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佛陀十大弟子传─天眼第一阿那律




佛陀十大弟子传─天眼第一阿那律

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始惰终勤不睡眠 七日七夜血泪穿
积极精进伤双目 怜愍教授得照天
九十一劫无贫困 百千万世有福缘
四事请问佛遗嘱 功德无尽永流传


  王族七子,随佛出家

  这一位阿那律尊者,也就是“阿菟楼驮”,又叫“阿泥卢豆”;梵语翻到中文的音,有多少差的。我们现在叫“阿菟楼驮”,也就是和“阿那律”的音大同小异。

  那么在今生,这一位尊者他就做斛饭王的儿子;斛饭王有两个儿子,阿那律尊者的哥哥是谁呢?就是“摩诃男”;他是从佛出家修行,也就是在鹿野苑中最初得度的五比丘之一。斛饭王和释迦牟尼佛的父亲净饭王是亲兄弟,所以阿那律尊者也就是佛的一个堂弟。

  净饭王有三个亲弟弟,就是白饭王,斛饭王,甘露饭王。净饭王有两个儿子,一是悉达多,也就是释迦牟尼佛;二是难陀。白饭王有两个儿子,一是调达,也就是提婆达多;二是阿难。斛饭王有两个儿子,一是摩诃男;二是阿那律。甘露饭王有两个儿子,一是婆娑;二是跋提,就是小贤,也是从佛出家,在鹿野苑中最初得度的五比丘之一。

  佛陀成道后,回到故乡迦毗罗城,说法教化,很多王族的人也都随佛来出家──阿那律尊者也和跋提、阿难、提婆达多等七位王子,一起随佛陀出家修道。

  尊者无贫,宿世有因

  “阿那律”是梵语,翻译到中文的意思就是“无贫”,就是总是富贵的。他为什么就总是富贵,总也不穷呢?

  在无量劫以前,弗沙佛的时候,那时候世界饥馑。饥馑就是世界闹荒年,人人都没有饭吃了,吃草根呀、树叶呀,都要饿死。因为在那时候,他曾经供养过一位辟支佛;虽然证果的圣人,他也有他的这种因果。这个圣人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尽修慧不修福;所以在他住世这段时间,就赶上人人都没有饭吃,他自己也就没有饭吃,没有人供养他了。

  这位圣人是个辟支佛,比阿罗汉又高一点。但是他修慧不修福,所以就感上这个苦,在最困难的这个时候,他教化众生。虽然是圣人,也要吃饭。这位辟支佛在山上修道,他的愿力是每逢七天到城里边去化一趟缘,就是托钵乞食。七天下一次山,就化七个门口的缘;如果在这七个门口,没有人布施给他饭,他就不再化缘。本来在七天以前,他就没有得到饮食;这一次又下山,化了七家门口,又没有人布施给他,于是这个辟支佛就托着空钵回来。

  回来时,遇到一个穷人在这儿耕田。这个耕田的穷人就是谁呢?就是阿那律。阿那律在宿生,在那儿耕田,吃的是稗子饭。稗子饭,就是这谷里头的最不值钱的那种米,最不值钱的;那么因为他穷,所以就吃这种米。这个辟支佛,托着空钵回来了,这个农人知道这个情形,就很悲痛,很同情这位出家的老比丘。为什么化不到缘呢?因为那个时候闹饥荒,没有饭吃,每一个家庭自己生活尚且都发生问题,怎么有余粮来布施给出家人呢?所以这个辟支佛就托空钵了。

  这个阿那律,当时是一个种田的农夫,也是非常贫穷的人,要用劳力来换取生活的安定;所吃的,也是一种最便宜的米,叫稗谷米──就是在谷子里边生出来的草结籽,这种米是最便宜、最不值钱的。他天天做工,就吃这种米;一早就带着这中午的饭,吃完了,晚间就回家。可是这天中午,他看到老比丘没有化到缘,他就生出了一种同情的心:“你这个出家修道的人,遇到这饥荒的年景,就没有饭吃了!太可怜了!”于是就问:“啊!圣者呀!您吃不吃我这个稗子米呢?如果你不嫌弃的话,我可以供养您了。”他供养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这位老比丘是辟支佛,他不过就看见这位老比丘去化缘,没有乞到他所愿意得的饮食。

  这辟支佛没有斋饭,肚里头也有点不舒服,说:“你肯布施给我?那你自己吃什么呢?”他说:“这一天不吃,不要紧!我家里还有呢!”这位辟支佛就说:“那真好了!我就接受你的供养!”这位辟支佛看他这么诚心来供养自己,于是就给他回向:“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你现在布施给我,你想求什么,我一定满你的心愿,你得到你应得的利益;你要是因为想求快乐而做布施,你将来一定得到快乐。就说:“我受了你的供养,你以后生生世世都不会再穷了!”就接受他的供养了,把这一顿稗子米的饭给吃了;吃完了,你说怎么样呢?

  这辟支佛就显出神通,现出十八变。这罗汉有十八变,辟支佛也有十八变;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又出火,又踊身虚空等等,有十八种的变化。总而言之,这个变化,都是普通人认为特别奇怪的。现了十八变之后,说完了这话,这老比丘就走了。

  由他把饭布施给这个辟支佛了,你说怎么样啊?这就奇怪了!奇怪的事情就生出来了。什么奇怪的事情啊?哈!讲起来你们都不相信,我也不相信;不过这个经上释迦牟尼佛这样讲的,不由得你不信,不信都要信。

  怎么样子呢?他继续在地里头耕地,一锄那个地,从地里就跳出一只兔子来;这兔子很调皮的,就和他开玩笑。怎么开玩笑?譬如他用锄头来耕田、铲草,这只兔子就往他这个锄头上来碰,咬他的锄头;他说:“我这没有时间,我在这做工的,你不要捣乱我!”他就用锄头往前一拨它,这个兔子怎么样呢?很有一点的功夫的,一跳就跳得很高,跳到他臂膀上,那么趴着不动。他就用锄头往下拨这个兔子,却怎么也摆脱不掉,好像在他身上生了根似的。

  这回他可就生一种恐惧心:“这怎么办呢?这个兔子长到我身上了!会不会有什么问题呀?”也不做工了,于是就赶快回家,让他的太太看一看,这是怎么一回事啊?怎么这个兔子趴到他身上,就不动弹了呢?晃也晃不掉,是怎么样子也拿不下来了。

  回到家,就叫他太太把这只兔子从臂膀上拿下来。他太太把兔子一拿下来以后,本来是一只活的兔子,现在变成金兔子,是一个金子的了,这个兔子是一块金子。那么由此之后,把这个金子拿去换成钱,割一块,这个金子又长出来;割一块,这个金子又长出来。因为穷人他不敢拿着这一个金兔子去卖,所以他先剁下一条腿来,再剁前腿,然后四条腿剁下来,拿去卖了,回来,这个兔子又长出四条腿来。从此之后,他这个钱、财宝就无穷无尽了,就不知道有多少钱;因为他有这只金兔子,随时斩去它的腿,随时就生出来,就这么奇怪!

  由此他不单这一生富贵,生生世世都富贵,九十一个大劫享受富贵,在天上、在人间、在任何地方,他也不穷,所以叫不贫。他供养辟支佛时,并不知道这是个辟支佛;不过供养完了之后,这位辟支佛给他回向,他自己就得到这不贫的果报。因为他如此诚意,把他唯一的午饭供养辟支佛,以这个功德得到果报,九十一劫都是富有。无贫就是没有贫困,没有困苦艰难。所谓“九十一劫无贫困,百千万世有富缘。”于九十一劫,他都不穷,都有富因缘。

  供养圣僧,福慧双增

  你们看,供养辟支佛得这么大的果报!有人说:“那我也供养辟支佛,将来于九十一劫也会富,般般如意,种种现成。”那要看你的福气怎样,要能遇到真正的圣僧、辟支佛。譬如台湾的广钦老和尚,他十几天没吃饭,如果你供养他一顿,你也会发财的。可是现在没有机会,因为他已经圆寂。如果他还没有圆寂,我不会告诉你的,我要是告诉你,会令你生出一种贪心卖房子卖地也要去供养广钦老和尚了,所以我给你一个后悔药,给你尝一尝后悔是不是苦的。

  在佛教里头,这个布施是“舍一得万报”,在《地藏经》上是这样子讲的。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深信这种道理,对于这个道理不应该生一种怀疑心,你看阿那律尊者,他供养了辟支佛,就得到这种的果报。在中国,要是有一千个和尚,有一千个法师里头,一定会有一个阿罗汉。你不要见着这个和尚,就以为是阿罗汉了,不是这么容易的。一定要够一千个里头,会有一个阿罗汉;不够一千个的时候,没有阿罗汉的。或者单单一个也是阿罗汉,那要看你认识、不认识,好像阿那律尊者他就只供养一个和尚,但是这个和尚就是辟支佛,他就得到这种的好果。

  那么讲到这个辟支佛去托钵、化斋,为什么他化不着斋?这又要讲起因果来。“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你单知道修智慧,说是我学习经典,来研究佛法,这不错!开智慧。但是你又要做布施,又要栽培你的福,又要求福,在三宝面前种福。如果你不种福,就罗汉托空钵,你单单修智慧,不修福的话,你这个罗汉出去化缘,就没有人布施给你。为什么呢?你在以前没有种过福,没有修过福,所以就没有福。

  修福不修慧,单单知道做好事、做功德、做善事,而不修智慧,不求智慧,这将来怎么样呢?象身挂璎珞,你就托身做一个大笨象,elephant,在那个象的身上挂很多珠宝、玉器、璎珞。璎珞也是一种装饰品,戴上好看的,那么以前的女人头上都戴璎珞,这个璎珞看得是很美丽的,中间是空的。那么象身挂璎珞,这有福,但是没有智慧,象没有什么大的智慧。所以我们修道应该又要修福,又要修慧,内里边也要修,外边也要修,内圣才能外王。内圣就是自己里边修得光明了,有智慧了,圣明了;外王,外边你也要去做好事。所以要内功外果双管齐下,这才能得到道的相应。

  始惰终勤,双目失明

  阿那律尊者是佛的堂弟,最初跟着佛出家的时候,他最欢喜什么样呢?最欢喜睡觉。每逢佛一讲经说法的时候,人家是入定,他常常入睡,入睡眠三昧不听经,就睡觉;佛讲经正讲得很妙的时候,他睡得也很妙,睡得什么也不知道了。他听佛说,这个“妙”,就是什么也不知道,不可思议就是个妙;他想,那我就睡觉!他这一睡觉,你说怎么样呢?有一天,佛就呵责他:

  咄咄胡为寐,螺蛳蛤蚌类;

  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

  咄咄,这是责怪之辞;胡为寐,你为什么要睡觉?你就好像海里那个螺蛳蚌蛤似的,一天到晚总眯在壳里边睡觉。一睡就睡了一千年,也听不见佛的名字!这就是佛发起脾气来骂他,你这个东西啊!真是没有出息,你真是不长进!这么懒惰,就知道睡觉!

  尊者被佛这样呵斥之后,就发了惭愧心了,自己就哭,责罚自己:“啊!你为什么这么没有出息?你怎么天天要睡觉?这回我单不叫你睡觉!”于是他不像以前那样无惭无愧,他就发奋、发大精进力,好像汽车加油一小时走一百五十英哩。从此以后,他就不睡觉了,白天也不睡觉、晚间也不睡觉!一天到晚也不准自己睡觉!可是他这个不睡觉,是真正发心想要学习佛法。一连七天七夜没有睡觉,你说怎么样呢?吓!把眼睛都瞎了。这个眼睛白天它做工,晚间要休息的;你不给它休息,它疲倦到极点了,就不干了、罢工了,眼睛一罢工就看不见啰!

  修持三昧,照天照地

  释迦牟尼佛一看,这个小弟弟太可怜了,对他生一种怜悯心,因为精进研究佛法,把眼睛都瞎了。于是就教他修“乐见金刚照明三昧”;他依法修这种的三昧,即刻得到天眼通。不单得了天眼通,还证得“半头天眼”;他这个头上,半个头都是天眼。他观三千大千世界,十方所有的地方,他都可以看得非常的清楚,就像看手掌上的庵摩罗果一样的。庵摩罗果,是印度的一种水果。这是阿那律不用眼睛可以来看,他眼睛瞎了,但是他可什么东西都可以看得见。所以阿那律尊者,他是“天眼第一”。

  佛十大弟子中各有第一,阿那律尊者是天眼第一。为什么他天眼第一呢?因为他为了佛法而瞎了眼睛,所以佛又以佛法来给他眼睛,这个眼睛和肉眼是不同的,而是天眼。所谓“天眼通非碍”,不单能看人看物,天上地下,虚空里任何地方它都看得见,以凡夫的眼换圣人的掩饰不错的,相信大家也会羡慕的,但是你放不下,不能七日七夜不睡眠,所以得不来的。我讲的是老实话,不打妄语,绝对是真实不虚。

  所谓“始惰终勤不睡眠,七日七夜血泪穿;积极精进伤双目,怜愍教授得照天。”他一开始修道很懒惰,以后就很精勤不再睡眠。他七日七夜不眠,大概眼睛流血使双眼失明。积极精进伤双目,佛怜悯他,所以教他修乐见照明金刚三昧。因修这种定,他便得到天眼通能照天照地。

  那律眼根,旋见循元

  佛询问每一个弟子、每一个菩萨,各人所证得的圆通。阿那律尊者所证的,就是眼根圆通。他说:

  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成阿罗汉;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说我修这种定,修的时间一久,就证得“半头天眼”。我不是用肉眼来看东西,是用天眼,十方所有的地方我都可以看得见;这种最精妙、最真实的,看得非常的清楚,就像看手掌上的庵摩罗果一样的,如来印证我,说我是已经成阿罗汉果了。我阿那律所证得的,回来这么旋见,顺着自己本有的真性去修,这个法门是第一。

  《华严经》提到:“又放光名眼清净,能令盲者见众色。”十方诸佛菩萨又因为众生的机宜,而放出一种的光明,就叫眼清净的三昧光明。这种光明能令看不见的众生,看见一切的众色。看不见的众生,他眼睛是瞎了,可是人若有诚心,这个眼睛瞎了,那个眼睛又可以睁开。

  我们每一个人有八万四千毛孔,在每一个毛孔上都有眼睛;可是你那种眼睛没有睁开。要是那种眼睛睁开了,也能见到种种的色相,一切都能看得见。我们每一个人手上都有百千万的眼睛,在手上每一个毛孔都有眼睛,都可以看见东西;只因为你不修行,很懒惰,所以你虽然有这个眼睛,但是不会用,也没有睁开。那么得到这种光明,或者你有因缘就会睁开眼睛。所以前几天果璲说俄国有这样的人,或者偶尔有这样的人,他这是手上的眼睛睁开了,所以他不是由一种触的感觉所知道的,而是能看得见的。你叫他摸,摸不出来是什么颜色,一定是能看得见,才可以的。那么这种看得见,就是由智慧眼,或者天眼看见的。

  好像阿那律尊者,因为懒惰,佛在那儿讲经,他就在那儿打呼睡觉,好像我在这儿讲经,你们也有睡觉的一样。所以佛就呵斥他为什么常常睡觉?受到佛的呵斥后,阿那律尊者发了心,七天不睡觉,把眼睛瞎了;眼睛瞎后没有多久,他得到天眼通,还可以看见一切物,可是不是用凡夫这个肉眼看的,这也就是他天眼第一的原因。

  所以你们听经的人,无论哪一个人都应该坐那儿打起精神来,不要东看西看,南看北看,又望望门口,又望望窗,又望望佛,东张西望的,这是心念不专一的表现。听经要郑重其事,要老老实实地在那儿听经,这时候你才能得到这个法,才能得到法喜充满。你天天不专一,或者在那儿打妄想,所以听了经也不懂,好像耳边风,从这只耳朵钻进去,从那只耳朵又跑了。

  八法自律,为座右铭

  阿那律尊者,以八种的绳规法则,来自己约束自己,自己管着自己,作为座右铭,也可以做我们的座右铭。这八法是什么呢?

  (一)多欲非道,少欲是道。你若贪吃是吃欲、贪色是色欲、贪财是财欲、贪做领袖是领袖欲,所以多欲,是不合乎道;你若没有这些欲,就是道。

  (二)愦闹非道,隐处是道──在热闹场所,是不合乎道;你到阿兰若处,就是寂静处,是道。

  (三)放荡非道,制心是道──尽放肆、无拘无束的,也不是道;你能把心制之一处才是道。

  (四)多念非道,定意是道──你多打妄想,杂念太多,也不是道;你的意念能专一、不打妄想,就是道。

  (五)无厌非道,知足是道──贪而无厌,不是道;你若能常常知足,就是道。

  (六)懈怠非道,精进是道──你若懒惰,听经睡觉,就不是道;往前勇猛精进,才是道。

  (七)自私非道,为公是道──你若自私自利,这是不合乎道;你能大公无私,才是道。

  (八)愚闇非道,智慧是道──你做愚痴、无明、黑暗的事情,譬如牛吃草,你也要学牛吃草去,狗吃大便,你也要学狗吃大便,这就是愚闇,不合乎道;你要有智慧,才合乎道。

  四事请问,佛之遗嘱

  在释迦牟尼佛将要入涅槃时,告诉大家,说:“我于今天半夜就要入涅槃了。”一听说佛要入涅槃了,所有的弟子就都哭起来了。尤其阿难尊者和佛是堂兄弟,他哭得更厉害,痛哭流涕。这时候,阿那律尊者因为没有肉眼,他就不东张西望的,没有这么多的妄想,于是乎,他心水就很清的。

  他就对阿难说:“尊者!你为什么哭得这个样子呢?你哭能当什么事情呢?现在还有事情应该办的。佛就要入涅槃了,我们以后有很多事情怎么样处理,你应该请问佛啊!”阿难说:“请问什么?佛都要入涅槃了,还有什么事情可以办的?!有什么比佛入涅槃这个事情更重要?”他说:“这有四种事情,非常要紧的!你若是不把这四件事情说明白了,这怎么可以呢?”阿难说:“什么四件事情啊?你说来我听一听。”

  这阿那律尊者说:“第一,结集经藏,这是重要的事情!在这个经典的一开始应该用什么字来代表?第二,我们现在是以佛为师;佛入涅槃之后,我们又以谁为师呢?第三,现在佛住世的时候,我们依佛而住,随着佛住到一起;佛入涅槃了,我们又依谁而住呢?住到什么地方去呢?第四,佛住世的时候,佛能调伏这恶性比丘;佛入涅槃之后,这恶性比丘又怎么样去降伏他呢?你应该以这四种事去请问于佛才对的。”

  阿难尊者把眼泪擦干,就去问佛:“佛!您就要入涅槃,我现在有四件的事情想请问世尊,请世尊慈悲答覆我。”释迦牟尼佛说:“好啊!你有什么问题,现在可以问了。”阿难就把以上的四种事情请问佛,佛答覆阿难的问题:

  第一,结集经藏,经的前面应该用“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来代表。

  所以一切的经典前面,都有“如是我闻”四个字。如是,是指法之词,就是说这个法,所以这是一种“信”的成就,你信它,就“如是”;不信它,就“不如是”。又者,“不变名如”;这个“如”,就是“不变”;“随缘曰是”,随一切的缘,这就叫“是”。虽然随缘而不变,不变而又随缘,这也就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所以这就叫“如是”。

  又者,这个“如是”,是“印可”之意,就是你若做对了,你和佛的心是一样的,就叫“如是”;你若和佛的心不同,就叫“不如是”。如是我闻,阿难说:“如是之法,是我阿难亲耳听见佛所说的;不是我自己的杜撰,不是我自己编造出来的,是我从佛那儿听来的。”

  第二,佛入涅槃之后,要“以戒为师”。

  所有一切的比丘、比丘尼,必须要依照戒律去修行。若不依照戒律去修行,佛法就会灭亡;依照戒律修行,佛法就住世。有一人依照戒律来修行佛法,佛教就有一分的光明;有十人依照戒律去修行,在佛教里就会放十分的光明。若有百人、千人、万人,人人都依照戒律去修行,不犯佛所说的戒律;这个时候,无量无边的光明,就会把这世界的黑暗都给照化、消灭了。所以持戒,依戒修行,是最重要的。

  第三,佛入涅槃之后,比丘要“依四念处而住”;四念处,就是“身、受、心、法”。

  观身不净,受、心、法,亦皆不净;所受的也是不净,心也不净,法也不净。观受是苦,你看“受”,知道是苦了,那么身、心、法,也都变成苦的。观心无常,这身、法、受,也都是无常的。观法无我,这身、受和心,也都是无我的。所以虽然说“四念处”是“身、受、心、法”,可是它们都有连带关系。在佛入涅槃之后,每一位比丘都应该依“四念处”而住,时刻都不应该舍离,这是佛所吩咐的。释迦牟尼佛临入涅槃,这样嘱咐一切的弟子,所以有很多的比丘都修这四念处法。

  第四,对恶性比丘,默而摈之。

  恶性比丘,你没有法子和他讲道理,只可以不和他讲、不和他辩论;让他自己生忏悔心,就会也要守规矩。所以这是一个最好的办法!怎么叫恶性比丘呢?他就不守规矩,专门来捣乱大家修行;总而言之,作出一个特别的样子,与众不同。

  阿难以四事问佛,佛答覆阿难这四个问题。所谓“四事请问佛遗嘱,功德无尽永流传。”阿那律尊者教阿难尊者以四事来请问佛,对这四事的遗嘱是什么;所以,他的功德无穷无尽,永远都流传在世界上。如果不是阿那律尊者教阿难去向佛请问四事,我们现在也不知道如何处理这四种事情。

  佛为授记,普明如来

  释迦牟尼佛在法华法会上,给憍陈如尊者授记,佛号为“普明如来”;同时也在法会中,告诉的大众,说我现在还要给阿那律等这五百阿罗汉,乃至这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来授记,佛号都是“普明如来”。他们这么多的阿罗汉,都应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证得佛的果位;这么多的阿罗汉,都同叫一个名号。

  这五百阿罗汉也像憍陈如一样,于未世应当尊重赞叹、供养恭敬六万二千亿这么多的诸佛,然后一个挨着一个,都成佛了。他们互相辗转而授记,等我入涅槃之后,某某个比丘,就应该成佛了。成佛之后,也圆满具足一切的神通,他的国土非常庄严清净,所有的菩萨和声闻众等,都非常勇猛精进。所度化的那个世间,就像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是一样。佛的寿命,有六万大劫那么长;正法住世,有十二万劫那么长;像法住世的时候,也有二十四万大劫那么长。


卍 卍 卍 卍 卍


佛陀十大弟子传─天眼第一阿那律

星云法师 著


  无忧的童年生活

  在《阿弥陀经》里记载着十六位大阿罗汉的名字,有一位阿藐楼陀,那就是阿那律尊者。

  阿那律,生为王族的后裔,是佛陀的堂弟。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往生以后,继承王位的摩诃男大将,就是阿那律嫡亲的哥哥。

  童年的阿那律,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生来就聪明敏捷,对于音乐、技艺、有特别的天分,当他七、八岁的时候,在众人之前,就能引吭高歌,并且还能有几套小玩艺让人取笑,他就是这么逗人喜爱的孩子。

  童年的阿那律,成天和宫女或一些王族儿童在一起嬉戏,春天花开,夏天清凉,冬天温暖,日日、年年,就这么打发时光。

  在他七岁的那一年,凡事总喜欢和别人打赌输赢,宫里面有的是糖果饼干,赌输了他就拿饼干给人,一天之间,常常要输五、六次饼干给人,他常向母亲撒娇,母亲有时也没法管教他。

  有一天,他已输了三次饼干给人,他第四次向母亲要饼干时,母亲就对他说:“已经没有了!”但天真的他,竟不懂“已经没有了”是什么意思,他吵闹着向母亲要“已经没有了”的饼干,母亲被他弄的啼笑皆非,只得把空盒子拿给他看,希望他知道今天真的没有饼干了,可是奇怪,大概由于阿那律的福气,母亲将空饼干盒打开来的时候,里面竟然是满满的一盒饼干,阿那律很欢喜,他有了一盒“已经没有了的饼干”。

  从此事以后,母亲更不敢把他当寻常的孩子看待,她以为已经没有了的东西他能够要到,这一定是来历不凡,将来一定会有很大的福报。

  阿那律虽然聪明,但因为娇生惯养,到他十五岁的时候,对于王宫以外的社会世间,仍然一无所知。有一次他和跋提、劫宾那在一起玩,谈到“米是从哪儿来的问题”,劫宾那先说道:

  “米是从洗米的缸中来的,有次我看到宫女在洗米。”

  跋提摇摇手,表示劫宾那说得不对,他说道:

  “米是从锅里来的,我看见宫女从锅中把饭盛起。”

  阿那律听后,不赞成他两人的话,他像很有自信,很懂得似的说道:

  “米是从盛饭的黄金钵中来的,我们每次吃完了饭,宫女都是从黄金钵中添饭给我们吃。”

  像这样的说法,可见生为王孙的他们,对于社会认识的幼稚。

  这些小王子,对社会虽茫无所知,但衣食住的物质享受,却极尽人间的豪华。饭来张口,茶来伸手,他们就是如此过着无忧的童年生活。

  十多岁的王子王孙,为什么对世间的常识这么肤浅?原来自从佛陀游历四门,感叹生老病死怖畏,发愿出家学道后,王宫就规定,年幼的王子王孙不准到宫外游玩,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人,就是有聪明智慧,也不会完全认识世间。



  热心希求出家

  阿那律长大了,年轻的阿那律,长得仪表堂堂,他不再年幼无知,他逐渐懂得人生,认识世间,就在这时,佛陀成道,回到故乡迦毗罗卫城说法教化,佛陀的感化力真强,没有多久,很多王族人等都皈依佛陀,落发出家。先是即将继承王位的难陀出家,然后又是罗侯罗做了沙弥,这给一些年轻的王子王孙很大的震惊。阿那律就在这样的情形下,立志要跟随佛陀出家。

  阿那律先找到哥哥摩诃男,他对摩诃男说道:

  “哥哥!最近佛陀回来,我们释种很多人都已出了家,做一个沙门,把佛陀的甘露法雨传播四方,这是多有意义的生活。难陀放下娇妻孙陀利,已进入僧团;罗侯罗那么小,也懂得出家学道;我们兄弟二人,如果没有一人出家,真难为情,哥哥!你的意思如何?”

  英勇的王子摩诃男大将军,已经为国家立下不少的战功,他听了阿那律的话,就回答道:

  “弟弟!你的想法,和我一样,我们兄弟二人,一定要有一人出家,我也想找你谈谈,今后父母请你孝养,让我去跟佛陀出家!”

  阿那律摇摇头,对哥哥的话不以为然,他说道:

  “哥哥!你不能出家,国家正需要你,虽然我也会些武功,但和哥哥相比,还差得太远。请你允许我出家,我的性情比较适合过僧团寂静的生活,我现在讨厌烦嚣,对王宫的五欲生活,实在很厌恶!”

  哥哥经不起弟弟的劝说,只得认可,但佛陀规定,出家一定要经父母的允许,阿那律只得向父母苦苦哀求,希望父母能允许他加入僧团做一名比丘。

  可是,父母爱子心切,任何阿那律怎样请求,父母都不允准,阿那律曾三次请求,父母三次都拒绝。

  后来,因为阿那律出家的志愿太坚固,父母如果再拒绝的话,他只有绝食而死,父母没有办法,只得方便说道:

  “你真要出家的话,你去和跋提王子商量,他愿意出家,我就允许你和他一起出家,他如不肯,你就不要妄想。”

  说到劝跋提王子出家,这是很不可能的事。谁都知道,自从难陀、罗侯罗出家以后,净饭王已经立跋提为王子,他要继承净饭王统治迦毗罗卫国,他怎么会出家?但阿那律听了父母的话后,一点也不灰心,他很高兴的去找跋提王子,请他一起出家,把做佛陀弟子的意思说了以后,他就一直望着跋提王子,等他回答。

  关于舍弃人间荣华富贵的欲乐去加入僧团做比丘,跋提王子感到很为难,可是对于一向亲密的阿那律,又不好意思完全推辞,他思索了好久,勉强说道:

  “阿那律!出家做比丘,就不可再留恋世间欢乐,你我的年纪都很轻,这怎么能够做到呢?请你等几年吧!让我们再享受七年人间的欢乐,我再跟你去出家。”

  跋提王子明明是用婉言拒绝,但阿那律再三说明出家也很快乐,从七年减到一年,从一年减到一月,从一月再减到剩下七日,阿那律见跋提王子允诺七日后一同出家,他这才欢欢喜喜的和他告别回家。

  七日以后,他俩与阿难、提婆、婆娑、难提等一共七位王子,一起偷偷的离家出走,并且还带了理发匠优波离,追随佛陀游化的路线,到了弥那邑的阿劣林,脱下王子的衣服,叫优波离把他们七人的头发剃除。穿着袈裟,然后去见佛陀,佛陀并不立即允许他们加入僧团,叫他们住在一个空屋中,静坐七日以后,要他们忘记王子尊荣的身分,然后才准他们出家,进入僧团。



  拒绝少女的求婚

  出家后的阿那律,听经闻法,甘于淡泊的生活,对于佛陀的说教,总是很欢喜的奉行。

  阿那律虽然没有证果,但因有法乐支持着他,他为了要报答佛陀允许他出家的恩惠,他想作一次行脚,到各方弘法,佛陀很高兴的鼓励他,在佛陀的意思,弟子们能热心弘法利生,从弘法利生的工作中,可以长养自己的信心,信心升华,才可开悟证果。

  年轻的比丘阿那律,有着庄严的仪表,优美的风采,他的皮肤是黄色,他的鼻子像鹦鹉的嘴,长得相好庄严。一次在弘化的途中,因地处偏荒,天色也渐暗,他只得向民间投宿。荒凉的乡野,村庄也是疏疏落落的,阿那律投宿的这一家,院落很大,可是意料之外的,这一天,这一家没有人,只有一个年轻的少女在家。

  阿那律很犹豫,一个比丘投宿在只有一个少女的人家,不知可以不可以,因为当时佛陀制戒,好像没有提到这一点,阿那律看看渐暗的天空,乌云密布,像是要下雨的样子,阿那律没有再讲什么,只得住下来。

  阿那律住下来不久之后,有一位年长的过路老人,也来借宿,可是少女拒绝他,对于年老的人这么没有礼貌,没有同情,阿那律心中有些奇怪。

  少女对阿那律很殷勤,拿茶拿水,问长道短,阿那律在屋内结跏趺坐,一心念佛念法念僧,希望早些天明,以便赶路。

  夜半,灯光渐渐的暗淡,朦胧中,门声响处,那个年轻的少女走到阿那律的床前,她温柔多情的说道:

  “你是一位沙门,我知道,对一位沙门有非非之想,真是罪过,但我见了你以后,我又无法压制我对你的爱情。请你相信我,我不是一个水性杨花的女孩子,近来很多有名的公子向我求婚,我都一一拒绝。但我看到你清秀的容貌,端正的行为,我现在不害羞的自愿将身许你,请你以后就住在我家,我的父母一定也很欢喜。”

  长得那么英俊,又是王子出家的阿那律,对于应付女孩子的爱情,他是少许有些经验。当他还没有出家的时候,就有不少王族的少女包围在他四周,向他求婚。虽然阿那律貌美,但他一向就知道爱情是一枚苦果,他不以情欲是快乐,他认为修道获得安稳,才是真正快乐。

  当女人燃起爱情的火焰时,是不容易熄灭下去的。阿那律只得把双目紧紧的闭起来,不理睬她,使她羞愧而退。

  可是少女以为阿那律不好意思,她更靠近一步,抚摸阿那律的手,阿那律仍然像高耸的山岳,巍然不动,少女甚至拥抱他,阿那律这才睁开眼来诃斥道:

  “姑娘!你怎么这样不知羞耻?男女不应该如此胡来!何况我已是出家的比丘,你对我实在没有礼貌!

  “人间男女的爱情,是生死痛苦的根源,很多的烦恼、是非、纠纷,都是因爱情而起。我现在请你把情欲的烈火熄下,好好观察自己的心。”

  阿那律义正辞严的话,使少女羞愧得低下头,终于她悔过的心生起,要求阿那律接引,皈依佛教,做了优婆夷。

  男女相互吸引,这是人的习性,但修道者要能超越人性,才能接触佛性。从此,阿那律就不再在在家人中借宿。



  螺虾蚌蛤爱睡眠

  阿那律的道心很坚固,虽然美色当前,却能坐怀不乱,其心地光明,就可想而知。不过,有一次为了睡眠,他曾被佛陀不客气的训诫过。

  那是佛陀在讲经的时候,大概因为阿那律昏沉疲倦的关系,他竟打起瞌睡来,佛陀望着他说道:“咄咄汝好睡,螺蛳蚌蛤内,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

  旁边的人,用手推了一下阿那律,他惊醒过来,佛陀向他道:

  “阿那律!你出家学道,是为了畏惧王法,是为了恐怖盗贼吗?”

  “不是!”阿那律站起来,恭谨的说道。

  “那么,你为了什么原因才出家学道呢?”

  “为着厌离生老病死,解脱忧悲苦恼。”

  “大家都赞美你不为女色破坏戒行,你现在像是很自满,在我说法的时候,你也在睡觉。”

  阿那律听佛陀这么一说,赶快跪下来,合掌说道:

  “佛陀!请求你慈悲原谅我的懈怠愚痴,从今以后,尽形寿,我再不睡眠。”

  对于肯认错忏悔的弟子,佛陀一向很欢喜,阿那律发过誓愿以后,佛陀又鼓励安慰他,叫他好好用功,修行固然不能太缓,但也不能太急。从此以后,阿那律从清晨到黄昏,从黑暗到光明,他都用功办道。

  如此精进修行,一时都不肯睡眠,一天两天不要紧,但日子一久,就算人可以勉强支持,但身体总会生病的,不久,阿那律因为不睡眠,眼睛病起来了。

  阿那律因为精勤用功,而使眼睛生病,佛陀知道以后,很是挂念,有一天,佛陀找到阿那律,就很慈和的告诉他道:

  “阿那律!和你讲过,修行不及固然不行,但太过了也是同样的不行。”

  “我在佛陀的面前已经发过誓,我不能违背誓言!“阿那律恭敬而又坚决的回答。

  “你不要挂念这个问题,眼睛要紧。”

  佛陀虽然如此慈悲的开导阿那律,但阿那律仍不肯睡眠。佛陀只得又再方便的说道:

  “阿那律!一切众生都是要有食物才能生存,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舌以味为食,身以触为食,眼就是以睡眠为食,所以,你去睡,不要想其他问题,就是涅槃也要饮食。”

  “涅槃吃什么?”

  “涅槃以不放逸为食!不放逸能到达无为的境界,无为的境界也是要以禅悦法喜为食。”

  “佛陀!眼睛以睡眠为食,不过我不睡眠没有关系,请佛陀放心!”

  佛陀的慈悲,阿那律很感谢,但他不愿违背自己的誓言,仍是不睡眠,佛陀看他那红肿的眼睛,就去叫名医耆婆前来治疗,耆婆诊治后,告诉阿那律,只要他肯睡眠,眼睛马上就会好,可是阿那律就是不肯睡眠。

  不久,阿那律的眼睛瞎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阿那律尊者修道的决心,明知道眼睛会失明,他都不退愿心,不肯违背自己的誓言,佛陀只说了一句话,他对于修道就那么认真奉行,他对佛陀的恭敬,可想而知。



  佛陀亲为缝三衣

  瞎了眼睛的阿那律,在僧团中生活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尤其对于乞食和缝衣,最感到困难。

  不过僧团中很友爱,健康的人,在外面托钵回来,总将余下来的分给有病的比丘,对于饭食,阿那律并不怎样烦心,瞎了眼睛以后,什么东西也看不到,阿那律正好不再被外境牵动心源,精诚一意的修道。

  有一次,阿那律衣服破了,他几次想修补,终因自己看不见而作罢。

  后来,他的三衣实在破烂不堪了,有一次阿难陀经过他独自居住的娑罗逻岩中,对他说道:

  “阿那律比丘!你的三衣不补一下不行了,佛陀说,比丘的衣服新旧不要紧,但整齐清洁一定要注意。”

  阿那律听后,很安然的回答道:

  “阿难陀比丘!我也曾试过修补衣服,但因眼睛失明,针线穿不进针孔,拜托你,如果你有时间,帮忙我做一套三衣好吗?”

  阿难陀非常欢喜的答应,并约定一有时间,就来为他缝制三衣。

  阿难陀回到祇园精舍以后,正想找一些比丘帮阿那律缝衣,可是佛陀的天耳早就听到他二人的对话,佛陀见到阿难陀时就问道:

  “阿难陀!你怎么不找我去帮助阿那律缝制三衣?”

  阿难陀被佛陀意外的一问,赶快的回答道:

  “佛陀!至尊至贵的您,弟子之间琐碎的事怎么敢劳动您?佛陀!我和比丘们都愿意为阿那律比丘缝制衣服,我们预备马上就去。”

  “阿难陀!你不要这么说,我和你们大家一样,也是僧团中的一分子,我现在就随你去,你不必再去叫很多人。”

  对佛陀说的话,阿难陀非常感动,站在身旁的目犍连等听了佛陀的话,也被佛陀深广的仁慈心所感动,他们都愿意前去帮助佛陀为阿那律缝制三衣。

  佛陀到了娑罗逻岩中,对阿那律说道:

  “阿那律!你把针线拿出来,我来帮你做衣服。”

  听了佛陀说话的阿那律!心里很惶恐、惊慌,已经看不见东西的阿那律,眼眶中浮出几滴晶莹的感激泪珠,不知怎样回答才好。

  佛陀把针线穿好,又拿出布来剪裁,阿难陀等就帮着缝制。只花了一天的时间,佛陀就为阿那律将三衣缝好。

  一个是老师,是福德圆满的佛陀,一个是弟子,是瞎了眼睛的比丘,他们师徒间,老师的慈爱,弟子的恭敬,充分表现了佛教的师徒关系,身教重于言教,这是给千秋万世后的大家,一个很好的榜样。



  妇女堕落的原因

  阿那律眼睛瞎了,虽然心里很光明,但对世间生活,一个不见天日的人,总有很多事情不能称心如意,自从佛陀为他缝制三衣以后,佛陀很怜愍他,教他修习金刚照明三昧,不久,阿那律就获证天眼通了。他自己的欢喜感激不说,佛陀的欢喜也自在心中,佛陀至此才放下心!

  所谓天眼,就是不分远近,不论内外,都能看到,失去了肉眼而证得天眼的阿那律,僧团中很多人都羡慕他、敬重他,这固然是佛陀慈悲威力的加被,但也是阿那律坚决的志愿修行所成就的。从此,阿那律对于缝衣托钵不再烦心,别人不能见到的,他都能见到,《阿弥陀经》中,特把阿那律尊者的大名,(阿藐楼陀)列在圣弟子中。以他的天眼,可以见到西方有个极乐世界,从天眼阿那律的证明看来,使初学的众生,对弥陀净土,易于生起虔敬的信心。

  阿那律的天眼,不但能见到极乐世界,更能见到地狱里的种种情形。有一次,他见到很多妇女堕落在地狱中,他就跑去请问佛陀道:

  “佛陀!我今天见到很多妇女堕入地狱之中,在我看,女人很容易信奉佛陀的教法,女人比男人更具有仁慈心,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女人堕入地狱?”

  佛陀回答道:

  “阿那律!在我的法中,女人容易信奉,这是真实的,但女人容易造下罪业,这也是真实的。女人有三种心比男人大,第一、女人在早晨起身的时候,悭贪的心最重,希望全世界的财宝都能进她家中才好;第二、女人在日中的时候,嫉妒的心最大,她觉得全世界的人都会妨碍她;第三、女人在夕暮的时候,淫欲的心最强,她不时望著有异性随侍在她的身旁。阿那律!妇女的悭贪心、嫉妒心、淫欲心,是最易招致她们犯罪的,这就是那些妇女们堕落的原因。”

  因为阿那律的天眼,见到一些妇女堕落地狱,引出佛陀对妇女这一段说教,这正是给妇女一个反省的见证!

  阿那律证得圣果,有了天眼,在僧团中已经成为上首的弟子,但他有一次和舍利弗尊者论道的时候,为了他证得天眼通,长老舍利弗竟给他一次不客气的训示,原因是阿那律请问舍利弗说道:

  “尊者舍利弗!我以清净的天眼,可以见到三千大千世界,我有精进不动的正念,现在,我的身体好像畅游在寂静的天地中,我的心已离取着,不再散乱,请问尊者,这就是离烦恼得解脱吗?”

  舍利弗尊者是僧团中第一上首的人物,他常常可以代佛陀说法,听了阿那律尊者的话,他表示意见道:

  “尊者阿那律!刚才你说你有见到三千大千世界的天眼,这是我慢心;你说你有不动的正念,这是掉举心;你说你的心已离取着,不再散乱,这是狂妄心。以我所了解佛陀的教法,要离了我慢心、掉举心、狂妄心,才能离烦恼得解脱!”

  对于舍利弗所说的话,阿那律非但不生气,还很感激舍利弗,他明白舍利弗尊者说的话,才是真正见道者能说出的。阿那律尊者就是如此虚心的人!



  林中寂静的快乐

  有一次,佛陀住在俱眼弥,弟子中发生了强烈的争执,佛陀对大家说长寿王忍辱的故事,要大家息诤,佛陀说:“用怨恨来止怨恨,是没有止的时候,唯有用慈悲忍耐才能息灭怨恨的火焰。”

  佛陀的话,让很多人感动得去除嗔恚的心,但仍有小部分非法喜诤的人,对别人不肯让步,这时,佛陀想起了忍让谦虚的阿那律,阿那律此刻正在跋耆国的波利耶沙罗林中修道,佛陀就独自信步的走去看他。

  波利耶沙罗林,除了住着阿那律以外,还有跋提、劫宾那也跟阿那律在一起修行。这三人是伯仲兄弟,在家时感情很好,出家后感情也是很好,他们三人有一盟约,共同依止佛陀修道,一切遵照佛陀的指示修行。

  此中阿那律尊者现在是获证天眼的罗汉,跋提、劫宾那也在初出家的那年夏安居中开悟了,三位都是证果的圣者住在一起,其安静和乐的生活,自不用说。

  他们约定,平时不可以讲话,五日召开一次会议,报告修行的心得,商讨改进生活的内容。在平时,他们到外面托钵乞食,先回来的人,就要先敷床座,然后汲水,再拿出洗足的器具和抹脚的布巾,安置水瓶,托钵未吃完的东西要放在凉爽的地方,或放在没有虫子的水中,留给后面托钵回来没有吃饱的人吃。

  把一切都收拾好了以后,自己就可以净手洗足,整理尼师坛,入室念佛念法念僧或坐禅。后回来的人,如果没有吃饱,再吃前人余下来的东西,如果说还有剩余,要和前者一样,放在净地或无虫的水中,把食器洗好,擦干净,放在另一个地方,然后打扫食堂,收拾衣钵,洗过手足后,把尼师坛展开,就同前回来的人一样坐禅修行。就这样一直到晚,先出定的人,就起来看看水瓶澡罐里是不是还有水,如果没有就去拿,假若一个人抬不动,就举手示意,再叫另一个人帮忙,两个人默默的抬去后,再静静的回到自己的房间,他们就这样在这幽静的林中过着如此平和的生活。

  不喜欢住在嗔恚喧闹地方的佛陀,为了怀念阿那律尊者,访问到这平和的森林来,森林外,有一位看守山林的人,不认识佛陀,因为平时佛陀在各地行化,总是有很多弟子跟随着,今天佛陀独自一个人,不留意,都想不到是佛陀的光临。守林的人向前阻止佛陀道:

  “你不能走进这森林之中,因为里面有三位圣者在修行。”

  佛陀微笑着,安详的回答道:

  “请你去告诉他们说有人来了,他们必定很欢喜见到我。”

  守林的人将此话前去报告,阿那律等三人一看是佛陀的法驾光临,真是喜出望外,他们赶快的出来迎接,阿那律来接佛陀的衣钵,跋提敷好床席,劫宾那赶紧去汲水给佛陀洗足。佛陀被这三个虔诚的弟子迎接,洗好手足后就座,问起他们生活及修道的情形,他们据实的报告,佛陀听了非常高兴。

  佛陀非常欢喜的说道:

  “你们和和睦睦的修道,过着无诤的、平和的、安乐的生活,一心一德,一师一道,水乳交融似的和合,人生没有比这更美满的事。”

  佛陀称赞着他们,然后又进一步的说明自己过去修道的历程来勉励他们,从诤的漩流中,来到平和的僧团,佛陀非常欢喜,阿那律能意外的迎到恩师的光临,真是喜在心头,笑在眉梢。



  感动群盗归化佛

  证悟天眼后的阿那律,并不是完全在深山丛林中忙着自了,他心中时常想着:“我今天能有这样的法乐,都是佛陀的恩惠所赐给,为了报答佛陀,我们应该弘法利生,到没有人布教的地方游化。”

  外表冷静的阿那律,内心有无限的热情,国王的王宫、长者的府第,固然有阿那律行脚的身影,深山、村庄也不时见到阿那律尊者的教化。

  占波国的摩那提那有一次患了重病,就是听了阿那律的说法,放下忧悲烦恼,忽然好起来;对于病者,阿那律的说法安慰,往往有意外的效果,他也很喜欢探望病人。

  除了病人欢喜阿那律外,对于感化凶恶的人回头是岸,阿那律也很有办法。

  我们在前文说过,阿那律曾经投宿在一个人家,那个人家的姑娘,曾百般的引诱和纠缠他,他发愿从此不再在在家人的家中投宿,可是这对一个在外行化的比丘,自然有很大的不便,不过,阿那律过惯了简单朴素的生活,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这在阿那律尊者,已经习以为常。

  有一次,阿那律行化到一个乡村中,那天晚上阿那律在村庄附近的一个树林里打坐,天空朦胧的月色,地上稀疏的树影,流星划过长空,徐风轻轻吹着,阿那律闭目冥坐,等待天明。

  更深夜静,阿那律和大地一样,默默无声,但是,远处忽然有一群人影向他座处移来,阿那律想咳嗽一声,可是那些人在他前面不远处停下来,有天眼的阿那律注意一看,原来是一群强盗,他们正在分赃刚抢劫的东西,阿那律大声的叹了一口气。

  那些强盗知道有人,其中一个强盗说:

  “糟啦!让人看到了,真倒楣,我们赶快把他杀了吧!”

  一群强盗都把雪亮的刀拿在手中。

  阿那律就大声说道:

  “你们要杀我,你们就来吧,你们杀了我,自然也有人会杀你们!”

  群盗听了大惊,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其中有一个贼首,比较胆大,就问道:

  “你是什么人?黑夜之中破坏我们的好事!”

  阿那律尊者庄严的回答道:

  “我是沙门,我在这儿静坐,说我看到你们做坏事倒是真,说我破坏你们的好事倒没有。”

  “你是不是要告诉官府?”盗首又问。

  “我不会报官府,不过我要告诉你们,官府就是不知道你们的行为,因果报应也不会饶了你们,想到你们将来悲惨的下场,我真同情!”

  阿那律的话,打动一群强盗的心,他们把凶恶的心一去,本来善良的本性现前,他们忏悔改过,又聆听佛陀的开示,后来都请求阿那律介绍皈依佛陀,从今以后,洗心革面,做个好人。

  第二天,阿那律叫群盗把抢劫来的东西还给人家,那些失去东西又再获得的人,都感谢阿那律尊者,他们也皈依了佛陀,信奉了佛教。



  修学八大人觉

  阿那律一边弘法,一边还在修行,有一天,他在支提国的瘦水渚村中静坐的时候,就思维道:“道,不是由贪欲得到的,是要由知足才能得到;道,不是在喧闹的地方求的,是在闲静处才能获得;求道要精勤,要有正念,要有多闻和智慧才行。”

  当阿那律这么想着的时候,佛陀在婆奇瘦的鹿野园中知道他的心意,就特地赶来瘦水渚村赞叹阿那律的正思正念,阿那律又遇到一次佛陀亲自驾临看他的殊荣。

  阿那律想把自己所思维的问题,请佛陀印证,请佛陀说出来,因此他就问道:

  “佛陀!在六和敬的僧团中,忘记自私,忘记小我,这是我们应该做到的;对众生要绝对慈悲,绝对仁爱,这也是应该知道的。但是,佛陀!在家学道的信徒很多,出家的而接近社会行弘法利生的弟子也很多,关于他们如何求得觉悟,进入涅槃,请求佛陀慈悲开示。”

  佛陀很喜欢的讲说八大人觉道:

  “阿那律!你问得很好,你所挂念的都是学菩萨的问题,我为你说八大人觉,一切佛弟子都应该不分昼夜,至心诵念:

  “第一、你们对世间和人生,应有无常观、苦空观、无我观、不净观,要离生死,求得觉悟,就必得这样观察。

  “第二、你们要知道苦的根源,就是由于对世间的贪欲不舍,你们要能少欲无为,才能获得身心自在。

  “第三、你们应该察审自己无厌足的心,终日在贪求造罪,若是能够安贫守道,知足常乐,以求智慧为事业,这样才能获得平稳的生活。

  “第四、你们切忌行善懈怠,有益于人的事做了不要灰心,息灭烦恼,降伏魔鬼,才能出离五阴三界的牢狱。

  “第五、你们应该要明白愚痴生死的可畏,对于一切佛法要悉心研究,尤其自己明白道理以后,要发心教化众生,给众生快乐。

  “第六、你们应该觉悟到贫苦的人,怨恨很多,学菩萨的人要给他们物质上的救济,精神上的安慰,不要记着仇恨,不要怨怪别人。

  “第七、你们生活在世间,不要被五欲的世间打败,无论出家在家,总要不染世乐,过一种清净高远的生活。

  “第八、你们不可作自了汉,你们要发大乘普济一切众生的心,宁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因为阿那律尊者的请问,佛陀讲完了这八种修学菩萨的问题,很多人照着这样修行,都改善了生活,使生活获得自在安乐。

  有一天,阿那律在禅定中思维佛陀所讲的八大人觉,他想:这个法,是少欲知足之法,不是不知足之法;是远离之法,不是群聚之法;是精进之法,不是怠惰之法;是正念之法,不是妄念之法;是寂静之法,不是愚者之法。

  恩师与弟子,他们师徒之间的一唱一和,宇宙人生的真理,修行解脱的路径,实在说,原来就是这样。



  晚年的杂事

  在社会教化方面那么活跃、在教团内又如此受到佛陀殊遇的阿那律,他的生命史一定有更多伟大而辉煌的事迹,我们现在无法加以叙述,只想到他和舍利弗、目犍连等诸大弟子,在僧团中有着同样的地位!

  关于阿那律尊者,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灭度的,现在无法知道了。不过,可以确定是,佛陀涅槃的时候,在拘尸那揭罗城娑罗双树间,阿那律尊者和阿难陀尊者都曾在佛陀涅槃的床边。

  佛陀在涅槃前,二月十五日的那天夜里,西山上一轮满月,分外的光明,在白色的树林里躺着八十岁的佛陀,四周围绕的弟子很多,佛陀对大家作最后的遗教,夜静静的,大家呼吸都不敢出声,佛陀叮咛劝诫弟子们要持戒、要弘法、要修心、要护口、要忍辱、要少欲、要精进,这在《佛遗教经》里,记载得很详细。

  佛陀讲到最后,像很挂念的样子,提出一个问题问大家道:

  “诸比丘弟子!我对你们说的法,千万不要忘失,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咎不在医;我如善导,导人善道,行与不行,过不在导。诸比丘弟子!我所说的四圣谛十二因缘,是我所证悟的真理,这是世间的明灯,苦海的慈航,对四圣谛十二因缘信解不疑的人,就是他的入道之门,今我将要涅槃,你们如有疑惑,可速提出来问我,我当为你们解说!”

  苦口婆心的佛陀,在静静的深夜里,像这样问了三次,大家都默默无言,没有人回答,是佛陀将要涅槃的气氛,镇慑了诸弟子,也是诸弟子对四圣谛十二因缘都已深解不疑,他们都是跟随佛陀多年的常随弟子,对于根本的佛法,不会有不解的地方,这时够资格在佛陀将要涅槃的时候,能和佛陀讲话的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就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代表大家禀白佛陀道:

  “佛陀!我们弟子都很信解四圣谛十二因缘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在这个世间上,太阳可以使其变冷,月亮可以使其变热,雪山可以成为大海,大地可以变为废墟,佛陀所说的四圣十二因缘的教法,不可令异!”

  佛陀很安静的听着,脸上露出微微的笑容,像阿那律尊者最后对佛陀所说的话,才能安慰佛陀四十九年行脚游化的苦心!

  佛陀涅槃后,五百位大阿罗汉在耆阇崛山大石室中集结三藏,阿那律尊者一定也在其中,关于他以后的事迹,就不见其流传,真是非常可惜!

  阿那律尊者有着坚强不移的意志,就因为一次瞌睡而受到教诫,到了失明的程度也不灰心,他那种精进的精神,实在崇高得令人感叹不已!失掉肉眼,而获证天眼,安详自在的修行,安详自在的传道,实不愧是教团上首的一人!

创建时间:2010-11-16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