知识。

  家里最后商定,让8岁的贝利去上学读书。

  可小贝利不喜欢读书,学习成绩非常糟,而越糟他越不想学。然而,顽皮儿童的把戏他全会:上课随便讲话,用沾湿了口水的纸团打人,捏痛女同学的手,在教室里打架……气得那位女教师对贝利施行各种最严厉的处罚。可野性的贝利,就是不思改海,而且愈演愈烈。

  狭小的教室,容不下野性的贝利,他的天地在教室外边。他和那群小伙伴成立了一个足球组织,叫“九·七”俱乐部。因为他的伙伴们门前不远有条“九·七”街,而9月7日又是巴西的独立纪念日。

  贝利的父亲不仅是个足球健将,而且对待子女沉稳和蔼,教子有方。他认为,孩子野性强固然不好,但是,如果引导得好,野性也可能成为创造奇迹的基础。

  果然如此。孩子们的才华是惊人的。他们从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的第一流俱乐部搞了几套足球卡片,卖出后换钱买球。

  他们又到市中心去拾香烟头,取出烟丝,再卷成香烟,一根一根地卖。还收集些废铜烂铁、空瓶烂罐,卖给收废品的。

  “九·七”足球队成立了,但队员们仍然买不起球鞋,他们因此给自己的球队起了个绰号,叫“赤脚大队”。他们虽然没有固定的组织,但贝利的球踢得好,自然成了不行文的队长。

  “九·七”足球队成立后,四处征战,所向披靡,在包鲁地区很快就威名大振,称雄一方。

  爸爸看贝利喜欢足球,而且很有前途,索性支持贝利踢球,还抽空教贝利怎样带球和盘球,怎样射门……他还当守门员,让贝利踢球。贝利难得射进一球,爸爸摇摇头说:

  “你只会右脚射门,总是要把球弄到右脚射门的位置,不仅失去了进攻的时间,而且对手也会趁机从你脚下把球抢走,同时守门员也有了充裕的时间站好位置,拦截你射来的球。地科,看我的。”爸爸边解说边示范,两脚自如地控制球。

  爸爸一次一次地示范传授,贝利一次一次地认真练习。他一丝不苟,不会就反复练习,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

  贝利的脾气太暴,老是爱打架,这让父亲十分担心。有一次,贝利去看包鲁队的一场球赛,爸爸也参加了这场球赛。贝利的眼睛紧盯着球场上的爸爸,只见爸爸突然盘球向前,老练地闪过了对方的后卫,伺机射球。贝利的心突突地跳着,他替爸爸着急。糟了,爸爸失去了进球的机会,他真替爸爸惋惜。这时,他听到一个球迷高叫:

  “何奥,你这个饭桶!”

  听到有人侮辱爸爸,贝利立即无名火起,反唇相骂:

  “你叫谁饭桶,你妈才是饭桶!”

  贝利找到了发泄的机会,一场混战开始了。直到看球的军人出来制止,才平息下去。

  贝利回到家里,爸爸问清了打架的经过,神色庄严地摇摇头说:

  “地科,你打架太多了!要想踢职业足球,必须控制自己的脾气,中国有句话说:'一捏拳,便输了理。'”爸爸又说:“球场上分两队比赛,观众自然也分两派,一件事使一派观众高兴了,另一派就不高兴,总有人会骂你的。职业球员,要适应这种环境,一发火,球就踢不好,裁判员还可以罚你出场。这样,你自己和你那一队的人就吃大亏了!”

  爸爸关心贝利是全面的,特别是对贝利学吸烟、喝酒很不满意。他曾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你踢球是有几分天才,日后也许会成为一名高手。但是你吸烟、喝酒,就跟不好球了,到时候你就没有足够的体力,在90分钟内一直踢出理想的水平……”

  爸爸的话有道理,贝利最听爸爸的话。他也最崇拜爸爸,因为爸爸是巴西最好的球员之一,爸爸因为不幸受伤,才抑郁一生,没踢出高水平。他要为爸爸争口气,决心不再吸烟、喝酒。

  有一次,包鲁市的市长决定举办少年足球锦标赛,贝利带领队员们苦苦地练球。盘球、截球、挖球、顶头球、踢罚球、踢任意球……练完右脚练左脚,一直踢到夜色漆黑,无法再踢为止。

  锦标赛那天,他们攻势凌厉,勇猛异常,如猛虎下山,蚊龙出水,声势震动了球场,压倒了对方,一举夺魁。他们接过市长发的奖旗,绕场一周。贝利是这场比赛进球最多的一个,观众向他欢呼,高叫着他的名字:“贝利、贝利。”

  赛后,爸爸紧紧抱着他的儿子,激动万分地说:“地科,你踢得真漂亮,我自己上场,也不会比你踢得好!”

  这一年,贝利还不满13岁。

  14岁时,贝利加入著名的桑托斯海湾俱乐部足球队,从此开始了职业球员的生涯。之后,他更加刻苦地磨练,在绿茵场上所向披靡。在世界杯足球赛中,巴西队曾3次荣获冠军。贝利为巴西人捧杯立下了汗马功劳。贝利也被国际足球界视为20世纪最佳运动员。

  人类有禽兽的一面,也有天使的一面。教育的目的就在锻炼一个人的灵魂,以天使的一面打垮禽兽的一面。

  ——巴禾乌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