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说这本书,要从一个小小的顽童说起。此人姓郑,乳名三发子,河南省许州(今许昌市)西北十二华里的河街人氏。清光绪十三年(民元前二十五年,一八八七年)十月三十日他诞生时,堂上双亲健在,还有两个兄长。大哥名叫郑绍发,比他大七岁,二哥乳名二发子,比他大四岁。他父亲克勒克俭,积得十几亩薄田,还附带开了一个磨坊;他母亲长得面目娇好,一手女红干净利落,全家五口种种地,磨磨面粉,缝缝衣裳,扎扎花鞋花兜儿,日子倒也过得去。三发子是最小的一个,格外得到双亲疼爱,郑绍发打从五岁起就替人放牛,二发子五、六岁时也已赶着大键牛满山转,独独三发子到七八岁还干些轻活。原来河街附近小村小镇众多,光景不尽相同,有些村庄一分前后,情形也就不同。前庄高墙大院,住的大都是地主乡绅,后庄却是些贫农、雇农,有一顿没一顿,显得非常寒伧。象三发子一家的生活,在河街已经算是尖儿顶儿了。三发子他妈老是跟她丈夫嘀咕道:“咱三发子也去上个学,将来弄个功名,省得咱几辈子做牛做马,人向高处爬,水往低处流,瞧前庄哪一家不是体体面面的,养一条狗,都比咱后庄的人强。”
三发子他爹是个老实庄稼汉,含含糊糊也就对付过去:“嘿嘿,这该怨咱没长好命,上学堂?咱一年有多少收成?抛去完粮纳税,束紧裤带也不够他花销的,年头儿荒乱,咱就认命,凑合凑合算啦!”
这么着,三发子便娇养成性。三兄弟吵架,无论如何占便宜的只有他,偏偏他的恶作剧也特别多,寒冬腊月,冷不防淋人家一头冷水,把邻童冻得脸青唇白,直打哆嗦;黎明薄暮,冷不防装一个白头妖怪,把兄长吓得惊叫晕厥,直说胡话。又如酬神演戏,河南乡下当时只有穷艺人的草台戏,刀刀枪枪,打打唱唱,事后三发子便纠集群童,要他们尊他为主,摘叶作帽,折枝为枪,你得听任他大叫大骂,挨杀挨打。前面表过他家在河街后庄是尖儿顶儿的,左邻右舍不免有求于他,所以明明是三发子欺侮人,也只得把自己痛哭流涕的孩子,悄悄地拉回家里吃个哑巴亏。但是这些孩子们包括三发子的两个哥哥在内,有时一瞅他妈不在跟前,便一声吆喝,向三发子展开总攻击。那当儿三发子总是双手抱紧脑袋,杀猪般的哭叫求饶,孩子们也不敢伤他,一个个抓起泥沙没头没脸往他身上撇。三发子的头发漩涡在正中间,深深地陷下去一个坑,孩子们也常常按住他的头撒把泥沙摸摸平,可是还留着大量泥沙在那个坑里,边擦边笑作为报复。但一待母亲回来,哭诉一阵,挨顿毒打的,便是绍发两个了。
三发子在他母亲溺爱下瞧不起起早摸黑、下地上山、一身汗臭、两脚泥巴的哥哥,又羡慕着前庄养遵处优、白白胖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地主乡绅家的儿童。反正他闲着,便忍受欺侮找他们一起玩。农忙时他也上田脸送送饭、烧烧水,碰到这时候有富家儿童在纵横阡陌上玩耍,他就宁可下田在泥浆里绕道而过,不愿给他们看见讥笑他“没出息”。可是他妈却认为三发子志气高,老是跟她丈夫吵着要把他送上学,无奈当时上学不是件简单事情,他父亲给逼得又气又恼。直到三发子六岁时光(清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许州一带闹开了大灾荒,赤地千里,寸草不生,老百姓逃命要紧,天大的事情也得压下来。三发子全家眼看前庄有钱人家,早已搬个光,牲口细软一连串;后庄一部分也已逃荒,剩下一些眼巴巴盼望衙门发赈粮。三发子他爹主张逃洛阳,劝他妻子道:“别舍不下这个家啦,呆下去一命见阎王!盼赈粮要盼到哪一辈子?树皮草根都快吃光,大家在把观音土抢。早上咱出门看见十来个死尸,俺刚才回家数一数,死尸又加了好几个,瘸子他媳妇长得多结实?两天观音土下肚,现在满地打滚,眼看又是活不成!走罢,趁咱还有点气力……”
“三发子跑不动路,你说咋办?”
“跑不动俺背着,要活一起活,要死一块儿死。”
“不行哪!”她还反对:“咱们带点穿的盖的,还有些零零碎碎舍不得,你同绍发、二发子扛不完,再要背上三发子,咱咋上路?难道啥都不带吗?再说在路上还是没吃的,没吃的你就背不动三发子,三发子也饿得走不动,天哪!”她哭着:“还是死在家里,俺同三发子不逃啦,要逃,你爷儿仨逃罢!”
“毬!”三发子他爹咒骂着,饿得瘫软在床上,头昏眼花一个劲儿干呕。第二天再也熬不住了,跪在他妻子面前干号:“走罢,走罢,再不走,咱全家都完啦!”但是她不肯走,边哭边嘟囔着道:“要是象前庄多好哪,金子银子一大把,东边闹灾荒,西边躲一躲,咱穷人家就没路!……”
听见妻子这样埋怨,三发子他爹也就横了心,从地上爬起来号哭着道:“绍发、二发子、三发子,你爹可要走啦,谁跟俺,就走;谁银妈,听她的话,——谁跟我走啊?”结果老大郑绍发哭哭啼啼跟他爹走了。二发子也想跟他爹上路,可是一扭头又躺回床上去,用被子蒙住脸直哭。第二天,有人到灾区里买女孩子当丫头、妓女,买壮丁去做苦工、当兵,二发子再也忍不住就去当了兵,换到一块大饼两个蒸馍,往家里一放便向天津出发,郑家于是就剩下三发子和他妈。
“饥饿”本身在吃人,它吞噬了千千万万的生命,草根树皮荡然无存,观音土被视为珍品。衙门里的赈粮用来收买黄花闺女当丫头娼妓,收买精壮汉子做工当兵,广大的灾民绝少可能分到一块饼、一碗粥。两个多月后,易子而食,惨绝人寰的故事也在河街重演了,三发子他妈开始绝望,软弱地牵着他:“怨你爹不等等咱,他倒先逃啦,咱娘儿俩也走罢,天可怜别在路上喂了老狼。”这当儿同村的人差不多全已逃光,也有三三两两班得晚一点的,三发子娘儿俩便同他们一起上路。寒风刺骨,灰沙漫天。这一带逃荒的行列如百川汇海,晓行夜宿,自许州出五女店,经鄢陵,过柴庄,到尉氏,入朱仙镇,越杏花营,天上飘着鹅毛大雪,地下灾民就象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多,越滚越大,群向开封逃生。
且说在一路逃荒的灾民之中,只剩下一个姜二拐是河街后庄人氏,他给地主打瘸了腿,也给苛捐重税和灾荒压毁了家,是个单身汉。三发子娘儿俩亏得他一路照料,没有在途中倒毙。到得开封,那时光既没有“难民集中营”又没有“收容所”那些花招。衙门找几条街口施施粥,灾民到店铺住户要要饭,入晚找个破庙、马厩睡一觉,生命的威胁暂时解除,可是长此以往终非久策。有一晚他们在破庙里烤火,三发子不知从哪里偷来只老母鸡,姜二拐便把鸡开膛破肚涂上泥,正好那天庙里有人拜神,破桌上还供着一碗黄酒,三个人边一吃叫化鸡边喝酒,紧挨着火瞪住院子里白茫茫大雪一片,禁不住悲从中来。二拐拉开嗓门凄凉地唱道:“嘉庆无道登了基,老百姓逃荒乱唧唧,逃来大车并小辆,逃来驴驮担担的……”
“小心!”三发子他妈抹抹眼泪警告道:“给捕快听见要砍头的!”
“捕快有这样大本事?”三发子大感兴趣:“俺长大以后要做捕快,不让人欺侮咱!”
“俺入他捕快八辈儿的!”姜二拐长长地叹口气道:“郑大娘,俺说实话,三发子他爹一去无音讯,咱们这几天到处要饭打听都扑了空。你还年轻,今年不过二十出头,三发子又太小,没法养活你,咋说你都该找个人,要不你将来日子咋打发?”三发子他妈闻言垂下头来道,“二拐,如今咋谈得上这个?”二拐道:“你人品长得好,一手女红干净利落,怕没人要?”她瞅一眼三发子,见他已经躺在稻草上呼呼大睡,就给他盖上一条破棉絮,凄然说道:“二拐,你不懂。”
“郑大娘,”二拐也叹气道:“今天俺在相国寺后边那条街上要饭,听说有一家姓蒋的老爷要找个奶妈什么的,要是还没有找妥人,你干不干?”三发子他妈砰然心动道:“二拐,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俺咋不干?”这么着,第二天一早,姜二拐便带着三发子娘儿俩,找到那家乌黑黑的门堂。只见门口挂着素灯笼,有一个上面贴着儿个青莲色的扁仿宋:“候补道蒋”,一望而知那家人家有了丧事。三发子他妈鼓足勇气,示意二拐带着三发子避开一边,整一整棉袄摸一摸头鬓,好在她到得开封,半个多月的休息已把几个月挨饿的憔悴脸色稍为改变,衣服也没补绽,倒不象一个逃荒的。一敲门就听得里面狗儿乱吠,再敲门“啊”的一声跑出来一个老妈子,三发子他妈说明来意,那老妈子朝她打量半晌,嘟囔道:“咱老爷找奶妈,也不知道哪个烂舌头的传了出去,害得俺一天到晚尽开门,好好,瞧你样子比她们强,跟俺进来试试罢。”那老妈子边说边挪动圆规脚,一扭一扭,穿房越屋走向书斋。
且说蒋肇聪正为找不到合适的奶妈发愁。老婆双腿一挺两眼一瞪,遗下来儿子蒋锡侯、瑞春等大大小小几个子女,简直叫他没有办法。他自己是个盐商,捐了个候补道官儿光光门楣,闲来也替人写写状子,打打官司,酬酢一忙,家务也就更没法管理,那天他正在打算从浙江奉化故乡介绍个女人来管管孩子,做个续弦。一想年头荒乱交通不便,此事不易,正为难间,只见门帘起处,老妈子带来一个面目娇好,身体结实的女人进来。蒋肇聪心里一紧张,禁不住捻住儿根老鼠须,捧住一个水烟筒,一佝腰把狐嵌皮袍一摆,往枣木太师椅上一屁股坐下,刚刚抽出纸捻,三发子他妈一迈步便拿起茶几上的火石替他擦擦两声点燃。这一手,可把立在门口的老妈子看呆了,蒋肇聪咕噜咕噜一个劲儿吸水烟,他的嘴是有名的能言善辩,可是一时也说不出话来。“你姓啥?”他学着一口河南话。三发子他妈垂着头答道:“俺娘家姓王。”
“就叫你王妈罢。”蒋肇聪打从心底儿中意她:“你比她们强得多了,这么着,你今天就搬过来。”接着问了问王妈逃荒的大概情形,知道他还有一个小儿子要带来,蒋肇聪不觉一怔,咕噜噜又吹了筒水烟,这才立起来拍拍马褂:“好罢,不过我家孩子多,吵吵闹闹你可要多费点精神。”
三发子他妈恭恭敬敬欠欠身道:“老爷您放心。俺就剩下这个命根,只要老爷肯收容,俺来生做牛做马,也忘不了您的大恩。”这么着,娘儿俩就进了蒋家,姜二拐头先常常到蒋家要饭,三发子他妈起初也让三发子偷偷地塞几个馍,夹几块肉。可是二拐为人爽直,脾气又别扭,同时灾民众多,人浮于事,始终没有找到工作,要得多了,牢骚又多,三发子娘儿俩就讨厌起二拐来。加上怕他心直口快揭露她的身世,便不想再帮助他。那一日二拐淋了一身雨,饥寒交迫,抖抖索索地前来求助。三发子打开后门,悄悄地说:“二拐,以后你别来了,给人撞见,连俺妈脸上无光,俺也不能和蒋家的孩子混在一块儿,你别来了,这里有儿个馍,拿去。”姜二拐闻言,端的是寒冬腊月喝冰水,问:“谁说的?”三发子道:“俺妈教俺说的。”二拐一言不发,放下馍馍,掉头便走,再不见来。
正是:过河就抽板,气走姜二拐。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