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节:面对现实,接受失败



  家长怎样帮助落榜生调整心态

  1面对现实,接受失败

  高考是一场择优录取的选拔赛,是否称得上“优”,包括很多因素,比如政审是否通过、体检是否合格、考试成绩是否优异。落榜,就是在高考竞争中失败了,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

  落榜生要敢于直面这场竞争中的失败,接受这场竞争中的失败。

  如果考生确实认为自己某门课的分数明显低于预估分数,可以通过法定程序向有关部门提出复查、复核。每年在高考复查中,都的确存在分数算错的现象,但是这种事情出现的概率很小很小。

  当然,还有些考生怀疑高校录取时有人“做小动作”,疑似分数比我低的人却被录取了,是不是招生过程中存在“猫腻”?这个问题也可以向报考的高校招生办提出,由高校招生办负责解释。如果高校招生办证实没有所谓的走后门、拉关系,考生只能承认没被录取的现实。

  面对孩子种种不相信现实、不接受现实的疑虑,家长要帮助他寻找证实的途径,不能让孩子产生“无处申冤”的想法。只有让孩子确认,自己设想的种种不公正因素并不存在,才有助于使他面对现实,承认失败。

  2不强调客观,多找内因

  当孩子承认高考失败的事实之后,家长要帮助他总结高考的经验教训,无论将来选择复读还是其他道路,这个总结都是非常重要的。

  高考失利总的说来,无非是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通常内因是主要的。因此在总结经验时,家长要帮助孩子将两者结合起来统一去看,而且要侧重内因的分析。

  有的家长往往强调外因:“设备不行”、“老师不行”、“没法和人家四中比”、“没法和人家北大附中比”、“没法和人家师大附中比”……

  这样的说法往往误导孩子,在查找原因时避重就轻,强调客观、忽视主观,对孩子总结教训没有好处。是的,学校的师资质量、教学环境等因素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确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不是绝对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考生自身的条件。比如海淀区一所条件较差的中学,学生的高考成绩并不都在一个层面上。有考400多分上普通大学的,也有考500多分上重点大学的,还有考600多分上清华、北大的。

  同在一所学校,同在一个班级,应该说外部条件是相同的,为什么学习水平、考试成绩却相差甚远呢?主要还是取决于内因。

  就说那位考600多分的同学吧,学习勤奋,讲究方法,尽量回避一个较差的学习环境可能给自己带来的不良影响。而那些考分低的同学,在学习上相对用功要少得多,可能是在和同学一起玩儿,也可能把过多时间花在了其他的业余爱好上。在学习上,一定要既强调时间也强调效率,光强调时间不讲究方法、没有效率是事倍功半的。

  恐怕很多人不相信,北京大学每年招收的新生中,大约有10%的复读生。每年的省级高考状元中也大约有10%是复读生。他们从失败走向成功,就是因为能及时、客观地找出前一年失利的原因,特别是从主观上找出一系列的问题。

  3根据情况重新定位

  当家长帮助孩子分析出高考失利的内因及外因之后,就要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能力、心理状态、兴趣爱好,通过协商来选择下一步的目标和出路了。在选择的过程中,家长既不能对孩子的意愿武断否定,也不能让孩子在考虑不周或盲从的心态下作出不明智的判断。这实际上是一个“重新定位”的问题。

  比如一个考生在一次高考中,成绩没有达到大本分数线,但又不想上大专,打算复读。这时家长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心态是否良好,学习上是否还有潜力可挖,与目标的差距是否太远。

  经过这些权衡,家长认为孩子明年考上大本有比较大的把握,便支持了他的选择。这样说来,这个“重新定位”就是正确的,也容易获得成功。

  4重在行动、付诸实现

  目标确立之后,家长就要督促孩子展开行动了。事先充分预计到过程中将遇到哪些阻碍,哪些偶发因素,怎样克服。宁可把问题想得严重一些、繁琐一些,也不要有“轻敌”的怠惰思想,否则又可能重蹈覆辙。

  在重新选择的道路上,孩子的情绪仍然会产生一些波动,毕竟从失败的阴影中完全走出来,需要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立即行动”。行动起来,陈旧的想法就会改变,不良的状态也会消除,注意力集中在新的目标上,向前推进一步,就增加一分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